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把《挪威的森林》拍成电影,你会如何选角
我心目中的女主是桐谷美玲,她适合演活泼可爱的小林绿子,因为长相甜美她适合,男主很忧郁型,就选择生田斗真。
⑵ 电影选角时有什么潜规则吗
第一,有些电影角色由投资方、导演、编剧等定下。
现在确实是有很多的演员都想要进军电影圈。因为电影的影响力更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明星演员他们都竭尽心思的去争取电影角色。不过有的演员即使他们的演技很好,可是有的时候确实是争不过其他人的。有的演员他们在娱乐圈中有背景。对于一些大制作的电影都能够走后门,而不像其他没有背景的演员一样在等待时机试镜。当然还有一些演员他们和投资人有交情,或者说在这部电影里面他本身就是投资方,这个时候电影角色毋庸置疑就是非他莫属了。因为投资方在一部电影里面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有一个电影角色换来更多的投资金,估计也是导演喜闻乐见的。
⑶ 一部电影评分能反应一部电影的好坏吗
很大程度上,一部电影的评分可以反映电影的好坏。
的确,电影的好坏和评价文学作品一样,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讨好所有观众。拿大家最熟悉的豆瓣电影评分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教父》、《泰坦尼克号》这些经典高分电影下面,同样有人打一星,理由可能很简单:我不喜欢,很无聊看不下去;同理,所谓的烂片可能也是部分人的心中挚爱,《悲伤逆流成河》也能触动部分人柔软的内心。
不过,即便是主观感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一部电影的评分,不是一言堂,它终究是综合了千千万万看过电影的观众们给出的高分、低分后得出的平均分值,最后的这个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就反应了观众的喜好。
我也承认,观众的喜好并不能与一部电影的好坏完全对等,但是电影本就是为观众服务的,如果不能赢得大多数观众的喜欢,那它终究是一部短期内「失败」的作品。
当然,也不排除这部当下「失败」的作品,可能在几年或是十几年后,突然能被欣赏和喜欢了,甚至被奉为神作,但在这个当下,它就是一部「失败」或是没能成功的电影作品,评分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只有当它能被观众看懂和欣赏时,评分才有上升的可能性,比如《海上钢琴师》刚出来的时候,观众和市场反应平平,但多年后,它已经成为了各大电影排行榜上的无冕之作,谁都不能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所以,哪怕评分机制在短期内可以受到观众口味和市场趋势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一部好的电影终究会拿到一个高分。
同样,也有当下受到观众和资本追捧的电影,收获了超高人气和票房,也不能说明它是一部好电影,而这一点一定可以从评分上反应出来,比如郭敬明导演的作品,亦或是《上海堡垒》。
最后再补充一点,一部电影,从它面向观众的时候开始,它就已经不属于导演了,观众如何解读如何理解电影本身,以及电影想要表达的深意,都不是导演可以左右的,也不能左右,如果在导演的理解里,他的电影有比大部分观众理解的内容更深远的含义,但观众没有感受到,那导演也强加不了给观众,这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观众打出来的分数,正好能反映出一部电影的好坏。
以上。
当然不行了。首先个人口味不同,别人的评价无法完全代表自己;另外,各个平台的评分者有不同立场,甚至存在专业黑或专业捧的职业评论者,他们向以自己的评分左右受众的态度,你觉得可信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部评分高的电影并不能说明电影的好坏。现在的电影我把它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大部分都迎合大众口味的欣赏水平以其牟取利益,自然很多人会给予高分评价,但也不否定一部分商业电影的质量。而一般艺术电影表现方式比较独特,一般观众理解不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说不是大众喜欢的类型,从头到尾看得一头雾水,兴致不高,自然评分就低。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部好电影应具备哪些因素:
一、电影剧本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受观众喜欢的电影往往都是一些能够在剧情上充分抓住观众的电影,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是从剧本开始的,剧本能真实的展现故事与人物角色,引领观众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潜在主题。
二、电影选角
电影选角也是一部好电影的关键,剧本再好演员不能表达出来也是白搭,好的演员会通过演技来传达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把观众带入故事情景,更容易让观众了解电影的中心思想。
三、电影导演
好的导演对电影至关重要,一部电影的整体风格和品质都由导演把控,好的导演不仅对故事、场景、剪辑要求特别高,这也催生了对美术设计、灯光、人物造型等要求的提高。不仅如此,好的导演能抓住演员的情绪,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与体验能让观众达到共鸣,感受演员的喜、怒、哀、乐、悲、恐、惊。
所以一部好电影,单纯着眼于它的评分还远远不够,至少还要关注这部电影的剧本 、演员、创作技巧和观众的共鸣。
能啊,一般好看的电影评分都高,教育意义或者经典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经历和想法还有兴趣点不一样,所以评分不一,一部电影就像咖啡,需要慢慢品尝,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说豆瓣6分以下是“烂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是ok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
第一,你不可以将豆瓣的所有类型片放入同一个评分体系。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普遍对超级英雄电影非常宽容——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影评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国队长1》那个程度,基本上绝对在7分以上。比如说,上映时同样都是8.2分的《银河护卫队2》和《爱乐之城》,但你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个降了0.1一个升了0.1)
不仅仅是电影类型,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方说,不得不承认,豆瓣观众对于目前的院线国产电影要求是有些严苛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部分国产烂片打负分都不足为过。)而我前两天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单身日记》三部曲,这个类型的玛丽苏无逻辑意淫剧情,真的值得统一的7分以上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看日剧观察下来,事实上对日剧的打分体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国产剧的范畴,当然这也就包括韩剧英剧美剧,以及英美(主流)电影欧洲(非主流)电影印度电影等等等等。
实际上,地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国情等等因素。例如《大护法》的8.0分,我们确实承认这部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同样题材在国外电影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这样一部自分级且带有寓言色彩的反乌托邦(or反极权)国产动画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样,《摔跤吧爸爸》9.1分确实有点虚高,但当你结合了印度国情,这样一部带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义的电影就值得人们深思和尊敬。
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接下来要讲的几点问题。
第二,受众范围。一千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和十万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与国剧甚至部分英美剧相比,日剧的受众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众的美剧,单纯的喜好颜值或者基情的观众在小范围内的褒贬,这个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问号持保留意见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条》5.4分(五万人评分),另一部差不多烂的《百夫长》6.3分(七千人评分),差了将近1分,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前者比后者更烂。实际上我觉得两者叙事同样垃圾的情况下,前者的视效甚至更胜一筹。但问题就在于,《刺客信条》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硬不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巨大反响的作品,关注这部电影的不仅仅是演员以及编导们的影迷,还有大量原版 游戏 无比忠实的粉丝,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对电影的预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规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级片(甚至现在只有粉丝会去看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第三,说到底,评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甚至影评人可能也只能说是趋向于客观,而无法完全摒弃主观。我们常常见到一种说法——“多一星为了xxx”“为xxx减一星”。这种情况多见于小众电影,比方说第二点里所讲的为“颜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参演的电影,虽然那部电影依旧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评中不乏“一星给xxx(我偶像)一星给xxx唱的主题曲”…可问题是,他真的值得这一星(即两分)吗?他的演技有多好吗?……所以凭什么呢?就凭粉丝多吗?当然,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对于《BJ单身日记》的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能代表任何人。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豆瓣的观众并非普遍拥有专业知识的影评人,且即便是影评人,也并不百分之百的等于权威,等于标准答案。我也经历过豆瓣5.0的电影我觉得好看,8.9的片子我觉得一般,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看电影其实是自我 探索 的过程,分数虽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确实是接触好电影的捷径。然而当你要对电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独特甚至独立的认识见解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并没有千篇一律的评判尺度。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评分不能代表一切。现在很多电影网站都开通了评分功能,但是评分仅能代表观看了这部电影的人有部分进行了评分,还有一部分即使是观看了这部电影很可能并未参加评分,我个人就没有评分的习惯。另一方面,没有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肯定就不会在网站评分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网站上的评分仅代表一部分人的喜好,不具普遍代表性。所以,这部电影是不是优质的电影,和网站评分的高低关键性很小。
第二、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也说明不了问题。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投资这部电影的朋友能从中获利的情况,是获利了还是亏本了。一部电影的票房很高,我们只能说这部电影很受一部人欢迎(这部分人是指购票观影的人),但是并不能就此评判这是一部好的电影。另外一部电影票房高还可能是宣传力度大带来的效果;同理,一部电影的票房很低,我们只能说这部电影不太受观众欢迎,也有可能是宣传不到位造成的,但是不能据此评判这不是一部好的电影。
所以,我们在评判一部电影好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的不同,那就是受欢迎不等于优质,不受欢迎不等于劣质。这是两对完全不同的概念。当然了,也有很多电影评分很高、票房很高同时又是一部好的电影。
综上,评判电影不应该从评分和票房高低作为基本依据,我认为这,更应该从剧本情节、演员专业度,传播的主流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加以考量。
目前是互联网时代,评分高低关系到观众选择看哪一部电影,造成影片好坏错乱。
一、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很难反映电影的真实水平
1.可能有些影片的好坏不是由真实的观众投票决定,是一个个的互联网平台决定的。
2.电影广告宣传力度,也对电影的好坏起到一定的作用。
3.电影的命名及明星的知名度对电影的票房及评分也有一定影响。
4.对于有一些评分不是很高的作品我们都选择不去看,但评分低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作品吗?
例如:周星驰的作品想必现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话西游》这部经典的影片了,但是这部电影在刚刚上映的时候收视票房却非常的惨淡,甚至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这部剧到底是在讲述喜剧还是在叙述爱情。 由于票房惨淡, 最后星爷的公司也因此而倒闭了。所以评分的标准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主要是根据大众的欣赏水平及 社会 背景来决定的。
评分受很多因素影响,很难反映电影的真实水平,比如广告宣传啦,口碑啦,电影名字起得好坏啦,有没有明星啦,还有水军多不多啦,能影响评分的因素太多了。个人觉得前期反应是比较客观的,还得看中期评分
现在电影评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就大众评分而言,豆瓣评分还算是比较能代表电影真实水准的,所以豆瓣评分成为了许多观众,参考影片质量的标准之一。
有网友说,如果不看豆瓣评分,我们还能看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找不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评分网站。在猫眼评分上,《空天猎》这部影片也就是个不及格的水准,而居然有8.7的高分。《追龙》,《羞羞的铁拳》更是达到九分,《缝纫机乐队》居然也有9.3分。 而在豆瓣评分上《羞羞的铁拳》只有7.5分,《追龙》7.6分,《空天猎》更是只有7.8分。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豆瓣还是imbd或者烂番茄,任何一个评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只不过豆瓣代表了大众偏专业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评分平台。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许多大v就用豆瓣的评分来做标准,来评定一部电影的好坏。不管你是不是专业影评人还是街边卖豆瓣的大叔都可以评分,而且两个人的评分最后都会消化近全部人的评分中,处于平均人头数最后的一个平均分,这种评分机制是越多人评分越公正。
豆瓣评分者真实,平台扎实,不受外界影响。 豆瓣在电影刚刚上映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水军刷分的现象,但随着评分人数上升,口碑也会有一个相对公允的体现。最好地方就在于电影评分有一个持续运动和发酵的过程。
近年的评分遭到大量的水军充斥在其中,刷分拉仇恨很多,渐渐被人感觉评分是一种笑话,但例如以前的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这些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值得相信的,因为这种电影没有利润可赚,没有必要去购买大量的水军去拉低分数。
豆瓣不参与电影发行,而豆瓣影业参与制作的电影又少,豆瓣的售票业务市场占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豆瓣和电影片方基本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而豆瓣为了维护自己评分的客观公正,与水军处于对立面,坚决打击水军刷分的行为。毕竟没有一个平台是权威和标准评判,一部电影还需要综合衡量比较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⑷ 一部电影是怎么来选演员的
你说的是《超级无敌追女仔2之狗仔雄心》吗?你去看一下,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1MTUxODg=.html
主演:陈百祥、黄智贤(饰李泽海)、杨恭如、张慧仪、吴辰君、谷德昭、麦家琪、林尚义
简介:屈周刊专揭人私隐,公司拥有一队训练有素的狗仔队,行动如职业特工队,随时候命四处搜罗天下丑闻。队长辛力叻与队员黑仔程和林谂临,受命跟踪四人女子乐队,到船上采访她们的行为举动,三人与乐队成员竟产生情愫,由追料变成追女仔,更与西周刊的狗仔队展开采访战……
⑸ 为什么感觉漫威和DC电影的选角很符合大家心中的形象
众所周知,好莱坞的工业化水平很高,每一个流程都尽量做到了独立和专业,其中题目提到的漫威电影的选角,就是由业界重量级选角导演Sarah Finn一手包办的。她在上影节论坛上提到了一些关于为漫威选角的内容:“我们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几十年,我们逐步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去理解选角方面的工作。有时候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太清楚怎么去寻找演员,但是随着工作不断地推进我们就会找演员。我们在这个当中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包括我们会有助手做很多的研究和录像,请导演来看。有时候我们和数以千计的演员打交道,导演没办法看那么多演员的资料。就像《蜘蛛侠》里边的小男孩我们需要看很多候选人才能够选中一个人选,而且我们选一个好的人选就会让观众感兴趣。总之我们要非常好的选演员,把最好的人选推荐给导演。有时候我们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使用我们的资源,使用我们的经验、知识努力的寻找这样的人才,包括寻找一些新人。有时候也需要找一些新的方法来做这样的事情。总之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并不是导演自己一个人做到的。”能做好一项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同时也是在良好的工业体系支撑下,专业人士能真正的发挥自己能力的结果。
⑹ 首部奇幻大作《秘密花园》上映,导演在选角方面有什么要求
首部奇幻大作《秘密花园》上映,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电影还是特别期待的吧,其实这是一部科幻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它主要讲述的是出生在印度的英国小女孩,经历了父母双亡之后一夜之间成为了孤儿,他的父母去世之后,这个小女孩很快就被送到了姨父家的庄园里面生活,小女孩被送到那里之后非常的伤心,因为他发现这是一个严重失衡的家庭,于是小女孩觉得非常的痛苦而且伤心欲绝,因为管家和太太对他的态度是非常冷淡的,甚至还有一种厌恶的感觉。
⑺ 导演选角的技巧和标准
导演选角的技巧和标准
一个人如果想当影视演员,他或她至少应该具备怎样的外形条件才能胜任行业的基本要求——显然,这里只是讲最基础性的“上镜”概念,并不包括某些影视剧人物需要的特型外貌。一直以来,影视剧演员塑造人物成败与否,最首要、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必定是他或她的外在形象。但除了外在形象,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了导演的选角。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导演选角的技巧和标准,欢迎阅读。
一、艺人经纪公司:导演是如何选演员的
首先通过专业的副导演根据剧中人物的要求搜集演员资料,也就是所谓的见组照片和可能的视频资料,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找到相对合适的人选,这里一般也就是根据演员的脸谱和剧中人物的脸谱进行“对号入座”,如果有视频的资料话,就再根据这个目标演员是否上镜和表演水平做一个初步判断,选出想见的目标人选,当然这里说的人选基本是所谓一线之外的,因为一线演员大家都比较熟悉,而且一般他们也比较忙,不怎么会需要见人。
其次是由副导演通过电话的方式找到演员本人或演员的经纪人请演员在适当的时候来剧组见面,也就是常说的“演员见组”,跟参加招聘的大学生接受面试一样,大体是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技术层面的,看其反应以及对表演的一般理解,有时需要的话在征得演员本人同意的时候试戏,试戏也不一定就是试即将要演的戏,有时可能是随意请演员自己表现一下;再一个是非技术层面的,就是聊天和问询,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演员的各方面性格特征和个人魅力,看其是否会赢得观众的喜欢,是否能将目标角色扮演好。
再次在面试的时候有时候会现场用DV拍摄部分花絮以供最后定夺的时候参考,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新人演员来说是很关键的步骤,我想提醒大家,不要以为仅仅是看你的出身门第或仅仅看你的专业方面,更多的时候也会看你的人品,是否积极配合,是否谦虚,是否懂得行业的规矩,守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很多新人演员往往就因为在这个时候给剧组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所以最后落选,毕竟导演看你的时候是会考虑到将来要跟你一起工作很长时间的,大家在基本的做人上如果觉得对方不舒服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最后就是由制片部门跟演员或经纪人谈酬金价格和工作档期,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对于新人来说,毕竟竞争比较激烈,价格不会是自己希望的那么理想的,这就是所谓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其实,在这里我想提醒有些经纪人,你的演员你希望他有好角色,有好价钱是正常的,但你也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而不是当他是“摇钱树”那样的话搞不好会影响他的发展的。
只有经过了这几个环节后,才能决定是否起用哪个演员。说难其实不难,只要认真对待,好好做人就可以了,如果说难也难,毕竟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客观判断,是由人来决定的,他一定有人的心理因素。
二、演员导演具体做什么?演员导演怎样挑选演员?
演员导演(casting director),又称演员副导演,专职为影视剧配合导演创作挑选演员。从主角到配角、从特邀演员到群众演员都是选角组演员导演的工作。剧组不同,人员设置也不同,有的剧组设置两位演员副导演,有的设置一位,再搭配一到两名助理,各有分工。
演员导演可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要找到合适的演员,首先必须熟读剧本,了解制片方和导演对角色要求,选取备选演员,再根据制片方、剧组实际选定演员。
一般剧组选演员,先筹备一段时间,收集演员资料照片;然后根据剧本角色要求看照片挑选备选演员;接着约演员见面,有的剧组还需要试戏;最后从适合演员中根据演员艺术成绩和价位及发展方向综合挑选最终人选。这与以上艺人经纪公司分享的“导演是如何选演员的”流程基本一致。
演员导演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手头自然就有了大量的演员资源,他们自然很了解这些演员的艺术发展轨迹,于是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制片方和导演推荐。做一名能找人的演员导演,不难,有一大堆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就行;但不是你打通了明星艺人的电话,人家就买你帐的,不是所有拥有厚厚一本演员电话号码就可以做演员导演的。
做一名有技术含量的演员导演,有难度。要从某演员一大堆各式造型照片中发现其可塑性,安插到合适的位置,需要眼光。例如,当年潘虹主演电影《股疯》,众人大跌眼镜,在人们印象中,潘虹一直是悲剧演员,《苦恼人的笑》、《杜十娘》、《人到中年》、《末代皇后》等等,最终潘虹以主演电影《股疯》赢得金鸡奖和百花奖,足可见选角导演的眼光。
对于演员导演,制片方可能有发行方面的要求,选来的演员要卖座,剧组可能有资金方面的限制,不能超过预算,又要让成片好卖、又要节约成本。;所以,演员排兵布阵要有学问,一线、二线、三线及新人、老艺术家搭配要合理。
目前,更多的剧组是过紧日子的,票房和卖片以及收视压力逼迫他们压缩制作费,大头的演员费用自然首当其冲,所以在一部大型的电影或电视剧中,自然更迫切需要一个懂行的演员导演。
对制片方、剧组、导演来说,最理想的演员导演是能拿演员预算、了解演员市场卖片市场和观众需求、使用明星大腕老艺术家和新人搭配合理、谈价签合同一条龙全拿下、谈定的演员阵容可观、给出预算支出表反馈制作方、最后还能给剧组省钱的演员导演。能做成这样的演员导演也算是他们那些人中的“一线”吧。
三、挑选电影演员和舞台剧演员有哪些区别?
一部电影的思想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方能成为具体的东西。正如环境的因素(音响、时间和形象)是设计出来的一样,在那一环境中活动和对其产生影响的演员也同样可以设计。演员“设计”主要包括挑选演员(分配角色)、设计动作和语调,从而以与影片的思想风格相谐调。一个演员是否富于个性,可以影响一部电影的整个性质。
挑选电影演员不同于挑选舞台剧演员。在舞台剧里,比起在电影中,演员更容易适应他的角色。实际上,使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的才能,这是对舞台演员起码的要求。例如,一个有才华的三十岁的女演员,可以在舞台上扮演七十岁的老太太而毫无逊色。这是由于舞台演员和观众之间,在美学欣赏时和实际情况中,隔了一段距离,所以在性格刻划和适应性方面可以留有充分的余地。因此,挑选舞台演员时,戏剧才华这一因素(声形训练和戏剧才智)就较之身体和心理上的相似关系更大。既然在舞台上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即使在没有服装、布景和化妆的情况下也可以办到,那么实现这一目的的才华也就是头等重要的了。
然而,在电影中,这种过程一般是反过来的。剧中人物得适应扮演他的演员。观众和电影演员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致没有什么幻觉的余地。在这里,一个三十岁的女演员不论她多么富有才华,要她扮演一个七十的老太太,只有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才能成功,而且也只能偶尔为之。
四、谈谈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和导演选角的标准
因为演员是导演思维最直接的传达者,所以导演必须要理解演员,理解自身与演员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对此有一个贴切的比喻,即心理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我不是从“忏悔式”关系的意味上这样说,而从创作的角度来谈。
在合作默契的时候,治疗师和病人能够协力打造一条通道,通向一个“新”人,在这个世界上更具行动力和存在感的人。在这一意义上,优秀导演和演员也是打造了一条通道(即表演),通向一个新人——影片中的角色。那位人物将使叙事成立,并构建另一种关系——与观众的关系。这些创造性的、引人入胜的关系正是观众亟亟以求的。惟其如此,好演员才收入优厚。同样出于这个原因,不能够把演员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导演自然薪酬微薄。我还要补充一句,演员位于电影摄制的'前线上,他们个人要冒最大的风险,他们的勇气值得观众尊敬,而且,我敢说,值得观众爱戴。在创作影片和实施导演思维的过程中,他们是重要的搭档。
许多导演相信:“选对角色,你作为导演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这个宣言至多说对了一半。在这个造星计划泛滥的时代,经济上的考量往往跟导演的愿景一样左右着选角。强势的经纪人和选角导演的兴起,把原本摇摆不定的天平压向了为“钱途”而非创作来选角的一端。下文的论述只关乎为创作而选角(请容我说一句,为了维护导演对于片中角色的愿景,他们应该斗争到底)。
选角是拍摄开始之前导演思维的第一次表达——更说明了为什么导演必须在前期制作阶段形成明确的导演思维,在这一阶段,导演思维应立足于剧本阐释。选角过程首重演员的外表。但是演员外表是否符合导演对于角色的愿景,并不及演员在外表与举止上投射出的特质来得重要。我建议,在导演与演员第一次见面以及随后试读剧本时,导演要列出一份选择标准清单,以此来评估演员,比如:
1. 专业性(professionalism)
2. 演员赋予情境的张力(tension)
3. 能量(energy)
4. 魅力(charisma)
5. 性感(sexuality)
要牢记这一观点:导演应该把同样的标准贯彻于随后的试读,以及该演员与其他演员合作的试读。
我们首先谈谈专业性的标准。使用专业性这个词,我指的是按时到场,以专业的态度回应面谈。演员到场是想受雇扮演角色,导演到场是要雇用演员。如果会面无助于达到这两个目标,那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失职。
第二个标准是演员带给情境的张力。当个性、愿望和机遇融为一体,张力就会显现。演员能够制造多强的张力?演员怎样产生并传达这种张力?张力可以化为能量。作为导演,如果演员无法产生必要的张力,我会忐忑。如果在某种环境(比如试演)下,演员激发的张力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同样会担忧。此处的关键是,不但期望演员有张力,而且希望张力对演员起到正面作用。
第三个标准是能量。好演员知道,不管影片类型为何,能量都是关键。快乐、悲伤、愤怒、机智和魅力都归属于能量范畴。演员能否生成能量场(energy field)?或者他们是否能够吸收周围的能量?看到此处,读者或许会觉得导演要想选角得拿个心理学学位。其实大可不必。但是如果对人有直觉,理解人,明白是什么使人之为人,会很有帮助。
第四个标准是魅力。这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但是它涉及到某种更为特别的东西——信念,强烈的、持之以恒的、而且躬行实践的信念。似乎演员希望观众能够分享他或她的信念。这一信念极其强烈,以至于充溢着灵感、力量,乃至魅惑。拥有魅力的演员具备超群的吸引力,或曰拉力。你的演员有没有魅力呢?
最后,性感。每个好演员心里都明白,他或她的电影表演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诱惑;为了吸引观众,演员必须精擅此道。这一特定的演员有那种磁石般的力量吗?演员能够吸引作为导演的你吗?
这份清单有助于导演决定某个演员是否符合自己对于人物的愿景。通常演员看起来不会与角色如出一辙,但是也许会给角色补充另外的维度。
选角步骤的第二个阶段——演员的试读——也需要凭借上述五点进行筛选,虽然试读本身另有要求,“贯线”(through line)变成了衡量标准。演员打算怎么诠释人物?这种诠释是符合导演的意图,还是有所偏离?有哪些差别?这种诠释是如何成形的?演员是否做出了有意识的努力来创建“贯穿线”?有没有魅力?有没有能量?有没有信念?演员是着意取悦还是存心冒犯?这些都是在角色阐释中生发的问题。不管人物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存心还是无意,导演必须能够看出演员是如何为人物营造诠释、唤起感情的,于是乎导演就知道了,演员已经编织了连系人物的纽带,表演开始生根发芽。
如果演员的诠释与导演的看法不尽一致,问题就转变为演员的诠释是否有趣。如果能够吸引导演的注意,显然就有值得开掘之处。演员可能年纪和外貌都合适,但在试读中却把一切都搞砸了。对于导演来说,试读其实揭示了演员与人物是否有情感共鸣,演员的诠释能否推陈出新。最后,每个演员都想争取到角色,所以在试演中自然不乏欲望和能量。导演的工作就是借助上述五个标准来考察演员的试读和人物诠释是否引人入胜。
试读时的第二层演技测试,是给予挑战,再进行另一个试读。有些导演会规定一个极端的情境——你妈妈刚刚去世,你刚刚接到胰腺癌的诊断书——然后要求演员重新试读这一场景。这样做是为了检验演员的弹性。
演员能否呈现出比上一次试读更丰富的内涵?这一测试可以让导演判断演员的广度。好演员能够给出的诠释范围相当广——滑稽、哀戚、悲惨。这样的挑战是对于角色塑造的热身。演员的弹性反映在他或她对于人物的理解上,可能有别于导演对于人物的认识。这种差别何其有趣,一个人作为演员的广度又是何等迷人!
选角过程的第三层级,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也就是让演员与另一个演员、另一个人物配合试读角色。可以应用同样的五个标准来评估这一次试读。人物之间有“化学反应”吗?如果有,这种“化学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演员是彼此协作还是相互竞争?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经常妙用无穷。这一次试读和随后与多名演员共同进行的试读能够说明演员可否跟观众建立联系。演员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能量、魅力和性感程度协同合作,足以使观众——以及导演——全神贯注,不能自拔。
⑻ 下一任007选角工作已在进行,该系列电影为何会受到如此的青睐
007系列电影选角工作已经提上日程,这个系列的电影能够受到网友和观众如此青睐的原因有:1、007系列电影的主角都非常完美。2、这个系列电影的剧情非常有观赏性。3、这个系列的电影题材非常独特。
一、这个系列电影的主角非常完美,有很强的吸引力,电影的主要人物设定为特工以及其团队,而且不管是漫画还是电影设定,选角的标准都很统一,男主的形象必须是帅气、阳光类型的,女主和其他人物也都有亮丽的外表,可以说整个参演的团队都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但从演员的形象上来分析就能够吸引很多观众,因此这个系列电影才会很受欢迎。
⑼ 指环王是如何选角的
剧情简介:
“罪恶之城”(Sin City)是一座充满暴力的城市,在这里,警方和街头黑帮一样腐败……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三段故事,其一的主人公马文(米基·洛克饰演)是个如钉子一般沉默冷酷的硬汉,他与神秘美女歌迪(杰米·金)发生了一夜情,转而发现她死在自己的床上。愤怒的马文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凶手,为歌迪复仇。
《罪恶都市》剧情超级复杂,因为它不是讲一个故事,而是通过三个故事来表现一个地方和那里的居民。所以我们干脆不谈故事只说人物,因为《罪恶都市》很可能是今年明星最多的电影,里面还有几位相当值得介绍的新面孔。
马沃(米基·洛克饰)
马沃是本片第一条故事线的主角,一个过气的拳击手。他跟一个叫歌迪的女人发生了一夜情,就在他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时候,她突然被杀。马沃决心复仇。扮演马沃的米基·洛克(MickeyRourke)也是好莱坞有名的叛逆小子,此人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冉冉升起的硬派小生,主演过《体热边缘》《天堂之门》等片。后来他突然决定放弃电影,转行去打职业拳击(当然,成绩不算理想)。等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从职业拳击界退役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满脸沧桑、默默无闻的配角。让他演曾经沧海的拳击手,再合适没有了。
歌迪(杰米·金饰)
令马沃为之疯狂的美女,美国名模,上过无数时尚杂志的封面。
凯文(伊利亚·伍德饰)
下令杀死歌迪的黑帮头子,居然由《指环王》中善良的霍比特人“弗罗多”伊利亚·伍德来演,真是奇特的选角思路。伊利亚·伍德觉得这是他演得最兴奋的角色,惟一遗憾的是弗兰克·米勒并不想要一个嚣张跋扈的“老大”,他在片场总是不停地提醒伍德:“冷静,演得再冷静点。”
德维特(克利弗·欧文饰)
德维特是第二条故事线的主角,他是刚刚退休的社会新闻记者,是《罪恶都市》的妓女们惟一信赖的人。现在妓女们跟黑帮发生冲突,导致一个警察死亡。他只好重新回到那些穷街陋巷,尽力斡旋。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克利弗·欧文,他刚刚凭《Closer》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不过他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形象还是“亚瑟王”和吴宇森导演的宝马广告。
盖儿(罗莎丽诺·道森饰)
盖儿是德维特的搭档,《罪恶都市》妓女们的大姐。罗莎丽诺·道森上一个角色是《亚历山大》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之妻,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穿性感皮衣,拿着乌兹冲锋枪打打杀杀的黑道大姐大。
谢莉(布里特妮·莫菲饰)
谢莉是弗兰克·米勒最喜欢的角色,她是一个在黑白两道面前都游刃有余的女招待,她是串联起三个故事的角色,也是德维特故事里的关键人物。扮演这个角色的布里特妮·莫菲曾是上世纪90年代青春片热潮中出现的小偶像之一,后来成功转型为实力派演员,在《八英里》《黑皮书》等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杰基小子(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腐败的警察。有趣的是,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最著名的形象之一就是《毒网》中正直的墨西哥警察。
哈提甘(布鲁斯·威利斯饰)
布鲁斯·威利斯是本片中惟一没有被颠覆的演员,他扮演的是《罪恶都市》中惟一的正直警察哈提甘,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为了保护一个11岁的小女孩,不惜得罪参议员的儿子“黄混蛋”,因此结下纠缠不清的仇恨。布鲁斯·威利斯会在这种大群戏中演个配角,因为他也是弗兰克·米勒的书迷。
黄混蛋(尼克·斯塔尔饰)
扮演这个坏蛋的,是《终结者3》的男主角尼克·斯塔尔。
南茜(杰西卡·阿尔巴饰)
当年被布鲁斯·威利斯保护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罪恶都市》的红舞女郎,扮演者杰西卡·阿尔巴是2005年最有希望蹿红的新人,她因在电视剧《末世黑天使》中扮演虚拟人而出名,今年有份主演三部好莱坞大戏,除了《罪恶都市》,还有漫画电影《梦幻四人组》(TheFantasticFour)和动作片《杀入深海》(Into The Blue)。
米荷(戴文·奥基饰)
盖儿手下的沉默女杀手,扮演者戴文·奥基是英国名模,最近转战演艺界,立刻成为风头很猛的新晋女星,作品包括《速度与激情2》和刚刚上映的《DEBS》。她在片中用的武士刀由昆汀·塔伦蒂诺赞助,就是《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用的那把。
幕后:
美国国家卡通奖获奖作品
1991年,弗兰克·米勒推出了《罪恶都市》系列漫画,此前的漫画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作品:这是一个阴暗、没落的城市,到处是狭窄的街道、破旧的楼房、摇摇欲坠的露天楼梯,这里仿佛永远没有白天,人生的失败者们在夜里挣扎求存,跟他们打交道的是腐败的警察、肌肉结实的罪犯和招摇的妓女。
《罪恶都市》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低俗小说和黑色电影的漫画翻版,米勒把它们搬到纸上,然后把其中的黑暗元素推到极限,结果在现代大行其道,获得了美国国家卡通奖等众多奖项,更吸引了无数的拥趸。其中就包括名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作品包括《三步杀人曲》、《墨西哥往事》)。
导演三顾茅庐求授权
把《罪恶都市》搬上银幕的想法,已经有很多好莱坞制片人向弗兰克·米勒提过。但弗兰克·米勒对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不愿意让人擅加改动,就全部拒绝了。
罗德里格斯是《罪恶都市》真正的铁杆书迷,他想把这套书拍成电影,却不想拍成“罗德里格斯的《罪恶都市》”,他要让“弗兰克·米勒的《罪恶都市》”原样出现在银幕上。
为了得到弗兰克·米勒的授权,罗德里格斯用的手段可以说是“跪求”。他先写了一个完整剧本送给米勒看,这个剧本把《罪恶都市》系列中的三篇糅到了一起,署名却是弗兰克·米勒,他解释说“所有的东西全是米勒的漫画中的,我只是打字员。”
接下来,罗德里格斯跟米勒会面,说自己不会“改编”《罪恶都市》,而是把《罪恶都市》原样照搬上电影,为了保证真正的原样照搬,他构想中的电影大部分都是黑白片,他还邀请米勒跟自己联合导演。
第三步,罗德里格斯拉来自己的演员朋友乔什·哈奈特(《珍珠港》、《好莱坞重案组》男主角),在弗兰克·米勒的旁观下拍摄了影片的开头段落,然后在自己的家兼工作室里完成后期制作(《墨西哥往事》的D9碟里有个很有趣的短片介绍他是如何在家里工作的),送给米勒看。
在这样的诚意面前,米勒被打动了,同意跟罗德里格斯联手执导本片。
“联名导演” 和“一天导演”
而米勒点头之后,又出了另一个问题,大多数好莱坞导演都是美国导演公会的会员,而这个公会的一个规矩就是,不允许有经验的导演跟新导演联合署名。他们要求罗德里格斯放弃这个想法。
墨西哥裔的罗德里格斯果然有拉丁民族的血性,居然宣布退出导演公会。这就意味着,以后他跟投资人、发行商出了什么问题,都得不到公会的帮助。罗德里格斯对此满不在乎,他笑着说:“我真的不是成心捣乱,此前我不知道他们有这条规矩,导演公会的规章厚得跟电话黄页一样。”
这样豁得出去的做法,得到了罗德里格斯死党、好莱坞怪才昆汀·塔伦蒂诺的支持。塔伦蒂诺以一美元的酬劳,给《罪恶都市》的剧组当“一天导演”,就是他到剧组工作一天,拍摄一场戏。
⑽ 电影《夺冠》当初选角是如何选的
中国女排从巅峰走向低谷,又重新回到顶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汗水与拼搏的故事,现在的中国女排更象征着中国人永不服输的坚定意志。中国的明星圈子被拔的太高,而我们真正应该崇拜的是那些为祖国默默无私付出的军人和科学家等那些很多无名英雄。老师在课堂上喜欢明星长的歌,为人师表做出这样的事情,令人心惊。现在的很多小孩梦想不再是当老师、当警察。而是做网红。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人才是国家坚实的基础。整理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