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传基的译著
《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 美国.D.G.温斯顿著
《作家与银幕——论电影与电视的写作》 美国.W.里拉著
《电影导演工作》 英.雷纳逊著 (合译)
《怎样读解一部影片》 美国.莫纳柯著
《献给儿童的伟大艺术》 苏联.克兹辽夫著
《电影剧本写作》 苏联.马切列特著
《电影实践理论》 法国.N. 伯奇著
《电影艺术引论》 美国.鲍德威尔著
《旧好莱坞/ 新好莱坞》 美国.卡兹著
《电影:形式与功能》美国.莱里斯著
《电影语言的语法》 乌拉圭.阿里洪 (校译)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美国.S. 菲尔德 (校)
《电影制作者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主编 (UNESCO出版)
《八十年代及其后》美国.莫纳柯著(《伍凯电视艺术》1993NR.5)
《战舰波将金号论文集》 编辑兼翻译
《苏联电滚橘余影音乐论文集》 编辑兼翻译
《公民凯恩》(剧本)
《欲望号街车》 (剧本)
《唐人街》(剧本) (校)
视听语言录象教材四小时(中央电教馆发行)
电视广告录象教材两小时
电影电视教材二十小时
自1997年至今曾在全国86所大专院校,75个电影制片大滚和电视台,20个国家部委单位,
22个文艺团体协会以及30多个影视制作公司或训练班
(共计225个单位)授课听众不下56,000人次,(其中一半以上为非专业人员)
2. 周传基的论著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书)
《电影时空结构中的声音》(论文)
《论电影剪辑》(论文)
《电影节奏》(论文)
《电影之声——1982》(论文)
《电影之声——1984》 (论文)
《论大学电影》 (论文)
《视听语言》(录像带视听教材,四小时,国家教委中央电教馆出版)
《中国大网络全书——电影卷》“声音”辞条
《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4年第10期,
《电视艺术》1995 NR.3)
《电影语言大师》(英文,发表于1995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专刊)
《再论电影中的声音》(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7年第2期)
《电影电视中的特写镜头》(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6年第4期)
《打破轴线,一个中国神话》(论文,《电影艺术》杂志1996年第5期)
讲义 轴线(《电视艺术》1994 NR.3)
3. 《周传基讲电影》怎么样
可以看看 不过他的影评相对来说更注重电影理论 比较适合学电影的同学 另外据说老谋子和陈凯歌也是他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斑 有兴趣可以看看 但不用太较真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4. 周传基的介绍
周传基,资深电影人、教授。祖籍山东。1925年3月12日生于北平。于1950年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电影家协判信坦会会员,中国掘桐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坦咐,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先后为无锡国际旅游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1995年为美国旧金山大学讲授电影公共课,被誉为我国电影界的泰斗。
5. 谁能提供一下有关电影课程类的音频或视频
看你要考哪个学校,各个学校的参考资料是不一样的,不过大方向上还是一样的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乔治 萨杜尔 中国电影出版社
这几本 你都看看,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
另外,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方面的书也看看,对于理解电影史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其实研究电影史的话也得适当的学习一些电影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不然有些内容会看不太明白的。
祝你成功咯!
这两个就是讲电影理论的,而且很不错。
电影批评--戴锦华老师的12节电影批评课的录音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5692/ 。
《周传基讲电影(11集)》 http://www.verycd.com/topics/84751
电影理论书目
一、 基础理论
1. 视听语言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T.S.马纳尔《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卡雷尔.赖茨/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英]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纳柯《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
(参阅周传基译《怎样读解一部影片》,《世界电影》1986年1-6期)
2. 影片分析
[美]爱德华.默里《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欢/周传基《读解电影》中国工人出版社*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走向电影圣殿》中国电影出版社
3. 剧作理论基础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日]新藤兼人《电影剧本结构》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瓦尔坦诺夫等《电影剧本本性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与张俊祥著述参阅“中国电影理论”部分)
汪流《论电影剧作的结构和样式》中国电影出版社
4. 重要辞书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电影网络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电影史
1. 外国电影史
胡濒/郑亚玲《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乌利希.格雷格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2. 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封敏等《中国电影艺术史纲》南开大学出版社
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
3. 电影史方法论研究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
4. 类型片史
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 西方古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
1. 总论与文集
姚晓蒙《电影美学》人民出版社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
邵牧君编《电影理论论文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古典电影理论
[法]雷内.克莱尔《电影随想录》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四讲》中国电影出版社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蒙太奇》中国电影出版社
[苏]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
3. 现代电影理论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美]达德利.安德鲁《电影理论概念》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幼蒸编《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三联书店
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荷]扬.彼得斯《图象符号和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匈]皮洛《世俗神话》中国电影出版社
四、 中国电影理论
罗艺军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陈鲤庭《电影仪轨》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俊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观念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
倪震《探索的银幕》中国电影出版社
戴锦华《电影理论和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五、 参考杂志
1. 专业刊物
《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
以上是考北影研究生需要准备的书目,其中带*的是重点。楼主可以参考一下。
6. 周传基网站的网址是什么
各大视频网站都有,搜《周传基讲电影》
7. 剧本字数的讨论
关于剧本字数的讨论
扬代——(主贴):
刚才看了"编剧小胖哥"的一个贴子中间谈到了有关剧本的字数的问题,对不起,我无法记起来原文,大概意思是电影剧本字数要在3万字,电视剧要在1万字,否则就显得太长了。
可是我记得《生死抉择》是5万5千字,它无疑是年度最佳剧本。我并不是要反驳编剧小胖哥的看法,我认为您说的有一定的道理,编剧应该专著在自己的部分。用不用括号的,我看要看个人的喜好,好的剧本可以长,也可以短。长的更加细致,短的更加精炼。这是一个此长彼短的双刃剑问题,不应该一刀切。当然我不是说你一刀切了,但是不够全面,我补充一下而已。
另外本人有幸研究了一些英文好莱坞的剧本,认为篇幅上面,国外的剧本相对要长些。一方面排版上不像国内的就跟咱穷疯了没纸了似的,都堆在一起,很不一目了然,说明和对话都混在一起,国外的东西看着很清爽,一般都在100页以上。自数上根据我翻译过来的统计,一般也都在3万到5万5之间,所以那些2万字的,甚至以下的,我认为内容就很不够。
当然,大话西游等香港的剧本我们也看了不少,很简练,非常的短,大话西游大概不到2万5千字(好像,可能不准确),几乎全都是对话,人物动作描写很少。这我只能说,是香港特色,但这是不是大家都应该这么来做呢?我看则不然。
动作是电影的灵魂,对话是电影的眼睛,我是这么看得。否则大人物都坐在那里谈来谈去,岂不成了谈话节目?好的电影对话量是不多的,对话多的电影就如香港的一些片子,显得乱,烦,轻浮,全靠嘴皮子吃饭,人家观众买了票,不如听广播。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是要看得,无可否认导演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认为编剧的工作应该更大,这方面的贡献应该更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编剧是想好了场面之后写成了剧本,是脑子里面已经有了个电影的概念,图像的概念之后转化成文字,当然他不可能做的跟导演一样的让人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这些想法,这些东西,应该是首先由编剧创造出来。导演以及摄像等等,后期制作,都是将编剧的变成文字的想法加以发挥,加以提高,更上一层楼。
既然这么说,为什么你就那么讨厌括号呢?难道括号就抹杀了导演,摄像的想象力?难道编剧本来不要想清楚了,不写出来,留给导演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窃以为,当今中国的编剧,真正的是内容不够,而不是太长。应该是怎么想就怎么写,别去管任何的套套。
导演不同意,可以不按照编剧的去搞,可以用图像,颜色,声音,空间感,科技效果等等去实现他的东西,导演的创造空间更大。一个视角,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的动作,编剧别说5万5千字,就算10万字,也写不清楚,那么多细节,每一个镜头都要写,写死了也写不完,摄像怎么会没有创作的空间呢?导演怎么会被编剧给害的没有了想象力呢?
您的部分观点我无法理解,估计我的理解也不是你的真实意思,很可能我理解的有歧义,因此发表了一点唐突的个人偏激观点,请不要误解,全是好意,如果有冒犯的地方,先请原谅。
编剧小胖哥——回复:
谢谢你的帖子。你提这样的问题我表示理解,也不觉得奇怪。但我依然不能苟同。容我解释几句。关于剧本字数的分歧,我一直被抨击,但我想缘于几个方面:
1、对影视的认识问题:
影视是一种高度浓缩化的艺术。怎么理解这句话?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文学小说,浓缩的到几个小时之内就表现完了。这就是一种浓缩。
再从影视方面讲,好的作品,几秒钟的画面,带给你无限的心灵冲击,为什么?影视综合了其它艺术门类,一起贡献出力量,来对你有强大的艺术感人力量。这也是浓缩。
反过来说,假如你用文字来描写这样富有冲击感人的情境,你需要用多少字呢?
你觉得要用多少字,才可以抒完这段情。文字思维和画面思维完全是两个概念。你可以在你的剧本里进行任何你想要的详细的描述。但那些描述充满了情感的色彩,充满了感性,我也不否认写的很不错,很真诚。但很遗憾,没有画面感。你写出来这个画面想要的效果,但画面什么样,恰恰没有说清楚。
而我们传统的影视教育,最先培养的不是对文字的敏感,而是培养对画面的敏感。也就是说,学会了用画面进行思维后,再去学写剧本。
所以,专业搞影视的人,一般先看故事,如果故事吸引人,再看剧本。找画面的感觉。
这话怎么讲?就是他读剧本的时候,应该一边读一边把你的剧本转化为自己想象的画面。如果你很感性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超过了你想要描述的画面特色,没有画面的感觉。你的剧本就死掉了。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很大,比如一个剧本给张艺谋拍摄那是一个风格,到了陈凯哥和冯小刚手里肯定又不一样。同理,我们推敲一下,不同的导演,读你的本子,在他们脑袋里的画面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你一场戏,写的很多很死。远、中、近、全、特景别,都描绘的很具体。说实话,这是一种严重干扰导演思维的一种很恶劣的行为。
你的剧本的故事不错,激起了导演想用画面进行创作的欲望。结果拿过剧本一看,都已经写成这样了,全标出来了。你还要导演干吗?你那么懂为什么不自己拍呢?你自己当导演得了?还用他们干吗?编剧觉得自己好心,其实恰恰扼杀剥夺了导演的想象力和思维。
2、实践问题:
从两个方面谈:第一个方面是机械的谈——
影视剧本为什么强调字数?因为字数代表了时间。过多的场景描写是一种罗嗦,过多的台词描写,就是耽误时间了。你自己跟别人说10分钟话,你觉得无所谓,但你在银幕上或者银屏上看别人说10分钟,那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观赏疲劳。这就好比把你罚站在一幅画的面前,死盯着这个画10分钟,那么不舒服和难过。
而影视是画面流动的.艺术,没有流动,就很容易使观赏者形成这样视觉疲劳感。如果造成这样的后果,你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又怎么体现呢。
你上面提到的国外的剧本100页的概念,可不是字数的概念,而是时间的概念。也就说一页纸是1分钟。拍摄完成的片子当中一分钟时间,相当于剧本当中的一页纸。这是一种很严格的格式纸张。国内并没有,但有一种汉化的编剧软件是按照这个格式来的。
实践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对表演的认识——这个就是我为什么死也看不上加括号的原因。我自己做过演员,而且演砸过一次。那次使我觉得做演员不是想象的那样。于是我就去看小剧场话剧,因为我也没有钱去大剧场。
小剧场话剧非常好的形式就是灵活,非常的灵活。当我看了20场话剧之后,我觉得自己明白什么是表演了。并不是说我成表演大师了,而是说我读的懂好的表演和坏的表演,谁能做演员,看了表演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还有几次当演员的经历,这样的积累加在一起,再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你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当然最好是看话剧和戏曲节目。看10场、20场或者半年。如果有一天看完了现场表演,突然我忘记了故事是什么,而记得其中哪个演员不错的时候,那你就是开始明白表演是怎么回事了,这时候,做为编剧你去想给这样的演员写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给自己的东西加括号了。
3、对文学剧本的认识问题:
最后谈一下对文学剧本的认识问题。一位戏文戏的学生,培训结束后要自己写个短片剧本,然后组织拍摄,结果这个学生不会写。我问怎么会,原来第一年学的是文学概论,第二学的是基础写作,既不组织看片子也不组织排戏。学完这个培训后,这个学生相当质疑,现在上这个学有什么用?
我不能去嘲笑这些学生,也不能去嘲笑这些学校。在上课当老师的都比我学问高。但就是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国内对于电影文学剧本是有不同的看法的。电影学院的汪流强调电影文学剧本是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汪流有好几部关于剧作方面的书。同样还是电影学院的"老愤青"周传基,则认为电影文学剧本是个非驴非马的怪胎。我现在觉得,周传基的思想更有实际意义。
电影不是站在文学的角度上去考虑,应该站在影像的角度上来考虑。才更符合电影的本质。
扬代——回复:
很有启发。看来应该更加注重故事和对话,专著在主要的方面,让剧本精炼,这样提高效率。我手头有好多实际拍摄过的剧本,比较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东西太臃肿,关键的地方少,要是删除了那些多余的地方,真正的内容却并不那么丰富。
你提的第二点参与我认为是很好的,有机会我要去想办法跟组,看看实际怎么拍摄的,闭门造车不行。有了方向了,其他朋友感觉认同的不妨借鉴一下。
编剧小胖哥——回复:
电影剧本,我认为的是3万字最合适。
不超过3万5,不低于2万8,在这个区间最合适。
一集电视剧本。应该是8千到1万2之间。最合适。超过1万5的东西,就肯定有问题了
逸安逸安——回复:
讨论的很深入阿,鼓掌…其实讨论已经是两个问题了:第一,电影和电视剧一集的字数多少最合适?这是表面问题;第二,剧本应该包括什么?什么样的形式?以什么为侧重?这是核心。
上面第一条,小胖哥的标准(如果楼主没转达错的话)明显太少了。别的不说,拿到投资人手里,3万的电影剧本和1万的电视剧剧本肯定通不过。应不应该另说,这是实际问题。电影剧本相对宽泛,电视剧应该在1万5左右,一般不能少过1万3.
字数只是表面问题,因为关键在于你怎么写。都是废话的话,一集2万字也不够拍的。上面的标准,指一般合格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条,我个人的观点是:有限度的允许形容词,场景描写和极简单有限的心理活动。诚然,那是导演和演员该做的工作,但你至少要做到让他们理解你的构想,避免误解,给予依据。如果你能通过海明威式简约的文字就做到这一点,那当然很好,但剧本不上简单的说明文,它仍然需要蕴含你的情感,因此你就不得不使用形容词、场景描写和必要的心理活动。
编剧小胖哥——回复:
个人意见不同,哪个最顺手、哪个最实用就用哪个吧。至于写多少字,不是那么重要。
我强调的观点,真的是字数的概念吗?而是字数代表时间,我强调的是时间的观念。
8. 杨洁:丈夫患白癜风,女儿险成痴呆,恨不得《西游记》不成功
文/如波之蓝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横空出世,风靡全国。
即便已经过去34年,仍是各大频道的暑期热门,成为百看不厌的不朽经典。
每当序曲《云宫讯音》的前奏一响起,我们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一块西瓜、一袋冰棒,就无比满足的夏天。
剧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典形象,为几代人的童年增彩。
而在剧外,功劳最大的人,当属导演杨洁。
这个电视生涯“始于《西游记》,终于《西游记》”的奇女子。
可以说没有杨洁,就没有《西游记》。
她是中国第一代电视人,第一位女制片,去世时极尽哀荣,无数人前来缅怀悼念。
她被称作“史上最刚女导演”,和电视台长拍桌子,和“白骨精”杨春霞交恶,至死不相往来。
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终生坚守“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20集电视,耗费6年时光。
为最终呈现效果,她亲赴香港,自己学习吊威亚;踏遍全国,亲自勘景,差点跌入悬崖。
作为导演,杨洁无疑是载入史册的贡献者;
作为女人,她的婚姻生活,同样是个传奇,至今仍被人称为“惊世骇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洁的世界,看看这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女导演的成长经历和 情感 历程。
杨洁,192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杨伯恺是一名中学教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
在父母的熏陶下,杨洁从小就很喜欢看电影,对文学也颇为热爱,还曾在《华西日报》上发表过小说《禁闭室的女性》。
1945年,杨洁进入华北联合大学读书,之后参军入伍,又被安排到文工队当演员。
此后,杨洁分别在陕北、济南担任播音员,音色洪亮、又博闻广识。
还不满20岁的杨洁,就已是青岛电台举足轻重的“业务骨干”。
4年后,杨洁因肺病住院。
为了养病,因为能照顾在北京的母亲,杨洁从青岛广播电台,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2岁那年,杨洁开始担任央视戏剧节目的导演。
同年指导的京剧《向罗帕》,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艺术加工文艺节目”。
正如她第一任丈夫,周传基教授所说:
“杨洁在影视制作方面,极有天赋,别人型游森苦心孤诣学习多年,可能还赶不上她与生俱来的才能。”
杨洁说,青岛于她,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
她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在这里,杨洁遇见了第一任丈夫,周传基。
周传基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的恩师,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泰斗”。
周传基终其一生,既没做过导演,也非著作等身。
但他却被封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尊“神”,足见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贡献。
杨洁和周传基,相识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杨洁在青岛电台做播音员时,周传基是被电台找来的实习生。
年轻时的周传基,眉目清秀,说的一口流利外语、拉得一手好琴,开始对杨洁展开了炽热的追求。
被相互吸引的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但两人因为家庭成分和门第不同,他们的感情遭到了杨洁母亲、台里领导的一致反对。
可杨洁的性格,从小叛逆刚硬,越是别人反对的事,自己越要坚持到底。
1951年,两人力排众议,不顾一切的步入了婚姻殿卜亩堂。
可婚姻与恋爱差距甚远,跟翩翩公子恋爱的浪漫,终抵不过油盐酱醋的蹉跎。
杨洁本身生活能力就差,周传基也一心埋头事业,家庭生活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灾难。
婚后几个月,杨洁就开始后悔结婚,成长环境不同、三观不同的两人,只能凑合过日子。
1961年,整日争吵不休的两人,最终选择和平离婚。
十年不幸婚姻,画上句号。
其实,早在1953年,杨洁因为肺病做手术,切掉了5根肋骨,身体烙下了残疾。
离婚时,周传基多有不忍,不愿抛弃发妻,但杨洁的母亲却非常支持:
“赶快离,两人根本就合不来”。
婚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却也是两个家庭的问题。
父母的极力反对,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段婚姻的失败。
离婚那年,杨洁36岁,带着3个孩子,开始独自生活。
离婚后,杨洁一直在央视负责戏曲工作,也正是在此时,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崇秋。
王崇秋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摄像师,两人在工作上多有交集。
杨洁作为那个年代,3个孩子的单身妈妈,生活艰磨老辛可想而知。
暖心的王崇秋常常在她身边宽慰,给予很多帮助。
而杨洁的艺术才华、坚韧性格,也令王崇秋倾慕不已。
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相差14岁的年纪,未能阻止王崇秋对杨洁的喜欢。
三观高度一致的两人,在工作中的配合尤为默契,堪称天衣无缝。
1966年,王崇秋难以抑制内心日益发酵的 情感 ,鼓足勇气对杨洁深情表白:
“我要和你在一起,让我和你一起为家庭分担忧愁吧”。
这让杨洁惊诧不已,那个年代的姐弟恋,几乎闻所未闻,更何况,自己还带着3个“拖油瓶”。
但王崇秋直言,这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
甚至在领导、家人先后找他谈话时,他仍旧固执坚持:
“我觉得我们合得来,不会有问题,我们很好。”
王崇秋的坚持,打动了一向我行我素的杨洁。
姐弟恋又怎样?世俗的眼光,何曾会影响她的选择?
于是,苦恋3年后,两人在1969年,决定共度余生。
那年,杨洁已经40岁,王崇秋才26岁。
婚后,两人生育了一个女儿,小名叫“丫丫”。
可当时夫妻二人沉迷于《西游记》的拍摄,无人照料女儿,差点造成丫丫一生的悲剧。
原来,在《西游记》拍摄期间,12岁的丫丫患上了一种头痛病。
疼起来睡不着觉,有时上学时,甚至疼到昏倒,被同学送回家。
杨洁赶在剧组回北京时,急忙带着孩子看病。
可没料到,竟两次碰到庸医,被诊断为癫痫,开了一些治疗癫痫病的药。
可丫丫吃了药之后,不仅头痛未见好转,反而整个人开始变得迟钝。
幸好,当时剧组的场记马丽珠,托熟人医生,再次为丫丫诊断。
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丫丫患的只是神经性头疼,过了15岁能自然消失。
医生还忧心地说,幸亏发现的早,如果一直吃下去,孩子很有可能变成痴呆!
这件事之后,没为了方便照顾女儿,无奈的两人只能商量让丫丫辍学,在剧组跟着学习化妆。
丫丫也因此,走上了化妆师的道路。
后来王崇秋庆幸地说: “所幸丫丫现在特别好,她一直在剧组做化妆师。”
生活中,他们是患难与共的夫妻;事业上,他们是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
《西游记》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一台笨重的摄像机,一台老旧的录像机,几个梯子,一捆绳子,就是剧组的全部家当。
条件虽苦,杨洁却不愿将就,“戏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工作准则。
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她带着剧组跑遍20多个省,光选景就跑了几千公里。
因为制作周期过长,拍摄期间两次被叫停审查。
经费不足,所有主创、工作人员,就一起跑来拉赞助。
没有专业的特技团队,王崇秋作为唯一的摄像师,就钻研土办法,解决难题。
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西游记》中,许多俯视镜头,需要航拍。
但剧组经费有限,只能把王崇秋绑在椅子上,用绳子一节节往上拽,从而体现镜头的移动感。
有一次,拍摄闫怀礼(饰演沙僧)举着禅杖飞来的镜头,钢筋突然断裂,170多斤的闫怀礼连同禅杖,直接砸在王崇秋身上,他当场就被砸晕。
还有一次,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拍摄万马奔腾的场面,一只有毒的马蝇叮在他手上,王崇秋忍着剧痛,一动不动坚持好几个小时。
事后,成片效果喜人,但王崇秋手上的包,从化脓到感染,慢慢变白,然后从手臂扩散。
因为怕影响拍摄进度,王崇秋并未及时医治,后来竟发展成了全身的白癜风!
这也是杨洁终身的伤痛,她认为正是自己的固执,才让女儿丫丫和丈夫王崇秋都深受疾病折磨。
1986年,《西游记》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响,盛况空前。
师徒四人也随之受到排山倒海般的追捧,一时风光无限。
可后期制作还未完成,杨洁就被排挤出剧组,王崇秋自然也就寂寂无名。
多年后杨洁感慨说:
“我恨不得《西游记》不成功,《西游记》是我心中永远的一个结一个痛,刚开始播的时候我十年都没看过它,一看见它我就换台,拍完以后,在我心里它是个悲剧。”
原来,杨洁和师徒四人曾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才会让她如此耿耿于怀。
当年,《西游记》在新加坡也引起了极大反响,剧组受邀组团去演出。
杨洁想着,以后一定还有很多演出机会,就安排师徒四人先和其他演员一起排练别的节目。
可还在排练时,闫怀礼、章金莱、马德华先后请假。
经友人告知,杨洁才知道他们竟然请假去“走穴”演出了。
杨洁得知后勃然大怒,严厉批评了他们,随之引起了四人的不满。
师徒四人私下向当时的央视台长告状,然后便二话不说就把剧组给解散了。
但却保留了唐僧四人的演出组,也就是说,只有杨洁被排挤在外了。
师徒四人甚至“威胁”剧组其他成员。
“谁要敢去杨洁家,就不带他去新加坡”,彻底把杨洁孤立了。
蒋大为也曾不满地说,剧组请他去新加坡演出,但当他得知杨洁并不去时,就果断拒绝了。
他认为,师徒四人这么做不应该,有矛盾很正常,但不能不讲义气,没有杨洁,哪里会有师徒四人的今天?
也正因此事,让杨洁悲愤交加,自己耗费巨大精力,搭上一家三口人的身体,辛苦拍摄的《西游记》。
最终却换来了“解除职务、被剧组抛弃”的结局,怎能不让其心寒?
直到1994年,杨洁筹拍《西游记续集》,师徒四人登门下跪,哭着赔礼道歉。
杨洁反复思量,为了拍摄,还是原谅了他们,一场持续了7年的闹剧,方得和解。
《西游记》之后,杨洁和王崇秋又合作拍摄了《济公》《司马迁》《朱元璋》等剧。
其中《司马迁》拍摄了8年,却遗憾未能播出。
杨洁性格耿直、说一不二,拍戏只挑剧本,选角只按剧情需要。
终其一生,身为大导演的她,从未能享受大制作、大手笔的待遇。
每部作品都面临经费短缺、捉襟见肘的遭遇。
时光飞逝,进入21世纪,两位老人先后退休,住在北京南郊一个普通的居民区里。
家中,再不见门庭若市的热闹,只有女儿和少许密友往来。
可王崇秋却说,安静闲适的退休生活,正是他和杨洁所期待的。
因为年轻时过于拼命,杨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肺病等慢性病。
王崇秋就是她的医生、护士、保姆和司机,把她照顾的无微不至,几次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
有一次,杨洁因病毒感染,心脏病复发,连续几天昏迷不醒,医院连发几次病危通知书。
当时,儿女都不在身旁,61岁的王崇秋一人担起照顾杨洁的重任,几天几夜都未合眼。
医院不允许病人家属陪床,王崇秋无法进入重病区,竟一个人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一坐就是一整夜。
最终,几度病危的杨洁出院,但心脏却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医生直言“能维持现状就是胜利”。
可王崇秋不愿放弃,终日精心照料,承担全部家务。
还会每天想方设法逗妻子开心,杨洁的身体状况,竟然逐渐有了好转。
直到2017年4月,88岁的杨洁病逝,牵手48年后,两人终被生死相隔。
杨洁临终时,王崇秋崩溃大哭,他那封《怀念我的妻子杨洁》,字字泣血,让无数人感动泪目。
这一段超脱世俗的婚姻,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情的赞歌。
这对终生不肯折腰的夫妻档,不仅创造了《西游记》的神话,更缔造了一段爱情传奇。
近50年的相濡以沫,她们让我们相信,爱情可以超越一切界限;爱情,可以与金钱、年龄、地位无关。
戏里,这首杨洁亲自操刀作词的《女儿情》,让多少观众为女儿国国王的深情动容;
戏外,这又何尝不是她与王崇秋,亲身经历的爱情写照?
杨洁曾说:“西游记剧组最值得说的,是那个时代电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离不开每一个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我不是最辛苦的那个”。
可假若没有杨洁的较真、坚持、不妥协,又怎么会有如此经典不朽的《西游记》?
杨洁导演,为了拍摄,付出了毕生心血。
如今,她虽已离开人世,但带给我们的旷世经典,却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9. 谁知道到哪里下载周传基讲电影的视频
优酷网很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