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获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界面新闻》评)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新华网评)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程波评)
⑵ 八百壮士影片观后感悟
相信《八佰》大部分的观众都已经看完了吧,不得不承认电影拍得十分精彩,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看到的《八佰》是经过二次删减的,而且电影从始至终都没有拍完,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只是讲了整个《八佰》的一部分,实际上后续还有剧情,甚至剧情比现在看到的还要精彩。
他们将匕首带回营地里面,在早操的时候,手持匕首等利器,将谢晋元残忍杀害了,谢晋元牺牲之后,接替他指挥孤军营的是他的副手,后来,日军占领了租界,为了报复孤军营,将他们全部送去了各地做苦力,以此来削弱他们的意志,可没想到的是他们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日军投降,这支孤军营只剩下不到100多人了。
所以,这才是孤军营真正的结局,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一件事情的,就是电影《八佰》只拍了那么一半而已,如果能够把电影的后续也给拍上去的话,相信《八佰》一定会是一部神作,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或许导演只是想给我们呈现英雄们的事迹,而不想让大家看到他们悲壮的结局吧!
⑶ 八百壮士的历史事件
最近,管虎执导的国产战争大片《八佰》火了,这部电影是根据“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史实改编。这是一部军民团结,抵御外敌的抗日电影。相信许多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都被“八百壮士”无畏生死的精神感动得涕泪横流。
谢晋元去世后,上海全城哀悼,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心,追赠其为陆军步兵少将。但是,“八百壮士”的命运依然波折。就在谢晋元去世半年后,日本由于偷袭美国珍珠港,并向英美等中立国宣战,被英美等国驻守的公共租界也就成了他们的管辖范围,而一直被软禁的“八百壮士”也落到了他们手中。
由于日本人对“八百壮士”非常愤恨,所以在接管后,对他们百般折磨,并且还将他们分散看管。但是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八百壮士”依然团结一心,不忘操练,随时准备与日本人作殊死博斗。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终卑劣的日本人将他们全部分散,输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力。
日本战败后,“八百壮士”才得以恢复自由,他们回到了上海,并来到了谢晋元的墓前。只是此时他们只剩下100余人了。对于被国军当作炮灰,继而又被抛弃的“八百壮士”来说,国民政府促成了他们的悲剧,但是正因为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才激起了国人的抗日精神,从而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⑷ 八百有人活下来吗
历经数次撤档风波、挑起了大家观影好奇心的《八佰》已经公映了。《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在四行仓库坚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将士们的故事,当时坚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实际兵力420人。
因为团长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在接受采访称其兵力有八百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的说法。电影记录了八百壮士的浴血奋战,可是却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今天借着这部电影,来讲讲关于这些壮士的结局如何。
团长谢晋元,黄埔军校毕业,本是八十八师二六二旅的参谋主任,后来到五二四团当了副团长,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奉命坚守在第88师原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
当时四行仓库两面是租界区,两面被日军占领,和我军所控制的地盘是完全被隔开的。这支小部队从此开始了孤军奋战。在激战了四天四夜后,八百壮士毙敌二百多人,伤敌无数,而自己的伤亡只有三十余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依然不能占领四行仓库,就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面和守卫部队谈判,而这些壮士们因为孤立无援,无法获得补给只能接受停火条件,谁能想到,放下枪支才是这些勇士悲惨结局的开始。
本来英军答应掩护孤军撤退,却根本没做到,在撤退的路上孤军又伤亡了三十多人,基本上和前面几天血战的代价一样大。到了租界区,英军还把这些勇士的武器给收缴了,然后又违背了当时让八百壮士返回部队的诺言,把他们圈禁在一个我们称为“孤军营”的地方,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还受到白俄士兵的欺压。
谢晋元自被圈禁起,依然坚持治军,每天带战士们做操、训练,每天升国旗。生活虽然困苦,谢晋元却依然很乐观。
上海沦陷后,形势越来越恶化,日伪方面多次想要劝降谢晋元,都被他骂了出去。汪伪政府成立后,想要用高官厚禄诱惑谢晋元,再次失败,日本人痛恨如此有气节的谢晋元,就想到了卑鄙的暗杀,他们收买了四个上等兵,在1941年4月24日把谢晋元给杀害了。
谢晋元遇难后被追晋为少将,雷雄担任代理团长,依旧带领士兵继续与日伪军作斗争,一直到1941底,日军彻底占领了租界区,孤军营就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这些壮士们一部分,被日军送到浙江等地为他们做苦工,一部分被送到南太平洋的荒岛服苦役。
服苦役的这部分幸存者非常少,据幸存者田际钿老人讲,他那一队160人的苦力,幸存下来的只有三十多人。抗战胜利后,田际钿等人回到国内,也没有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后来因为拒绝打内战,他们都解甲归田回到了故乡,回到家乡也是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家财,建国后才生活得好一点。
⑸ 关于历史上八百壮士的简介
最近电影《八佰》上映取得了相当大的反响,影片中的国军将士们展现出了相当悲壮的军人精神,而人们也都会为影片中坚守不屈的国军将士而感动落泪。不过,你知道在四行仓库保卫战胜利以后,团长谢晋元和幸存的将士们的结果如何吗?
在一次例行早操中,谢晋元没有半点防范,而被收买的四名士兵便趁机将匕首插入了他的身体。当天下午,身中数刀的谢晋元就因失血过多,不幸逝世,享年36岁。在之后他的葬礼中,上海市民共有25万人自发为他送行,以表达对这位英雄的崇敬。而后谢晋元的部下也四处分散,由于对老团长的愧疚和怀念,他们也永远不愿再当兵。
⑹ 电影八百观后感怎么写
《八佰》电影你看了么,《八佰》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0看《八佰》观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佰》观后感1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第88师是最先进入战场抗击日军的中国部队。最初谢晋元是作
为第262旅参谋主任,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对面的楼上在最前线指挥战斗。战斗到9月中旬,第524团团长黄永淮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第262旅旅长便 任命谢晋元为新任团长,指挥该团负责正面阵地的防守任务。
因战况激烈,该团先后补充了4次兵员,原来的老兵在战火中不断牺牲,补充人员主要来自地方保安团。战斗至10月下旬,面对日军的不断增兵,中国军队发现如果死守闸北,将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于是下令中国军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防守。但为了配合外交,给世人留下中国军队仍坚守苏州河北岸抗战的印象,于是决定让第88师留下一部分部队,作为中国最后的军队坚守。
对于留下来最后坚守的军队,师长孙元良很清楚他们将面临的结果,曾表示留置闸北守备最后阵地的部队,最多是牺牲,最少也是牺牲。”最终 孙元良决定以中校团附谢晋元率第262旅524团固守原第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据点,作为中国在闸北的最后一支 部队坚守苏州河北岸。这便是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及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四行孤军的原因。
孙元良亲自向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下达了率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之所以将最后两支中国军队死守的阵地设在四行仓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四行仓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易于防守,并容易掌握部队。四行仓库作为原第88师师部,粮食和弹药都储存了很多,而且为了防止自来水管被日军截断,还有大量的饮用水储存。
《八佰》观后感2
83年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年代的悲惨和伤痛,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
⑺ 怎么看待电影《八佰》中护旗的片段呢
《八佰》里描绘的护旗没有发生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肯定是照搬1975年的中国台湾版《八百壮士》里的情节,而《八百壮士》里的这段,要么是编的,要么是把在租界被软禁期间,旗子被租界士兵抢走的事情改写的。
这段对于当时的台湾当局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在日本和美国相继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之后,来个又长又大的特写,再描绘国军士兵浴血护旗,自我安慰一下,台湾当局是不会屈服于国际压力滴!
还有一种可能是把1938年8月11日在租界内的护旗事件改写到保卫战时期。
⑻ 你觉得电影《八佰》怎么样
长坂坡和上海滩,两个时代军人的阵地,通过一匹白马隔空穿越相互连结。自由驰骋的白马正是一种完美的暗示,纵然身陷重围,也要突破,世界上自古就没有能困住中华民族的包围圈,导演的豪气借由这一匹生灵的寄意,展现得淋漓精致。
⑼ 抗日电影八百战士讲的什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抓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他们一路由华北直扑西北,另一路直奔华东地区,与中国军队在上海遭遇,淞沪会战就此展开。中国军队训练落后、武器落后,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仍然硬着头皮阻挡日军的步伐。
战事进行到十月底,中国军队已经开始节节败退。驻守闸北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奉命撤出战场。为了让大部队顺利离开,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奉命断后。他们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驻守四行仓库,执行阻击日军的任务。
谢晋元将军
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是当时闸北最高大的建筑。原本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之所以选择该仓库作为驻防地,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庞大的建筑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指挥部队也比较方便。后勤方面,四行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饮水,不怕日军的封锁。
当时驻守在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后来在媒体宣传上一直称他们是“八百壮士”。“八百壮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营确实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沪会战一开打就损失惨重,经过几次补充后仍只剩四百多人。
后来四行仓库保卫战开打以后,谢晋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仓库守军的底细,因此故意将一个八百人的假名单透露给媒体,而媒体此后就一直称他们为“八百壮士”,后来国民政府也就将错就错,跟着喊“八百壮士”。真实人数只有宣传的一半。
今天的四行仓库
这个四百多人的部队其实就是国军的炮灰。这一点,无论是指挥官谢晋元还是普通士兵其实也都清楚。战场上数十万部队都挡不住日军,凭借他们区区四百多人,哪里能挡得住。但是为了大部队,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牺牲的决定。
无论如何,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四行仓库苦守了四天,中国军队得以从容撤退,并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后,谢晋元的这支孤军在英国使节的协调下,在国民政府的同意下,他们放下武器,进入公共租界。
这支孤军之所以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固然与他们的浴血奋战分不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与四行仓库的位置有关。四行仓库坐落在苏州河边,往南过河之后就是公共租界,仓库的东面也是公共租界。
四行仓库地理示意图
日军从北面杀来,遭到四行仓库守军的阻击。但是他们不敢发起大规模攻击,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对四行仓库开火。因为枪炮都是不长眼的,他们生怕发起大规模攻击,炮弹会落入租界。
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欧美强国的地盘,此时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国宣战,因此不愿意跟他们撕破脸面,引起种种麻烦。所以,尽管日军向四行仓库发起过六次攻击,但是攻击的规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谢晋元的部队才能够一直扛四天。
四行仓库守军之所以声名显赫,也与国民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有关。抗日战争开打至今,政府军一败再败,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蒋委员长”也希望能找一个点宣传一下,吹嘘一把,提振一下士气,因此,尽管国民政府也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背后的事,他们依然要大力宣传“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壮举。
同时,“委员长”还有另一层打算。当时的政府军,武器装备落后、各种武器弹药奇缺,战争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老蒋希望欧美列强能够出手援助中国。而如果中国军队不堪一击,那么给多少援助也没用。老蒋希望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告诉列强,中国军队还能打。这样,要援助的时候,胜算也大一些。
谢晋元的这支孤军进入公共租界后,就遭到了软禁。软禁持续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卫伪政府收买,在早上出操时一拥而上,将谢晋元当场刺死。事实证明,这“八百壮士”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跟英法等国彻底撕破了脸,日军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成了日军的俘虏。
⑽ 八百电影评价
对于很少进影院和果粉这些非资深非主流观众来说,《八佰》前半段的激战和中场的护旗,足以成为犒赏他们视觉和情绪的饕餮盛宴。
作为有一定艺术审美基础,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对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观众,比如我,对影片则是感到失望。
工业化技术度方面是华语电影绝对一流水准,曹郁的摄影也完全有实力问鼎甚至是横扫明年三金奖杯。
最糟的恰恰是导演编剧管虎,是他把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将战斗场面升级做夸大渲染,并不为过。射杀战俘,也是华语电影里珍贵的一次血性飞扬,不必理会圣母婊的聒噪,这样处理既真实也理所应当。你死我活的战场,杀敌就该理直气壮。
真正的错误是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之心,反而让人看出其中有点卑劣的商业算计。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于贪生怕死。对懦弱的逃兵新兵着墨太多,此类人物会有但绝非战场主流,电影里对姜武、张译、包括欧豪和那个小湖北的怯战描写太多太过,也是创作者人文意识的泛滥与意淫。
其次,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被编导做了个人喜好化的骟割。以怯战小兵视角,切入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后孤军营生活以及谢将军的结局,不应该有个如实的表现吗?这不是八佰这个集体和这场战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给观众负责任的讲述自己要说的历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时刻,掐头去尾夸大煽情之余,又以畏死来曲解反战的含义,离佳作和史诗的门槛实在是百步之遥。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比例,明显不适合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尤其是华语电影创作和观赏环境,也与影片宣传定位相悖。
银幕上那匹白马,就是管虎创作上的一颗私心。我不是讲述历史,是自己说书。谢将军和日本将领骑白马相见,说为各自的荣誉而战时,这电影已经彻底垮了,那座四行仓库已经轰然崩塌成废墟了。
如果不做商业计算的煽情,楼顶护旗一场和前半段接近写实的战斗拍摄风格一样,情绪的冲击和情感的升华只会更真实深刻。而不是现在这般强行煽情无休无止,让人感到疲劳尴尬。
可能导演只怕观众不知道,我这电影就因为这场戏而审查受阻的。毋庸讳言,审查真的不尽人意。但有些导演的本事和脑子,还真不一定是审查这口锅给砸坏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电影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的上映,能让一些年轻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轻浅的历史事件和爱国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举。至于电影的艺术品质,那就另当别论,真的不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