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中国的80年代
中国最开明的十年!
文化上百花齐放,0言0论0自0由0达到高峰,电影尺度也是最大的年代
B. 为什么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电影能有那么多经典的而现在没那一部能够看出当时的那种韵味!遗憾啊!
这是正常的,世事都是有规律的,有辉煌,自然也有衰落。
香港电影在以前,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确实非常精彩好看。创作人员,无论导演、演员、编剧、监制,还有各种幕后人员,都非常卖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电影人才不断加入香港电影的产业。加之当时香港经济在地区中处于顶端,周围国家地区文化产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在这一时期,港产片蓬勃发展。
但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迅速,韩国电影工业脱颖而出,东南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电影产业开始实行电影进口配给制度。相反,香港经济停滞不前,优秀人才远赴美国好莱坞发展,本地电影创作人员思维相对创新有限。这些都造成了香港电影的日渐没落。
说白了,就是“强势经济催生强势文化”!香港电影要走出目前的低谷,最好办法就是北上神州,中国大陆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电影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人才,香港电影只有蜕变为中国电影,才有望重塑从前的辉煌!
C. 1980年代的爱情的影片评价
《1980年代的爱情》展现出了唯美浪漫的“世外桃源”的即视感,无论是复古的大巴车、茂密的山林以及土家族山寨中错落有致的建筑,都精细地刻画了1980年代的一切。 (新浪娱乐评)
影片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没有煽情,更没有故弄玄虚。两位年轻的演员也朴实而自然。 (易中天评)
整体而言,《1980年代的爱情》还是一部情绪和画面都可圈可点的文艺爱情片,导演霍建起保持了他一惯的细腻。此外,影片还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武陵山区独特的哭嫁、跳丧等风俗。 (《武汉晚报》评) 影片中植入的百雀羚、山口百惠过于生硬,片中女主角患绝症去世与韩剧中俗套的剧情一样。 (新浪娱乐评)
《1980年代的爱情》的代表性和指向性,甚至是艺术性,都大不如霍导的前作,它只有优美的风景,文艺癌式的念白,以及撒狗血式的结局。 (腾讯娱乐评)
D. 谁知道80年代后世界电影的发展情况各个方面都行
给你一些八十年代出品的电影吧, 看一看它们就了解了.
好莱坞: <外星人>(无论如何绕不过这不电影, 它在"全球最卖座电影"的宝座上待了很长时间, 后来被<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先后打破), <印底安那.琼斯>系列, <雨人>, <甘地>, <野战排>, <闪灵>, <愤怒的公牛>, <汉娜姐妹>, <美国往事>, <苍蝇>(有几部同名电影, 本片是一恐怖片), <铁面无私>, <普里奇家族的荣誉>, <莫扎特>...
欧洲: <柏林上空>, <芬尼与亚里山大>, <卡米尔.克罗黛尔>, <让.佛罗雷特>/<甘泉玛农>(两部电影, 上下集关系), <地铁>, <玫瑰的名字>, <熊的故事>, <情人>, <火的战车>,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 <征服者佩尔>...
亚洲: 中文电影就不详细说了, 日本的: <乱>, <影子武士>, <黑雨> (不是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那部警匪片)....
全凭记忆, 暂时只能想起这么多.
E. 为什么80年代的电影比现在的更好看
因为那时候人比较用感情,电影注重情节,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垃圾导演等污染电影市场,所有老的电影特别的经典,谢谢。
F. 为什么国产电影不如上个世纪80 90年代的好看。
总有小伙伴对我说,80年代、90年代的电影多好看,多好看,感觉现在的电影就是纯粹的小鲜肉帅哥、大长腿美女集体来圈钱,整个就是四无产品“无剧情、无演技、无三观、无亮点”。真的是这样吗?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来:文化鉴赏力初步开发。80年代、90年代电影产出较少,当时电影拍摄主要还是以国家拍摄为主,电影年拍摄量约为100余部左右,不是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剧本都不敢拿出来拍摄,且当时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群众的文化生活鉴赏力才开始发掘,当时的电影较少给人的影像十分好。
总体来说,是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些好的电影,同样的也生产出来了一些不好看不卖座的电影,大浪淘沙,活在当下也许你认为现在的电影不如以前,但是过上两年再回头看,也许你会感觉,留下的都是经典,渣滓总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G. 中国7080年代的国产电影特点(详细一点,举些例子)谢谢了
大多是反应社会现实的
H. 香港七八十年代电影特点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武术指导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同唱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面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出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是,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时部。
具体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汉》、《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创了票房纪录,于是1987年徐克开始拍摄续集,徐克让吴宇森带领周润发、石天去美国拍摄,自己则指导狄龙、张国荣演出香港的部分,并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吴宇森在美国导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续集》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故事大纲,然而影片上映时却仍然斩获了2200万票房。《英雄本色》及续集的票房大旺,惹动了向氏兄弟找麦氏兄弟跟风拍摄黑帮英雄片。
I. 为什么80年代的电影都很开放,而现在的电影那么保守
你好,现在的电影不能说保守,只不过尺度变小了。
不再跟以前一样毫无底线,单纯的为了观影快感而拍的片,现在为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不能过于反人类。
J.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征是什么
电影本身是娱乐大众。那个年代也没什么真正艺术高度的电影,但是当时娱乐节目匮乏,所以对当时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当时的小青年大多靠电影接触外界,了解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