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天看了一个电影,叫《潘多拉》,让我感慨万分,我想知道核电站到底是利还是弊
核电站肯定利大于弊毕竟是清洁能源!不发生战争弊是很小的!不懂请追加
㈡ 韩国潘多拉怎么拍的电影
潘多拉》是由朴正宇编导,金南佶、文正熙、金英爱、郑进永等主演的灾难电影,该片于2016年12月7日在韩国上映。
该片围绕核电泄漏话题展开,讲述强震导致核电站出现裂缝,在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危机下,核电站工作人员、居民和消防人员协力克服危机的故事[1]
㈢ 潘多拉的魔盒的影片评论
题记:
如果一个人会和这样的女人结婚,就像是自杀
――影片台词
这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电影,同样有着表现主义年代的显著特点。在精致的布光里主角路易斯·布鲁克斯犹如天仙一样夺人眼球。电影以跳舞女郎露露被命运捉弄的悲惨一生点出了潘多拉盒子这一西方神话主题的现实意义。
红颜祸水还是红颜薄命,或许,这部电影会给你一个答案。德国电影是对等级最为关注的,无论是茂瑙还是朗格都十分注重这个主题,同样《潘多拉盒子》里露露的际遇也正是这个话题的再度展示。这个来自下层的女子,只能随波逐流在男人的世界里沉浮,她命运最终的路径就是她的必然,在她征服男性的一刻也就写下了她悲凉的结局。
威廉·派伯斯特 的电影大多数是世俗化的喜剧,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放任不羁的露露,向往无拘无束的放任,却一直如同浮萍飘零在男人世界的目光下,贫寒的出身的她无法明白,她只是一只被打开的有着魔咒的盒子,所有和她有关的人都陷在了命运的咒语里。
理性的讲导演对于戏剧冲突的过度注重使得故事的合理性显得不够,露露的命运说是自找还不如说是因为导演需要,露露贪杯、好赌的父亲让女儿脱离原来阶层的可能成为泡影,露露苦心竭律地和斯考博士牵上了线却因为好酒的父亲而功亏一篑,在她误杀了博士以后她的命运和博士之子艾瓦连在一起,为了她,艾瓦同心仪露露的伯爵夫人联手在混乱地法庭上劫持成功,一同天涯浪迹却没有好莱坞的团圆结局。刻板的德国人为她设计了一个天遣的结局,露露在和逃往的途中没有享受爱情,那些卑微的男人将她当成了敛财的工具,她的皮肉交易换来的是艾瓦的狂赌和父亲的烂醉。在街头接客时她碰到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她对这个男人说出了压抑心底许久的告白:“我不要钱,我爱你”。而这却成为了她最后的呼唤,这个被她拖回家的男人是个变态杀手,露露终于死在了圣诞夜的寒冷里。
剧情可谓跌宕起伏,它设置的每一幕都很紧张就是少了合理性,那段露露在后台争风吃醋的戏大量的舞台镜头只是为了让人记住她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歌舞女郎。导演为了增加戏剧效果,不断增加着戏剧冲突,一个不明白自己角色的女孩注定是悲剧。她可以一时赢得她需要的,可是,残酷的现实会把它全部夺走。在有着等级的社会她至多是一个摆设,为了赢得她想要的世界也预制了她的未来。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这部电影有着不同版本,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各国的电影检查制度,比如片子里有一段露露和女伯爵共舞的场景,在美国、英国首演时被电检官员全部删去,理由是有同性恋暗示。这种草木皆兵的行为也可以看到时代对于道德尺度的变化。这部影片里的所有人都安装自己想法争取着自己的位置,尔虞我诈的牺牲品就必然是只知享乐的露露了。
在默片时期音乐补充了没有对白的缺憾,张扬的音乐宣泄着人物的情绪让人始终为露露的命运忧心忡忡。
这部电影改变自弗兰克·韦德金(Frank Wedekinds1864——1914)的的表现主义戏剧《地神》与《潘多拉的盒子》,戏剧的夸张成为了电影的硬伤,然而,从影像艺术而言,这部影片出色的摄影成为了默片时期表现主义重要的作品,也影响着后世的导演们,倘若你将露露受审的一段戏和前苏联电影《复活》法庭一场戏去比较,你会发现本片的影响。而露露和父亲逃走的一段湖水在月色里的涟漪比后人称道的沟口健二《雨夜物语》里去集镇卖瓷器湖水的光晕更加出色。从艺术角度而言,这部影片无疑是默片时期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饰演露露的路易斯·布鲁克斯出生在美国,在德国得到事业颠峰,她是默片时期最妖艳和有灵气的女孩,她的表演自然、率性却不时流露出一丝忧郁,而她著名的童花头成为当年少女争相仿效的时尚发型,也成为此后的发型师的灵感源泉,而她也成为德国影坛的传奇,到1938年她主演过25部影片,随后急流勇退,转而写作和绘画,成为了一位作家,直到1985年因为心脏病发作在纽约去世。她的故事也给了我们某种启迪,青春易逝,能够留下的应该是美貌之外的世界。
对于这位淡出的美人儿,人们依旧没有忘记她,在1995年电影百年时,路易斯·布鲁克斯被英国著名的《帝国杂志Empire magazine》评为电影史最性感的女明星之一。
㈣ 韩国潘多拉电影怎么样
好看,讲核泄漏的,后面挺感人的
㈤ 潘多拉 电影
《潘神的迷宫》吧?
中文名:潘神的迷宫
外文名:ElLaberintodelFauno(西班牙语);Pan'sLabyrinth(英语)
其它译名:羊男的迷宫,魔间迷宫
出品时间:2006年
制片地区:美国,西班牙,墨西哥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编剧:吉尔莫·德尔·托罗
制片人:阿方索·卡隆
类型:奇幻,惊悚,剧情,恐怖
主演:伊万娜·巴克尔诺,道格·琼斯
片长:119分钟
上映时间:2006年
对白语言:西班牙语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457430
㈥ 暴露人性!韩国新灾难电影《潘多拉》中演员演技太过了吗
个人感觉韩国灾难片虽不如美国灾难片场景画面具有震撼力,但胜在更尖锐地揭露人性、社会制度的阴暗面,众多演技派演员合作很到位,后半部眼泪狂飙。
电影《潘多拉》讲述了韩半岛遭遇史上最强地震,并引发核事故后,人们为了活命想尽一切办法对抗灾难的故事,该片是韩国首部涉及核事故的灾难电影。
好吧,其实好看的电影我才回这样客观的去说,烂片我基本不说或者直接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喷了,所以电影其实很值得一看,幸好我这人善于分散注意力,不然早泪奔了。
欢迎大家讨论评价!
㈦ 韩国的灾难电影《潘多拉》好看吗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科技的发展如果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韩国电影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就是它不限制题材,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作为电影的主题,而且也都可以被搬上大银幕。而且韩国电影人非常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拍反映政府不作为或者政府负面形象的题材。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描写一个钟社会现象或者社会现实,看完之后总会发人深省。
《潘多拉》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部描写开发和能源的时候,给周边的人民所带来的灾难。这种现象绝不在少数,只不过以这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直击人的心灵。
当电影自的最后,男主人公一个人留在了泄露的中心,为了挽救这场灾难,他牺牲了自己。可是他的命运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他本来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侣,他的生活平淡而幸福。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核灾难彻底打破了他的生活,周围的一切都变了,自己的朋友死在自己面前,自已也因为核辐射的原因而死到临头。
当他最后痛苦失声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台词或者旁白,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淋漓尽致的被展现出来。这就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所遭到的惩罚。
但是潘多拉的含义不是前面那些灾难,而是最后出现的希望。也许我们在看到这样一部片子之后,能够促使我们想办法去找到和自然和平共处的平衡点。能够使这些资源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要带来这么多的苦难。那么,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目的所在。
㈧ 怎么评价韩国电影《潘多拉》
尽管存在大段颇为俗套的韩式煽情,但《潘多拉》依然称得上是一部精彩感人的灾难片。更何况,这部影片还有超越国籍的现实意义。当观众通过照片、新闻、史料,回想起那些曾经在异国发生过的可怕景象,便能严肃地意识到这绝非一个用来催泪的虚构故事。相反,它警示我们在地震、海啸、山洪等天灾对人类的威胁已由于预报和避难措施的到位而大大降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无法抵抗的灭顶之难,讽刺的是,这份威胁的来源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核能源。《潘多拉》中这场因人祸酿成的悲剧,将重新书写我们的恐惧和无助。
影片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将发展核电作为支柱产业的小镇上,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为发展做牺牲品的资源血汗工厂,以自身的凋敝和闭塞换来大城市的经济腾飞。而当危险能源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亦埋下了活火山般不定时爆炸的隐患。随着事态恶化无法控制,全体国民都被迫与这座核电镇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同尝了因追求过度发展而忽视乃至无视安全保障的惨痛代价。
2014年岁月号的沉没让世人看到,一场突如其来,死伤惨重的灾难对这个小国的打击有多大,这让《潘多拉》中呈现的核泄漏后举国陷入混乱和社会动荡的场景有了极高的可信度。辐射扩散的死亡阴影步步逼近,潮水般慌不择路的逃命人群,转眼沦为废墟的家园故土,都成了人间炼狱的惊悚写照。当人们呕吐,出血,全身溃烂,即便穿上笨重的防护服也无济于事时,才知道看不见的死神正悄无声息地在大地上降临。
和大部分韩国电影类似,政府与其工作人员形象再度在影片中一落千丈。具体体现为敬业的核电站长因为“妨碍公务”而被上级借故调走,正直的总统试图全力救灾却被各方复杂势力牵制无法施展手脚,均是典型的清醒个人在整体腐朽的体制中因为拒绝同流合污而被大型利益集团边缘化的遭遇。
之后,无能的核电站新负责人一心只想保住自己乌纱帽对领导言听计从耽误了事故处理进程,而政府在只顾封锁媒体消息自欺欺人地营造安稳假象失败后,终于引发了更大的亡国危机。把避灾群众反锁在场地内的维稳人员也对上层失去了信任于是作鸟兽散,机场码头车站挤满了想要立即逃离的恐慌人群。
同时,需要人员牺牲方能解决的核泄漏问题变成了伦理问题,作为成年人,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套规则迁移到国家层面就行不通了。领导层决策失误的后果却由基层来承担,前者能做的只有在实时传输的画面前焦急凝视,沉默地低下头,并将后者表彰为志愿者,在他们牺牲后沉痛追悼。一群人害另一群人失去生命,却得以远离现场,毫发未伤。令人愤慨的是直到结尾,影片中也没有哪位政客被罢免或问责。
猜一猜也大概清楚,要是在现实中,这些官员们定会痛心疾首地用“为了经济发展”、“发生意外难免”给自己开脱。这副惯有嘴脸足以让富有正义感的人们和逝者家属当即产生一股怒火: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线工作的又不是他们?他们用别人的生命做筹码,却得到了比这些出生入死的勇士们更多的安全、更高的地位与更大的利益。资本和权力暗中合谋,双手沾满罪恶鲜血的现实,除了令人感到气恼,只余下无尽的悲凉了。
核电是镇上居民直接的经济来源,尽管男主角在赫的父亲和哥哥都因遭受辐射而去世,但他依然不得不去核电站工作,影片中,在赫想要摆脱核电站,却无奈地发现自己被牢牢地捆绑在了这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亲情与爱情套牢了他,让他最终怀着外面世界的向往中死于斯。
在赫的最大痛苦是,想跑,跑不掉。在危机到来前,女友和母亲反对他离开核电;危机到来后,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困的他做不到一个人逃走;危机空前严峻后,已经被辐射的他用虚弱的身体做引爆器,与吞噬了他生命和梦想的核电站同归于尽。
这份不得已做出的牺牲显得格外的压抑。为了家人和同伴,在赫不能不走上被压榨至死的道路。某种程度而言,这个明知危险惊人但仍大规模开发核电并低估其恶果的国家,和那些被他拯救的国民们一起剥削了他,之后再用深明大义这样的褒奖去包装在赫,感化更多人用生命为这个轰然开动的国家机器做燃油并认为这是值得的。《潘多拉》用这位不甘牺牲的“英雄”告诉人们:虽然人的生命可以为一些东西做出牺牲,但这种献身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
因此,影片没有将在赫塑造成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硬汉,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彷徨、脆弱的小人物,凸显了他真实而纠结的性格。即便加入了自杀式维修的队伍,他仍没有成为救世主的自豪感,而是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为什么要我们为这个狗屁国家而死?”
接着质问远远地观看他们小队送死的权贵们“为什么我就得这样死,我做错了什么,我不想这样死”。
最后,悲壮赴死的在赫泣不成声地利用电视直播和家人告别,没有展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只有不甘心就此离开世界的委屈,唯有潸然泪下地叹息一句“活着真是受苦了”。
至此,在赫的一生被核电吞没,临终的他用时日无多的血肉之躯最后一次饲喂了这头可怕怪兽。影片的戏剧冲突在此刻走向了高潮:一个让平民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牺牲,让无辜者为死有余辜者去死的国家,是不值得人民去爱的。哪怕在历史的任何时候,需要英雄来挽救的国家都不是伟大的,而是不幸的。
亡羊才想起补牢,唇亡方明白齿寒,人类文明走到了今天,我们生存的最大威胁终于变成了自己。核电犹如一只掐得所有与其相关之人喘不过气的无形大手,直到攥得每个人缓缓窒息。它的毁灭何尝不是象征着欲求不满的人类走向自我毁灭?
当换取发展的成本如此惨重时,我们是否仍应该一意孤行?
寓言里,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释放了不幸和灾难,但希望依然存在,被铁丝网隔离的核电站成为了墓地,挂慢了亡者的遗像,接着充满正能量的画外音响起“不要因为害怕就闭上眼睛,不要因为畏惧就堵住耳朵”,为影片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透过银幕,我们看到了现实重演电影内容的可能性。
从《恐怖直播》、《釜山行》到《隧道》,当韩国电影又一次走在现实的前面,而没有沦为意识形态的拙劣附庸时,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送上掌声。作为核电密度最大的国家,如何居安思危都不为过。我们遭受这一场灾难的重创时,不要忘了预防下一场灾难的发生。这是每一部优秀灾难片所共同拥有的深刻主题。
㈨ 韩国电影《潘多拉》7.6分,你还看过哪些好看的灾难电影
1、《唐山大地震》。
30年的跨度,旧胶片的质感。冯导的节奏把握不错,爸爸觉得跳跃大,我倒认为刚刚好,不必细陈,观众会遁着常理明白。陈道明扮演的父亲真是好,慈爱宽厚,寡言耐心。对唐山地震的刻画,重场景重现轻残酷直面,点到即止,是国内灾难片的第一次尝试,足够。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4、《2012》。
作为好莱坞大片的唯一能跟《变形金刚2》媲美的年度特效巨制,再加之上映前多版灾难场面预告片轮番轰炸,人们对《2012》的震撼和精彩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实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影片,仍然远远高出了人们的预期。特效真的做得很好,很震撼,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
㈩ 潘多拉魔盒的影片简介
三兄妹翻越黑海旁的高山去寻找他们失踪的母亲,但把她带回伊斯坦布尔后,没人愿意去照顾她。只有孙子穆拉特与祖母关系比较密切,两人得以一起排遣自己的孤单。(虽然电影名《潘多拉之盒》,但剧情与希腊典故毫无关系,没有神话和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