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评价电影肌肤

如何评价电影肌肤

发布时间:2024-02-04 23:28:06

如何评价电影《芳华》,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共鸣当然就是很多人的青春了。

那个年代不比如今,所以那时年少芳华,才分外美好,华丽掩饰悲伤,伤感中找寻希望与绝美。

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触碰成了一辈子的赌注和惦念。刘峰因为触碰林丁丁,被派到了前线,几乎抱着求死的心,断了一臂,多年后仍然惦念着林丁丁。镜头里的刘峰看着郝淑雯递过来的丁丁远嫁澳洲发福的照片,眼里仍是温暖。书里的刘峰看到丁丁照片时,脸上是静静的微笑,穗子后来回想,他断是看不清的,为什么不带上老花镜?或许他其实并不想看清现在的丁丁。他只要丁丁安好,只要丁丁永远是那个梨涡浅笑,我见犹怜的稚气女孩,容不得岁月让她老去,只愿她得天独厚朱颜不改,才不枉自己过去轰轰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㈡ 爱的躯壳的影片评价

韩国电影自取消拍摄题材限制一来,一时间涌现许多内容大胆挑战审查尺度的情色片,其中多为粗制滥造,以裸露来赢取收益的劣作。而《爱的躯壳》可算在这批情色电影中坚持着艺术追求,较有欣赏价值的一部。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甚至男女主人公连姓名都没有被赋予,简单的场景和叙事就和它的镜头语言一样,被导演压缩到精炼的极致。全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简约的布景设置以及优美流畅的摄影风格,几乎整场戏都以白色为主要基调,凸现了影片所追求的唯美纯净的风格,可以说每一个独立的镜头都精致得如画一般。混白而素雅,布置考究的寓所,封闭着气质忧郁的亚当和夏娃,在里面如起舞般的动作,带动纯棉的白色衣装,衬托出男人和女人性感滑嫩的粉色肌肤。
这只是一段单纯的爱情故事,却是充满了三种爱的交织:男人对女人的痴恋,女人对男人的虐恋,和女人对前情人的狂恋。这样的爱情关系足以走向一个死亡的结局,男人最后在人行横道上不动声色的刺死女人的情人,并在做爱的时候掐死女人,其动机就正如日本的《感官王国》一样,毁灭无法永远保存的东西,使其变得永恒。
拍一部有艺术色彩的性爱电影,是导演吕钧东的追求,《 爱的躯壳》应该说是他的杰作。密闭的套房,两个人物,符合标准色情片的配置。情节并不复杂,戏剧式的发展高潮,只是淡淡的一带而过,间或穿插的一些男人的幻想镜头,只是胶片的成色有些变化,对情节的推动还略显生硬。四个做爱的场面拍的极度维美,似乎可以单独的抽离出来观赏,可能是在导演的心目中,这是一部格调优雅的情色电影吧,所以,性爱场面有意的节制,用高光的摄影,流动的构图,雕塑般的人物造型,来营造性感的佳境。最后一场戏中,女人和男人在海边嬉戏,用香口胶捏成性器的样子,放进漂流瓶中保存,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细节,看出导演的价值取向。
或许影片情节的拖沓会令人忍不住去按快进键,但是所有女人会喜欢上有着欧洲男子忧郁温柔眼神的男主人公,所有男人会愿意观赏女主人公的野猫式的挑逗动作,所以这部韩国标准的情色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韩文片名《爱的躯壳》,市面常见的译名则为《韩国情人》 。影片是由导演吕钧东自己的小说《身体》改编而成,这位原汉城大学学哲学出身、自称看过上千部色情电影的导演,终于完成了几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拍一部“文艺情色片”。
1998年吕钧东曾拍出喜剧片《情色男子》 ,探讨韩国男性对于色情和白人女性的迷恋,但结构松散,情节过于随意。这次卷土重来的影片中,仍可隐约可见延续着的先前的弱点。影片虽拍得美轮美奂,情节却显得略微单薄空洞。
一句话评论
Watashi dakeno hada no kioku [Japan]

㈢ 比命运更残酷的是人心——西班牙电影《肌肤》影评

一、不谈畸形,先谈谈畸形背后的孤独。

      听同学谈到这部电影的人设时,觉得应该是为搏眼球的怪诞恐怖片。菊花和嘴调换?没有眼睛?但真正看了之后,心情却很压抑,好像没有看懂,好像有点触动却不知道为什么触动。

        这部电影的脑洞之清奇,配色之梦幻,配乐之伤感,加上有点跳跃,信息量巨大的情节,果然符合它重口味小清新的标签。

        电影剧情看过的朋友都知道,不再赘述。其中最戳中我泪点的是无眼女劳拉。她天生没有眼睛,眉骨之下就是一块平坦的皮肤。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被称为先天性隐眼畸形,俗称隐眼症。

      因为劳拉没有眼睛,反倒让她“看到” 了世上更多的人情冷暖。劳拉迫于生计从小生活在妓院中,从儿童时代便开始接客。她在收到客人送的一对宝石之眼后,便每每在工作时佩戴上,使自己的与众不同得以遮掩。宝石之眼于她,好比一件薄薄的铠甲,穿上了就遮掩了弱点,就不会那么害怕他人的注视。

        劳拉的客人们从不让她触碰他们,只是单方面地发泄欲望。人们怀着猎奇或癖好(如片头的男子有恋童癖),走向她的床榻,又在欲望得以满足之后转身离开。她是妓院包装的一个怪异娃娃,芭比娃娃似的装扮,迷人的卷发,华丽的指甲,充满桃色意味的房间。她仿佛作为一个不需要生命的玩偶而存在着,盈利就是她唯一的价值,没有人在乎她的内心。

        好几幕拍到劳拉时,她或是一个人坐在桌边出神,或是一个人从床上爬起熟练地点一支烟。她太孤独了,和这部电影当中所有的畸形人一样,他们面临的最大悲哀是畸形,更是因畸形而带来的孤独。这种孤独太过强大,强大到让屁屁女孩鼓起难以置信的勇气在网络上传照片、不加遮掩走出门去,试图融入这个世界。她被拒绝,被嘲笑,被伤害,却依然心怀渴望;这种孤独也强大到让先天软骨发育不全的演员明知孩子也会遗传疾病,也毅然要生下这个孩子(抛开这个行为是否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当孤独太过深重,这个过程不仅是她在赋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救赎她。

      当劳拉小心翼翼地触摸偷走她宝石之眼的胖姑娘时,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纯真的笑容,她说“你很柔软。”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让劳拉触摸,也是第一次劳拉感觉不那么孤独了。两个受俗世鄙夷的姑娘彼此治愈着对方的灵魂。

        在这里突然想到罗杰斯的积极关注,他认为对求助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治愈人心理问题的关键。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人们得到的友善是有条件的,关心是有条件的,爱也是有条件的。相信这点很多健全人也有所体验,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由丑变美是一种什么体验”的高票回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或者体验着孤独,自卑。但这一切在劳拉,在畸形人身上却更为残酷。

        劳拉深谙自己所得到一切的都是有条件的,所以在提出想要触摸胖姑娘时,也主动地表示将宝石馈赠给胖姑娘。

        对于这一对姑娘的结合,我倒觉得她们俩不一定原本就是同性恋。她们的结合并不是基于性冲动而产生的,而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拥抱,彼此接纳的更深层的情感。

        令人高兴的是,故事的最后,劳拉走出了那间小小的房间,也不再需要那一对宝石之眼 ,她可以泰然自若地坐在人群中,微笑着拉起爱人的手。

      愿所有孤独的灵魂都得以慰藉。

(以下为后续补充,深夜思绪万千)

二、“病”的肉身,“病”的人心

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对畸形人,大致有四种态度

1.亲人的“遮丑”态度。屁屁女孩的父亲十分警惕女儿出门,他希望女儿永远躲在暗处。父亲的担忧与警惕固然是出于保护心态,可是,往往这种不给予情感支持,只一味阻拦的保护,只会对女儿造成伤害。这个世界对她不友善,甚至连至亲也并不觉得她是“好的”“值得爱的”。有时候,这种打击比来自陌生人的嘲笑更加残酷。

2.陌生人的鄙夷,嘲笑,伤害。相信这个情况在生活中还是有的,所幸应该不在多数。有些人有种“香草美人”的情结,觉得善的事物就必然得有一个美的躯壳,从而将畸形人(或者残疾人)妖魔化,或者置于一个不属于和我们平等的位置。他们变成可取乐的,可玩弄的对象。畸形人的悲惨境地在历史早期更加糟糕,比如在美国流行于1840-1940年代的freak show.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了收入,但这种以撕开自己的伤口来换取利益的方式在温饱了他们肉身的同时,又怎样地伤害了他们的内心呢?

命运是残酷的,比命运更加残酷的是人心。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确有着肉体的缺失,但反观健全人,有一些却有着人性的缺失。畸形人病在身,健全人却病在心。

3.家人的“不理解”。在与家人的亲密关系中,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容易,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则困难重重。不想要双腿的紫发少年,爱慕畸形女孩的男子,都遭到了来自家人不理解的愤怒与决裂。自知有恋童癖的中年男人,无法对家人开口,在妓院听无眼女孩的一曲歌声便痛哭不已。特殊的群体,注定得到的理解少之又少,病在身,痛在心。

4.一些温暖的力量,所幸依旧有一些善良的人能够尊重,能够温暖他们。从女心理医生到救下自杀屁屁女的男子,都让人如释重负,感到一丝慰藉。

周国平有一句话说得好,“上帝眼中无残疾。”

这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关怀。世人肉身,皆有伤痛,但在上帝面前,这并不重要,他只看见我们赤诚的灵魂,而非残缺的肉身。

三、为“变态”正名

这个电影有一个好的点在于,它让常人眼中标签化了的人群有血有肉了起来。电影中出现了恋童癖者,一般提起恋童癖,人们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浮现出一个随时准备侵犯儿童的猥琐中年男子形象。

恋童癖是一种性变态,但不能说所有的恋童癖者都是变态。(但那些残忍伤害儿童的就是变态,原地爆炸!)电影中的恋童癖父亲为了不伤害孩子而选择离开家庭,在妓院希望得到满足时内心却充满矛盾,他进一步,是伤害亲人,退一步也是伤害亲人。判断较高层次道德感往往采用两难问题,正因两难,需要取舍,才见一个人的内心。在这个父亲自知有恋童癖,并且客观上这是不受控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背负愧疚,离开家庭。不能说这个选择完全政治正确,但也是对家人的一种保全了。

有心理障碍,或者性取向异常的人群常常会被冠上变态的标签,从而在人们眼中就是一块扁平的人形立牌,没有其他性格,没有血肉,没有感情,甚至思维都是混乱的。这种想法太不拿人当人了。

存在心理障碍和异常性取向的人,如果因此触犯法律,伤害了他人,这个必须受到法律和舆论的惩罚。但如果他们没有触犯法律,不曾伤害他人,那么也没有人有资格高高在上地还以恶意的评判。

最后,不论是畸形人,残疾人,或者心理障碍患者,他都和我们一样,不论社会给他们贴上什么样的标签,请记住,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其他的身份。

四、对待特殊人群的态度

曾经认识一位特有同情心的姑娘,每逢在路上遇到一瘸一拐的,或者拿着盲人手杖的路人,势必要行一番注目礼,然后唏嘘一番,啊,那个人好可怜啊,感觉好同情他。

我觉得同情其实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它带有一种双方不平等的意味,一种俯视的意味。同情往往是带着优越感的怜悯,它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善良,但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很多人倡导同情,认为同情是美德,是人性之光。不是的,共情才是。同情是带有先入为主色彩的感情,意味着“我看到你的苦难了,我知道你多不容易,我能理解你什么感觉”,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类不是阿凡达,无法实现这种层面的通感。而共情则是建立在尊重对方经历的基础上的,“我不是你,我没有体验过你经历的一切,我不认为我能对你的感受有完全切身的体会,但我愿意尽我的努力从你的角度理解你”。

另外,我并不认为特殊人群想要被浸泡在群众的同情中。刻意的关注,只会让人觉得难受。对待他们,不要有歧视,也不要有泛滥的同情,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就好。把他们当做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就是最好的尊重。

以上

㈣ 不要回头的影片评价

本片是法国女导演玛丽娜·德·范导演的第二部长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切肤》。此前她作为演员,与校友、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合作,参演过《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欧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图》都有她参与了编剧。苏菲·玛索扭曲的面部变幻为贝鲁奇的画面颇为慑人。本片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而宣传海报也推出了双款。二位女星在海报上皆以黑色连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变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报上二人的POSE却与片名《不要回头》相反——她们都在回头。
《不准回头》:顶级美女变脸秀
苏菲·玛索自己都不敢说是法国演技最好的女演员,同样莫妮卡·贝鲁奇也离意大利伟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离。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俩成为欧洲最具人气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区别于好莱坞的成熟魅力,超越于普通意义的性感,让这两个女人占据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封面。国际化的路线很成功,都已年过四十的法国、意大利女人,也不满足于充当花瓶。毕竟再瓷实的肌肤无法抗拒皱纹变成裂痕,寻求演艺形象和表演类型的突破,玛索和贝鲁奇再走不同的路,本无交集。这一次的《不准回头》,至少观众看到了她俩的努力,谁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轻的苏菲·玛索,这两年已经开始初执拿导筒,反响波澜不惊,远不如她做演员受关注。贝鲁奇在美国和法国影坛频繁出没,也试图突破花瓶定势,接下几部考验演技的剧情片,可结果并不理想。欧洲的女演员,当成她们俩这样也算是极品,借一部电影名来说,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众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美貌压过了演技,总与“伟大”二字隔洋向往。与花瓶相对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准回头》的导演玛丽娜·德凡就是这些年法国电影圈进步颇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纪并不大,却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显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奥宗等师兄弟的片子里编剧、出演,可算是颇具才华,能导能编能演的新锐女影人。《不准回头》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长片,上一部处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赢得圈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一次再接再厉,作为新人直接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纠集两位顶级美女,和众大师同台,前途颇为看好。
这部《不准回头》的立意,还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称来概括:两个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国人让娜就“藏在”意大利人玛丽娜的“皮囊”里,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让娜,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身体突然发生巨变。不单是自己的相貌躯体,就连身边的亲人,环境都通通抹去,诡异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忆,带领观众一起寻找缘由,一切都是从回忆录开始,而记忆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变成了诡异的悬念,时空关系完全错乱,苏菲·玛索陷入了超现实的迷雾中,观众也跟着兜圈子,最终才发现导演的意图,像是看了一场变脸魔术秀。
影片在叙事上的刻意迷乱,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讲述并不复杂,但德凡显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简略。《不准回头》里运用了先进的电脑特效,模拟出苏菲·玛索逐步变化成莫妮卡·贝鲁奇的每一个阶段。而且这种变化要伴随着剧情,而不是一个镜头几秒钟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几分钟,让娜的脸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两个美女的面部特征生硬地拼贴在一张脸上,变得怪异且丑陋。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却毫不惊讶女主角的变化,人物和环境的一再变幻,已经模糊了真实和想象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实引用了“心理重现”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惊悚片一样,观众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错觉。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亲和丈夫孩子的模样,家庭出身等等,让娜必须从童年诞生地去寻找,就像心理医生的催眠一样,从记忆深处找回自己。《不准回头》所做的就是拍下这个过程,主观与客观混淆,真实与错觉并立,灵魂与肉体重合又分离。
这是个不俗的剧本,可惜德凡的处理过于魔幻,有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叙事。有时候观众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逻辑,填补漏洞,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处理的有点绕,前半段故布疑阵,显得累赘且拖沓。这种寻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让娜从照片中认出生母,毅然前往意大利南部的段落,成为这个悬疑故事的真正转折。熟悉此类题材的观众,已经可以猜出事情的由来,逐渐接受导演的处理方式,再从女孩的视角来陈述就顺当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悬念就设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过戏剧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这部《不准回头》则显得“机械化”了。
作为商业片,影片的最大卖点还是两位欧洲顶级美女的“对决”。影片中由于只是一个女人在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对手戏。一人一半剧情平均分配,苏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后半部,仅有结尾处的一次对视,算是完成了灵魂对肉体的“交接仪式”。至于谁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丝自有评判。个人以为,相比之下苏菲的疑惑和恐惧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戏份可以发挥,观众的情绪也随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调动。到了后面莫妮卡回意大利的寻找,故事已经顺畅明朗,再辅以童年记忆的闪回,留给表演上的空间并不多了。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原来美女也是一场“真实的谎言”。
遗憾的是,饱受的法国影评人们并未赞同导演玛丽娜·德凡的煞费苦心,也一点都不给两位女明星面子,《不准回头》公映后的评价并不高。应该说,观众对于这么个悬疑题材还是报以很大的好奇心的,这不是一个平白直诉的乏味故事,演员形体的异化,甚至带有一点cult风味,算是难得的尝试了。然而问题就在这里,把《不准回头》当艺术电影看得影评人们,觉得导演和编剧故弄玄虚,卖弄特技;而把影片当商业类型看得观众,又无法完全接受其表现手法,缺乏简单易懂的叙事逻辑。或许是期待高了点,最后的票房并未有预期的理想。但若仅此就给两位女星下一个评语,尚为时过早。毕竟她们俩为了首次合作,表现地很卖力,在风韵犹存的岁月里,用这种“破相”的对决方式留下银幕痕迹,这已经需要份勇气,还是对得起影迷们多年的追捧和迷恋的。
很明显,导演玛丽娜·德·范想凭借《不要回头》的明星阵容和勃勃野心跻身于电影大师之列。然而,她的叙事手法缺乏新意。玛丽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却在法国影坛无法被归类。 ——《正片》杂志
捕获人的氛围和两位巨星的信手拈来,让我们能够宽恕导演的愚笨(尤其在结尾处)和相衬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档。 ——《20分钟》
那些指望导演的新片能跟《切肤》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处理不如后者深入内心,结构更为松散……撇开这些不谈,我们还是支持这样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艺术尝试。 ——Dvdrama网站
一切都平平,玛丽娜·德·范太过在意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金蝉脱壳的特技效果,有点忘记了她的电影,让影片沦为女演员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前提。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做自己一样“当做”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做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激情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做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做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临死前的一刹那脑海里对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构和重演,也是在“存在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没有看懂,后来看了影评才懂,觉得好遗憾哟!还好这一部想了很久终于自己能够想通。————摘自豆瓣。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电影肌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哪些可以下载英语电影 浏览:246
好看的美国战争大片有哪些电影 浏览:569
电影打板abc怎么读 浏览:647
好看的电影催泪爱情推荐 浏览:696
超好看国产电影电影 浏览:188
一个电影院多少平方 浏览:856
左右分屏的3d电影怎么看手机 浏览:180
u盘电影怎么弄到电视上播放 浏览:368
近些年有哪些国产动画电影 浏览:598
无锡汽车电影院门票多少钱一张 浏览:967
转转如何出售电影 浏览:76
手机看电影用什么网站 浏览:998
电视怎么播放u盘里的电影下载 浏览:269
琼和什么电影 浏览:584
电影武藏好看吗 浏览:463
穿高跟鞋的男人什么电影 浏览:923
怎么播放百度网盘里的电影 浏览:939
妈妈服药自尽爸爸不在家是什么电影 浏览:972
哪种动物电影好看 浏览:209
快手电影特效怎么弄的 浏览: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