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市场观众流失已成定局,他们为何不愿走进电影院了
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最大众的娱乐方式,与此同时,票房增速的放缓、下降的观影人次也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面临观众流失这一大问题。
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观影人次便达到8.08亿,同比去年减少了10.3%,市场冷淡下,总票房311.7亿也同比去年减少了2.7%,今年整体市场成绩能否超越去年的600亿至今仍不可言说。同时,随着剧集、综艺、短视频等多类娱乐方式的崛起,娱乐市场整体升级背后观众选择性也变得多样,电影这一娱乐消费行为难免受到冲击。但要想探究票房下降、观众流失的秘密,自然还要从观众本身出发。
“网上那么多视频,谁去电影院浪费那个钱”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根本是一件没必要的事。剧集、网大、短视频,甚至是直播,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多彩便足够自己在业余打发时间了。
没有人陪、懒癌发作、无片可看、没有观影兴趣、高票价...从主观的个人因素,到客观潜存的市场问题,你觉得还存在哪些原因呢?
Ⅱ 25-29的具有购买力的人群在逃离电影院,你觉得原因什么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从2017年到2019年,平均票价持续上涨相对应的是上座率持续下跌。除了票价上涨的原因外,这两年整个市场内容方向有明显的调整,主旋律商业大片成为了市场绝对的主流。主旋律大片的”市场化”仍然有很长的距离,也需要反复尝试来满足当下市场主力观众的市场需求。但好在,今年25岁以下观众对于影片票房“供血”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我和我的家乡》、《夺冠》都达到了40%以上,在此前三年,也仅有《复联4》可以达到这一成绩。那么,对于制作端来说,如何更仔细地拆分市场受众的审美喜好,对于接下来的主旋律大片其实至关重要。毕竟依靠单一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疲劳感。
在今年电影线上线下“渠道之争”的关键时期,“为什么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电影”就成为了其中最具争议性的观点。这说明在潜意识里,院线电影本身的短板暴露实际上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其“性价比”。如果电影仍然无法将“消费基石”重新拉回电影院,那么整个产业靠什么完成重建呢?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又能保持多久呢?
疫情前,电影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600亿的“门槛”,但是观影人次的增速却出现了明显下降。其实在这个数据下面,两个数据是更为关键的参考指标,这决定了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有多少“绝对刚需”。
一个是观影频次,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频次非常低,和几大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走向世界第一大票仓的同时,观影频次其实依然在下降。根据去年的数据分析,近一半用户一年只看一次电影,高频次观影人群占比在下降。而且四大档期吸引全年半数人次,这意味着观众进入影院的“规律性”过于明显。另外全年上座率从13%下降到11%,观影频次和上座率“双低”非但没有因为票房持续增长而变好,反而更差。
此外,电影终端放映却面临着严重饱和。尽管疫情导致几千家影院关停,但在今年的国庆档,日均放映场次超过39万场,共放映314万场。尽管疫情对全球电影造成重创,但2020年国庆档在场次放映上相比2019年依然是同比增长的,这说明终端市场在努力“复工”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但是也正是在2020年国庆档,日均观影人次1245万,同比下跌26%。尽管有防疫限流管控的影响,但从更大时间尺度来看,这一个下降其实也并不意外。那么,如何让观众重回电影院,实际上在此后的电影市场依然是一个主命题。
因为2021年整个全球产业的态势并不明朗,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国产片供应如何加快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进口大片能否顺利进入还需要考虑全球市场疫情复工的实际情况。
Ⅲ 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对电影的接受程度被少数几个广电总局的人决定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非常系统文化传播制品的审查制度,包括我们认为的“民主化程度最高”的美国,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拥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和自由度,但是必须是在不影响和危害其他公民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在这种制度下,美国许多大型文化制品公司包括时代华纳兄弟公司的作品都曾遭到政府都曾遭到过政府的制裁。电影分级制度就是对不同受众的接受程度进行限制的制度,它最早就起源与美国。
我们国家对于文化传播事业同样也有诸多限制,不能说是被少数几个广电总局的人决定,而是有我们国家特殊国情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传播事业起步较早,其文化商品对于本国人民来说可能是适合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危害,在《传播学》里被称作“文化帝国”现象,例如美国的一些具有危害其他国家公民文化生活的音像制品,不但遭到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同时也遭到了包括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坚决抵制。
不给分,楼主说不过去!
Ⅳ 关于中国电影院为什么没有观众
首先,中国的盗版业太过于发达了。
其次,中国的电影院线上映的电影寥寥无几,上映速度不够及时而且经常会上映国外两三年前上映的片子,而且删来删去的都不是完整版。
再次,电影票价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并不便宜,大部分人是不愿花费几十乃至一贰佰元在电影院看电影的。
综上所述,大部分人都会选在送网上下载或者花几元钱买盗版碟,而不是去电影院看过时的或者阉割版的电影。
Ⅳ 看电影,只有两人,电影院亏本吗,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电影院的主要观众群体是上班族和学生。在工作日的白天,电影院通常不会吸引大量观众,因为这段时间大家都在上班或上课。偶尔会有一个人来看电影的情况,感觉像是包场一样。确实,白天的电影场次中,某场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这种情况也并非罕见。
如果下班后一场电影只有两个人,可能是因为电影的知名度不高,或者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不符合观众的口味。这种情况下,电影院的上座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至于是否亏本,仅从一场电影两个人来看,这一场肯定是亏损的。然而,晚上的黄金场次通常都是几乎满座的,一天平均下来,电影院还是能够实现盈利的。
中国人缺乏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看电影成为了最常见的休闲方式。因此,电影票房逐年攀升,这也促使了电影院数量的激增。十年前,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个电影院,而现在却遍布各地。如果没有盈利的保证,谁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设电影院呢?
电影院的盈利模式不仅仅依赖于单一场次的票房,而是通过全天的排片和上座率来实现。即使某一场次亏损,只要整体运营得当,就能保持盈利。电影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市场需求和供给平衡的结果。
Ⅵ 前两月的观影人次下滑超20%,中国电影是如何失去观众的
前两月的观影人次下滑超20%,因为疫情的原因经济不景气。很多人想要留在家里看电影,没有必要花高价钱去电影院看,同时在影片扎堆的春节档,也出现了大量的烂片,让很多人对中国电影失去了信心。
在情人节上映了三部爱情片,虽然宣发工作做得非常的理想,也让无数人期待在这一天和另外一半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但是这三部电影的评分很低,最低的2.7。虽然在上映的时候获得了1.23亿的票房,也成功的夺得了日冠,但是得到的更多是大家的吐槽。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一部又一部质量差的电影,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
Ⅶ 如何看待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
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柠檬忽然觉得真的很不好回答,因为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很混乱,鱼龙混杂,时不时的就会爆出一匹黑马,而且电影就像我们吃快餐一样,吃完之后就拉倒了,当时心情挺棒的,过后能够留下印象深刻的电影并不是很多。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三:小投资也能够收回大成效。最具代表作的应该是前段时间火遍全国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作品是国内首部动漫作品,而且是由一家小公司制作而成总成本很低,但收获的票房却超级高,也是今年的黑马之一。
而且这部作品据柠檬所知,在特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共启用了64家特效公司,而这些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而他们却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