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类型电影如何创新

类型电影如何创新

发布时间:2022-12-10 05:36:37

1. 类型电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有谁知道的,急求!!

旧好莱坞类型片的

优势;

  1. 大型制作和分工明细,大大提升了电影的产量,很多类型片的制作公司都是编-拍-映全套系统化,并且各部门明确地各司其职,电影的制片效率较高,在八大公司中具有体现。

  2. 制片人制度统一调度和指挥,而制片人通常由高级经理和公司老板担当,具有一定的电影质量保障,比如1939《乱世佳人》的成功,由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操纵一切。

  3. 明星制度下的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定制的明星以及主流的被普遍接纳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故事原型,具有相当的市场保障,“边疆正义西部片?唱跳明星歌舞片?”。

  4. 垄断性电影公司集中了大部分电影人才,形成了规模,尤其是自成体系的制片和放映流程对与电影在大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劣势

  1. 文化价值上具有二元性。兼具文化和反文化双重特性,一方面表现出在不违背基本是社会规范的价值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它只是玩弄娱乐的一种游戏,并不真正触及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敏感问题。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冲突。

2.情节公式化,人物定型化,视觉形象图解式,虽然这三个要素总是在变通,但是依然过于概念化,扼杀了更多可能性。

3.大公司的垄断生产虽然带来了许多明星,但是就好莱坞体制下的“终身合同制”以及“打造明星”不仅阻碍了无数演员的发展而且几乎操控了明星演员的事业和生活,例如玛丽莲·梦露的自杀。

4.个人化的制片已经被工业化生产取代了,电影艺术的个性被死死地抑制住,实质上为艺术产品打造了一套标准,将电影艺术的创作变成了一种在规定的构成元素内的一种重复。

新好莱坞之后的类型电影:

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导演,导演的的才华和个人风格被展示出来了,电影艺术几乎是迎来了解放。比如科波拉“教父三部曲”;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等等等等。

优势尚存:

  1. 类型片的概念已经被冲淡了,虽然好莱坞还是制片人说了算但是导演拥有部分话语权了,这意味着这些类型电影可以流露导演对故事的理解和展示自己的风格。即使还有黑帮片《教父》,歌舞片《爱乐之城》,西部片《与狼共舞》在问世,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已经有了质的区别,更少的公式感(倒是超级英雄片满是这东西了)和更多的风格化。

  2. 当下类型片的优势之二,是这些在旧时代发现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满足人们是心理需求甚至不乏所谓情怀,类型电影的市场依然在,《低俗小说》《赌城风云》都挺成功,类型电影有潜在市场但是现在观众拥有选择权,一切都以观众的喜好为准则。。

  3. 类型电影带来了一些解构主义的崛起,(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夸大,并不明显),但还是想说,其实现在的故事片都有类型片的影子但是他们完全不是类型电影(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因为受到规定的元素被自由下放了,导演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个别来解读。

    劣势依旧:

    1.主要是类型电影大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准绳,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梦幻泡影”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如旧,终究只是一种暂时抚慰受众心灵和解除恐惧的娱乐化工具。(即使关于电影的职能我相信三十本书不一定能讲完但是无非是利润效益和社会效益之争)类型电影就是你看的时候很爽,回到家里面对的还是柴米油盐,没有英雄美人。但是有很多电影会影响你的观念和行为(无需举例)

    2.电影制作权的下放让电影的质量高下悬殊。同样是拍摄某种类型片,在旧时代电影制作时很严肃很规范的流程,编-拍-映都非常严格(三个编剧,铁剧本,专门的审查),现在的电影即使在形式质量上高于过去,但是影片的内容质量甚至不如上个世纪初。

    -----------------------------------------------------------------------------------------

    (类型电影一般都是指过去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时代的,现在的电影分类即使也提类型片,但是有点不严谨吧希望有智者来指正。)

2. 类型电影的认识

电影和电视都是现代科技的综合成果,其诞生、改进、提高、完善与普及,以至形成为世界性的产业,无一不依赖于当时的科技进步。因此说“影视科技是整个影视产业的先导”,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上,没有哪一门艺术像影视艺术这样与技术手段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部电影的发展史,也同时是一部电影技术史,从电影媒介诞生的第一天起,电影就与当时的高科技联姻,其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因科学技术进步的带动而实现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再到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立体电影等,无不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电影技术革命的概况,探讨电影技术对电影观念和影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电影技术革命的回望与影响

世界电影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电影技术革命,必然

1 / 23

1/23页

会导致电影的观念革命和影像革命。到目前为止,可以公认的世界电影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分别是:活动影像——技术使现实变成了影像。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活动视镜”和许多同类发明的基础上成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放映了其拍摄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如、、等,开创了电影一个伟大的时代。早期的这些电影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在画面质感、表现方式还是在镜头语言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粗糙。但毕竟这些早期电影将当时生活的现实面貌搬上了银幕,为今后电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形式开辟了道路。

有声电影——技术奠定了电影的视听方式。在爱迪生所研制成功的有声电影机的基础上,1927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有声电影,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这位伟大的哑巴终于发出了让人为之震撼的声音。电影声音的出现,解决了之前银幕画面无声与寂寞的问题,对画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影响,尤其对电影风格与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电影的声音,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并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们充分重视和利用,最终与画面一起感染和影响观众。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影片中就善于运用声音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制造悬念氛围。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

2 / 23

2/23页

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

彩色电影——技术改变了感知世界的形式。由于彩色胶片制作技术的发明和推广,1935年,美国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世界。电影色彩的运用,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再现和表现能力,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从而彰显了电影的艺术风格。画家出身的电影大师黑泽明对于色彩的把握

3.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中国电影怎样开拓创新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中国电影开拓创新主要包括以新时代的不断改革开放和革命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开始进行电影影片的改善,而且会加大对各种情怀和小因素的改善。

中国的电影不断加强对人物刻画,对故事情节的深化改善过去刻板印象,对各种新上映作品都体现了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代需求,这种表象能够深刻体现电影发展进步。也讲述了中国的很多传统历史和现代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感觉到祖国伟大。

4. 新主流电影类型多样,佳作甚至爆款不断涌现,为何这种电影“叫好又叫座”

新主流电影类型多样,佳作甚至爆款不断涌现,这种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原因如下。

一、坚持“小切口、大情怀”

新主流电影叫好又叫座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断成熟、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电影人不断学习和创新,也是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深层次开发的结果。

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具现和中国电影产业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双重反映。

相信用不了多久,国内的主流电影,或者说新的主旋律电影,会因为政策和商业的配合,而变得更加地积极,作品的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5. 中国类型电影和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比较,中国类型电影怎样发展创新

好莱坞电影一般都是那些商业片,狠命的砸钱,诸如变形金刚,阿凡达,2012等等,但是还是有些反常规的小成本可是却有很高的收益,比较突出的是搞笑片,之前的荒野大镖客就是一个例子,还有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虽然票房不高,不过却成了科幻片中的经典,有别于黑客帝国和星球大战,最后就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电影,后来评分挺高,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哦,对了,还有就是一些悬疑片,如1999年的第六感,2001年的小岛惊魂,04年的迷雾,致命id等等。

6. 当今电影应该如何创新

如今,随着电影工业的完善和新时代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为横亘在政治、商业、艺术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和模糊,越来越多的影片呈现出类型杂糅、艺术和商业并重的融通趋势:一方面,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日益商业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艺术和商业电影越来越主流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姿态。而这类将主流价值类型化表达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影片被称为主流大片。
如今,中国主流大片逐渐找准了自身的美学尺度和历史坐标定位,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创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在主流价值观和商业竞争力上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走出国门依然任重道远。目前,主流大片在主题和类型上主要侧重于表现爱国主义的军事动作片,还需要在爱情、歌舞、伦理、体育、传记等多种类型上进行拓展,通过对正义、和平、自由、平等、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精神的传达来承载国家意志、传递中国精神。

7. 古典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原则是什么它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使得观众对

极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制片人核心制、明星制。电影中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变换的场景、绚丽的服装,连续快速剪接的镜头,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20世纪2、3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片厂制度和高票房的双重作用下,好莱坞逐渐形成了一套类型影片的叙事规范。在这之后的四十年内,好莱坞经历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迎来了以弗朗西斯.科波拉和马丁.斯科西斯、库布里克等导演为代表的“新好莱坞”时期。从此,好莱坞电影离“黄金时代”越来越远。
对比“新好莱坞”,电影史学家们称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大制片厂时代为“古典好莱坞”。

8. 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 谈一下对类型电影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口号在电影史学界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激烈论辩后,仍是众声喧哗,新的言说似乎仍在策论阶段而无有架构;随着社会上“电影热”的普遍升温,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影史课程,然而得到公认的中国电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纪60年代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几乎没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权威教材,其传统史观也面临着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的多重检视,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写中国电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领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史观变迁,重新书写成为必需

长期以来,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代表的传统电影史的写作,更偏重于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对中国电影进行评价。“对某些电影的主张、电影运动、电影作品的评价存在偏颇,对某些电影导演、电影现象和电影思潮的评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该说的还有遗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互动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诉记者。所以,长期以来,电影学界形成了内地有内地电影史,台湾有台湾电影史,香港有香港电影史的状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写一部完整的中国电影史非常有必要。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宋家玲等学者表示。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星提出,由于史观的变迁,对史料的选择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审视的问题。很多东西如果再不重新书写,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给大家一个公正的文献,让大家来考察和评价,也是重写电影史的意义,更有其现实的迫切性。

过去,对于电影我们过于偏重它的教育和宣传的功能,而现在它变成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文化方式。《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主编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在编著《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时候,把电影看成是一个产业,所以,《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于行政区域划分的视野,将内地、香港、台湾统而观之,探讨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我们希望,对被忽略的历史进行重现和描述。”贾磊磊说。

直面问题,当代影史脱俗出新

目前的电影学界,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论,而撰写相关的当代电影史注定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国电影史应该分为哪几个时期?还有,对中国电影类型的认识,目前只是约定俗成,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的难点就是,“对电影作品、电影导演的评价,对电影思潮、电影现象的评价,包括某一时期电影的观念、思想、认识,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诉记者。比如,对“十七年电影”(即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的评价,直到现在电影学界还是存在不同观点。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即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和产业的时代。周星认为,新中国电影史六个历史时期划分观点的提出,在电影学研究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或者可以解决从前电影分期过于简单、形式化的问题。“以一个时代电影的总体特征作为对新中国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分类,力图凸显一个时代电影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十多位学者20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认知。”贾磊磊说。同时,在类型的划分上,贾磊磊告诉记者,他们并非按照预先的逻辑强加给电影史,并非完全按照类型或者完全按照题材,而是按照中国电影的具体存在方式寻找各个章节的内在逻辑,将中国当代电影分为了时政、都市、农村、军事、戏曲、惊险、武侠、古装'历史'传奇、儿童等部分。“确实具有类型电影划分的参考价值。”宋家玲评价。

教材建设,联合协作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外,在电影学界得到公认的权威教材几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为何呢?

“缺乏联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诉记者,近些年虽然也有一些中国电影史教材出版,但几乎都特别简单,偏重于常识性的介绍,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电影创作的发展情况,多是相关教师为了应付各自高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有的质量很成问题,暴露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学科,比如中文、戏剧等等,在其史学学科的构建上具有系统、科学、全局性的特点,现在已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权威机构牵头,相关高校研究力量联合协作,编写出来的东西就容易被大家认可,而且经过不断修订,越来越成熟。但中国电影史教材这一块,好像就没有统一的规划。”学者们表示,作为教材,特别是史学一类的教材,不能各说各的,误导学生。

同时,由于电影学科形态的特殊性,非常强调对直观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占有。非常遗憾的是,“有些部门的史料并不是完全公开的”。周星说。显然,如果仅仅是从纸面到纸面地研究电影,权威电影史教材是不可能产生的。

所以,“电影全史的个人写作时代结束了,一个人要写一本中国电影史的时代结束了。”贾磊磊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出资调集了该院影视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国内当代电影史学的专家共十多位学者,共同参与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的编写,每个人,每几个人,只是侧重于这50年来电影的某个题材、某个类型,才可能保证新中国以来的电影,编写者完全看过,才可能保证电影史写作的质量

9. 国产电影蓬勃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国产电影类型蓬勃发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业内人士表示i,2017年上映的电影《绣春刀Ⅱ:修罗战场》可以说便是武侠类型电影的升级版本,电影拥有着传统武侠片的视觉外观,以古装呈现,人物怀着高强的武功,但人物在价值取向上却具有了当代人文精神。

希望更多类型的国产电影可以不断推出!

10. 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演变史分析其是否具有内在创新机制

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在这期间,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夸张变型,还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诗意,无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朴,还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性激进,都给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美学观感和精神体验,而作为世界电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以标榜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一直以来,电影工业作为美国的支柱型产业,以其强大的生产体制为基础,以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作保障,以统一而鲜明的价值观做宣传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世界电影的进步轨迹和发展方向。
一、电影科技的创新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现代科学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初创时期开始,好莱坞电影便确立了技术主义的传统,每一次的技术上的风暴和革新,都会给不同时期的电影带来质的飞跃。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使电影真正成为能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问世,更使电影跨过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鸿沟,不仅是视觉上的进步,也是美学上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最新最先进的科技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反映在好莱坞电影之中。在好莱坞电影的初创奠基期,爱迪生关于电影设备的一系列发明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创新的基础,他发明的“电影视镜”第一次使“看电影”成为可能。在他之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使“拍电影”和“放电影”由梦想变为现实。在好莱坞电影全盛发展的1928年7月,纽约首映了华纳公司拍摄的世界首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35年的6月,雷电华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在随后的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宽银幕系统故事片《圣袍春秋》。这些为了扩大人类视听范围所采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类的知觉领域。在经历了整个五六十年代与电视抗衡的萧条之后,电影终于从电视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真正找到了适合自身美学特征的发展道路,这正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从此,制片厂不再从放映设备和生产电视片方面寻求突破,而是利用视听语言的革命作为更新颖的传播手段来与小荧屏进行对抗。从此,视听革命使得电影的表现范畴被拓展,当然,大投资带来大回报的利润激增也使好莱坞这一巨型工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好莱坞大片纷至沓来,“票房炸弹”式的“大片时代”来临,《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影片凭借栩栩如生的角色还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设计、形象生动的模拟声效等开启了科技进步的又一先例。进入到当代,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技术被突破性地运用到电影的表现范畴,CG动作捕捉技术、协同工作系统以及虚拟摄像机的使用使人类的视听体验进入到了更为高层次的享受阶段。《阿凡达》的成功再次验证了技术与细节对现代电影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代,世界范围内3D IMAX、巨幕、环幕甚至4D影院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为观众带来声画结合的震撼体验。展望未来,电影技术的创新将会更多更有力地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之中。
二、电影类型的创新
类型电影的形成和辉煌始于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包括如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等。这一时期,制片厂已经转向类型化生产。在“标准化”成为好莱坞普遍追求的制作模式的时候,电影的制作和生产就更像是一种生意上的追逐而非美学上的突破了。从叙事构思到发行放映,都是和观众密切协调的结果,而非受导演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导演个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却能保证影片在商业上达到相对稳妥的“成功”,这对于当时好莱坞刚刚形成的产业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好莱坞,创造性电影制作是一种既能满足制作者的美学要求,又能诉诸观众期待的表达方式,从而成功地反复实践和确立已经规范化的“常规”,即托马斯·沙兹所说的“类型产品和洗练的原则”。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类型电影的创新就在于由本类型所延伸出来的类型,可称作亚类型或类型的杂糅。如科幻电影脱胎于恐怖片,而灾难片又脱胎于科幻片。与此同时,这些亚类型又可以在初始类型衰落的年代另辟蹊径,在原有的类型基础上创造和开拓出新的表现空间。如科幻电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第一次高峰,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在21世纪初期大放异彩,至今仍是青少年观众青睐的对象。进入新好莱坞时期,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增加,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界定方法也愈发复杂,甚至渐渐产生超类型电影。今天,似乎很难在银幕上看到纯类型的电影,可以说,正是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创新机制使其相互融合产生出新的样式来。
三、电影美学的创新
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美国电影就确立了几种叙事传统和叙事类型:《火车大劫案》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将电影的时空表现和叙事语言继续复杂和深化;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美国默片喜剧则成功地将“喜剧”与“戏剧”元素融入电影媒介当中,用电影的时空手段和结构观念来进行叙事和表意,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为后来的喜剧片打下了基础。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故事片更是发展并强化了这一叙事传统,并根据叙事内容和风格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类型片种,开创了新的美学形式。从叙事策略上来看,正如麦茨所讲:“一部影片是很难解释的,因为它很容易理解。”我们之所以能“看得懂”好莱坞电影,是由于我们已经相当习惯好莱坞那套电影语言和叙事策略。所谓“经典好莱坞写实主义”,基础就是它能通过中心人物的感知来渗透叙事信息,从而把技巧隐藏起来的能力,这就适应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也模糊了“故事”和“事实”之间的界限。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美国先锋派电影美学及地下电影,这些虽然不能代表美国电影的主流,但却跟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工业发展和美学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了新好莱坞时期叙事传统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一批不同于经典好莱坞叙事体系和表现风格的影片崭露头角,如《邦妮与克莱德》《逍遥的骑士》《毕业生》《愤怒的公牛》等。与法国的新浪潮类似,一批更强调“作者”身份的“学院派”青年导演开始走上创作道路,其作品的先锋感和创新性开创了另一种视听语言的表现系统,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意识形的社会折射,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反映、复制和再生产的装置和镜面,而这一批电影所剖析和表现出来的社会层面的关注话题恰恰是对当时美国社会最真实、最透彻的映射。可以说,在这种意义上的创新不仅具有人文关怀的属性,更被烙上了大众文化的印记。
四、电影工业的创新
美国电影企业从一开始就设计出了一套制片、发行、放映电影的系统,它保证了与公众的经常性接触。这一“集成”的程序提供了利用从制片厂控制的影院不断流出的现钞来生产新的影片的可能,也向制片人提供了衡量公众对故事和倾向的反应的宝贵反馈,同时也保证了和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托马斯·沙兹在《新好莱坞/旧好莱坞》中提到的那样,“好莱坞生产引人注目的更多是以他们的相似而不是差异”。当制片厂发展并完善了制片体系的同时,也同时精炼了每个过程的每个独立环节。而随着后来叙事技巧和故事公式的完善,如何成功营销从而在院线放映时获得最大利润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好莱坞制片厂维持住这一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的封闭系统,企业的神话制造作用的优势就能得到保证。八大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环球电影公司、联美电影公司、20世纪福斯公司、华特迪斯尼)成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迅速崛起的公司的原因也正是在于它们垂直垄断的前瞻性和彻底性。
自1913年,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制度开始,八大制片厂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放映和发行。与此同时,明星制度也是制片厂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的所谓“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类型角色、作为完善同一种叙事功能存在的电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垄断消失。各种中、小型电影公司得以发展。电影的发行也不再只靠制片厂的体系运作,录像带市场、网路都成为发行挣钱的渠道。电影的放映也不仅在电影院,五六十年代兴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网络电视等使放映渠道更加丰富。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为明星和导演创造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形成了经纪人制度,在新好莱坞工业中,独立制片人和经纪人变得更为重要起来。他们既要维持在老制片厂时期同样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优化,又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抵御更强的风险和担负更大的责任。派拉蒙法案之后,制片厂很多成为发行公司,资助独立影片的生产。于是许多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卖给独立制片人或者大制片公司(如乔治·卢卡斯)。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体制内的创新。
五、结 语
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产业,美国好莱坞电影凭借其完整的体系架构和纯熟的操作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演变,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革新电影产业的模仿对象。虽然经历了从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变化,但由于其系统内在创新机制的及时调整和演变,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电影在受到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应当从科技、文化和产业策略多方面吸收和借鉴,才能形成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阅读全文

与类型电影如何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西游记女儿国什么时候拍的 浏览:844
南瓜电影怎么找粤语电影 浏览:142
电影铁道飞虎好看吗 浏览:942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看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939
像大开眼界的电影有多少 浏览:211
一部好的电影要多少宣发费用 浏览:460
捉迷藏电影主题曲粤语歌曲是什么 浏览:469
满城惠友电影院儿童怎么买票 浏览:142
如何评价电影关原之战 浏览:921
美国新世界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浏览:585
死亡塔剪辑了哪些电影 浏览:42
讲一个剧院有怪兽是什么电影 浏览:163
小丑这部电影好看么 浏览:677
如何看待电影圈跨界的现象 浏览:768
战狼2电影免费完整观看 浏览:295
侦探类的电视电影有哪些 浏览:123
如何能找到网络的小电影 浏览:77
如何把电影投到墙上看 浏览:949
电影院的那个电影好看 浏览:824
少林寺怎么看待电影少林寺 浏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