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 闪回指
闪回
flashback
又称“闪念”。电影中用短暂的形像画面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不同于倒叙和回忆。倒叙、回忆是影片的一种结构方式,即用倒叙的手法或通过对某一情节、细节的回忆,来交代事件、叙述故事。闪回,展现的时间比较短促,常常是几个镜头一闪而过。银幕上已经有过的镜头,观众早已知道的事情,在闪回中仍然可以反复出现。闪回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人物一瞬间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用看得见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变化和发展。但它必须与人物此时此刻的行为、感受、以及固有的思想、感情、性格相联系,并符合人物或情节的逻辑,具有它的特定性。闪回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窥视人物的心灵奥秘,较一般回忆,能更直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贰』 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具体是什么意思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仅仅用画面为叙述方式,在不同场景中的画面地转换。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不可言说的、无法描述的内心活动。
美国电影《毕业生》就大量使用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镜头编辑(组接)的重要手段——蒙太奇
(一)、蒙太奇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A、镜头是电视片的基本单位,按分镜头稿本摄录的一如既往个个镜头,只是电视片的素材,只有经过编辑,把一个个孤立的镜头有机地连接起来,才成为电视片,才能反映编剧、导演的意图,才能表达内容和情节。
B、电视镜头的组接,虽然是通过画面的编辑实现的,但是,这种关于镜头画面及其相互连接后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在编写分镜头稿本时预先考虑好的。
C、我们看下面的两个例子:例一有三个镜头:ⅱ一个躺在床上的病人,脸色惨白;ⅱ、一医生在给病人注射治疗;ⅲ、病人康复后,在院中散步。其不同的排列顺序会有不同的效果。例二有三个镜头:ⅱ从容就义的烈士;ⅱ、满天的乌云;ⅲ、挺拔的青松。前两个镜头组合,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意思,给人以悲愤的感觉;若是ⅰ和ⅲ的组合,则有“虽死犹生,永垂不朽“的意思,给人以悲壮的感觉。―――以上的例子可知:
①、镜头间随意的连接和有目的的、有机的连接,效果是不同的。
②、镜头的组接、镜头组接前对镜头组接后所产生的作用与效果的构思,是一种艺术的闯作。由于导演的分镜头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是对文学稿本的再创作。导演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手段,就是蒙太奇。 1、蒙太奇的概念:指画面内部镜头间的组接关系(狭义),或指按照一定的构思,把分散的画面和声音素材组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广义)。它是整个片子的场面、段落和结构的艺术构思手段。
注:蒙太奇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按一定的构思、方案和计划,把建筑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现在它已成了电影、电视艺术的专用名词,并取其组接、构成之意,它用于电影和电视艺术后包括三层意思: (1)、作为电影、电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既独特的行象思维方法,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原理。
(2)、作为电影、电视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
(3)、作为电影的剪辑或电视的编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
2、蒙太奇的产生与发展:
(二)、蒙太奇的依据:在电影或电视中,能把不同的镜头画面用蒙太奇的方法连接起来,使观众理解和接受,其依据是什么昵:
1、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逻辑:
这些方法包括人的视听感受规律和分析、综合、联想、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及其规律。在电影、电视中,通过镜头的组接,使得镜头内容的连接符合人们的这些观察和认识规律,引导观众按导演、编剧的特定构思,对镜头画面内容进行理解,从而激发起相应的感情。 (1)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其中有许多已经为人们所了解、所熟悉,成了人们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被影视艺术家们利用,成为镜头组接的重要依据。
例如,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紧急刹车”的镜头,马上会想到:“被撞倒的是什么?”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事故发生了!这时,我们一定不会感到莫名其妙。相反,不这样处理,反而会使我门感到不满足。 再如,有这样一组镜头:a、鸟在天上飞;b、猎人举枪、射击;c、飞鸟被击中后,掉入草丛里。这样的组接顺序也合乎逻辑。
其实,这种合乎逻辑的事,不一定真的要发生。只要我们把各个镜头组接得巧妙,观众看了以后,就会感到如同真的一般。
(2)当然,蒙太奇并不是要观众对组合后的镜头产生错误理解,而是要启发观众,使他们产生联想,使他们能从这种“对列”中领会到新的含意,而观众的这种联想特征,正是蒙太奇得以存在的依据。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远离家乡的儿女,抬头望着飞向远方的大雁――表示思念家乡的亲人之意;
2、艺术创作的原则:
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加工和改造,使这更加典型化和富有美感。这一创作过程既渗透着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态度和创作意图,也必须遵守艺术的典型化原则。 (1)影视能产生活动的视视觉形象,具有将物质世界还原的特性,但要有所取舍,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不能用“报流水账”和“平铺直叙”的方式。
(2)诗歌之所以动人,正是它经过了千锤百炼(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与推仅一字之差,便由无声画面变为了声画结合,更显得夜深人静。
拍电影电视也是如此,要在有限的播放时间内反映复杂的生活、刻划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科学道理,首先要求创作家在稿本阶段就用各种创作手段,对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并特别要求导演在分镜头稿本的 和片子的摄制过程中,认真考虑怎样表达内容、怎样分切镜头、怎样拍摄、怎样组接才能使片子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蒙太奇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3、要实现蒙太奇的构思,还要依靠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
在无声时期,要运用声画蒙太奇是不可能的;在电视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生产录像机和编辑机的时候,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技术上成了可能,人们就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充分利用这种可能性,塑造出更加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
『叁』 电影中怎么表达内心的想法用什么办法表现
让那个人念台词,让后作为旁白剪辑进他想这句话的分镜中。
『肆』 电影的表现手法你知道几个
电影景物描写
剧作中对人物生活环境的风景和各种物象的描写。表现人物活动的时间状态和空间特色,是创造典型环境的重要条件,是银幕造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景物描写,可用于转换时空。通过描写人物对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现和点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绪色彩,有助于形成影片的风格特色。
电影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表现对象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描写,是作品形象描绘的最小单位,但对其只有意义性要求而无统一的量的规定性。电影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典型环境、主题思想都是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
电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
电影写实手法
电影剧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实地描绘客观现实的方法。客观现实世界是多维的、纵深的、动态的,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人物、社会环境、自然风貌等。写实手法要求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各类人物和社会生活风貌的描绘不加人为雕砌,要求环境和细节表现逼真、精细描绘。写实手法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区别。
电影怪诞手法
指在电影剧作中对所描绘的人、事、物、景,运用种种古怪离奇、悖于常规、异常变形、极度夸张等刻画方式。怪诞手法给人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兴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写怪诞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怪诞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和实质,表现或深化主题等。
关于电影的表现手法的内容,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影视后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摄像技巧、后期剪辑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电影的表现手法你知道几个?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伍』 如何用“镜头语言”描述人物内心世界
这里所讲的电影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运动的方式,拍摄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而言。
电影镜头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电影内容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拍起到停止拍摄,这—段电影胶片叫做一个镜头。从第二次开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个镜头。一般地来说,电影镜头有下列几种:
(一)拉镜头:它的作用是为了让观众在看清楚某一重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认识人物和环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拉镜头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苦菜花的特写镜头,然后又出现一只小手伸入画面采摘,但观众却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准的手,这是镜头拉开了,观众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这种拍摄方法,就叫做拉镜头。
(二)眼镜头:顾名思义,就是镜头始终是跟随一个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象进行拍摄,以便连续而详细地表现他的活动情形,或在进行中的动作和衷情。
(三)摇镜头:这是指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环顾,摇摄全景,或者跟着拍摄对象的移动进行摇摄。它常用于介绍环境或突出人物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四)推镜头:是指被摄人位置不动,只移动摄影机推成近景或特写镜头。同一个镜头内容,缓慢地推近,给人以从容,舒展和细微的感受。快推则产生紧张,急促、慌乱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加强气氛的烘托。
(五)主观镜头:是将电影的镜头当做剧中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它可以模拟感觉、渲染气氛。主观镜头比较普遍的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也常用来反映人物的幻觉,想象,这在电影中是经常出现的。同时,对于刻划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开头,有一段小花寻找哥哥的回忆镜头,它先用奔跑的镜头,引出当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声音回到了现实,处理得自然流畅,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
(六)空镜头:这种镜头,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丧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云、月亮、飞鸟等。它是使电影富有诗情画意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宽广,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镜头:俯仰镜头可分为俯镜头和仰镜头。俯镜头除鸟瞰全景之外,还可以表现阴郁、压抑的感情,一般起贬意的作用。仰镜头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着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镜头:升降镜头一般用于大场面的拍摄,它能够改变镜头视角和画面空间,有助于戏剧气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红花》中,当奥依古丽下了吉普车,走进群众欢迎她的场面,就是摄影师在直升飞机上高俯拍摄的。这种拍摄方法渲染了气氛,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九)综合性镜头:综合性镜头,指镜头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为了使电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某一情节,往往在一个电影镜头里,将推、拉、升、降、摇、移等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为画面造成正、侧、仰、俯、平等各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既能表现环境的全貌,又能表现某个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电影更加富有表现力。所以,电影镜头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交织在一起使用。这种镜头也称为长镜头。
(十)变焦距镜头:它是指摄影机的位置不变,通过安装在影机内的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变化,使拍摄对象在不改变与摄影机的距离的条例下,加速或匀速的拉远或推近。
『陆』 一个人脑中浮现与不同人对话的情景专业点说是什么电影手法
闪回
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展现的时间比较短促,常常是几个镜头一闪而过。银幕上已经有过的镜头,观众早已知道的事情,在闪回中仍然可以反复出现。闪回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人物一瞬间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用看得见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变化和发展。
『柒』 一部好的电影是怎样推动观影者释放情感的对此你怎么看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通过环境背景抒发当时的主角心情,使观影者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可以很好的将观众融入进电影里。
『捌』 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什么意思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仅仅用画面为叙述方式,在不同场景中的画面地转换。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不可言说的、无法描述的内心活动。
基础介绍
何为"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例如:我们将母亲在煮菜、洗衣、带小孩、以及父亲在看报等镜头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忙碌"的感觉。
从而产生一种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具体特征,两个不同的片段之间相互联系,带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蒙太奇广义的来说是指剪接,以前的电影是没有剪接的,一卷十分钟拍完才换另一卷,第一个把剪接用在电影上的是《战舰波将金号》,其中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母亲紧张失措,这些画面交互剪接,产生紧张紧凑、隐喻的效果,成为电影史上空前的发明造就的经典。
『玖』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编辑本段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编辑本段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景别,远景
(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的界定以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为准。如远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现人被周围世界吞没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摄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较接近生活中人们常规的视野,一般情况下的运用过程,都适于在这种均衡;平稳的景别中表现。近景和特写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镜头,它们象放大镜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细部,当导演要强调人物的瞬间反应或激情,给予观众情绪冲击力的时候,近景和特写就突出地发挥着他那逼近观察的作用。大特写一般指人脸上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这是用的极少,但一用则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种镜头。 景别决定着我们对银幕上人和事物关系的程度,它所产生的不同构图又创造着各种造型表现的不同意向.通过景别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时远时近,时粗疏,时细密,时而浏览品味时而一目了然的观察方式,是电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个方向上镜位的选择,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正;侧;背;平;仰;俯等。
移动形式
(3)移动形式,移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以及综合镜头。镜头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对角度和景别的修饰和扩充,横向,垂直,纵身诸多方向上的移位,达到在运动中观察的效果,跟固定镜头的静止观察互为补充。运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空间不断变化,更大程度地还原了活动的人在活动的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接近(推);离开(拉);环视;摇首;和俯身(摇下)边走边看(移);紧紧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种种复合的动态观察(综合运动),这些也正是更为生动地描述剧情展现动作的必要手段。
长度
(4)长度,镜头的时间以胶片的长度来折算,摄影机每一秒钟拍摄24画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镜头就是2秒,90英尺的镜头就是一分钟。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一个半小时,胶片总长度既90(英尺)x90(分钟)=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镜头数大约300-1000个左右,如果3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每个镜头长27英尺,18秒钟,而9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镜头就变成了90英尺,6秒钟。从这个粗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镜头长度的意义——它是导演通过时间控制创造电影叙述节奏的媒介。 一个镜头的长度是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即镜头内容和空间形态的制约,画面内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响着镜头长度。外部因素是指镜头段落与全片镜头序列的叙述节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缓的讲法多用长镜头,追逐;暴力;欢乐;恐怖的场面和惊险;战争;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镜头为主。 镜头的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景别;角度;运动形式;长度,把每一个镜头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构成影片的一个内容单元,同时,他们又跟相连的镜头和全片镜头的形态建立起各种对应关系,成为影片蒙太奇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确定每一个镜头的形态时都不应孤立,单一地进行,要通盘考虑下,把总体的形态。把握,分别落实到一个个镜头及相互关系中。 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应考虑到根据故事内容,镜头的具体布局,哪一角度更富于动作性或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以及切出镜头和插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结构感,画面宽度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换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究竟应占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确立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
镜头的组接方式
单个镜头虽然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是要按照剧情的发展,有机地,自然流畅地组接起来,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镜头组接方式。显;隐;化;切;等,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显,又叫渐显;渐显;淡入,这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现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退隐直到完全消失。 若将渐隐和渐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明显的间歇感这就是告诉了观众,这是一个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又叫“溶”或叫“叠化”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正在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画面在上一个画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渐出现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运用叠化能表现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切,又叫“切换”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把其间的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这便是连续切换。 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他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但它们有内在的相关因素,在整个故事发展的链条中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关于镜头(画面)的上述组接方式,只是影视艺术剪辑的多种多样手法中的几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技巧性组接。如果画面的组接使用的是隐;显;化等手法就须在剪辑组接时使用某些光学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组接。而切换则无须使用任何光学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组接。 关于影视画面的各种组接方式,实际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画面转换和组接中的具体运用。电影和电视其所以通过画面说话,成为能讲故事的叙述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或者说影视和电视能够成为完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在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在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相辅相承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又增加了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以及声音与声音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拾』 影视剧本中通过什么手段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介,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