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陆电影近来发展的很好,但为什么无法向香港电影一样走出国门
大陆电影最近频频有好的电影出现,也频频有超强票房,可是就是无法走出国门。2012年,大陆中国票房170亿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我们尽管在努力,但是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我们本来就比别人晚发展,现在的中国电影还需要更加努力的琢磨。中国大陆的电影终究还是太注重表面而不去加深它的内在,所以才会这么久还走不出国门。只追逐于经济利益、功利主义,只为了搞笑而拍摄不关注质量,现在的大陆市场就是这样。
Ⅱ 大陆与港台的合拍片跟大陆与欧美的合拍片,在运作方式上有什么样的不同
原则上没有不同,都享受国产片待遇。只不过在认定的时候,要求外国片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需要到中国大陆取景拍摄,需要有中国演员出演重要角色或者剧组三分之一工作人员为中国籍。港台因为直接享受国产待遇,合拍资质上没有严格审核。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
Ⅲ 香港电影业比大陆早差不多二十年,经验基础应该要比内地丰富,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何如此拍的很烂,内地的电
答:我们都知道香港电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已经进入其黄金时期了,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电影产业机制和高度商业化电影市场。就是因为九十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大片冲击香港本土电影,并且在97后,香港回归大陆,而且当时恰处于亚洲金融风暴中心的香港倍受打击,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所以各方面都过于依赖大陆,导致香港导演北上捞金。
既然北上大陆捞金了,当然就要抓住市场需求,合拍片就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电影,如王晶的一系列烂片等只追求票房,电影内容都是超冷饭,恶搞,无新意。当然也不是所有香港导演都是走王晶路线的,典型的就有王家卫了,走的就是文艺片,还有杜琪峰也是,导演功底不错,就是因为大陆的审查非常严格,所以拍出来的电影也有些不尽人意。
内地电影基本上都是照抄香港电影运作模式,也变得十足商业化,导演请人气较高的明星大腕来参演电影,因为这样就有了一定的观影群体了。而且现在大陆导演行业很“吃香”。谁都可以当导演拍片儿,歌手、网络主持人、人气作家、演员等等,大量外行涌入导演圈,只求票房不看质量,拍出的电影能不烂吗?
Ⅳ 香港电影的文化、环境与规则与内地有哪些不同
港产片的精髓,可以用这六个字概括。与大陆电影偏好宏大叙事的印象、以及台湾电影稍显晦涩小众的观感相比,香港电影最常从小人物的个人拼搏出发,叙写或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或喋血街头险恶横生的黑社会故事,或踽踽难行的百姓辛酸,或皆大欢喜的家庭喜剧,表现传统或当今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与义」。
现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融合程度很大,但是不管怎么中国的电影事业会在两地推动下越来越好
Ⅳ 你认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有哪些不同点
香港电影圈制造了电影史上“东方好莱坞”的成功神话,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弹丸之地”,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而且拥有自己一套成功、成熟的商业模式。内地华语电影圈就像国足的待遇一样,不少骨灰级影迷甚至直接宣称:“好多年不看内地国产片了,只有欧美片才能给我们要射的快感!”今天咱们先不说这个“坞”那个“坞”的,就从咱们的同胞兄弟——香港电影圈下手,好好学学人家是怎么“玩”电影的。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当年在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上是何等威风!相信彼时的小青年都会有挤在小黑屋里看录像的经历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比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这段时间,香港电影拍摄得既革命化又商业化、既中规中距又大胆尝试。当时的电影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装模作样,没有那么多电脑技术,没有那么多知识硬伤,没有西方那种不自然的音乐效果和武打设计。对人物能认真刻画,对历史背景能对得起历史,对背景音乐和台词有考究有底蕴,对外有交流有借鉴。这让当时的香港电影走在亚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让,其繁荣和成绩有仅次美国电影业的感觉!难怪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圈大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
1、好片高产:
然而到了最近这10年左右,香港电影的没落和内地电影在国际上的斩获无数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风水轮流转,这次终于轮到我们内地电影代表中国电影界参加各种国际级别的大赛,但是我们不能骄傲,我们和欧美电影的差距可能要靠一代人来能追超甚至赶上,所以,加油吧,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都是中国电影的翘楚!
Ⅵ 香港电影对中国大陆的人有什么影响与特殊意义为什么香港电影在中国大陆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
很喜欢这个问题 说说个人的看法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软性的政治宣传。76-88年生人的内地观众都是看香港电影长大,内地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是空白,而欧美电影在这段时间内也并不像现在这么强势,在这种情况下,港片的高产让观众从银幕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让在这个年龄层的观众在处世、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甚至审美观上受了极大的影响,提到小马哥,人人都会想起那件黑风衣和那根牙签,都会想起他的江湖义气(哪怕现在,杜琪峰电影都会唤起人们对江湖义气的向往,比如枪火),提到古装美女,都会想起聂小倩,提到大侠,都会想起郭靖、黄飞鸿,说到英气逼人,都会想到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更别说王晶、周星驰兴起的无厘头,古惑仔引起的帮派热
本人是个港片迷,很想多说一些,不过水平实在不高,而且这个问题感觉太广,因为港片在内地有今天的地位,还牵扯到了20年前内地电影极度不重视,审查的极度扯淡等等,还有就是香港电视剧引起的追捧。还记得小时候看了霍元甲、射雕后和小朋友在院子里比武的事,哈哈
Ⅶ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Ⅷ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首先就是时代不同了。香港电影的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不仅仅是周星驰代表的搞笑电影,成龙代表的动作电影,还有周润发代表的英雄电影。这些电影使得香港的电影引领着大陆的发展,大陆电影逐渐向香港电影靠拢,随着香港回归和大陆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电影开始走向了衰落,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这个也不能说是香港的电影的没落,只是香港电影的换一个新的模式了,这个模式与大陆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港式电影特有的内容,不知道大陆的导演或者是制作人会不会借鉴香港的这种模式,要是可以的话,会不会是大陆引领着香港的发展呢?
Ⅸ 香港电影新浪潮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Ⅹ 香港电影对大陆和国际的影响是什么香港电影目前的现状是什么谢谢帮助啊!
你做调研吗?倒是想帮你,但谈起来也太大了吧。
你也不想别人随便从哪里复制黏贴一段吧。
找点数来看吧,香港电影史啊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