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香港电影如何没落

香港电影如何没落

发布时间:2022-10-02 09:34:18

㈠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香港电影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约三十年的辉煌之后,从9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在衰落,当然,我们要限定一下,在这里只考虑商业片。在肯定这个事实的前提下,我就总结一下香港电影的衰落,之所以称为总结 是因为,我本身对于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评论,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便将介于主流和边缘的、但是比较符合事实情况的观点剥出,并用上所有先人们的论据,得出此文。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首先说香港电影三十年辉煌的原因,这一小节从外部原因讲。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电影产业的发达程度与所在地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好比现在的大陆电影,绳索太多、限制过死,自然发展困难。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景象呢,经济开始起飞,商贸逐渐繁荣,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样,地区影响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着像高中历史课本,对,就是这样,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电影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业在获得了充裕资金的滋润后,迅速崛起,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当时的年代都是亚洲领先的。香港一度成为好莱坞之后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并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

接着,为什么香港电影就在东亚和东南亚就势如破竹呢,这就是当时这些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日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电影产业,而东南亚国家的实力说实话来讲离香港差了点,首先经济起飞时间就晚了十年。

并且东南亚大量的华人也为香港电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说了,以小龙为代表的几代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等)的实力直到今天来看仍是空前的。

武侠、动作片一统江湖

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香港电影在当时以邵氏电影为代表的武侠片、功夫片的娱乐性、观赏性已经能够满足香港及东南亚的大部分观众的观影要求,毕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大片还没有进来,可以说,大部分的观众的眼光要求还不高。

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注定不长久

接着第二小节,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香港电影在纵横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后,终于发现观众开始不买账了,电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还是在海外都开始急剧下降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了很多的外部原因,这些外部原因我会在下一个小节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这里重点说的是是香港电影的内部原因注定会给港影带来这样的后果。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我在上面已经说了,香港电影在辉煌的三十年里主要还是以刀光剑影、鬼哭神嚎的武侠片、功夫片、鬼片为主的,这一方面是制片公司追求商业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为一个只有600万人口,实体规模只有台湾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矶市的三分之一(更何况好莱坞有三亿人口的'广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较高下的,近代的一个世纪里才发展起来的海边城市来说,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而缺乏电影制造的想象空间与素材空间,从而造成香港电影难出宏伟大作。

这一点才是香港电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东亚、东南亚颇有一枝独秀的感觉,而进入90年代之后,港影将直接面对着三个劲敌;电视剧、西方大片、土著豪强。因为时代进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崛起将一大批电影市场活脱脱的剥离了。96年后,韩国电视剧横扫亚洲就是一个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后,好莱坞突然意识到进攻全球市场,于是就果断的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现在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依然是泰坦尼克号创造的。可以说是耻辱啊!

就这样,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彻底将港片击倒,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香港电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会超过引进片的。

而香港电影人肯定要追赶啊,但是由于一些个原因,迟迟追不上,反而越发差距越大,其中一条就是盲目追赶,不计实际条件,那为什么会盲目呢?这就又回到了内因上——缺乏深厚内功是很难站直的。

然后说土著豪强,主要是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小国的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些国家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莱坞大片双雄争霸的局面,港影面对着双重夹击,多已战败退出。

内功耗尽,精气西流

终于说到了香港电影耗尽内功的一刻,随着港的回归,香港电影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港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其实在87年的时候,邵氏电影已经停产。这预示着,随着市场的变化,资金问题开始出现。

而香港则面临着十年发展的几乎停滞:相比周边的韩国、台湾、东南亚、甚至深圳来说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样一来,本来在文化积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资金和地区影响力方面都失去了优势,整个港区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实体过小、精气西流,发展停滞是电影业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莱坞的扩张,韩剧、日剧、东南亚电影的崛起则又加剧了这一局面的到来。

;

㈡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老导演不思转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这时的香港电影界更是能人辈出、实力当道!!!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急剧滑落?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后继无人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的冲击的问题等。

当然,内地这几年发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憋足了气,奋力顶内地票房。呵呵,不过从最近几部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看我们,大家看的是热闹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电影。

㈢ 港片辉煌不再,从什么时候开始,港片走向没落

港片辉煌不再,从什么时候开始,港片走向没落?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国的影视界不像音乐圈子一代更比一代强,代代辈有人才出,影视界早期香港电影是一种经典,无论是换做谁都多少明白港片辉煌时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多广,例如林正英的港片系列是一代僵尸电影鼻祖,周润发,刘德华的赌圣是一代经典,而国内和港片的经典是数都数不清,就连电视剧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风云雄霸天下》《小李飞刀》《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标志性的经典。

综上所述!欢迎大家发自己的看法!

㈣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综合多方面原因。主要是观众。

㈤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也就慢慢没落。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制片业十分发达,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也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早在19世纪末电影技术开始传入香港,香港的整个电影是领先整个东南亚的,大概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黄金时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0年代“嘉禾电影”开始兴起,也一跃成为香港电影盛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与邵氏逐鹿香江几乎一度成为香港电影代表,先后栽培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梅艳芳、张曼玉等巨星。

周润发、任达华、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吕良伟、刘青云、甄子丹等等,皆出于“TVB”的训练班,他们中大多数起初活跃于电视剧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影坛。

30年过去了,这批在当时的年轻人都变成了当今中国电影事业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银幕上光彩夺目的男女演员们,像一座停了摆的钟,让人常涌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说,整个九十年代,是一张发黄了的电影海报,那么,她们的容颜都是天然纯真的,演技都是靠一点点磨练出来的,所以在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才会出现那么多让人一生难忘的经典镜头和画面。

㈥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巅峰是1990年前后五年,时间划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龙在70年代相当于给香港电影打基础,2001年的《无间道》宣告香港电影最后辉煌。在1997年后香港回归,香港电影便逐渐衰落。
虽然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巧妙,但香港电影的衰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于电影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当美国电影技术工业革命成功过后,一如近代工业革命的国家相同,立刻站在行业制高点。

美国在90年代后期,已经拍出这些作品:《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星河战队》等等。2000年左右,美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电脑数字特效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等等。

但同时代的香港电影还在拍功夫动作片,拍警匪黑帮片,拍武侠奇幻片,拍喜剧爱情片。而整个香港除了徐克导演和周星驰导演(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电影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技术革命落后的致命性。

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还有几个。

一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狭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万人口,外加台湾2300多万人口,差不多三千万人口,再算上东南亚和日韩的隐形市场,电影市场的消费基础勉强足够了。

美国90年代后期的商业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香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根本撑不起这么巨大的投资。

二是香港电影已经做到巅峰,人才却也外流了。

香港市场太小,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又没有发展起来。像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后进入好莱坞。而且不只是他们进入好莱坞,还带着背后香港电影根本的精英团队。

虽然等成龙等巨星回归华语电影都老了,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龙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有将中国功夫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丰碑。

三是大陆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

1997年过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大陆是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张艺谋的《英雄》打造的两亿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够对比。

所以,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除了成龙,李连杰这类功夫巨星。其它香港电影人,集体选择北上发展。

四是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后,香港本土人才青黄不接

香港功夫动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纪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导演和精英人才的集体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㈦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是什么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改变了,时代变化了。

当年的中国没有什么好电影,美国大片也过不来,自然香港电影就高大上。如今现在每年网络剧这么多,中国大片也不少,美国大片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香港电影自然也就没那么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场变了,香港并没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依托。

当时的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还有东南亚市场,因为当年韩国电影没有起来,日本市场也比较开放,东南亚市场也可以进入,尤其是台湾,所以香港电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随着台湾片商对港片越来越不满,王晶曾说过台湾片商曾花3000万买了周星驰的济公台湾版权,但却亏的底朝天,台湾片商联合起来要求政府放开好莱坞市场,韩国文化崛起,泰国电影崛起,这样所有国家都开始保护国内市场,所以香港电影颓势就来了。

电影特点

工业化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但是现代许多大制作的香港电影都是由集体创作完成的。

赶时间

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飞纸仔

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程小东拍摄《倩女幽魂》、刘伟强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㈧ 香港电影是如何从鼎盛期走向衰败的

香港电影至于如何从鼎盛走向没落,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在于没有成功的转型跟上时代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电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非常经典的。不仅捧红了很多当代明星,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浪潮。在黄金时段当时的港片,一年的创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香港电影诞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各种盗版的存在现象非常多。这样香港电影出现了信任方面的危机感。很多观众对影片的质量存在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再加上内地电影的崛起,从而也影响了香港电影在内地的正常发展。所以从现在的各大电影,既然来说都很少看见香港电影的出没。到这里也是挺觉得惋惜的,不过时代就是这样,需要各行各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㈨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没有没落。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分别为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人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

电影类型: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关德兴、石坚等人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彻、刘家良、胡金铨,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是张彻,《马永贞》、《报仇》、《大决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香港电影

㈩ 从好莱坞,日韩电影,国产电影发展,浅析香港电影没落原因!

步入21世纪后,很多港片老影迷都会有这样一番感慨:香港电影越来越差!


理由是每年产出的港片,很大程度上没有90年代以前的老港片味道了,


以此得出:港片变差,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


先表明我的观点,电影经典与否,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感受,以主观感受判断港影没落有点唯心主义!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港影没落的说法。但是很多年过去了, 当初立此Flag的人坟头草都已经2m了,港影还活跃在电影舞台!


人家不仅活得好好的,人家还能得奖——2010年,罗启锐执导的电影《岁月神偷》获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奖;




2011年叶德娴凭着主演许鞍华导演执导的电影《桃姐》,获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或许10年20年后,我们开始回顾港影黄金时代,再回头看港影变差的“印象”, 其实是我们对港影转型期的“迷茫与不解”。


我认为港影质量并非变差,而是走上了新型创意之路。当然了,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谈现象不谈原因,我们先看港影的时代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香港特区与中国台湾省、新加坡和韩国,同时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香港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依据得天独厚的国际地位和亚洲各国电影工业的匮乏,香港文化伴随着高速蓬勃的经济发展起来。


电影艺术作为最新潮的文化产品,成为香港主打文化产品之一,香港电影正式进入诸神辉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众多电影制片公司(邵氏兄弟,嘉禾,英皇,银河映像,东方,寰宇,寰亚等)建立制片厂。




一些优秀制片人,导演,编剧等人才也纷纷涌入香港,使得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与制片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香港电影行业,得以迅速将30-40年代的“草台班子”提升为高标准制片。


率先在东亚地区,将 剧本—演员—导演—摄制—营销—放映—颁奖 等环节统筹整合,形成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


也是在60-90年代时期,香港佳才频出:


张活游,张瑛,吕奇,许冠文,许冠杰,吴宇森,谭家明,章国明,方育平,徐克,王家卫,关锦鹏,杜琪峰,王晶,周星驰,刘镇伟,唐季礼,李安,陈可辛……


有些导演更是凭借突出的风格一路从香港火到大陆:


王家卫 (《春光乍泄》,《花样年华》,《阿飞正传》),凭借作品中强烈的个人风格,譬如考究的画面,迷离的情节和独树一帜的经典台词,在香港电影中居于首位。




关锦鹏 (《胭脂扣》,《阮玲玉》,《蓝宇》)以细腻含蓄的镜头语言,怀旧的电影色彩,讲述缠绵徘恻的爱情故事。




徐克 (《新蜀山剑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人送外号“徐老怪”,他敢于突破现实世界的桎梏,把镜头对准虚无缥缈的神仙侠客,给我等凡夫俗子展示快意恩仇的江湖仙侠世界。




周星驰 (《少林足球》,《食神》,《功夫》,《长江7号》),以讽刺现实,暗喻谩骂的无厘头喜剧,在香港电影市场开出“周氏”新喜剧,时至今日我们都要称呼一句“星爷”。




电影的爆火也意味着电影演员的迅速蹿红:





尽管现代很多人都已经不怎么认识70年代以前的电影明星。 但不可否认,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以及电影明星,几乎都是香港电影捧红的!


在香港电影最繁荣时期,香港产出的每一部电影都受到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注!


80年代张国荣的作品《春光乍泄》《阿飞正传》,甚至成为东亚地区两岸三地的共同记忆!





二战后,好莱坞电影伴随着战后经济复苏席卷全球,好莱坞拥有世界最先进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高效率专业化的电影制片,导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大洗牌。


华语片再受欢迎也只是在东亚地区,与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相比,就远远落于下风。


80年代,由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观众对港影需求依旧强劲,促使台湾资金源源不断注入香港电影业。


香港电影虽然受好莱坞威胁,但仍可以稳如老狗,保持着蓬勃发展!




90年代,与中国香港电影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日影韩影,刮起韩流日系风。


日本随着战后经济复苏,文化娱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亚太电影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校园青春片、纯爱片、浪漫喜剧片。


唯美、感伤、细腻、浪漫,渐渐成为了日本电影的标识,由于日本对压抑心理的探索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无论是情欲片还是恐怖惊悚题材,都出现了震惊海外的作品,日本动画呈现大爆发的态势,漫画、剧集、电影纷纷进入创作巅峰。




韩国放开电影限制后,模仿好莱坞电影模式,陆续推出社会题材片、动作片、言情片、历史题材和悬念片等,给观众更多选择的机会,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同时,嗲嗲的中国台湾偶像剧已经初见名气,90年代第一批台剧获好评,《流星花园》类台湾偶像剧是2000以后成规模发展的!


中国大陆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现一批口碑佳作《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大趋势来看,香港电影虽然保有竞争力,可香港本土的电影卖座率,与黄金时代相比大不如前,门票销量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时间到了90年代中期,伴随中国台湾在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关于电影引进配额谈判的失利,中国台湾不得不逐步开放美国大片限额。




据非正式资料统计,香港曾经过有100多亿台币的资金在运作拍戏,几乎每部片都有台湾资金注入港影产业。


GATT会议后,台湾片商看到美国商业片更受欢迎,逐渐收回注港资金。


这导致港产片从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过200部,下降至约100部, 拦腰砍断的制片量,意味着港片收入整整减少一半。


香港电影业受此大挫,元气大伤!




2000年左右,由于中国还未加入WTO组织,港产片还能依靠大陆市场的观影需求保持竞争力。


香港电影业,背靠祖国妈妈,依然可以“苟延残喘”!


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大陆也逐渐开放外语片配额,好莱坞电影又一次挤压港产片的放映空间。


港片的市场,就这样一步步萎缩,直至挤压殆尽!




据资料统计,以好莱坞电影为首的美国电影在亚太地区的总票房收入,2006-2019年间从73亿连年逐增至178亿,超过北美本土市场。




2019年全球总票房422亿美元中,亚太地区总票房以178亿美元占据近半壁江山,也即是说美国好莱坞电影从亚太地区赚取的利润早已超过本土!


这组数据背后, 表明亚太各国各地区电影放映格局,由放映港产片过渡到以放映好莱坞大片为主,本土国产电影为辅的模式。


《红楼梦》第13回里记载 “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越是繁荣越是暗藏危机,


至此,香港电影腹背受敌,自顾不暇:


外有“好莱坞”大片的冲击港片、亚太各国的电影行业兴起;内有中国大陆本土电影佳作频出、中国台湾偶像剧风靡大陆。


香港电影自1960年起,经过近40年的“烈火烹油”后,终于缓缓走向没落。




眼看香港电影日益失去竞争力,港影产业开始积极自救之路!


2003年,大陆政府与香港正式签订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香港电影得以不限配额地进入内地院线上映,还放宽了两岸合拍片模式,中国大陆庞大的电影市场再一次向香港电影工业敞开大门,港影迎来新的机遇。


香港电影在摸索中发展出两条路, 一部分电影人北上与大陆合拍,一部分电影人依然留守本地做纯正港片。


香港电影这一时期“双线发展,齐头并进”,使得沉寂已久的电影行业又热闹起来,出现了一大批口碑不错的电影。


譬如两岸合拍片:《功夫》、《投名状》、《叶问》、《十月围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


譬如纯港片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志明与春娇》、《岁月神偷》、《线人》、《桃姐》、《寒战》等。




旧式港片的确没落了,但是香港电影业在半个世纪的电影工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与水源,它就会重新发芽,玉树开花!


香港新时代的电影人,已经不大可能延续东方好莱坞“黄金时代”,当下比较主流的做法是改良传统电影制作标准。


采用新颖的语言和独特表现手法,融合各种小众文艺电影的拍摄方式。




形成气象一新,别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电影,如《志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抱抱俏佳人》等。


这些香港新时代电影,给予两岸三地观众持续惊喜,再次让香港电影扬名国际,让香港和华人电影再次得到国际的认可。


可以预见,香港电影正脱离桎梏,走出新型道路!


旧港片已死,新港片当立!


阅读全文

与香港电影如何没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哪些跳舞电影 浏览:828
好看的小清新电影中国 浏览:351
怎么通过手机看超清电影 浏览:899
梁朝伟追富婆电影叫什么 浏览:22
和前任去看什么类型电影 浏览:51
最好看的泰国蛊术电影大全 浏览:549
电影耶稣会怎么做内容 浏览:434
怎么借别人的腾讯会员看电影 浏览:686
剪映怎么导出完整电影 浏览:301
张曼玉曾志伟演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0
富春山居图电影怎么 浏览:145
重启之极海听雷电影免费看 浏览:897
放牛引水怪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40
我和我的家乡哪部电影好看 浏览:867
圣丹斯电影节如何参赛 浏览:483
私人影院电影怎么下载 浏览:124
六欲天电影好看站 浏览:579
抖音上传电影怎么弄全屏 浏览:595
2019年好看国产电影 浏览:434
有个什么电影叫做世界 浏览: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