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是什么
月球旅行记 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
又名:月球之旅 / A Trip to the Moon
⑵ 科幻片是怎么制作
科幻片制作是通过拍摄,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后期软件,有的时候要几种软件一起用,最后才能合成一个完整的特效镜头,抠像,比如<<神话>>在山洞里面的戏,都是绿屏抠像制作出来的.虚拟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维软件制作(类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个模型就好,动作用捕捉仪,根据真人的动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类,采用科幻作为题材。确切来说,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许多科幻电影会表现出对于政治或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方面如人类处境的探讨。一些科幻电影是从科幻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但科幻电影会注重撷取其中的文学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无视科幻文学比较注重的科学严谨性和逻辑性。
一、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对于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并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换年代,但实际上它要叙述的真正内容所占据的期限仍然很有限;类似地,科幻故事发生的地点看似不着边际,但实际上也非常有限。虽然好莱坞科幻片在想象上天马行空,但它在逻辑规则上却最为严格,讲求一个内部真实性统一连贯而不矛盾的虚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其它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人物的维度较少,表面和内心较为一致,性格没有变化或只有简单的变化。但近些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所改变,科幻片也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的描述开始加大力度。
三、“激励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时间的错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龙公园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应。和其它类型片一样,科幻片的冲突也包括内心冲突、人际冲突、外界冲突(包括社会冲突和更大的环境冲突)这几个层面,但一般来说,科幻片中最大的冲突是人与大的环境力量的冲突,比如自然灾害来袭、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⑶ 科幻片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也许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定义为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影: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科幻片与魔幻片、灵异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被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哪怕这个科学依据看起来很疯狂。比如《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可以被称作一部科幻片,因为片中的主人公回到过去是借由一种在影片中被科学证实了的催眠术。而《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1993)就不是科幻片,因为影片并没有把男主角突然被迫反复过着同一天的理由告知观众;如果影片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他的时间机器出了故障,那么这就能成为一部科幻片。乔治里叶的《月球之旅》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科幻片从诞生之初便与科幻小说缔结了不解之缘,如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改编自两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尔斯的《隐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尔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发了系列电影拍摄,科幻文艺中常见的题材,如科学狂人、星际旅行、时空穿梭等在此时出现,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莱坞则延续了改编科幻小说的传统,如《侏罗纪公园》、《人猿星球》、《少数派报告》、《星际舰队》等,并将其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片种。
目前国内对科幻片的态度基本是从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角度,或者电影的奇观本性进行谈论。如邵牧君在评论中称“科幻电影的妙处即在于只要某种科学设想一露头,它就能虚构出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跃了人们的想象。”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科幻片与神话故事有关,或将“神话”作为一个描述性词汇,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认为科幻片与科学无关,只是恐怖片的变种。如美国电影理论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银幕上的外层空间——美国科幻电影》,称科幻电影与科学“根本没有关系”;周传基则发表评论,指“所谓的科幻片只不过是现代封神榜”,《星球大战》是“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亦即没有任何信息量的陈词滥调,骑士与公主”。
尽管如此,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 H.弗兰克给科幻片下的定义是:“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其主题基本有如下四种:宗教与反叛主题、凡尔纳式科学享乐主义主题、权力与秩序主题、罪恶与拯救主题。
从电影史的发展来看,尽管“科幻电影”一词出现于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电影诞生之时,科幻片的雏形就已随之产生,如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年)、《太空旅行记》(1904年)和《海底两万里》(1907年)。纵观科幻片的发展,除了早期的法国电影之外,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主力,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他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
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个高潮。为其繁荣提供动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和人类对前途的恐惧感,如罗伯特.怀斯的《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
随着越战结束,各种运动蓬勃兴起,以及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70年代迎来了科幻片的第二个高潮。以法国的《阿尔发城》、前苏联的《索那里斯》以及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1968年)为先导,直至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年)形成气候,科幻片也从B级制作逐渐升为A级大制作。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时也被末世情结所占据。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1984年)拉开黑色序幕,经过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1993年)、凯文.雷诺兹的《未来水世界》(1995年)、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缀联,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1999~2003年),均呈现出注重视听、表象的特点,末日景象纷纭而至。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种口味的观众,类型的拼贴和融合已经成为科幻片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影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毫无质疑地具备科幻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幻想提供了保证,也能成为新的科学幻想的源泉。科幻电影的有趣现象是,它在想象空间中,最先进的科技所表现的,常常与古老的神话有关,甚至直接选取神话为己所用,如《黑客帝国》、《少数派报告》、《X战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个发展电影和神话的比喻手段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我们可以把好莱坞科幻片的历史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19世纪末到192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长期。
19世纪末,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几乎和娱乐电影同时在法国诞生,比如1895年的《机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等。但这些影片也许更像是在使用电影技术变魔术。直到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标志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1910年代,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英国,似乎在拍摄关于外星人和未来战争的题材的科幻片上一马当先。不过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奋起直追,生产了《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于1916年生产的一部长达105分钟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开创了水下摄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国科幻片开始和欧洲分道扬镳。和德国《大都会》(Metropolis,1927)等欧洲科幻片相比,好莱坞科幻片更注重传奇的情节、快捷的节奏、惊险的动作和高超的特技。这一时期好莱坞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成熟期。
从1930年代开始,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偏爱带有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并且开始连篇累牍地拍摄科幻电影系列片。比如,这一时期出品了《科学怪人》(1931)、《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学怪人的儿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类似的还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飞侠哥顿》系列(Flash Gordon)。而《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刚》(King Kong,1933)都是当时产生的名作,它们延续并发展了好莱坞电影在特技运用和情节安排上的长处,并已经产生了独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于二战的影响,好莱坞科幻片处于一个止步不前但却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十年中生产的科幻片几乎都是从前题材的“后续系列”,比如《隐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隐身人归来》(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隐身人复仇记》(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过,这也同时巩固了好莱坞科幻片的叙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学家成为了邪恶的敌人,将好莱坞科幻片和战争宣传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繁荣期。
1950年代,也许是冷战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们常以外星人、怪兽或核战争为主题,也更加依赖特技的运用。比如《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线》(Them!,1953)、《两万英寻下的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战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盗尸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历险》(Forbidden Planet,1956)、《苍蝇》(The Fly,1958)和讲述核战争的《海滨》(On the Beach,1959)等。冷战对好莱坞科幻片的影响持续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记》(Countdown)就以美苏军备竞赛为想象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产生了科幻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无论在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还是特技效果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间保持平衡的时代。
特技的使用对好莱坞科幻片而言从来都是举足轻重的,而随着视觉效果技术的发展,特技和故事之间的张力逐渐开始加大。究竟应该怎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很多导演做出了他们的尝试。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Alien,1979)无疑是70年代几个成功的范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莱坞科幻片的特技效果制作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奇体验,而同时这些科幻电影又能提供给他们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乔治·卢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继推出气势宏大的《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球大战:绝地归来》(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温情脉脉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罗伯特·泽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莱坞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量倚赖电脑合成影像(CGI),并将其发挥至极,但在同时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陈,在视觉效果则上富有极大的冲击力,画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系列,《星战前传》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将观众培养得对那些花费高昂的特技大场面甚至开始司空见惯起来。当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在银幕上趋向于饱和的时候,好莱坞科幻片也同时开始迷失了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好莱坞科幻片开始探索新的主题,比如克隆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曾经有人说过,科幻电影是关于“变化的电影”,从上世纪30年代诞生科幻电影开始,近20年的时间里,影坛都在表现对于二战的恐惧以及对新生科技的兴奋好奇;到了60年代,科幻电影成为对冷战揭示、批判最深刻的电影类型;80年年代,《E.T.:外星人》这样的科幻片回应了整个时代回归家庭与人性的主题;90年代,好莱坞乐观积极的心态影响着科幻电影的走势;到了21世纪,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出现,日本强地震的威力、核辐射的危机时刻牵动人们的心脏,法美英三国炮轰利比亚的战火让无数平民居无定所…战胜生命无常的无力感成为人类的生存本能giootlg_w,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开始着力表现不可预测的灾难,《洛杉矶之战》就是满足了人类对忧患的心理需求:资源紧缺、暴力战争、人性光辉、未知外星生物,这些都在在激化人类的危机意识,类似于《洛杉矶之战》这类的软科幻硬写实的灾难战争电影成为科幻片未来发展的大势。换句话说,科幻电影始终是和时代特点紧紧结合在一起,非常及时,同时又非常精炼地表现了时代的主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洛杉矶之战》才把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到电影院去一探究竟。
⑷ 科幻电影的历史
1、《月球历险记》(1902)
划时代解读:作为电影刚刚诞生时的产物,这部仅有14分钟的短片却拥有者难以想象的伟大意义,乔治·梅里爱利用极致简陋的设备(与今天相比)和突发奇想的设计,在经过改编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经过前期的实景拍摄之后,在通过蒙太奇手法、定格动画、特殊化妆等等手段,终于将这部具备科幻片祖师爷地位的电影制作完成,从这部电影之后,特效电影的概念被逐步推广开来,终究形成了电影中不可获取的一种技术手段。即使这部电影在现而今的时代看来,依旧会让你瞠目结舌,没有人不会为那百余年前的惊人创造力而折服。
2、《金刚》(1933)
划时代解读:此时电影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技术和环境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了不少,好莱坞的建立也让片厂制、明星制得到深邃的发扬。这部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不仅在当时算是超级大片,而且也影响到了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创作。影片采用了动画、模型、幕布技术等多种手段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在银幕上呈现了金刚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于帝国大厦顶端的奇幻场景,整个世界都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神奇场景而震惊。《金刚》中所运用到了定格动画和幕布技术的拍摄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电影人所借鉴,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可谓开创了一代特效电影之先河。
3、《2001太空漫游》(1968)
划时代解读:这是一部耗费数年完成的电影,前后更改剧本多次,总共花费1000万美金的拍摄成本(相对于今天的20倍都不止),北美票房最终高达5600万美元(放映了经年),但一半以上的观众都反映看不懂,观众之一的约翰·列侬还自称要每周都看一遍。就是这样一部深奥难解的特效大片,终究是电影特效史上无法忽视的里程碑之作。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中首度使用了“前投影特效技术”,即是在拍摄时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的方向放置一块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演员在镜头前表演之时,摄影机就会把演员和背景画面悉数收入镜头,这样更加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感。这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直至绿幕技术普及之后,才逐步被取代。不仅如此,影片中的模型技术也是登峰造极,那些遨游在太空中宇宙飞船都是经过特效师手工制作出来的模型,以假乱真的程度堪称一绝。
并且影片全盘采用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其史诗般的气场也令人折服。当时库布里克还向IBM借了一台电脑拍摄,并用电脑播放了一首歌曲,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纪录下电脑播放歌曲的实况,凡此种种,《2001太空漫游》在现代电影特效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经典地位。
4、《星球大战》(1977)
划时代解读:今时今日,如果那个美国人不把《星球大战》当回事儿,那肯定会被认为是外星异形,这话当然说的有点夸张,可假如你真的身处在美国的那个环境之中,你就会发现《星球大战》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根深蒂固的。
当初乔治·卢卡斯参考黑泽明电影《战国英豪》写出《星球大战》的剧本,并且还加入了自己50年看过的科幻剧集等元素,还有给西斯大帝领导的帝国军队披上纳粹的外衣,这部杂糅了诸多文化的《星球大战》就应运而生了。影片运用了微缩模型拍摄、幕布技巧、特效化妆、还有给人穿上机器外壳等等,原始和先进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终耗资1100万美金将影片制作而成,乔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公司,并且在今后成为行业的标杆。
《星球大战》中的技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拓展,它的创新意义并没有《2001太空漫游》那么强大,但这部电影明显更受到观众的疯狂追捧,这也是电影史上票房最早破亿的电影(不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商业娱乐这一层面上,《星球大战》算是开创了现代电影大片的新时代。
5、《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划时代解读: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演的电影长片,影片中真人和动画人物的配合表演几乎是天衣无缝的,负责影片特效的正是“工业光魔”特效公司,该公司为影片完成后1000多个特效镜头,这在当时也算是一项纪录了。经过工业光魔的潜心处理,影片中动画人物和真人的同台演出,无论是在画面质感上,还是在光线效果和位置关系的变化上,观众根本就瞧不出任何破绽,兔子罗杰生动的表演也几乎让观众以为它真的“活了”起来。
影片中的这种真人和动画人物的联合演出,可以看作是今天特效人物的先驱之作,今后《指环王》、《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等特效大片中的数字人物都有兔子罗杰的影子,是这部电影让特效技术逐步迈向了CGI电脑时代,它是一部承上启下的特效电影。
6、《终结者2》(1991)
划时代解读:这部电影中出现了液态机器人T-1000前后耗费了40余个特效镜头,T-1000也是电影大片中首次出现全CGI式的数字人物,影片的主流还是一部科幻动作片,限于技术的条件,电脑特效场景还不是很多,但詹姆斯·卡梅隆创早了这个T-1000注定是要在特效电影史上留名的,它代表着电影特效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终究代表着有一天会有一部电影完全用电脑制作出来,而其中并没有真人参演,人物都是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电影不自觉地正在朝着那个方向进发。
7、《侏罗纪公园》(1993)
划时代解读:但那头缓缓前进的长颈龙的出现让科学家们目瞪口呆之时,银幕下的观众也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眼睛,这种已经灭绝了上亿年的动物居然能够在人间的银幕上重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奇迹嘛!影片拍摄之时,电脑特效远不及今天这么发达,但是为了完成影片中的恐龙电脑特效,斯皮尔伯格就要和SGI硅图像和工业光魔等几家特效公司合作,耗资上千万美元才能完成十分钟左右电脑特效镜头,拍摄中还要借助恐龙模型来辅助拍摄,其它的诸如前投影技术、幕布技术、摄影机的高速移位等等,斯皮尔伯格几乎把当时所有先进的特效技术都搬到了这部电影之中,影片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特效集大成之作。
8、《黑客帝国》(1999)
划时代解读:运用最为先进的电脑特效处理爆破和动作场景,还引入了中国功夫和吊威亚技术来拍摄动作表演,影片提供了最为炫酷的特效场景,360°的镜头旋转、子弹时间、网络虚拟世界等等,这部电影中的概念和手法都在当时的世界引进了广泛关注。《黑客帝国》将电影完全带入了电脑特效的时代,之前的电影特效还是一个传统和先进技术的纠结,到了《黑客帝国》时代,电影特效已经要和电脑特效划上等号了,当然传统技术比如模型、摄影机移位、蒙太奇手法是不会被抛弃的(只是现在),但电脑特效大一统的时代随着《黑客帝国》的上映而到来。
9、《指环王》(2001~2003)
划时代解读:彼得·杰克逊在这套系列影片中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特效技术,模型、化妆、绿幕、CGI技术、人物动作表情捕捉等等,古老的和最先进的特效一应俱全,影片中的数字人物——咕噜,在当时堪称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数字合成人物,它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通过前期扫描真人表情和动作,再经过后期电脑处理所完成的虚拟人物,咕噜的诞生标志着电影特效又前进了一大步。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也是彼得·杰克逊和他的团队费尽心机拍摄完成,他们公司甚至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款战争软件,通过研究不断获得升级进步,到了拍摄第三部时,这个战争模拟软件已经可以生成数万名各自为战的士兵了。影片中的道具和模型制作技术也是精益求精,剧组有上百位工匠专门负责打造盔甲和兵器,就这样人手还不够,还需要雇佣新西兰当地的妇女来帮忙,才能完成剧组交代的任务。三部《指环王》在特效场景上都做到了极致,一部比一部精彩,所以每一部都赢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以至于当《指环王》正式谢幕之后,2005年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获得者《蜘蛛侠2》的主创感言是:“幸亏《指环王》没拍第四部。”
10、《阿凡达》(2009)
划时代解读:3D电影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为什么不是大张旗鼓的呢?至少直到这一刻,3D电影还没有足以获得全球性认可的作品,之前的《地心历险记》、《大战外星人》、《飞屋环游记》等等3D立体电影其实都是在热身,而近年真正开启3D立体电影时代的作品,无疑是这部即将在明年初登陆影院的《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也是本文中唯一一位有两部作品入围的导演,毫无疑问,他和这部《阿凡达》才是本文的主角。
《阿凡达》采用了最先进的3D拍摄技术,影片的摄影机都是詹姆斯·卡梅隆公司自行研发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卡梅隆为了这部电影,足足等待了十年的时光,在拍摄完《泰坦尼克号》以后,卡梅隆就没有过电影作品问世,他的目的就要等到3D电影的环境和技术成熟了,才着手拍摄《阿凡达》这部电影。影片将会带来3D电影的革命,传统的2D电影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卡梅隆也坚信:“只有观看3D立体版,才会真正感受到《阿凡达》的真实冲击力。”影片还与IMAX技术部门合作,带来了更具视觉震撼力的IMAX 3D版本的《阿凡达》,届时这部电影将会影响到世界影坛的全新格局。2010年1月2日,《阿凡达》将登陆我国院线,到那时去影院感受下这部巨片带来的冲击吧。
⑸ 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一定要是科幻电影 最好分为几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自从1910年代开始,好莱坞就开始了科幻电影的拍摄,历代的导演、演员为观众呈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幻影片。全世界超过一半的科幻影片均为美国生产。
但是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和壮大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程,并且一直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纵观美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可以把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繁荣期、平衡期等几个时期。
美国科幻影片萌芽时期特点: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萌芽期。科幻影片的兴起让美国电影出品人感觉到了科幻电影中巨大商业利润,便开始了科幻电影制作和发行。1910年美国导演塞尔·道利(Searle Dawley)拍摄了根据玛丽·雪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无声影片《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16分钟的时长,却是美国科幻电影的起源,对以后美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自此好莱坞先后生产了由斯图尔特·帕顿导演的《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年)、由哈里·霍伊特导演的《迷失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由卢西恩·哈伯德导演的《神秘岛》(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等。
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以低制作成本的B级片为主,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塑造单一。有大部分影片为无声影片,科幻镜头大都以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技,其中有一部分影片还充满了恐怖色彩。
⑹ 怎样了解美国科幻电影发展全过程
首先要告诉你,科幻电影的起源不在美国。正如电影的起源一样,科幻电影诞生于法国。1902年法国电影导演乔治·梅里埃制作了人类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游记》。好莱坞大约在10年之后才发现了科幻电影的价值,并开始大规模制作科幻电影,其中经典代表是《科学怪人》、《化身博士》、《海底两万里》等等。
至于后来科幻电影在好莱坞的发展可以参考下文:http://ke..com/view/228221.htm
⑺ 科幻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对于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并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换年代,但实际上它要叙述的真正内容所占据的期限仍然很有限。
2、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其它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
3、“激励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时间的错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龙公园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应。
4、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科幻片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宇宙飞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它注重于真实科学、推想性科学或思辨科学以及经验性方法,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将它们与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验主义互相结合起来。
(7)科幻电影如何诞生扩展阅读
科幻片的走进现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科幻片中的事物正在走进现实,纳米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一例。1987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惊异大奇航》中,科学家把缩小到几纳米(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人和飞船注射进人体血管,让这些超微小的“参观者”直接观看到人体各个器官的组织和运行情况。
纳米级的技术在当时只是一种科学幻想,但如今已出现在现实世界。纳米机器人(nanorobot)的研发成功,就是这一崭新技术的完美体现。有关专家预言:用不了多久,个头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纳米机器人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
中国科学家和未来学家周海中在1990年发表的《论机器人》一文中甚至预言:到21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⑻ 深度解析经典科幻电影,这当初是怎么拍出来的呢
经常看到电影花絮里边很多人在一个绿色房子里边排戏,当他们把镜头拍摄好了以后背景都是绿色的了,再把所有的镜头放到电脑里边用视频软件来合成成别的背景.具体的电影你可以去看看黑客帝国,超人归来,还有(游戏)极品飞车10的拍摄花絮.
飞船效果,这个拍摄比较多了.在一张黑色的大幕前边放置一个飞船模型,然后根据摄影机的运动远近以及其他物体的大小比例可以把飞船拍的很逼真。你可以看看独立日.
人物大小差别.指环王第一集里边最开始的镜头,甘道夫拜访老朋友比尔博巴金斯,其实他们两个演员的身高差距并不大,但是在电影里边比尔博巴金斯却只有甘道夫腰那么高.这里有两个办法能拍摄出这种效果.(希望你看过这部电影)
第一个:当同一镜头中只出现一个人的脸时(不管是谁),可以直接找个身材夸张的特形演员来穿上同样的服装.
第二个:当两个人的脸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时(例如该片),拍摄人员制造了两个一样的房屋,第一个房屋比正常身高比例稍微小点,人进去非常拥挤,这个房屋用来拍摄甘道夫的戏;第二个房屋在和第一个房屋相比任何配饰一模一样的基础上把所有的东西放大两倍,人进去会觉得非常宽敞,这个房屋用来拍摄比尔博巴金斯的戏,然后把同样的镜头走位,演员走位的两段镜头用电脑处理在一起.
而他们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那场戏则是利用桌子上的茶壶,面包,杯子什么的帮忙,把两个大小不一的桌子按一定位置放在一起,观众从一个固定方向来看因为茶壶,面包,杯子把两个桌子的界限阻挡完,所以造成视觉误差,误认为是一个桌子,那么比尔博巴金斯在远处的大桌子旁边演戏,甘道夫则在近处小桌子上演戏.不同演员的身高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其他的效果我具体不知道你想问什么,不过多半都是利用视觉错误来的,如果大场面那种两军交战则不得不用电脑复制:比如我想拍摄一组5万人对5万人的战争场面,那么我用远景先将200人左右的群众演员的戏份拍好,然后把这组镜头放到电脑里边然后镜头复制.
最后还有一种:指环王第二集里边那个怪物咕噜姆,那个是利用红外扫描.
⑼ 科幻大片是怎么制作的
电影特技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旨在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给观众们真切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好莱坞大片大量运用了电影后期制作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在创造影视艺术中的现实世界时,又在创造异乎寻常的”梦幻世界”及”超人”故事。
一些高难度、大投入的科幻片、灾难片、动作片广泛地使用了数字特效,变幻出了”虚拟现实”和”未来世界”。
这些电影特效到底是如何运用的呢?
微型模型
人、妖怪、建筑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来制作电影特效。
当模型必须被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移动它们:用手、机械,或者电来使它们移动。运用手工来移动它们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模型在银幕上一秒种内的活动,至少需要有24个动作。
电
按正常的速度,电影胶片在每一秒内能拍摄24张静止的图片。改变每一秒内拍摄的画面数量可以制造出一些基本的特效。
每秒内拍摄的画面多于24张,就会产生一种慢动作的效果。相反,如果每秒内的画面少于24张,那么电影中的动作就会加快,这样就会显得更加剧烈,刺激。
电脑合成图象
人们对电脑的使用,使得电影特效制作的速度以及质量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基于硬件设备的支持,可以做出效果更加逼真的效果。
影视特效具体是做哪些工作?
在影视电影中,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被称为影视特效。
电影摄制者利用它们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简单,只是利用它们来让电影更扣人心弦。在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微型模型,例如:人、妖怪、建筑物等各种,来实现电影中特效的需要。
伴随着计算机图形计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特效的制作速度和质量有了巨大的进步,制作者可以在电脑在完成更细腻、真实、震撼的画面效果。
比如可以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风雨雷电、山崩地裂、幽灵出没、异形、房屋倒塌、火山爆发、海啸等用实际拍摄或道具无法完成的效果,也可以使用专业软件制作仿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