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多人喜欢1997版的电影洛丽塔,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受欢迎呢
这版电影结局非常的凄惨,故事的主线非常的清晰,整部电影中都充满了悲情色彩,而且男女主角的演技也非常的过关,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反思。
B. 如何评价洛丽塔
电影《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未成年少女少女的感情故事。
奎尔蒂死有余辜,亨伯特仅仅入狱已经算是幸运,而洛丽塔最后的死亡却是令人心碎。
C. 如何评价《洛丽塔》这部电影
我更偏爱库布里克这个版本的《洛丽塔》。感谢九七版的贡献,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版的优秀之处。
拍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只能简单评价一下:
实际上当库布里克决定拍摄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取其神,换其形。库布里克用洛丽塔做底子,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亨伯特的掌控力近乎消失,成了一个单纯(并不)的痴汉;而赋予了洛丽塔更多的力量以供反抗与成长;奎特利也更完美展现了作为亨伯特黑暗面的特点。
所以,库才是抓住了电影神髓的那个人!
当然,有些只能意会的东西,还是要去小说里面寻找才有。那就是文字的魅力了,有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画面就是表达不出来。
按例也放一张我觉得不错的画面,其实好东西要截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分离出来任何一点,当它离开那个环境之后好像就没有那么精彩。
D.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97版《洛丽塔》影评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97版《洛丽塔》影评
MUSIC《love in the
morning》
大家好,我是Renee,欢迎收听新一期的《光影遇见爱》。从这一期开始的连续三期的主题都是“老少恋”。
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那年娶了一位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酒宴上,作为好友的苏轼做了一首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显然这其中“梨花”和“海棠”被用来暗指“白发”与“红颜”,即老夫少妻。
无独有偶,俄裔美国作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在1997年被第二次改变成电影,中文译名就叫做《一树梨花压海棠》。电影描述一位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
这些年,我们常常在服装方面听到一种着装风格叫做“萝莉控”,这种服装风格通常是及膝裙、格子裙、蕾丝花边、甜美而少女,比如早些年的服装品牌阿依莲、淑女屋等。这个“控”字源自于英文“complex”,即情结的意思,萝莉控,就是指对年幼的少女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的情结。萝莉控,本质上是一种恋童癖的表现。
恋童癖者一般都有人格方面上的缺陷,对成人之间的性关系怀着恐惧,而儿童会令其在性方面较少感到焦虑。有的是因为心智不成熟,不想长大,有的则是因为童年时候喜欢某个人,被压制和阻挠,产生了许多的遗憾和不满足,导致成年后无法正常与同龄女子交往,而回想起儿时的“恋情”从而对幼小少女产生性幻想。《洛丽塔》里的男主角韩拔教授显然就是这种类型。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在《洛丽塔》中则对恋童癖者作如下描述:“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
MUSIC《Lolita》
一位中年男子韩拔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韩拔的恋童癖。一次他到了美国去,成为了寡妇夏洛特的房客,当他看到夏洛特年仅12岁的女儿洛丽塔时,他疯狂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少女。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事实上,夏洛特希望可以跟韩拔结婚,让自己与女儿都能有个依靠。为了能让自己能够留在洛丽塔身边,韩拔违心地娶了庸俗且臃肿的夏洛特为妻。不久,夏洛特发现了韩拔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遭遇车祸身亡。
韩拔把在身在夏令营的洛丽塔接到身边,瞒着她母亲去世的消息与她游历美国,而他们也展开了一段不伦恋。面对小妖女洛丽塔,韩拔百般顺从,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了继父的掌握,一开始韩拔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天韩拔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且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她被一个叫奎迪的男子控制,被他虐待并怀了他的孩子。韩拔找到洛丽塔要她跟自己走,但洛丽塔不愿意再跟他继续那种变态的两性关系。韩拔在绝望中追踪并且枪杀了奎迪。心如死灰的韩拔一路开车,带着当年洛丽塔头上的那个小小发夹,上面沾着血迹。他仿佛又看见她,一身蓝衣,带着纯真灿烂的笑容对他挥手。
1997版的《洛丽塔》有着诸多看点,扮演韩拔教授的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他的演技自不待言,一个外表文质彬彬的男人,内心实际是敏感、纤细、病态、孱弱、苍白的,在情感方面甚至只是停留在幼年阶段,只有讨好和摧毁两个极端。扮演洛丽塔的15岁少女多米妮科斯万(Dominique Swain),更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她宛如一颗熟透的樱桃,充满着诱惑的甜美。
在韩拔初次见到她的时候,洛丽塔穿着一身接近肤色的连衣裙,倚在草地上让水淋湿了全身。转过头来,不需要言语和动作,眼睛里已经是无意间的挑逗和勾引。这样的场景算得上是情色经典了吧。就在这样的无声无息中,成为了韩拔一生的罪恶和诱惑。他在她身上找到青春时代那个破灭的爱情梦想。多年压抑的情感骤然迸发。即使岁月已经把这样一种残缺的情感扭曲,他依然不可自拔地爱上她。为此他和她的母亲结婚,成了她的继父。而妻子的意外死亡成全了他名正言顺地对伦理的摒弃。情欲的罪恶之花从此盛放。他用尽一切去讨好她,倾其所有想要抓住仅存的温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洛丽塔》无疑是将恋童癖艺术化了的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虽然很多人试图从中挖掘各种隐秘的象征意义,例如有人认为这是一部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有人则认为它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但纳博科夫本人却对这些论调不以为然,而只是试图将一种“审美狂乐”的感觉带给他的读者。这是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简单而又苛刻的标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描写的洛丽塔的原型,是演员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丽泰·格雷。
MUSIC:《I wonder,I wonder,I wonder》
在好莱坞电影史中,一提起卓别林的名字,相信几乎无人不知。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独特的表情和动作,在那个无声的年代,为无数人带来了有声的欢笑。同时卓别林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恋童癖者,他一生结过4次婚,其中有3次是和17岁豆蔻年华的姑娘或更妙龄的少女结合的。而婚姻之外的卓别林更是乐此不疲,他不停在工作之余猎取14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对此,卓别林曾如是说:“人生最美好的形态是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
卓别林的初恋发生在他 19 岁的时候,他对15 岁的舞蹈演员海蒂·凯利一见钟情,卓别林不久就向凯利求婚,但遭到拒绝。
1918年 10 月,29 岁的卓别林娶了16 岁的童星,《绿野仙踪》哈里斯,他和凯利的关系宣告结束。这位 16 岁的少女为了嫁给卓别林谎称自己怀孕,但婚后哈里斯也确实怀上了卓别林的第一个孩子诺曼·卓别林,但可惜的是诺曼早早便夭折。不到两年,两人就在互相指责中结束了这段婚姻,卓别林指责哈里斯与喜欢诱惑年轻女演员的女明星艾娜艾兹莫娃关系不清不楚,而哈里斯说卓别林嗜性成瘾。
卓别林第一次遇见丽泰格雷也就是《洛丽塔》的原型时,是在拍摄《寻子遇仙记》时。那时丽泰只有 13 岁。三年后,35 岁的卓别林筹备拍摄《淘金热》再一次遇到 16 岁的丽泰·格雷,并在她 16 岁这一年让她怀孕了。刚开始卓别林让她打掉孩子,但丽泰并没有同意,所以根据当时的惯例,卓别林不得不与她奉子成婚。丽泰为卓别林生下两个孩子,其中就有后来继承了父亲衣钵,成为演员的小查理·卓别林。
婚后四年,两个人离婚,在后来曝光的长达50页的离婚文件中,卓别林被描述成了一个与电影中的温柔形象截然不同的人。丽泰控诉卓别林是个“残忍且不人道”的丈夫。这份文件记录了一段从一开始就不幸的婚姻。因为新婚之夜,卓别林就告诉丽泰:这段婚姻长久不了,我会让你觉得不想再跟我生活下去。
但也有说法是两人成婚后,各自的私人毛病随即暴露出来。丽泰·格雷整日迷恋吃喝玩乐,而且挥霍无度,把身边的日常生活闹得乌烟瘴气。卓别林刚开始忍气吞声,最后受不了就逃跑了。为了打这场离婚官司,卓别林头发都白了,因为他不得不向丽泰格雷支付82万5千美元的赡养费,以及 100 万美元律师费用,这场离婚也因为这些费用成为了一个公众的焦点。
54岁的卓别林遇到了他的第三段“老少恋”,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 岁的女儿乌娜,并娶了她。这段关系并不受尤金·奥尼尔的祝福,甚至因此与女儿断绝了关系直到其去世也未曾改变。在遇到卓别林前,18 岁的乌娜已经与《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交往过。塞林格出于对卓别林和乌娜在一起的愤怒,还写了一份充满低俗内容的信给乌娜作为“新婚贺礼”。但是这段不被看好的爱情却是卓别林最成功的的一段。他们一共拥有三儿五女,这一段爱情,也一直陪伴卓别林到 1977 年去世。
MUSIC:《走钢索的人》
关于这一期的话题,Renee自己发表的看法不多,大部分都是已经有的信息和评论的整理,因为“老少恋”确实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基于“恋童癖”的这种病态心理,也不是像我这样的非心理专业的人三言两语讲的清楚的。但是我觉得,选择了这样的关系和这样对象去爱慕的人,跟“走钢索的人”一样,往前是冷漠往后是寂寞,随时会坠落。最后我想用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来结束今天的节目。
我当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刻,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好了,感谢收听这一期的《光影遇见爱》、再会!
E. 怎么评价洛丽塔
《洛丽塔》中的故事也饱受道德争议,但实际上,《洛丽塔》的侧重点根本就不在于道德或是情色。确切点说,纳博科夫用精湛的文笔,成功地将整部小说塑造成了一部审美价值极高的作品。
同时,纳博科夫也将洛丽塔诗化,将亨伯特此前的悲痛经历诗化,书中的各种场景如童话故事一般,读者又何来憎恨。纳博科夫对于故事的诗化,是使得亨伯特能够博得人们同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诗化自然也是靠纳博科夫登峰造极的文笔来实现的。
如小说《洛丽塔》的开头: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小说的开篇就如此惊艳,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在惊艳之后,当我们看完整部小说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时,又会有无限的感触。
(5)如何评价洛丽塔电影1997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电影《洛丽塔》的故事主线是讲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因少年时期的创伤成为恋童癖,迷恋9到14岁的小女孩,机缘巧合下,他盯上了房东太太早熟的女儿洛丽塔;
为了接近这个12岁的小姑娘,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妻子死后在继女的诱惑下和她发生了关系,之后,亨伯特利用零用钱、漂亮衣服等小女孩喜欢的东西控制住她,让她成为满足自己恋童癖好的对象。
F. 如何评价1997洛丽塔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在大学里靠教授法1997版 洛丽塔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 ,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渣搏消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如知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银雹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G. 一树梨花,就是一树月光 ——解读1997年《洛丽塔》
世上最痛苦的事,是爱一个人到了极致。
——解读1997年《洛丽塔》
2020.02.11
汽车像一个喝醉了的醉汉山数答,跌跌撞撞地驶在小路上,无意奔向牛羊成群的草地。
亨伯特手里捻着当初从洛丽塔床头柜拾起的黑色逗慧发夹,就好像她还在一样,尽管那上面不小心沾上了罪恶的鲜血,却丝毫不影响洛在他心里的美丽。
他下了车,缓缓走向那片草地,凝视着前方的山谷。他的眼神,忧伤而不绝望,像一个谜:时而清澈似湖水,时而诡谲如深渊。
唯一没有变的,是他对这份爱情的执着。
但他爱得不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像一杯诱人却罪恶的毒酒,灌溉在人性的土壤中,开出了一朵邪恶之花。
1962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和1997年的阿德里安·莱恩,时隔36年,同样的经典之作,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但更爱1997年的洛丽塔与亨伯特,那部又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 》的电影。
01.这是一场关乎爱情本身的原罪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曾经写下这句诗,调侃了好友张先在八十高龄还迎娶了十八岁的小妾。
梨花,是白色的,就像双鬓早已斑白的张先;而海棠,却红得妖艳,像十八岁少女的红颜。
这种爱,在社会里,是不被认同的,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过去的社会,还是现在,都是那么禁忌、刺眼。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人性、艺术的角度探寻这样的一种情感,尝试着理解它。
阿德里安·莱恩镜头下的亨伯特与洛丽塔。草地上洛丽塔被水淋湿,衣物接近于半透明地粘在那刚刚发育的身体上,修长光洁的腿在半空摇晃,还未褪去的孩童的天真与少女的娇艳让亨伯特想起了他14岁时的初恋女友,只因这一眼,亨伯特便沉沦了。
「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
当那个女孩躁动不安地在床上打滚,他总是忍不住多看她一眼;
当她毫无顾忌地坐在他的大腿上,给他看自己微微颤动的下巴,然后对他微笑,纯真又妖媚。他知道这个女孩就是他的天堂,是他这些年来苦苦追寻的14岁的影子,直到洛丽塔去寄宿学校临走前飞奔上二楼,扑在他的怀里深情一吻,他的防线终于被击破,从此便无可救药。
14岁的多米尼克·万斯清纯的外表,带有一点邪恶的特质。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疑是天使与恶魔的完美结合,更是将洛丽塔这个角色演绎到极致。
爱得执着,爱得病态,爱得如此不可救药。这份爱,他们不敢承认,也不敢承认。
在洛丽塔的世界里,亨伯特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外的发生不断变化着。
他是她崇拜的父亲。
在没有父亲的童年毕洞里,导致洛丽塔从未体验过父爱的宽容。海兹夫人只会对洛丽塔大呼小叫,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洛内心反抗的念头。亨伯特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这个男人对她的宽容之爱:偷偷吃了亨伯特的培根、随意把口香糖粘在他的本子上、在亨伯特的车上肆无忌惮地吵闹……
他是她的情人,是她的嫖客,是她的工具。
如此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仅仅是对于亨伯特来说,就像被卷进深沉却又波涛暗涌的大海,任凭他如何挣扎如何喘息,却无法上岸。他对洛霸道的占有欲让年轻的洛丽塔逐渐想要挣脱这段非正常恋情,最终逃离了这个以爱为名的囚笼。
02.边缘人内心的挣扎
亨伯特与洛丽塔,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他们都是边缘人。
亨伯特因为14岁那段原本无限美好的爱情最终惨淡地收场而将最美的记忆停留在那个年龄。
他有恋童癖吗?
有,当然有。
洛丽塔因为从小就没有父亲,她有恋父情结吗?
有,肯定有。
但亨伯特之所以爱上洛丽塔,是因为她是洛丽塔,没有在洛丽塔身上强加回忆的影子;
而对洛丽塔来说,我们无法确定她是否真正地爱过这个男人,但她之所以选择亨伯特,则是因为她需要。
男主杰瑞米·艾恩斯的表演细腻、大胆。他的眼神总是充满温柔与怜悯,根本无法让人将他和一个诱拐少女的中年大叔联系起来。他没有其他恋童癖者一样喜欢施虐、抛弃,反而对他唯一的洛,给予关怀、宽容与专一。这无疑赋予了这个故事浪漫与柔情,甚至让人最后有一丝丝的感动。
他也有疯狂的一面,在匆匆回到汽车旅馆的时候,当他看见洛衣衫不整的样子,还有嘴边那团乱糟糟的口红,他心中的怒火霎时宣泄了出来。这个女孩,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他不允许,因为他想要占有她,他的洛绝不允许他人玷污。因此他想要限制洛的自由,偏执而极具压迫感。怎知绳子缚得越紧,他的小妖精越是想尽一切办法逃脱。
于是他慌了,怕了,疯了, 像个奴隶般的,陷入这份错误的爱情里 。
他的无奈,痛苦。
他的祈祷,赎罪。
尽管海兹太太当初的死纯属意外,和洛丽塔第一次发生关系也并不是他主动,这一切并不在他的密谋之中。但他知道,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必然会有挣扎,必然会是悲剧。
03.这份痛值得,因为是你
整个故事的悲剧,是这份执着与深情。
「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 昔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枯叶还乡。 」
三年后的再次相遇,她已经怀上了别人的孩子。那个戴着眼镜、憔悴的妇人住在破旧简陋的小屋里,让他心痛不已。
明知道她再次找他,不为别的,就像从前一样,只是为了自己口袋里的钱,他也毫不犹豫,直接给了她十倍。然而问她愿不愿意再次跟他走的时候,却遭到了洛的拒绝。
爱得义无反顾,爱得惊世骇俗,他亲手杀了拐走洛丽塔的奎尔蒂(情色片编剧)。
都说,当一个人陷入一份不对称的感情,爱得更多的那个人,就输了。
于是亨伯特就输的这样彻彻底底、明明白白。
也正是因为对手是洛丽塔,他才觉得这份痛也是值得的。
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无法自拔。
H. 洛丽塔影评
影片的一开始充满了悬念,一辆汽车歪歪斜斜的呈s路线行驶在公路上,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倾倒,而车中的中年男子神色恍惚,沾满鲜血的手上紧紧攥着一只小小的黑夹子。
影片的中年男主亨伯特接受了美国比尔兹利大学的教职,于是他遇到了他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寡妇房东的女儿—洛丽塔。
当亨伯特参观房子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堆了许多杂物,卫生间中挂着女士湿淋淋的内衣,他心中并不满意,于是想要借口回纽约开会离开这里。
可是命运的奇妙,向来是翻手覆雨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怎容一人轻易逃脱。
此时,影片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14岁的洛丽塔身着白色纱裙,趴在碧绿的草地上看书,而身边两个浇灌草地的水管旋转着在空气中喷出水雾,早就将洛丽塔的薄裙打透贴在身上,隐隐勾勒出少女的身姿。
她就像一个天真又妩媚的精灵,露出牙箍轻轻一笑,即映入了亨伯特的眼中,让他不禁想起那似乎仅存于他的记忆中的14岁时喜欢却死于伤寒的女孩
于是,罗伯特租住在这里,每日窥视着洛丽塔的一举一动。他举起报纸,眼睛却不由自主的瞟向光着脚晒衣服的洛丽塔。
他伏在书桌写字,却一低头就能透过窗户看到洛丽塔生机勃勃的打网球。少女的活力,好奇与若有若无的引诱让亨伯特迷恋。
她会在晒衣服的时候赤着脚跨过亨伯特,但却会似有若无的踩过他的裤脚。她会嚼着口香糖猝不及防的坐在亨伯特的腿上,让他看她下巴的抖动。
荡秋千的时候她会将手放在他的腿上,整个人几乎缩在他在怀里。洛丽塔对这个男人充满着好奇,同时她又充满着一种叛逆的优越感。她知道母亲对亨伯特的喜欢与刻意讨好,但只需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她就可以让这个男人对她俯首称臣。
剧中有一个片段,洛丽塔在母亲的安排下参加了寄宿学校举行的野营活动,在临行前,亨伯特躲在阁楼的窗户边注视着洛丽塔的离开,洛丽塔却忽然关上车门,冲上了楼。
亨伯特立刻匆匆离开窗户,手足无措的整理自己的衣服,期待又彷徨的望着楼梯口。洛丽塔给了亨伯特一个离别的吻,当她脱离了亨伯特的怀抱后,亨伯特闭上了眼睛,手无力的垂落在身子边,脸上的表情是仿佛他在这一刻死去也心甘情愿,甚至他希望让自己死在这一刻。
为了可以继续租住在这个房子里,亨伯特接受了海兹女士的示爱,成为了洛丽塔名义上的继父。但很快,海兹通过亨伯特的日记发现了他对自己的厌恶和对洛丽塔的迷恋,无法接受的她冲出家门被车撞死了。亨伯特成了洛丽塔名义上唯一的亲人。
于是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汽车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发生了性关系。
然后,洛丽塔知道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她在深夜中哭泣着又一次躺在了亨伯特怀里。
影片中的亨伯特有些雀跃的甚至得意的想;你看,她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是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洛丽塔只能像一只孤苦无依的小兽以身体为筹码依附着亨伯特生活。
此时的亨伯特对于洛丽塔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她害怕他的离开,于是她像溺水的人紧紧地抓住了亨伯特。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丧母悲伤的渐失,洛丽塔开始意识到这种关系的不正常与不对等。她的一切都受到了亨伯特的控制,亨伯特监视着她的生活,为她提供钱财。
而相应的,也向她索取着身体。她开始厌恶并且想要摆脱这种不正当的关系,亨伯特一次次失控后的打骂更让她坚定了离开想法。但她无依无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她逃离骂伯特身边。
她聪明的策划着,引诱着别的男人,企图让他们帮助她离开亨伯特。电影有一幕是这样的,亨伯特去镇上刮胡子,当他回到屋子里,发现洛丽塔的口红被吻糊了,却还在对他撒着没人来过的谎。
亨伯特狠狠的将洛丽塔推在床上,胡乱的撕扯着她的衣服,绝望痛苦甚至卑微的乞求洛丽塔告诉他那个人是谁,洛丽塔却望着他扭曲的面容,戏谑的笑了。她在他的痛苦中感到了快意,毫无疑问,这一刻的洛丽塔是恨亨伯特的。
影片的最终消失了三年的洛丽塔给亨伯特写了信,期望着亨伯特的经济上的帮助,当亨伯特看见站在他面前大着肚子,穿着破旧的衣服,戴着眼镜的臃肿的洛丽塔时,他却心说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可以肯定我最爱的就是她,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昔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枯叶还乡,苍白,臃肿,混俗。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他发现自己依然爱着她,哪怕她已经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天真妩媚又娇俏的少洛丽塔是亨伯特绝望时抓住的稻草,他曾经抓住,于是再也不想放手。
因为一旦放手,他就会行尸走肉一般活着。他爱洛丽塔,爱到他希望洛丽塔也是爱他的,但如果不是,他宁愿囚禁她在自己身边,也不能够放手。
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的挽留,那是她好不容易才逃出的牢笼,哪怕是现在的生活再贫穷,再痛苦,她也不想再回到那囚禁了她整个少女时期的牢笼了。她是聪明而坚决的。
而从一个爸爸的称呼上,亨伯特便知道了,她从来都没有爱过他。亨伯特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并枪杀了那个当初从他身边带走了洛丽塔的男人,于是有了影片开头的那一幕。
这一次,他知道,他已经永远的失去了洛丽塔。那个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在牙齿上的洛,丽,塔。
也许此时,死亡对他来说,已是最好的结局。
毫无疑问,他是爱着洛丽塔的,但是对于她来说,他的爱是负担,是枷锁,是罪恶,唯独不是美好。
I. 电影《洛丽塔》对比原著小说,有何不同怎么评价
《洛丽塔》对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相比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前者对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这段看似荒诞的的畸恋是带有极强讽刺意味的,而在改编之后,电影所更为着重展现的就是“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如此近乎疯狂痴迷般的爱意,从讽刺到对爱的展现,使电影虽有着原著的剧情架构,却是完全不同的。
电影《洛丽塔》的出色不仅是在内核上的与时俱进,杰瑞米·艾恩斯精湛的演技,将其所饰演的中年继父对洛丽塔那一腔痴爱,尤为矛盾的内心演变演绎的淋漓尽致,而饰演洛丽塔的多米尼克·斯万,她演技与颜值的兼具,更为这场悲剧平添了一份唯美的基色。
J. 你怎么评价洛丽塔
谈到《洛丽塔》通常指的是一部或者多部电影,但其实这首先是一部小说。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955年出版的。已经出版就得到了广泛争议。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争议呢?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本身是关于一个不伦恋。再具体点说,是继父与继女之间的恋情,而且这个继父之所以和这个继女的母亲结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漂亮的继女而被其吸引。
所以这个故事有两层禁忌,一是父女不伦之恋,二是老少之恋,这个老少恋差的不是三岁五岁,十岁八岁,差的是一个辈分,所以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争议。
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当然是电影制作者盯着不放的。
这部小说也因为拍成了数部电影而名声更加响亮,最著名的两部应该说是库布里克拍摄,196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