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夺冠》上映后观众的评价如何
一致好评,让国人更加明白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容易,明白了运动员身后付出的汗水,同时增强了国人之间的爱国精神以及凝聚力,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㈡ 《夺冠》在历经曲折之后终于上映,其票房成绩怎么样
9月25日,中国女排电影《夺冠》与观众们正式见面,该片首日排片占比29.5%,收票房5600万元,超过《八佰》夺得单日票房第一的宝座。9月26日15时44分,电影《夺冠》票房过亿。 同时,截至9月26日18点08分,国庆档影片预售总票房达9857.3万元。其中,《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急先锋》三部电影位列预售榜单前三,预售票房分别为3596.1万元、3290.6万元及2821.2万元。
㈢ 电影《夺冠》破亿,网友对这部剧的评价如何
电影《夺冠》破万之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高达七点多分,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算得上比较好的,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瑕疵的部分,不过这些瑕疵的部分相较于整体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因为有很多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在当场热血沸腾,甚至有一些还留下了眼泪。
《夺冠》像我们讲述了两代中国女排的故事,两代中国女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在逆境和困难中成长的,最终登上了世界的最高峰,这部电影也向我们展现出来了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㈣ 《夺冠》上映后,票房情况如何有达到预期吗
《夺冠》上映应该也有两个礼拜了吧,票房差不多5亿左右,目前从票房的角度来看,它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了解电影的资深影迷都知道,电影的票房增长最迅猛的阶段其实就是在放映之后的前两周。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骄傲,但应该也不会创造出太大的奇迹吧。
作为一个体育题材的电影来说,《夺冠》可能无法创造出《八佰》那样的票房神话,毕竟如今女排这项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可能无法与同类型的足球、篮球等项目相抗衡。
所有的演员都知道这部电影的重量,其中饰演“铁榔头”的巩俐为了能够捕捉到郎平的特点,她曾亲自到现场进行观摩,站在距离她不远处观看郎平的一举一动。而影帝黄渤的加盟更是让《夺冠》的演出阵容有了十足的保障。
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它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它是记录了我们女排不断进取,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这些价值都不是票房所能与之比拟的。
㈤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的呢
随着院线的全面复苏,《夺冠》终于在十一黄金周与观众们见面了。
关注这部作品的筒子们都知道,电影原名《中国女排》。
八十年代,
中国女排豪取81、85世界杯,82、86世锦赛以及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排五连冠”。
千禧年后,
中国女排勇夺03、15、19世界杯以及04、16两届奥运会金牌,至此中国女排也正式成为了拥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这部刚刚在双节上映的《夺冠》,正是记载了女排姑娘们三十年的夺冠之路。
这部影片当初要冲击的是贺岁档的“冠军”,
要“夺冠”的《夺冠》有两大杀手锏:高配置+好题材。
为何说配置高?
导演陈可辛,人送诨号“撸奖狂魔”,拿到手软的大小电影奖项足见其功力。
女主巩俐+男主黄渤,一位是“国际巩皇”,一位是“100亿影帝”,合体出镜的票房号召力也无需赘述。
于此同时,影片还力邀2016年女排夺冠阵容强势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套班子在文体二界都堪称顶配!
为何说题材好?
对于华语电影来讲,体育竞技类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没有戏剧冲突,悬念不够。
足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也无人接盘,投资不够。
放眼各条体育战线,中国女排绝对是最完美的创作题材。
兴衰沉浮有噱头,集体个人故事多。这种绝佳题材扔在国外,恐怕续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纵观《夺冠》全片,陈可辛导演一共展现了三个关键的“女排时刻”。
片中第一个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昱畅饰演的小陈以陪球教练的身份,被借调到了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在这里,他结识了女排姑娘们。而年龄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时,改革开放则刚刚拉开序幕。那时整个中国都被打着落后的标签,体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们想赢!
在第一个故事里,《夺冠》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当得知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演练战术的时候,教练直接下令把球网升高了15cm;
为了模拟大赛实战,女排对内直接协调国内最剽悍的江苏男排充当陪练;
全年无休是日常安排,带伤训练是家常便饭。
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别人拼科技,我们拼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硬是在当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并在1981-1986年实现五连冠。
应该说80年代这几场大赛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一直以“镜头写实+故事细腻”著称,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状》、《亲爱的》,虽然各个作品题材和类型差异极大,可是你会发现陈导的剧中人物都会和观众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
而老女排故事里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则一定是“铁榔头“郎平。
陈可辛非常讨巧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饰演年轻时期的郎平。
可让他和郎平本人都没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吴刚、彭昱畅两位新老戏骨飙戏时竟然毫不怯场,还把球员时期“铁榔头“的霸气劲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场郎平成功完成蹲举的戏份。
白浪在拍摄这个桥段时,训练动作和扔下杠铃之后的情感宣泄一气呵成,一条片子就达到了陈可辛的预期,当时整个剧组都被白浪的真实演技打动了。
引用老戏骨吴刚的评价:白浪把她妈妈的那种瞬间爆发的精神已经完全展现了银幕上了。
片中第二个里程碑,即2008年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美国。
关注女排的筒子们应该都记得,那年中国队输了。
输在了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手下。
当年因为这场比赛,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8年奥运会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全国人民都期待着女排姑娘们的完美表现。可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国队击碎了。
一时之间,郎平饱受攻讦。
各种恶评接踵而至,一位体育教练显然背负了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骂名。
而在《夺冠》中,导演也如实的复刻了这段往事。
包括赛前中美两队教练的私下沟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段落在《夺冠》中相对简短,却完美的丰满了“郎平“在转型教练之后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说,“巩皇“在片中的台词不多,可表现依然无可挑剔。
寡言少语却能气场全开,身临沙场依旧闲庭信步。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把郎平教练这种磅礴气势拿捏到位的女演员,恐怕也就属巩俐了。
除了气场相似以外,巩俐对于“郎平“这个角色的细节拿捏也绝对到位。
郎平全身伤病众多,用片中的话说: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因为手指有伤,所以郎平在布置战术时,小手指总是向上翘起显得有些僵硬。而这些细节都被巩俐展现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个里程碑,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国VS巴西。
其实自2013年,郎平就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而刚一接任,郎平就力排众议,提出了三项大型改革方针。
一、扩大女排编制;
二、聘请海外教练;
三、打造不同阵容。
只要谈及改革,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肯定会受到外界的质疑。
而片中的郎平则是把这些都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约奥运会前夕,依旧没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她们首场比赛就会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过后面的故事,因为年代很近,影迷和体育迷们肯定记忆犹新。
女排姑娘们在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之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奥运会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来,第三个女排故事是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16年女排原班人马集体出镜,真实还原了和巴西队的比赛经历。
不仅如此,惠若琪、张常宁、朱婷、丁霞等主力队员还将当时比赛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呈现给了观众。
《夺冠》,豆瓣评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破五。
客观的讲,目前这部电影在网上的风评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极具泪点。陈可辛导演选择以丰碑人物郎平为视角,在她的见证下,女排兴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开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网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绪递进和情感共鸣,导演略显急迫的“炒旋律,熬鸡汤“引发不少影迷不满。
其实在番茄看来,陈可辛导演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
在《夺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档、署名的风波一直都没断过。
但番茄愿意相信:如果没有外因的干扰,陈可辛导演或许会贡献出一部更有质感的体育电影。
即使是这样,《夺冠》依然称得上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
因为“中国女排”在国人眼里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队伍,而是一种引以为豪的强者精神。
最后要提一下,《夺冠》中有一个桥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对决中,当时的女排7号在那场比赛中因为发力不慎导致腰伤复发。
可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主教练需要向郎平布置战术。
而这个时候,前一秒还俯卧在场边的女排7号,下一秒已经顶替郎平出战,坚韧的站到了赛场上。
这位女排7号,名叫陈招娣。
陈招娣出生于杭州西子湖,虽然名字起的软糯,可她的性子却是出了名坚韧。
在队里她有一个比“铁榔头“还响亮的绰号——独臂将军。
据郎平回忆,当时以陈招娣的腰伤情况,恐怕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职业生涯报销,更严重的话会直接瘫痪。
可为了赢,
陈招娣,还是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赛场上。
在电影后半段,巩俐有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句台词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话,也可能是陈可辛导演的个人意志,可是番茄觉得说的一点没错。
另外,番茄想说:或许我们的内心可能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
“中国女排”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集体力量的最好彰显。
在这个集体中,除了“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还有“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场上灵魂”孙晋芳、“钢铁将军”陈亚琼、“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功勋主帅”陈忠和、“五冠教练”袁伟民、“小苹果”袁心玥、“常公主”张常宁、“北长城”颜妮、“MVP收割机”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下,才铸就并传承了这闪光、坚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输赢不是比赛的全部,
但是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㈥ 电影《夺冠》郎平的一句话你们这一代什么都有了,后面是什么
经历了定档、提档、撤档和改名等风波之后,电影《夺冠》终于在国庆前夕上映。截止到9月28日中午12点,上映4天的《夺冠》票房已经超过了1.8亿元,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的票房会在今天突破两亿大关。
除了票房成绩不俗之外,《夺冠》在口碑上表现的也非常不错。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7.3分,在猫眼的评分是9.2分。如果单从电影质量出发来评价这部电影,简而言之,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
优点上,大家最喜欢的是电影里的几场比赛戏份,这几场戏看的很多观众热血沸腾,甚至有些观众眼含热泪的起立鼓掌。缺点上,最明显的是电影里有大量非常低级的硬伤,比如口型对不上、多处剪辑生硬等。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低级硬伤,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整部影片做了大量修改。不过,也有些观众表示,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电影里有这些硬伤,而是因为这部电影没味道。
什么是电影的味道呢?说白了就是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后,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对于《夺冠》而言,有些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在看的时候虽然会觉得非常激动,但是事后再想,会发现其实整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
㈦ 《夺冠》这部电影上映这么多天,影评怎么样
从这部电影的评价上来看,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电影,亮点比较少。
就在前段时间,《夺冠》的导演陈可辛发了一篇微博,他这样写道:“女排夺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难,难,难。我们剧组拍摄也一样。三年的难,难,难。终于等到9月25日这一天。”事实上的确如此,《夺冠》这部电影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春节档撤档、重新定档、再次提档后,《夺冠》终于上映了。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发稿时间,《夺冠》票房已经累计7.76亿。
那么,为什么《夺冠》这部电影不那人让人看好?
事实上,这主要还是因为体育题材的电影受众太少,这种题材其实并不太适合用电影的方式去呈现,哪怕足球篮球这种受众广得多的运动也几乎没有大爆的电影。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改名和撤档的原因,毕竟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观众的热情也被消耗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夺冠》上映的时间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刚好在国庆档之前,虽然排片很高,但是由于市场非常冷清,基本上这部电影也很少有人会去看,除非是非常喜欢排球的人。
总而言之,现在市场对《夺冠》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主力观影人群对女排精神没有概念,因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㈧ 《夺冠》3天票房破1.6亿,为何网友认为有遗憾
终于,在经历「可能被撤档流言」,因疫情阻止和观众见面的中国女排故事《夺冠》上映了。
首日热度夺冠,拿下日票房冠军。
第二天票房破亿,三天破1.6亿,精彩故事让观众又哭又笑,好评如潮。
目前《夺冠》正在影院热映,强烈推荐大家观看,深入了解中国女排辉煌的过去。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于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的探究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㈨ 《夺冠》票房破3亿,如此佳片为何豆瓣评分一直下滑
豆瓣大部分评论都觉得剧情过于冗长。
01、《夺冠》票房破4万。《夺冠》原名为《中国女排》,据说这部影片由陈可辛导演拍摄了3年,演员也都是非常不错的演员,有黄渤,巩俐这样的老演员,也有彭昱畅这样新生实力演员,阵容还是很可以的。
原本这部电影是打算在19年春节时上映的,但因为特殊情况也就一直都没有上映,在今年国庆节前几天,9月25日正式上映,上映两日后票房就已经破亿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导演的表现方式,陈可辛导演想用一个代表人物来表现中国女排的艰辛奋斗史,可能用力有点过猛了,就个人看来这部电影还是比较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