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中国电影产业 4 大非常态现象下,如何破局
电影产业的几大非常态现象
中国电影连续14年平均涨幅超过30%,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大量资本的进入导致电影发展的速度超出预期,BAT和电影业八大公司以基本形成寡头市场,银幕数首次超过北美。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电影市场。从2016年开始,票房进入了瓶颈期,从30%的增速进入到次增长时期。中国电影在高速发展之后呈现出几大非常态现场。
对此,参与起草《电影促进法》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电影产品的供给侧已经基本饱和,中国市场容纳量在数量上已经不可能再增加了。
他指出,目前中国电影非常态现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电影企业逐渐边缘化,民营企业成为这个市场的主体。
二是行业外资本非理性涌入,导致电影被过度商业化。资本的逐利性质,使得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度追求“效率”,产品变得非常粗糙,精品不多,杰作没有。
三是整个电影行业都急功近利,同质化现象严重。
四是后影院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占影院收入的80%以上。
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那么中国电影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尹鸿认为票房增速下滑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一是票补杠杆的消失;二是近两年是电影作品“小年”,缺乏优质影片;三是观众的规模和观影需求归回常态;四是宏观消费环境的影响;五是网络大电影、网络直播等替代内容的产生。尹鸿判断,票房非常态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中国电影会进入一个平稳的增长期。
他认为,未来中国电影会朝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制作工艺和创作品质是硬道理;二是影院性、必看性成为核心。生产电影必须要生产在影院里看的电影,这才是关键。三是多样化、分层化、分众化是重要策略。分众选择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生产分众影院必看性的电影未来会成为大趋势。四是从黑马、爆款时代进入常态市场。将来5亿上下的电影类型会明显增加,超过15亿的电影会难见到。
电影院会不会消失
在本次论坛上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的关于电影院会不会消失的问题,引起嘉宾热议。他在“电影内容分发渠道的博弈现状及趋势”的演讲中表示,北美市场90天的窗口期正在面临考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缩短窗口期。国内外院线面临着与流媒体之间的竞争,美国高端付费点播平台PVOD平台,30美元的价格便可以让观众看到影院同步上线的电影。
而在国内,由于点播影院管理方法的出台,点播院线从地下转到了台面上,点播影院作为影院市场的补充,其社交属性会对影院造成威胁。陈昌业认为,影院的发行窗口期正在面临其后端发行窗口不断提前的趋势。鉴于美国电信行业强势进入网络电影领域以及爱奇艺等国内网络视屏网站的快速发展,一旦影院窗口期和流媒体同步或“准同步”,那么电影院将会面临命致命打击。他认为没有传统是永存的。
影院并购现状与趋势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影院的并购案例一直在小规模的发生。以下近年来发生的比较知名的并购案例。北京泰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建宏认为,从以上案例来看,目前影院并购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从大地收购世茂的例子来看,达到了4倍溢价。目前单体影院的主要估值为票房的2倍或净利润的10倍。虽然近2年内,票房增速放缓,但各大院线以及影投公司并未停止扩张的速度,万达、大地、中影等纷纷参与影院并购交易。
同时,他判断,未来三年是各大影投公司并购整合的高峰期,但是目前,我国影院还会持续泡沫,小影投难逃并购重组但大规模的并购不会出现。同时他指出,巨资收购的背后是收购对象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
②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现在的电影行业进入了寒冬
如今的娱乐圈和影视界渐渐的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很多相关的产业和影视作品制作和发展也渐渐的放慢了脚步进行着,在近段时间的影视产业发展历程上没有了十分惊艳的作品出现,大家对于影视界和娱乐圈的相关关注程度和热烈程度也是渐渐下降了。
近些年时间的电影产业发展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这也因此导致了大家纷纷表示如今的电影产业相关发展进入了寒冬阶段,对于这样子的看法和认知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是表示认可和支持的,在近段时间的作品产出和拍摄方面也渐渐放慢了。
电影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进入寒冬阶段,主要还是在于电影作品制作和发行的相关问题上,同时也是大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
1、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缓慢
在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内的电影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经过了十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国内的电影产业也渐渐达到了瓶颈期,这也就出现了发展缓慢和停滞的状态。
其实在这样子的三个原因之下,国内的相关电影产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动,而这样子的变动也直接导致了整一个电影行业发展提前进入了寒冬期,而未来的发展又该如何突破,你知道吗?
③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说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不禁让国人回想近年来中国入围戛纳的电影,细细看就会发现国产电影入围戛纳似乎是越来越困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呢?
首先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性,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影视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这种经济形势之下,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远远大于其对艺术的追求,目前国内很多拍摄剧组基本上将电影的票房看得比较重要,这样就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感。
其次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到现在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难会有好作品诞生。在之前的影视界导演比较少,他们基本上对拍摄的电影本身的内涵看的比较重,如今基本上满大街都是导演,这样优秀的专业的导演还是十分稀有,再加上如今为了纯粹的演绎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很多电影都是经济利益之下的产物,数量极多但是质量不高,而且不断地模仿,这样国内电影发展到现在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最后就是世界电影市场的冲击,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各国都会产生很多优秀的电影,在这样大的环境中国产电影想要获得成功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毕竟整个世界每年的电影产量都是惊人的,要想在这么多的电影之中脱颖而出,除非这部影片真的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希望国内的导演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拍摄电影,这样中国电影事业才会有新的突破。
④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首先,这个问题说的,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了,事实上在短片环节中国还是有入围的。那么为什么重头戏的主竞赛单元,也就是说有机会冲击金棕榈的电影,中国越来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样是0。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按理说中国的文艺方面也应当跟着经济一同强起来,套用政治课本上的话,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事实上,中国没有出现经济和文化的悖论,你必须承认,在近几年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差强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国产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错。并且在一些新类型的尝试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说吧,《百鸟朝凤》、《山河故人》、《路边野餐》,这样的电影显然不是符合院线口味的电影,但在中国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这就是一种进步。并且类似于《湄公河行动》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中国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度让我感到惊喜。而《路边野餐》,也有几分贾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国电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说直白些,一个越来越有钱的国家,电影不可能越拍越烂。
戛纳为美法几近垄断的局面,中国迟早是要充当搅屎棍的角色的。对于这两年零入围,也不必过度担忧,不契合戛纳的胃口而已,其实没什么。入围戛纳的那些电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国产佳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