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塞尔维亚经济水平和国内哪个省相当
塞尔维亚的消费水平和物价在欧洲处于中下水平,低于我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一般二线城市差不多。当地经济发展迟缓,失业率略高,生活节奏很慢。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不少当地企业员工,许多在当地不错的单位,员工每月收入也就划三四千快人民币,这样的单位还不是人人都能进。另外,只要英语还不错,在当地沟通交流基本不会有太多障碍,只要年岁不太大的人都会说。
贝尔格莱德夜景
想了解塞尔维亚的生活水平,也可以从一些日常消费看出来。例如在当地租车,一天差不多划200多块人民币吧,比较高档的餐厅一顿正餐人均80块到150块人民币,平常没事吃个快餐什么的基本也就相当于十几块人民币,好点的快餐差不多三十来块。我住过的相当于国内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差不多500块一天。我说的也只是我了解的,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一部分塞尔维亚的生活水平。
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
最后说一下塞尔维亚的治安情况,其实当地治安情况还是不错的,只要不是靠近科索沃的地带。此外,近几年由于中东难民问题,塞尔维亚也处在中东难民进入欧洲的过境通道上,可能稍微需要注意一下。
②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说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不禁让国人回想近年来中国入围戛纳的电影,细细看就会发现国产电影入围戛纳似乎是越来越困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发生呢?
首先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性,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影视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这种经济形势之下,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远远大于其对艺术的追求,目前国内很多拍摄剧组基本上将电影的票房看得比较重要,这样就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感。
其次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到现在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难会有好作品诞生。在之前的影视界导演比较少,他们基本上对拍摄的电影本身的内涵看的比较重,如今基本上满大街都是导演,这样优秀的专业的导演还是十分稀有,再加上如今为了纯粹的演绎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很多电影都是经济利益之下的产物,数量极多但是质量不高,而且不断地模仿,这样国内电影发展到现在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最后就是世界电影市场的冲击,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各国都会产生很多优秀的电影,在这样大的环境中国产电影想要获得成功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毕竟整个世界每年的电影产量都是惊人的,要想在这么多的电影之中脱颖而出,除非这部影片真的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希望国内的导演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拍摄电影,这样中国电影事业才会有新的突破。
③ 一部塞尔维亚的电影观后感
这部塞尔维亚电影的故事讲的一名porn男演员退休后家道中落,夫妻没钱,儿子上不起学,为了金钱老爸重操旧业,与来路不明的一个成人电影导演签下合同,在不知拍摄内容的前提下再次拍片,陷入巨大阴谋的故事。
电影剧情与塞尔维亚民族历史结合起来,可以推测主角就是塞尔维亚民族的映射,从事着本就暴力色情的电影行业,即使退休下来组建家庭的和谐光景都是暂时的,他被迫又重操旧业,超出常人的性能力映射民族的不屈与坚韧。
这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许多高人从看到了对政治和社会的隐喻,我则看到了人的抗争。主人公从来没有停止抗争。生活窘迫,他想找工作,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原则,绝不接受违反原则的工作。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最吸引女人的,是他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其他。
④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了呢
首先,这个问题说的,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电影越来越难以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了,事实上在短片环节中国还是有入围的。那么为什么重头戏的主竞赛单元,也就是说有机会冲击金棕榈的电影,中国越来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样是0。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按理说中国的文艺方面也应当跟着经济一同强起来,套用政治课本上的话,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事实上,中国没有出现经济和文化的悖论,你必须承认,在近几年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差强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国产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错。并且在一些新类型的尝试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说吧,《百鸟朝凤》、《山河故人》、《路边野餐》,这样的电影显然不是符合院线口味的电影,但在中国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这就是一种进步。并且类似于《湄公河行动》这样的商业类型片,中国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度让我感到惊喜。而《路边野餐》,也有几分贾樟柯《小武》的味道。
所以,中国电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说直白些,一个越来越有钱的国家,电影不可能越拍越烂。
戛纳为美法几近垄断的局面,中国迟早是要充当搅屎棍的角色的。对于这两年零入围,也不必过度担忧,不契合戛纳的胃口而已,其实没什么。入围戛纳的那些电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国产佳片好。
⑤ 小朋友问我为什么电影院好久没有播放塞尔维亚和朝鲜电影了,怎么解释清楚
因为没有市场。另外,以前常播的是南斯拉夫电影,不是塞尔维亚电影,笨蛋。
⑥ 一部塞尔维亚电影详细解读是什么
塞尔维亚电影《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讲述一个小女孩达拉(Dara)被送进亚塞诺瓦茨集中营后,在残暴屠杀下靠天真和勇气,靠周围善良人的帮助和牺牲,得以幸存下来编导意图的人为痕迹显得比较明显,情节比较单一人物比较脸谱化,缺乏相应能激发观众反思的深度,而且还多少带有民族敌对的情绪。
塞尔维亚的电影
但确实真实反映了当时不亚于德国建立集中营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腥历史在弗拉基米尔·斯坦科维奇(Vladimir Stankovic)的小说基础上,影片重新建构了这个熟悉的故事,以前南斯拉夫球星亚历山大·蒂尔纳尼奇影片中被亲切称为迪克为人物原型,讲述他的成长和如何踢进世界杯。
⑦ 塞尔维亚电影的影片评价
我不可能因为一部电影而去专门的了解塞尔维亚历史和战争,不过,确实是因为这部电影而想起了自己所知不多的关于塞尔维亚的故事。故事,是的,仅仅是故事,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看过那些新闻的人里说,巴尔干半岛在地球的另一面,所发生的事情,仅仅是个故事。所以,带好我们的有色眼镜,咋舌地、震惊地,欣赏这部情色暴力视觉盛宴吧。荒谬,血腥,无逻辑,却仅仅是故事,是电影,是离我们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和你我无关。哪怕通篇电影的影射隐喻都是那么直白和赤裸裸。电影的几个点。
总体来说电影很暴力,血腥,情色镜头却不算直白(比起欧洲电影来说),所强悍的是那些暴力情色的理念。
如果脱下暴力情色的外衣,电影的信息含量极大,几乎每个镜头都有所指,不过,那属于遥远的巴尔干。
男主角被打入兴奋剂,从而开始了混乱的不由自主的疯狂发泄,应该是代表着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
电影后半部男主角从兴奋剂效果中苏醒已经是三天后,找到拍摄的录像带开始回忆,被自己的行为震惊,应该是尘埃落定后,塞尔维亚人自我的反省。
电影中拍摄色情电影的制片,导演,经纪人,助理等等角色,应该是对应各个打压南斯拉夫的西方国家。
初生的婴儿被奸,婴儿的母亲微笑观看,只能是代表着脱胎于前南斯拉夫后初生的塞尔维亚即刻被西方打压。(请带有色眼镜观看,很变态,很强悍。这是我印象里第二部直拍婴儿出世场景的电影。)
电影中的电影摄制人员的态度和装扮,尤其是嚼着口香糖的特点,不用说就是西方世界的那些政客。
一个女人被拔掉牙齿,并被强迫口交,最后窒息死亡。应该是说完全放弃抵抗侵略,解除武装的塞尔维亚民众,(连科索沃都保不住了)。
电影高潮,被打了兴奋剂的男主角看到地上躺着两个蒙面的人,扑上去狂干,又来了个蒙面的人和他一起干旁边的人,这时候电影导演揭开蒙面人的头套,是男主角的兄弟,男主角干的是自己的儿子,他兄弟干的是他老婆。悲剧吗?请带好有色眼镜吧。(波黑战争)
影片最后,男主角一家万念俱灰,枪响之后,黑屏。。。以为结束。镜头再亮起来,却是制片带着摄影机对着三人的尸体堆旁边维和部队打扮的男人说,从小的开始。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放弃抵抗的塞族人民仍然受到如此屈辱。
⑧ 塞尔维亚电影的介绍
《塞尔维亚电影》是2010年的电影。影片讲述从事色情演员的男主角一家,在国家遭遇变故后自己家庭生活也变得拮据,而自己内心也颇为挣扎的故事。
⑨ 塞尔维亚的经济
塞尔维亚的经济主要基于各种服务,其中约占63 %的国内生产总值.塞尔维亚的经济基础相对不错,但由于联合国1992-1995年的经济制裁以及在战争中基础设施等的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相当严重。进入21世纪,经济开始好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160美元到2008年的7054美元。此外由于塞尔维亚正准备加入欧盟,这使得塞尔维亚的经济将更加迅速的增长。主要经济问题是高失业率(14%)和巨额贸易赤字(1亿美元),作为唯一的与欧盟和俄罗斯同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国家,塞尔维亚希望在今后几年里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刺激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塞尔维亚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包括许多蓝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微软,菲亚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拉法基,西门子,嘉士伯... 在国家方面,其中在2000-2007期间大多数现金投资来自奥地利的公司(22亿美元),其次是来自希腊(16亿美元),挪威(16亿美元),德国(14亿美元)。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投资出现在塞尔维亚。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塞尔维亚工业中领先的行业之一,在塞尔维亚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4年化学工业的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4-15%(包括橡胶和塑料),占GDP的3.57%,就业人员50000人。1990年化工品出口为6亿美元,占总出口的11%。
无机化工
塞尔维亚无机化工的大规模投资生产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的产品有硫酸、磷酸、磷肥、氮肥等。
1985年塞尔维亚有4个硫酸厂和2个磷酸厂,年产硫酸150万吨,磷酸47.5万吨,但几乎所有的工厂关闭,只有一条硫酸生产线还在生产。塞尔维亚从1962年开始生产氨和硝酸,截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共有三条氨生产线,年产60万吨,三条硝酸生产线,共计年产72.5万吨,由于北约轰炸破坏和技术落后等原因,截止2014年只有一条年产能力30万吨的氨生产线还在运营。
有机化工
石化工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塞尔维亚开始发展起来的。1975-1985年期间,几个高产量的基础石化产品和衍生品投产,例如,潘切沃地区的PETROHEMIJA公司年产20万吨乙烯,85000吨丙烯,45000吨碳四,10万吨氯乙烯。
纺织工业
塞尔维亚的纺织工业是在粘胶和合成化学纤维生产以后发展起来的。1958年当时欧洲最大之一的粘胶纤维厂VISKOZA在塞尔维亚的洛兹尼察建设投产。在1960-1980年期间,又陆续建成了几个合成纤维厂。上世纪八十年代人造纤维年产达45000吨,合成纤维年产为12000-15000吨。当时VISKOZA厂是欧洲粘胶纤维的最大出口商之一。
药品的生产
塞尔维亚大的制药企业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药品、药品原材料和医疗用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制药工业经历了南联邦分裂和联合国经济制裁,克服了原材料进口的困难,正努力寻求出口市场。
农业化工品的生产
塞尔维亚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生产化肥和农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化肥总产量为350万吨。但今天生产磷肥和钾肥的工厂彻底停产,只有氮肥还在生产。生产化肥的主要厂家有普拉霍沃地区的HIP-AZOTARA公司,年产能力硝酸钙铵(27%氮)40万吨,尿素10万吨,配剂产品20万吨,但产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苏博蒂察地区的AZOTARA和诺维萨德地区的AGROHEM公司生产混合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塞尔维亚是大的化肥净出口国,是净进口国。2004年进口化肥49万吨,价值8900万美元。
涂料的生产
塞尔维亚的涂料工业曾经历过很好的发展时期。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生活水平的降低,国内消费下降,给生产造成很大的冲击,出口竞争力下降。
橡胶产品的生产
塞尔维亚的橡胶工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发展的最盛时期,当时有2万名就业人员,占南斯拉夫橡胶工业的55-60%。年出口达2亿美元。南斯拉夫解体后,橡胶工业急剧衰退。近几年橡胶工业进入了私有化的行列。2003年美国GALAXY TIRE & WHEEL公司收购了PUMA-GUMA公司,法国米其林公司成为TIGER MH公司的最大股份,生产轮胎。2004年橡胶产品的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866亿欧元。TIGHR MH公司出口的轮胎和内胎接近8000万欧元。
其他化工产品
塞尔维亚生产的其他化工产品还有洗涤剂(年产70000吨)、肥皂(年产3000吨)、胶带、炸药、抗冻剂、塑料产品等。 塞尔维亚的电力工业由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EPS)经营管理,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国有企业,有职工44184人。2004年电力工业的产值(包括水电气供应),占GDP的3%。塞尔维亚电力公司成立于1965年,当时叫塞尔维亚联合电力企业,1991年改为塞尔维亚电力工业公共企业。近两年,塞尔维亚政府开始对国家电力公司进行重组和私有化。2005年7月经政府批准,将塞尔维亚电力工业公共企业中的电力输送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塞尔维亚电网公共企业进行经营。塞尔维亚国家电力公司由11个经济联合实体组成,业务范围包括发电、电力送配、电力贸易、煤炭生产和运输、城市供热等。
塞尔维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北约轰炸时,许多电厂遭到破坏,经过几年的逐步修复,发电量已经恢复轰炸前的水平。塞尔维亚的发电厂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发电设备主要来自于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西方国家的设备,如德国、法国、瑞士、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设备也占一定比例,发电设备的产地多样化,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塞尔维亚吸引外国公司在电力行业以BOT的方式投资。2007年EPS将进行部分私有化。
塞尔维亚每年与周边国家进行电力交换,输入的电力比输出的电力略多,向塞尔维亚输入电力较多的国家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向外输出电力较多的国家有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 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塞有5个机场,主要机场为贝尔格莱德尼古拉·泰斯拉机场。
塞尔维亚通过多瑙河去往黑海,通过莫拉瓦河去往萨洛尼卡,爱琴海。通过贝尔格莱德与巴尔港的铁路,连接亚德里亚海。 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网球运动员表现突出,包括首个男子单打大满贯得主以及世界排名第一诺瓦克·德约科维奇、首个女子单打大满贯得主及前世界排名第一安娜·伊万诺维奇、前女子世界排名第一伊莲娜·扬科维奇、扬科·蒂普萨勒维奇、男子双打大满贯得主及前世界第一内纳德·泽蒙季奇。
足球是塞尔维亚人最为热衷的集体运动项目,塞尔维亚国家足球队亦是欧洲足坛的一支劲旅,著名球员包括效力英超班霸曼联的维迪奇、效力意甲劲旅国际米兰的斯坦科维奇以及费内巴切的克拉西奇、切尔西的布拉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