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第一章唱片
唱片的历史--一个名叫埃米尔·玻里纳(EmileBerliner)的德国移民于1888年发明了唱片。
底下是说明
一 录音技术的发明
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二 七十八转唱片
爱迪生圆筒十分粗笨,使用极为不便。一个名叫埃米尔·玻里纳(EmileBerliner)的德国移民于1888年发明了唱片。后经包括爱迪生在内的许多人的改进,成了二十世纪初期录音音乐的主要载体。因为技术的限制,那时的唱片转速很快,每秒78转。因为转速快,这种唱片每面最多只能录不到三分钟。这一时间上的限制决定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一定是短小精悍的。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鲜有这么短的,传统文化里的音乐形式原本是风格多样,长短不一的。但随着78转唱片的问世而诞生的所谓“流行歌曲”却从此把人们听音乐的习惯标准化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天,束缚了听众的欣赏口味,钝化了人们的音乐想象力。流行歌曲之所以被烙上了诸如“速食面”、“快餐文化”等诸多贬义烙印,当初78转唱片的长度限制是罪魁祸首之一。
78转唱片以人工上弦作为动力,无需电力,这在缺少电力的美国南方农村显出了优势。尤其是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广播开始在美国城市流行,唱片销售受其影响而大幅下滑。唱片商不得不把眼光转移到农村,开发适合农民口味的音乐种类,正是由于这些商人们的努力,美国民歌才得以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复兴,大批真正的民歌手被唱片公司发掘出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后来美国流行音乐的格局。
三 麦克风的改进
早期录音是不靠麦克风的。乐手对着几个大喇叭口演奏,声音直接进入录音设备,带动刻录针在唱片上刻下沟纹。这样录音麻烦自不用说,录出来的声音质量极差,根本没法还原结构复杂的人声。因此早期唱片录的大都是器乐演奏,听众也就是听个响动。1925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电动麦克风,它依靠的是电容对极板厚度变化的灵敏反应。而构成电容的材料也经历了从金属、碳再到空气等改进,频率响应越来越好。正因为如此,人声才有可能逐渐代替器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才有可能代替演奏家,成为大众明星。
麦克风和相应的扩音设备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歌手的演唱方式。在此之前,不管是欧洲的歌剧,还是中国的戏曲,甚至包括源自农村的民歌,其演唱者都必须扯着嗓子拼命唱,才能盖过乐器的声音。随着麦克风的出现,音乐界才第一次出现了平·克劳斯贝和福兰克·辛纳屈这类用真嗓子演唱的“温柔”歌手。没有扩音设备,管弦乐的宏大音量早就把他们的肉嗓子淹没了。
四 广播业的兴起
自二十年代开始,广播逐渐在美国普及。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在诞生初期曾极大地影响了唱片销售。原因很简单,古今中外人类的共性其实是一样的,免费的东西总是最能吸引消费者。就象现在唱片商起诉互联网一样,当初美国的唱片出版组织ASCAP也曾多次起诉过广播业,并迫使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法律,强迫广播业主付费给唱片商。广播业主们起初也想尽办法赖帐,但最后被逼无奈,干脆自己成立了一个新的名为BMI的组织,与ASCAP抗衡。由于ASCAP签下了大多数主流歌手,BMI就只能去发掘那些地下的,另类的音乐家。在当时,这无疑是指黑人音乐家。BMI的兴起直接导致了黑人音乐在美国的兴盛。没有黑人的影响,当今的美国流行音乐简直就无从谈起。
早期的广播用的是“调幅”(AM)传播方式。这种方式技术上简单,而且传播距离远,但却具有噪音大,保真度低的致命弱点。早在1923年,一个叫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Armstrong)的工程师就开始研究另一种传播方式:“调频”(FM)。在广播界巨头RCA的帮助下,他终于在1936年向公众展示了FM广播系统。可是,当时RCA却已经改变了经营策略,转向了更有前途的电视业。为了与FM争频道资源,RCA游说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试图把FM挤出“高频”(VHF)频段。虽然当年FCC还是把VHF的第一频道给了FM,可二次大战结束后,FCC终于裁定把FM永远排除在VHF之外,只能使用“超高频”(UHF)。这一裁定使得FM的传输距离大大缩短,噪音也变大了。赞助商因此纷纷退出,转向利润更大的电视业。阿姆斯特朗在绝望中跳楼自杀。
由于以上原因,AM电台又独霸美国广播业三十年。而音质较之出色得多的FM电台却成了非主流电台,只能在穷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得以流传。
当时RCA转向电视的决定从商业角度来说并不算坏。电视业(以及好莱坞)从一开始就远远走在了广播和唱片业的前面,并因此吸引了大部分财力雄厚的大垄断资本家的注意。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FM电台的发展,而且还使得AM电台也受到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在这种大气候之下,许多地方性的小AM电台得以迅速发展,并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这些独立电台,以及它们雇佣的一批很有眼光的独立DJ,为黑人节奏布鲁斯,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早期摇滚乐在美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 电吉它的发明
木吉它(或者叫做原声吉它)的历史据说可以追述至公元前1200年。这种乐器简单易学,演奏者可以很方便地同时演唱,这两条优点使得吉它(或类似的乐器)成为许多地方民歌手的主要伴奏乐器。但木吉它的声音较小,在早期爵士乐当中不得不充当给吹奏乐器打节拍的角色(钢琴的地位与之类似)。1924年,第一个可接放大器的吉它问世。可是人们当时还无法接受这种原始电吉它所发出的声音,所以很不普及。直到三十年代,电吉它才开始被爵士吉它手们所青睐,他们开始尝试在演奏中加进吉它独奏(solo),并从此彻底改变了吉它的形象。早期的电吉它大都是由吉布森(Gibson)吉它公司生产的。
为了改进早期中空电吉它在声音上的一些缺点,吉它手兼发明家莱斯·保罗(LesPaul)发明了实心(SolidBody)电吉它。他与吉布森吉它公司合作生产的“吉布森·莱斯·保罗实心电吉它”以及另一位吉它先驱里奥·芬德(LeoFender)设计生产的“FenderStratocaster”型实心电吉它成了吉它手们的最爱,并很快就扩展到布鲁斯领域。可以说没有电吉它,就不会有节奏布鲁斯,那样的话,摇滚乐也就不会存在了。
六 唱片的进化
七十八转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虫胶(Shellac),大部分来自印度。二战期间,虫胶的来源被切断了,唱片公司被迫要求买主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旧唱片才能换一张新的,这一政策使得大量早期78转唱片被销毁,许多珍贵的录音也因此永远丢失了。
随着虫胶的越来越稀少,各大唱片公司不得不纷纷放弃黑人等少数民族音乐市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流音乐市场上。这种倾斜政策一直延续到二战后。面对随之产生的真空,一大批小型唱片公司纷纷出来填补空白。它们对音乐的选择和对音乐家的限制远比大唱片公司要来得宽松,因此,一批别具一格的黑人音乐才得以被录成唱片,节奏布鲁斯因此才能此脱颖而出,并逐渐红遍全国。
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唱片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问世了,其发明人是该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皮特·格德马克(PeterGoldmark)。他本人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他对用78转唱片播放古典音乐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这一点感到十分不满,并发誓要改造唱片,延长播放长度。要达到这一点,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沟纹数是当然的选择。可这样做势必增加失真度,增大噪音,并缩小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格德马克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唱针唱臂,再到唱盘材料等许多地方对唱片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他们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秒331/3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钟的音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密纹唱片,又叫“长时唱片”(LongPlay,LP)。LP唱片的音响规格很高,因此带动了从麦克风到放大器再到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革新,再加上1957年诞生的立体声唱片技术,现代高保真音响(Hi-Fi)工业才算正式启航了。这一新的音响标准在许多方面对音乐风格的进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许多音响发烧友变成了只听音响不听音乐的怪物。顺便插一句:在中国,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复兴”与这两者比较适合“发烧”很有关系。
让我们再回到五十年代,面对哥伦比亚新推出的LP唱片,其主要竞争对手RCA立刻作出了回应。其实早在三十年代RCA就曾推出过331/3转唱片,可因为音响质量差而没有被老百姓接受。RCA的领导阶层仍然坚持认为单曲唱片还将延续很长的时间,因此他们推出了一种新的规格:45转唱片。这种唱片每面还是只能放不到五分钟,但声音质量却比78转唱片好多了,甚至比LP还好一些。当时RCA的一个副总裁曾武断地对该公司古典部门的负责人说:“换一次面其实只需要七秒钟,消费者不应该在乎这么短的时间。”那位哭笑不得的负责人回答:“这就好比你正和你哥们儿的老婆偷情,卧室的门却总关不严。其实也不是总开着,就是每隔五分钟开一次,每次七秒钟……”。不用说,哥伦比亚的LP唱片很快就在古典音乐领域把RCA彻底打败了。
但是45转唱片也有自己的优势。它直径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运输成本低,十分适合讲究时效的单曲市场。另外,45转唱片播放技术相对容易,RCA大批量地制造出一种便携式的,自带喇叭的唱盘,在青少年当中推销,结果很受欢迎,成了他们开派对时的最佳选择。青少年们干脆把这种唱盘叫做“Hi-Fi”。这类“Hi-Fi”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五十年代单曲市场的繁荣,而LP则只在那些听严肃音乐的,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学以上程度的听众中流行,并最终为流行音乐的艺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七 录音磁带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造成了78转唱片市场的萎缩,却阴差阳错地从另一个方面对流行音乐市场提供了帮助。原来,德国的工程师们为了更好地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磁带录音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二战后,美国把这一技术原样拿了过来,并很快就运用在流行音乐领域。磁带录音方便可靠,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使得投资不多的小型录音公司得以生存下去,为五十年代独唱片立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前面提到过,这些小型公司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
六十年代中期,RCA发明了可以在汽车上使用的八轨磁带(8-Track),这一发明立刻吸引了众多以前不怎么买唱片的消费者的注意,美国的音乐销售也从这一时期开始直线上升。七十年代初,一批自称是“低者”(Downer,相对于传统的“Higher”)的吸毒群体发现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里听震耳欲聋的重摇滚对达到“状态”很有帮助。这种说法很快在听众中流传开来,并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七十年代初期重摇滚的流行。一批重摇滚乐队因此受益匪浅,如“深紫”(DeepPurple)、“黑色安息日”(BlackSabbath)和“AC/DC”等,他们的磁带销售往往会占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
再后来,杜比技术的发明让可录音的卡式磁带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这一新技术使得盗版磁带开始在地下泛滥。唱片商不得不象当年对抗广播业一样,又开始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抵制。不过,磁带的录音质量比不上LP,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市场格外繁荣,因此盗版的影响不算太坏,倒是一些歌迷在地下市场交换私自录制的歌手实况演唱录音,算是弥补了录音室唱片的不足。这些非法录音不但为乐队造就了一批批铁杆歌迷,而且为后来音乐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帮助很大。
八 录音技术的革新
唱片工业自诞生初期开始的前五十年里,可以说一直是扮演着“现场录音记录者”的角色。绝大多数唱片都不对音乐家的现场表演做任何改动,听众也是抱着听现场的心情听唱片。 电吉它的出现是一个异数。电吉它发出的声音和原声吉它相去甚远,听众当初很不适应这类电子声,不把它当音乐来看待。后来因为电吉它的许多优点,有越来越多的乐手开始在舞台上演奏电吉它,老百姓也就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种怪声音。但这种接受还是没有离开舞台表演的范畴。
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电子工程师兼吉它手莱斯·保罗把录音技术提高了一大块。他于三十年代末期开始尝试多轨录音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音乐家把分别录好的伴奏或者人声部分混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就象是有许多个音乐家在同时演奏一样。保罗一开始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在唱片中增加一把吉它而已,在音乐概念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一个名叫费尔·斯拜特(PhilSpector)的制作人开始大规模地在流行音乐唱片中使用多轨录音技术。与保罗不同的是,他在录音中加进了大量的乐器,营造出一种象墙一样的巨大声场。因此后人把他制作的这类音乐叫做“音墙”(WallofSound),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鲜声音镇住了当时许多听众,为由他制作的唱片成为排行榜上的常胜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斯拜特的这种“声音墙”技术说白了不过是大量常规乐器叠加而产生的宏大效果而已,交响乐中早就有了,并不新鲜。真正对唱片制作进行了革命性改革的是披头士乐队的那张著名的《帕配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LonelyHeartClubBand)唱片。当时乐队成员刚刚去了趟美国西海岸,目睹了一批迷幻乐队在旧金山的兴起。受他们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了迷幻剂的启发,乐队回到了伦敦的阿比路录音棚(AbbeyRoadStudio),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花费了十万美元的经费(也只有披头士才花得起),制作出了这么一张被音乐界普遍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
披头士乐队的著名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Martin)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录音技术(其实也不过是台四轨机,但马丁利用多重混音的办法,实际上相当于使用了九轨),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古怪乐器,并大量采用延迟、失真、回声和用现代眼光看近乎手工的剪接技术,营造了一个现实世界里没有的声音仙境。整张专辑没有任何单曲,而是用音效把每首歌连在了一起,唱片中的许多歌曲讽刺了现代人平庸而又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象这样不刻意突出单曲,而是通过整张唱片表达某种概念的所谓“概念专辑”(ConceptAlbum)自《帕配军士》之后迅速在欧美流行开来。如果没有LP,没有现代录音技术,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披头士们本来是想在这张唱片里表现一个虚拟乐队的现场演出的情景,可结果却是结束了传统唱片只能成为现场演出替代品的历史,使唱片本身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此,音乐的定义被大大扩展了,她不再只是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简单组合,许多诸如电子声音、变形音效、环境噪音和其它各种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声响都可以通过艺术家巧妙的组合而被赋予某种深刻的含义。一句话,现代录音技术(尤其是后来电子合成器的广泛运用)解放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九 FM卷土重来
前面提到,由于多种原因,六十年代以前,极端商业化的AM电台在美国占据了大部分江山,FM电台则被迫成为只为少数民族服务的超小型电台。可是,随着披头士对流行音乐的彻底改造,越来越多的美国乐队开始偏离传统的流行单曲风格,向艺术摇滚的方向发展。可这类乐队在美国却十分缺乏对外宣传的有效渠道。
这类乐队最集中的地方要数旧金山,那里发达的LSD文化和当地特有的崇尚自由的精神孕育出一大批迷幻乐队。1967年4月的一天,当地一个名叫汤姆·唐纳休(TomTonahue)的AM电台DJ正在为该电台没法容纳他喜欢的先锋摇滚乐而苦恼,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提起了FM电台,旧金山居住着很多华裔和拉丁裔居民,他们都听FM电台。唐纳休受到启发,开始四处打听行情。最后,他了解到当地一个名为KMPX的FM电台正因一个中文DJ的离去而犯愁,于是便自告奋勇地要求填补空缺。就这样,美国第一个先锋摇滚FM电台正式成立了。
KMPX给了唐纳休绝对的自由,他也正好尽情发挥,在他的节目里随意地播放先锋摇滚、民歌、布鲁斯、爵士乐、古典音乐和电子音乐等所有他喜欢的音乐种类。与流行歌曲相比,这些“另类”音乐都对音响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具备立体声的FM电台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很快,唐纳休的先锋实验开始在旧金山流行开来,并引起了许多地方电台的注意。不久,一大批先锋FM电台在美国各地冒了出来,赞助商也开始注意起FM电台了。这一风潮极大地促进了先锋摇滚乐在美国的流行,从旧金山的许多迷幻摇滚乐队到来自英国的一批先锋摇滚乐队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这一风潮还促使后来许多摇滚乐队开始广泛借鉴其他音乐形式,摇滚乐的融合期到来了。
十 演出音响的进步
磁带唱片的流行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很容易让我们忘掉了音乐的演出功能。其实,音乐现场表演方式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音乐风格的演变。这种进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音响的进步。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电子扩音设备,摇滚乐还能存在吗?
早期扩音设备都是电子管的,笨重不说,功率也不够大,所以那时的摇滚乐演出都只能在室内进行,到了室外就蔫了。熟悉鲍勃·迪伦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他在1965年那次著名的新港民歌节上首次插电演出遭到了台下大多数听众的抗议,可你们也许不知道,那次演出所用的糟糕音响,而不是迪伦的摇滚乐,才应该负主要责任。那本来是个民歌演唱会,台上的麦克风没几个,音响功率也不够大,调音师更是不懂怎样调摇滚乐。迪伦突然带了一个摇滚乐队上了台,那个调音师立刻就慌了。他把乐器的声音弄得很大,而因为台上没有监听音箱,迪伦也无法知道效果怎样。结果台下听众根本听不清迪伦在唱什么,很多人起哄其实是在抗议这一点!迪伦是栽在了音响上面。
和迪伦的遭遇相反,另一只伟大的乐队当初则是得益于他们的音响。“感恩而死”(GreatfulDead)乐队刚成立那会儿在旧金山的一批迷幻乐队当中并不十分突出。但他们有一个靠贩卖毒品发了财的朋友。此人十分精通音响设备,花了一大笔钱为乐队购置了一套当时最好的舞台音响,而迷幻摇滚乐非常需要好音响来增加效果。我这里当然不是说他们的发迹靠的是音响,但这套音响确实帮了他们的大忙,他们这种以大段的即兴演奏为特点的现场表演之所以能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音响起了很大作用。
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板的普及,演出用音响可以做得越来越轻便,功率却越做越大了。大功率演出音响的出现使得所谓“体育场摇滚”(ArenaRock)乐队的出现和流行成为可能,也为现在众多讲究音效的摇滚乐队常年不断的巡演创造了条件。
现代的摇滚乐演出甚至不光要有好的音响,还要有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有幸去现场“听”过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乐队的演出,你一定会发现你更多的时候是在“看”他们演出。他们在现场演出中用现代科技所营造的迷幻世界是欧美乐队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
不光是演出音响可以左右音乐的演变,个人听音乐的方式也和某些音乐风格的流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人人都躲在自己的蚊帐里听耳机的社会,摇滚乐是很难流行开来的。同样地,在一个人人有车,汽车音响又很容易搞得很夸张的社会,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讲究低音和鼓点的“说唱”音乐(Rap)为什么会那么流行了。
十一 音乐的数字化
CD的出现除了为唱片商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外,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宣告了概念专辑的死刑。因为选曲的方便,听众完全可以不必被迫听完一整面音乐了。这一点在因特网流行起来以后更是越来越明显。如果将来听众都习惯于在网上听歌的话,概念专辑将不复存在。
当MP3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以后,许多人都曾预言流行音乐的销售将会直线下降。但至少截止到去年,美国流行乐坛仍然形势一片大好。我认为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新兴MP3网站Napster出现以前,网上免费MP3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但去年刚出现的Napster从根本上改变了MP3的面貌,它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了。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流行音乐消费理论上就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也许没有因特网,这个市场本来是应该更好的。
如果说因特网在近期内不会对整体音乐市场产生致命冲击的话,它对音乐种类的分布则已经产生了某种影响。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主要针对青年和成年男性的音乐种类受到了冲击,因为这批人是因特网的最忠实的用户。比如当今美国,从电台的播出率到演出市场走向,你根本看不出另类摇滚风潮有明显的衰退,本人认识的那些二三十岁的男性朋友们仍然在听这类摇滚乐,可他们都已经开始学着从Napster上下载,再烧到CD上。于是,唱片销售排行榜上你很难再找到这些摇滚乐队的影子了,取代他们的尽是些针对中学生以下的少男少女们的偶像歌星唱片。
另类摇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吗?倒也未必,关键是看他们怎么去适应。比如,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所产生的巨大知名度和听众群,把主要精力和商机集中在演出市场上。今年夏天美国的演出市场就充满了这类乐队。这种趋势今后将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因特网带宽的增加,流行音乐势必还会发生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音乐不是人们用来去思索去追溯的介质,音乐就是供作享受的。”-----富特文格勒
B. 一部美国音乐电影大概x忘了名字 大概故事是说 以前开独立唱片公司,然后带红很多歌手的男主被公司开除
应该是由凯拉奈特莉和绿巨人主演的高口碑音乐剧情作《歌曲改变人生》(又名《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吧)
很暖心的歌曲,最后的《Lost Stars》超精彩!
C. 一英国电影,男主角在电影中是在街头唱歌,女主角在街头买花,后来他们一起录了一张唱片。这电影名叫什么啊
once
不是英国的,实际上是爱尔兰电影,(英国只包含北爱尔兰)楼主我们心灵感应啊,刚才才想下个高清版重新看这片子的!!!这个片子获得过奥斯卡的原创音乐奖,那对男女主角本身就是歌手么。
D. 在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为什么
一、判断“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在理解“根据受控行为界定专有权利”的原理前提下,“根据受控行为界定专有权利”原理主要内容为:著作权的每一项专有权利都是用来控制特定行为的,享有一项专有权利就意味着能够控制他人利用作品的特定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人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实施了受著作权控制的特定行为,又不属于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均属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反之,任何人利用作品的行为只要不属于《著作权法》第10条列举的行为,就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增加该项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权利人的控制特定行为的能力,对更好地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有裨益的,
二、判断“著作权概念体系中引入放映权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应该限定为制定著作权法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即在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而增加的,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已经是很先进且广泛的使用著作权的行为了,当时增加该项权利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所以《著作权法》第十条有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十)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不过现在网络传播盛行,对于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情形已经不是特别的普遍,所以在《著作权法》(送审稿)中去除了该项权利并被播放权所吸收,《著作权法》(送审稿)第十三条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六)播放权,即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公开播放作品或者转播该作品的播放,以及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的播放的权利;
E. 再次出发的原声资料
专辑曲目专辑信息Lost Stars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No One Else Like YouHornyLost StarsA Higher PlaceLike a FoolDid It Ever Cross Your Mind (Demo Version)Women of the World (Go On Strike!)Coming Up RosesInto the Trance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Lost Stars (Into The Night Mix)The Roof Is Broke (Demo Mix)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Rooftop Mix)Intimidated By You发行时间:2014年07月01日
F. 怎样向各大唱片公司进到原版专辑的货
对于需要自己进货的音像店老板,进货渠道基本有三:
一是从唱片的发行公司直接进货;
二是从唱片发行公司的经销商手里进货
三是各地音像批发市场直接进货。
唱片公司的销售模式:
目前唱片公司的销售模式为预售。通常,一个知名度较大的公司在做出一张唱片的小样,同时就开始向个个销售公司或者经销商发出销售通知,并开始接收订单,并交纳预付款,甚至有的时候唱片还没有上架唱片公司已经盈利了。唱片公司会拟定一个出货价格出售给各地零售商,而零售商自则是自主定价。目前的市场利润点约为30%-40%。
对于唱片店来说,销售正版唱片需要先期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小规模的音像店充斥的盗版,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原因。
成为唱片公司的直接经销商,是需要许多资本的,大唱片公司一般会选择占据着一定的消费市场,吸纳着大量固定的消费人群的经销商,因此网络上也只有大型的消费网站,如卓越,亚马逊等等,一般才是唱片公司的直接经销商。网络销售的价格之所以会很低,主要是网络销售公司直接从唱片公司进货,避开中间的一系列环节,从而降低销售成本。而一些大型商场,并不以销售唱片为主要盈利产品,加之销售成本很高,所以通常价格就定得很高。
个体网店若是想成为直接经销商估计比较难,不过可以联系一下唱片的发行公司。
深圳的音像批发市场我不是很了解,不过广州的音像批发市场似乎更出名一些,但是深圳离香港这么近,可以去香港的音像批发市场购买港版专辑回来卖也行吧。
附:广州的“打口”碟销售地图(打口即欧美正版专辑,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内地的)
A:大沙头旧货一条街。从火车站乘坐7路车到 总站下,另外还有223、36、45路等都可到达。 这是个二手旧货集散地,其中有那么几档是卖打口的,记得在看完一档存货后问档主:“还有没有其他的了”这样她就会带你到不远的另外一档,那里是她的“仓库”。
B:岗顶一带,暨大西门对面天桥上下,是最 便宜的打口集市,价格十元三张,当然货比较垃圾,但是也有很好的要细心挑,。一共有七档,出现时间一般是中午和傍晚5点以后,一般出现两三档左右。
C:石牌岗顶天河购物中心三楼唯雅书廊B3,店 名来自CHET BAKER,可见店主的口味,书店+打口 可以15元买到新的《音乐殖民地》以及各种艺术 书籍,前卫、不前卫、伪前卫人士都应该去看看。 记住他们的CD大都摆在柜子里,放在外边的只是 很小一部分。
D:麦田吧:一个很著名的音乐酒吧,没有打口卖, 但可以帮你刻CD-R,20元一张,尖货最全。
G.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女主第一次唱的歌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中,女主第一次唱的歌曲是《A Step You Can’t Take》
歌曲:A Step You Can’t Take
歌手:Keira Knightley
填词:Various Artists
谱曲:Various Artists
歌词
So you find yourself at this subway
你发现自己在地铁里
When your world in a bag by your side
当你的世界被包裹时
And all at once it seemed like a good way
似乎是个不错的方式
You realized it's the end of your life
你知道这是生命尽头
For what it's worth Here comes the train upon the track
这是它的意义,火车在轨道上奔驰而来
And there goes the pain it cuts to black
伤痛结束一切终归于黑暗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备好这最后一次的行动了吗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迈出这永无法回头的一步
Took' em all the punches you could take in
承受生活的拳脚相加
Took 'em on right on the chest
把所有心事放在心里
Now the countless back is breaking
现在所有退路被斩断
Again,again For what it's worth
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这是它的意义
Here comes the train upon the track
火车在轨道上奔驰而来
There goes the pain it cuts to black
伤痛结束一切终归于黑暗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备好这最后一次的行动了吗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迈出这永无法回头的一步
Did she love you Did she take you down
她爱你吗,她使你失望了吗
Was she on her knees when she kissed your crown
她对你表示敬意了吗
Tell me what you found
告诉我你所发现的
Here comes the rain,so hold your hat
大雨将至,戴好帽子
And don't pray to God,'cause He won't talk back
不要向上帝祈祷,因为他不会回应
Are you ready for the last act
你准备好这最后一次的行动了吗
To take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
迈出这永无法回头的一步
Back,back,back You can't take back
回头,回头,回头,你不能再回头
Back,back,back So you find yourself at this subway
回头,回头,回头,你发现自己在地铁里
When your world in a bag by your side
当你的世界被包裹时
(7)再次出发电影里如何销售唱片扩展阅读
《A Step You Can’t Tak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Begin Again》中,由环球唱片公司发行于2014-07-07,该张专辑包含了16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Naya演唱的《A Step You Can’t Tak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中,由Naya公司发行于2016-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2、Denis Stelmakh演唱的《A Step You Can’t Tak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Ambience》中,2016-08-10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8首歌曲。
H. 求Adam levine-《lost stars》歌词
歌曲:Lost Stars
中英歌词
填词:Gregg Alexander,Danielle Brisebois,Nick Lashley,Nick Southwood
谱曲:Gregg Alexander,Danielle Brisebois,Nick Lashley,Nick Southwood
歌曲原唱:凯拉·奈特莉
Lost Stars - Keira Knightley,Please don't see
just a boy caught up in dreams,and fantasies
Please see me reaching out,for someone I can see
Take my hand let's see,where we wake up tomorrow
Best laid plans sometimes,it's just a one night stand
I'd be damned Cupid's demanding,back his arrow
So let's get drunk on our tears and,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It's hunting season
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Searching for meaning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Who are we? Just a speck of st within the galaxy
Woe is me if we're not careful,turns into reality
Don't you dare let all these memories,bring you sorrow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Where we're dancing in our tears and
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is wasted on the young
It's hunting season,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
Searching for meaning,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I thought I saw you out there crying
I thought I heard you call my name,I thought I heard you out there crying
Just the same,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It's hunting season
and this lamb is on the run,Searching for meaning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I thought I saw you out there crying,I thought I heard you call my name
I thought I heard you out there crying,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Lost Stars》是一首由英国演员凯拉·奈特莉演唱的歌曲,于2014年创作发行,同时也作为电影《歌曲改变人生》的电影配乐和宣传单。
(8)再次出发电影里如何销售唱片扩展阅读:
歌手简介
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1985年3月26日出生于英国特丁顿密德塞克斯,英国女演员。凯拉·
奈特莉在孩童时已经开始其演艺事业。2003年在《加勒比海盗》中担任女主角。2005年出演改编自简·奥斯汀小说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并获得第78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63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之后的两年,凯拉·奈特莉继续在《加勒比海盗2》、《加勒比海盗3》中担任女主角。并于2007年凭借《赎罪》获得第65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6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2014年11月14日,凯拉·奈特莉主演的《模仿游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