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音乐的使用对于电影的影响
电影音乐是根据电影情节的内容来进行创作,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多种音乐类型相融合。不仅要与电影情节相联系,而且还需要与自然音响相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电影内容的真实感,而且还能够更为容易引导观众的情绪。电影情节中的电影音乐应用能够让受众进一步的融入到剧情当中,巧妙的渲染情感、烘托人物的内心思想,全面阐述电影情节中的抒情性、氛围性以及戏剧性的特点,音乐瞬时营造出来的氛围可以让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心态上的激励,可以极大的提升观众的观影注意力。
Ⅱ 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将音乐作为剧作元素推动情节发展
音乐对于影视作品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对影视作品情节的促进作用。因为影视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元素,本质上是为电影情节,为剧情服务的。在电影的情节进行过程中,有大量的音乐作为辅助,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刻画特定情节中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音乐本身是人物的无言的旁白,表现人物的情感。二是加强情节的节奏,推动情节的拓展、跳跃,形成人物在特定情节氛围中的情感体验与抒发高潮。三是作为情节中的一个剧作元素,表达人物内心的闪回、幻觉。但是不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都是围绕情节开展的,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某一个阶段的特定情节,用到的仅仅是一种情感基调的音乐,或者是愉悦的,或者是伤感的,或者是玄幻的,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具体来说,音乐在影视作品情节中主要有以下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情节的渲染作用
电影音乐通过渲染情节,为情节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最终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这里举这样一个例子,正如同我们所看过的一些恐怖片,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不管什么样风格的恐怖片,共同特点是全都借助音乐来营造气氛,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再恐怖的片子也都会失去些表现张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发挥渲染气氛作用时,并不是单纯地描绘、解释画面,刻画主要人物的内心,重复或扩大情节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音乐为情节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如临其中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通感。
1. 情节取向
影视音乐在气氛的渲染过程中有着很强的情节取向,是要批判还是要表扬,绝不是模糊的,而是与情节和画面紧紧融合。王家卫在评论电影音乐时,认为音乐成为情节的一种提示,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音乐在影视开篇中,起到的是开场白的作用,在片尾起到的则是总结以及发人深省的作用。动画电影《木兰》中,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音乐配合人物的动作节奏表达木兰不安的心情,此时,音乐的取向就是用歌曲来加强木兰的动作、思想,使木兰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电影中的音乐运用的中国民族乐器笛子、古筝、二胡等,均是为了创造一种民俗的氛围,也是为了其情节的取向所服务的。
2. 情节对比
电视音乐并不是独立成篇的,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总是能够引领情节前后对比的。例如,在前段情节中,音乐可能塑造的是宁静和谐的氛围,相对安静、美好的情节呈现其中;而在后段情节当中,音乐塑造的是凌乱、繁杂的氛围,对应的情节画面是嘈杂、不安的形象,音乐在此运用对比的手法渲染画面气氛,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效果。还有一种手法就是在某一段情节中,音乐明显与情节画面是存在反差的。例如,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那段情节,佛罗德不想把魔戒扔到万丈悬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劝他要毁掉魔戒,此时哈比国的小精灵和佛罗德为争抢这只魔戒而进行殊死搏斗,画面情节展现的是气势恢宏而又节奏紧张的。而此时电影音乐所渲染的气氛却是抒情悠扬的。这样使得此段情节的内在的张力充分表现出来,视听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情节连贯
音乐在渲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情节连贯作用,引起受众对前段已经经历过的故事情节的回忆和再现。例如,通常我们的很多影片,都有这样的情节,前段情节当中讲主人公的欢愉的生活,而在后段情节当中,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故或者是主人公的离去,在此间反映前段主人公欢愉生活的情节回放,同时音乐也同时回放,让受众与剧中人物一起去回忆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其间伴随着哀怨和凄凉。这样,在音乐中回想起故事的各个情节,此时音乐起到了良好的连贯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电影音乐将作品里那些性质上容易脱节的情节用视觉手段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比直接转场和空镜头过渡都来得自然流畅,这一点在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摄的镜头中最为明显。但是音乐对于情节的连贯作用,不是处处都用,仅在关键的情节转折过程中才可以用,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Ⅲ 电影与音乐有何密切关系
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的而是具体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反应是最准确和细腻的。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视听形式所不具备的,音乐情感表达的强度和直接性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音乐所表现的更多不属于题材本身,而是对题材的情感关系。音乐的情绪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神韵、情绪。电影电视中的音乐不同于纯音乐之处在与音乐是为电影的具体空间和叙事环境提供辅助,与人物性格、情感状态、故事的发展走向有直接的关系。
Ⅳ 浅谈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摘 要]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它成为构成电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声音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虽清搭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必须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之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存在,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等一系列作用。本文从电影音乐的功能、使用原则、独立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角度来探讨电影音乐在电影情节发展中如何起作用、电影中为何会有音乐以及电影音乐对电影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电影音乐;功能;使用原则;独立性;独特魅力
音乐是用神奇的音符在时间的链条上展现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产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语言。音乐在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及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声音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必须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之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存在,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等一系列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功能
经典电影音乐在技巧上、美学上以及影片的情绪上具有以下功能:情感表现、连贯性、叙事提示以及完整性。
(一)情感表现
音乐可以催眠我们,使我们相信影片中虚构的世界,使所有似是而非的影片类型如幻想曲、恐怖片、科幻片得以建构。在所有这些影片类型当中,音乐不只是支持银幕上真实的画面,更多的是使我们感受到看不见的和听不到的所表现人物的精神过程和情感过程。
(二)连贯性
当声音或画面有间断的时候,音乐可以填补这个缺口。音乐通过使这类较为粗糙的地方变得连贯,隐藏了电影中技术层面的东西,以免观众出戏。当配上音乐时,空间上不连续的镜头也能保持一种连贯的感觉。
(三)叙事提示
音乐可以帮助观众确定背景、人物以及叙事事件,让你有一个特定的视角。通过给画面提供情绪阐释,音乐能够提示叙事,如提示危险的到来或搞笑的场面。
(四)叙事完整性
正如作曲有它自身的结构一样,音乐通过运用重复、变奏、对位等手段,能够帮助形成影片的形式统一,这也是对叙事的支持。
优秀电影配乐的反讽是那种不想被听出来,或至少不是有意让你听出来的音乐,通常对于作为主要叙事载体的语言和画面来说保持从属的关系。如果音乐不大合适或不太可信,以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么此时音乐很可能从叙事情节上吸引了注意力。如果音乐太复杂或过于装饰,那么音乐很可能会失去情绪表现的功能,从而起不到强化故事的心理效果。音乐的目的是联系场景中的感情,引导观众共鸣或认同。
(五)标题性的音乐
这种特殊形式的音乐用于表现某些故事当中的情节或事件,会更像“米老鼠”之类的视觉形象结合。其中一个例子是罗伯特•朱丹做了大量的研究《粉红豹》的主题音乐,就像猫轻知正闭轻地往上爬,然后下来,然后再往上爬一样。音乐节奏和动物的动作节奏一样,根据身体上的紧张和放松来调整和声,同时,旋律也跟随着身体动作。通常,对于戏剧性电影来说标题性音乐被认为是老套的,但对于喜剧片来说效果相当不错。
(六)情绪音乐
大多数电影音乐都是伴随画面上任务的情绪来进行的,情绪音乐有意采取发生的戏剧和感情无关的立场。当音乐与所发生的事情无关时,反讽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位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所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当表现大悲剧或大灾难时,使用会喜庆的音乐形成对位,只会让我们更明确地跟受搭裂害者靠得更近,如影片《发条橙子》。
二、电影音乐的使用原则
电影音乐的创作又称为配乐,这个名称隐含着电影音乐的使用原则,它绝不能游离于影片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要紧密配合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保证和影片的具体场景情节在情绪上的一致性。在电影艺术中,音乐的作用极为重要。
电影音乐可以突出影片主题,成为影片风格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以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海难为题材,以凄凉哀婉的音乐拉开回忆的序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潜入大西洋那深深的海水中,探寻当年在这里上演的惊世恋歌。�My Heart Will Go On�这段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出现多次,尤其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成为凸显主题的最佳手段,赚取了无数观众的眼泪。这首曲子至今仍留在许多人的心中,成为至死不渝的永恒爱情的象征。
雅克•贝汉执导的《喜马拉雅》也是以音乐突出主题的典范,那寂寥、空灵、富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音乐作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颇具象征意味。藏族民歌与西方弦乐的完美演绎,仿佛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在这里,影片的主题音乐呈现出交响乐式的结构布局。当两代领袖带领商队前进时,音乐是两股汹涌的潮水,呈现出一种强弱对比的节奏:伴随着年青人有力的步伐,音乐总是刚劲有力,还跳动着一些零乱的音符,仿佛年轻人不安分的性格;伴随着老年运盐队的音乐,低沉稳健,仿佛老当益壮的宣言。
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杰玛对拉提卡的纯真爱情贯穿始终,那既是杰玛参加比赛、挑战难题的原动力,也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所以每次杰玛排除万难、竭尽全力寻找拉提卡的时候,总会响起一段温馨、柔和而舒缓的音乐,象征着杰玛对拉提卡无比纯洁和真诚的爱。影片结尾,赢得了千万奖金的杰玛呆坐在墙角,巨额奖金并不能令他兴奋,他多希望能与心爱的人重逢啊!茫然中,他的脑海里飘过那个站台――那个他们曾经相约见面的地方。果然,一个裹着明黄色头巾的女子正在焦急地寻找他。转身、回眸、相见,历经坎坷之后的拉提卡与杰玛终于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此时,温馨、柔和而舒缓的音乐再次响起。这几段温馨的音乐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主题――杰玛从未放弃过对拉提卡的爱,拉提卡是他―生的梦,他愿意用生命、用那两千万卢比换取和拉提卡在一起的机会。
在《南京!南京!》中,曾经的风尘女子在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的凌辱后,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残酷。为了换回难民营的安全,为了其他妇女不再受日军的奸淫,她毅然第一个站出来去当慰安妇。伴随着那只缓缓高举的手,影片出现了难得的温暖、深情又不失缠绵的音乐,带着深深的哀怨和无奈,既是对同胞的真情流露,也是与同胞的无奈告别。曾经的妓女,曾经被人不耻的女人,在此刻却彰显了人格中伟大的一面。
三、电影音乐的独立性
电影的主题歌和插曲最能体现电影音乐的独立性。许多歌曲,本来只是电影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相当于对影片的一种注解,后来却脱离了电影的母体,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目。电影史上,有的影片本身已被人们淡忘,但其中的歌曲却依然在传唱。电影歌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许多中国观众是听着电影歌曲长大的。
如果说电影中的配乐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情达意方面是间接的、委婉的、侧面的,那么电影中的歌曲则是直接的、强烈的、正面的。因为相对于配乐,歌曲不但有音乐旋律,还有可以直接传情达意的歌词,更能直抒胸臆,体现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因而在许多电影中,当主人公遇到难以言说的情境或者简单的言语不足以表达炽烈的情感时,往往会采用歌曲的方式。《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无不彰显着生命的张扬和热血沸腾的原始冲动。《小武》《站台》《任逍遥》等片中的流行歌曲,犹如一本音乐档案,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灵的变化,唤起无数人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记忆。而《重庆森林》里贯穿全片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g�与王菲饰演的女店员梦境般的心态和行为相契合,镜头也呈现出梦幻般的朦胧与暧昧。《魂断蓝桥》中那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不仅旋律优美流畅,还把有情人的生离死别刻画得肝肠寸断。
在某些影片中,音乐可以起到结构影片、揭示主旨的作用。《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透过小英子的眼睛,带领观众踏上了回归童年,回归传统的怀旧之旅。人生的美丽、无奈和伤感,通过“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送别》歌曲,缓缓地流淌到观众心间,产生了含蓄、隽永的美感。在“离别”中成长是影片的鲜明主题。《送别》的歌词述说着“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的伤感,用这首歌来阐释影片的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因为音乐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一个人物的离去,同时也伴随着英子对人生离别的体验和成长。
在影片《黄土地》中,富有民间特色的信天游出现多次,它们既是顾青下乡采风的主要目的,也是影片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段段“酸曲”不仅宣泄了黄土地的民生疾苦,还成为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如翠巧在不同场合吟唱的信天游有五六段,每一个唱段都丝丝入扣地道出了她的心声,表现了她孤立无援的悲惨处境。
四、电影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莫扎特》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叙述了莫扎特与维也纳宫廷乐队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电影告诉我们,作为肉身的莫扎特在反抗中失败了,但他的音乐却获得了永久的胜利。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片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莫扎特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如《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著名歌剧,还有协奏曲和《安魂曲》的片段。音乐与叙事完美融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开头的第25交响乐,到结尾第20钢琴协奏曲,以及中间精彩的歌剧片断《魔笛》《唐•乔万尼》《后宫诱逃》,等等,莫扎特的音乐无处不在,时而柔和优美,时而雄浑高亢,与剧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极大地触动了人的灵魂。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已然不能叫配乐,而是绝对的主角。许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就是迷恋于莫扎特的天才音乐。
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结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在这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曲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尤其是《甜蜜蜜》这首歌,不仅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还成为男女主人公情感的见证者和成全者。影片的成功既得益于导演对爱情题材的独特处理方式,更得益于邓丽君歌曲的时代记忆和情感魅力。
在影片开头的1986年,黎小军和李翘各自搭乘火车从内地到香港打拼,虽然命运为他们创造了一次相识的机会,但仅仅是背背相靠之缘,还没来得及注意对方,命运就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道路。幸好两人都喜欢邓丽君,喜欢听她的歌,这歌声总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令两颗隐隐相吸的心迸射出爱的火苗。
由于邓丽君本身有着广泛的受众,观众总能很快找到共鸣,在她悠扬的歌声里,两人的感情也显得格外动人。影片借助邓丽君的歌曲,巧妙地把握住了都市化大潮中人们的特定心理状态。片中的《甜蜜蜜》不只是首耳熟能详的爱情歌曲,更是联结主人公命运和串联故事的关键元素,它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点出了男女主角相似的身份。而《再见,我的爱人》《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既彰显了男女主角的复杂心情,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展现出了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王铁梅(1969― ),女,河北沧州人,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