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华尔街之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付诸行动
执行力是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对新人来说,并不需要等到一切准备好才开始。乔丹·贝尔福特教导新人应该直接乔装专业,在电话中听起来像是个专业的股票经纪人。这样边干边学,模仿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专业了。
华尔街的大鳄们喜欢赌博,尤其是面对貌似合法的商业机会时,而乔丹·贝尔福特是第一个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二、直截了当
贝尔福特尽量把事情讲得简单明了,让一般的员工也能够抓住重点。这是贝尔福特把那些经验不足的新人转变成老练的股票经纪人的重要方法。
三、狼群战术
事业起步时如果能和老朋友一起合作,应该效果不错。一是因为老朋友的可信度比较高,二是因为朋友之间比较熟悉,他们可以给你些忠心的建议,让你少犯愚蠢的错误。对贝尔福特来说,肯尼·葛林和丹尼·波鲁这两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忠心,虽然他们并不是贝尔福特身边最聪明的人。
在工作中,人们不仅应习惯于与自己相像的人相处,而且应学会与自己很不同的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汇聚各方面人才,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贝尔福特和波鲁是个好团队,就在于贝尔福特是个理性且有远见的领袖,擅长分派工作,而波鲁则是个很好的执行者。
四、注重形象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是人的思想会反应在外在行为上,同时,外在行为也会影响人的思想。穿着不仅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更是自我态度的流露。穿着正式挺拔代表了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贝尔福特要求所有员工必须穿著整齐,甚至请专家为新员工量身订制衣服。
五、以史为鉴
经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习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并汲取失败的教训。然而, 有限的人生不能体验所有事情,所以通过阅读向前辈学习就成为我们积累经验的重要方法。贝尔福特说过:“我总是从过去中学习,而我也深信不疑:若一个人不从过去的错误学习,他注定要重蹈覆辙。”
㈡ 最好反映美国文化的电影是哪部
最好反映美国文化的电影是:《阿甘正传》。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汤姆·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
㈢ 华尔街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
《华尔街》是商业电影,讲述的金融商圈的各种交易。
-----------------------------------------------------------------
华尔街的剧情简介 · · · · · ·
美国华尔街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饰)在金融界叱咤风云,人人敬畏。在随时随地上演的金融大战中,他总能百战百胜。初出茅庐的纽约大学毕业生保罗·巴德(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野心勃勃,却空有满腔热血而投报无门。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盖柯,用一个股市内幕情报帮其赚了笔大钱而受到重用,成为盖柯的合伙人之一。在对金钱、美女、上流社会的渴求下,巴德开始利用身边所有的人来刺探一切有利的商业情报,为自己获利。直到在一场收购他父亲所工作的蓝星航空公司的过程中,贪得无厌的盖柯出尔反尔想要解散并卖掉它,这让尚有良知的巴德幡然醒悟。他利用盖柯教会他的一切股市战术,狠狠地反击了大亨盖柯,帮助父亲拯救了蓝星航空。然而,因为违法操控股票内线交易,巴德不得不面临着冰冷的铁窗…
㈣ 《华尔街》电影是在怎么样的历史背景形成的
《华尔街》是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也是在金钱挂帅时代毫不掩饰地为人类的贪婪欲望辩护的一部主流电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轻营业员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藉盖柯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
㈤ Wall Street 为什么能代表美国文化
最不能代表美国文化的就是Wall Street。
你看看美国电影电视, Wall Street通常都是负面形象。
美国人崇尚的是自由、健康、奋斗的精神。Wall Street只是奋斗的表现之一,剩下的就是金钱、肮脏的代名词。所以“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对其贪婪肮脏的抗议,逃离华尔街就像我国逃离北上广一样,试图脱离高压不健康的生活,去找一种自由轻松的生活方式。
㈥ 看了华尔街之狼,我觉得这部电影表达了一下几点对吗
他很聪明,创新,奢侈,荒淫。但是他能挣钱,有想法。现实中的乔丹现在同样过得富贵,会挣钱的人永远都会挣。创造需求,创造价值是他独到的东西。中国意义上的成功与你的方式,人品等是没关系的。
㈦ 美国的华尔街,对于美国来讲意味的着什么
现在的人们,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在满足生活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国内游、国外游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发展变化。如果经常在国内旅游,大家一定会发现,许多城市在市区的游玩之地,大多数是以步行街为主,同时辅以各种购物商场、娱乐场所等,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而且美国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都位于这条街。“华尔街”这个街名已经超越了这条街道本身,泛指的是美国的金融市场。这条街道的两边也全是奢侈品牌聚集之地,高端商品遍布全街。华尔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条街道,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比一些国家还要多。
㈧ 华尔街的幕后制作
斯通与汤姆·克鲁斯见面讨论过出演巴德·福克斯一角的事宜,但他其实心目中已经选定了查理·西恩。斯通喜欢辛的“刚性”表演风格,并使用这种风格来表现出崇拜盖柯的巴德天真的本性。迈克尔·道格拉斯刚刚摆脱了像《绿宝石》这类电影中的英雄角色,正好想找些前暗和前卫的角色。制片公司希望请华伦·比提出演盖柯,但后者表示没兴趣。斯通一开始想请理查德·基尔但对方也没有接受,所以他选择了道格拉斯,虽然好莱坞的其他一些人建议他不要做这样的选择。对此斯通回忆道:“好莱坞每个人都警告我说迈克尔没演技,他主要是一位制片人而不是演员,他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在自己的拖车里讲电话。”但导演发现“当他演出时,他会全情投入。”斯通表示他在道格拉斯身上看到了“恶棍的特质”,而且总是觉得他是个精明的商人。道格拉斯记得自己首次读到剧本时,“我觉得这真是个好角色。剧本很长,里面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漫长而激烈的内心独白。我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剧本里面用单倍行距都还要用掉两或三页纸的独白呢。当时我想,哇!我的意思是,这真太不可思议了。”为了对出演角色做准备,他阅读了企业掠夺者T·布恩·佩金斯(T. Boone Pickens)和卡尔·伊坎的个人资料。
斯通让查理·西恩在杰克·莱蒙和马丁·辛之间选择一位来扮演其角色的父亲,查理选择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马丁。马丁·辛与其对应角色卡尔有相似的道德观。斯通选择了达丽尔·汉娜饰演巴德·福克斯的唯物主义女友达丽恩·泰勒,但总感觉汉娜很不喜欢这个角色,也不明白为什么她又会愿意出演。他以为汉娜是因为泰勒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她的唯心主义理念相冲突以致造成困扰,于是多次试图向她解释这个角色。斯通很早就知道她不合适这个角色。“达丽尔·汉纳对出演这个角色很不开心,我当初应该让她退出的。有一天拍摄完成后剧组的所有的人都希望请她走,但我太自傲了,我一直说自己会处理好的”。斯通也一度与另一位女演员肖恩·杨出现紧张,后者公开宣称应该炒汉娜的鱿鱼,再由自己接替其角色。杨与查理·西恩也合不来,这导致片场出现了进一步的摩擦。之后回想起来,斯通觉得杨的意见是对的,自己应该把她和汉娜的角色掉换过来。斯通承认他是与肖恩·杨有“一些不快”,但他拒绝确认或否认有关杨在完成拍摄后拿走了其角色所有服装的传闻。 斯通希望电影在纽约市开拍,并请求至少1500万美元的预算,这个数额在1980年代属中等水平。但之前为《野战排》投资的制片公司觉得这个项目风险太高而没有同意,于是导演和制片人普莱斯曼联系了20世纪福克斯,后者接受了方案。影片于1987年4月开拍,同样7月4日结束。据斯通所说,他是在“拍一部有关鲨鱼和猎奇的电影。鲍勃(指摄影师罗伯特·理查德森)和我想让摄影机成为一个猎食者。这里面没有丝毫的松懈直到你修复了查理父亲的世界,再用固定的镜头给予你一种不变的价值感。”导演将华尔街视为战场,他把人物对话的镜头拍得像是两人在打架一般,而多个人物一起的镜头他就让摄影机围着演员转动“让你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有鲨鱼的游泳池一般”。
投资银行家杰弗瑞·“疯狗”·贝克(Jeffrey Mad Dog Beck)是本片的技术顾问之一,他在片中客串出镜扮演一位在讨论拆散蓝星公司的会议上发言的男子。前纽约市负责财政和经济发展的副市长,投资银行家肯尼斯·理柏被雇请为电影的首席技术顾问。一开始他觉得这部电影只会是一种单方面的攻击于是拒绝了斯通,导演请他再考虑一下,理柏于是读了剧本,并写了一份13页的批评文章。例如他指出所有的角色都“道德沦丧”这点是不现实的。理柏向斯通建议了交易大厅所使用计算机的种类,一场商业会议中女性的准确比例,还有片中盖柯发表“贪婪就是好”演讲所处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需要选择哪一些类型的临时演员坐下来等。斯通接受了理柏的批评,并邀请他对剧本加以改写。理柏给电影带来了平衡,这也有助于斯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期间进入大厅现场进行拍摄。理柏还与斯通对罗·曼海姆一角出现了争议。斯通拍摄的一个场景显示诚实的曼海姆在内线交易面前让步了,理柏认为这可能导致观众以为任何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人都是腐败分子,并坚持要在片中留有一个无可指摘的角色。斯通之后剪掉了这组镜头。
斯通还向卡尔·伊坎、阿什·艾德尔曼、已经被定罪的内线交易员大卫·布朗(David Brown),以及多位政府检察官和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进行了咨询。他还请来交易员作为演员的片场教练,教导他们怎样拿住电话,如何写出单据,怎么和客户交谈等。斯通请理柏设计一段为期6周的课程来将查理·西恩培养成一位年轻的华尔街商人。辛对此表示,“我对他们能够保持那样的积极和动力实在深感佩服”。
道格拉斯请了一位语音教练进行呼吸控制练习,以便更好地适应电影中所需要的较快语速。据他所说,电影开拍后不久,导演还通过加强他“压抑的愤怒”来测试他训练的效果。有一次斯通进入道格拉斯的拖车问他是不是在嗑药,因为“你看起来好像从来没演过戏一样”,这话可把道格拉斯吓着了,他于是做了更多的调研并反复练习自己的台词,对以前的任何时候都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所有的辛勤工作都在那段“贪婪就是好”的演讲中达到了高潮。斯通原计划在电影中用到一本《财富》杂志的封面来换取宣传广告,但《福布斯》杂志也给出了类似的提议。导演最终选择了《财富》,这让《福布斯》的老板迈尔康·福布斯很不爽,他之后拒绝了剧组借用自己游艇的要求。为了在有可能发生的美国导演工会罢工运动前完成影片的主体拍摄工作,斯通在最后几星期把每天的拍摄时间从12小时增加到了14小时。辛记得斯通总是看看剧本又看看表,他总是在担心时间和电影的预算。 《华尔街》已经被视为对1980年代的一个原型写照,尤以道格拉斯的那句“没有比‘贪婪’更好的词语了”为甚。电影通过把金钱和权力与单纯和诚实相对抗来体现出大量的道德冲突,从而也提升了自己。卡尔的角色代表着电影中的工薪阶层,蓝星公司机械师工会主席。他经常对大企业、金钱、强制药物筛选和贪婪的制造商等一切他认为会对自己的工会构成威胁的人、事、物进行声讨。盖柯对财富的不懈追求与卡尔·福克斯观念之间的冲突形成了这部电影潜台词的基础。这一潜台词可以被形容为两位父亲通过斗争来夺取对儿子道德观念的控制权。斯通在之前拍摄的《野战排》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华尔街》中努力工作的卡尔·福克斯和残酷竞赛的哥顿·盖柯都代表了父亲。电影的制作人员把卡尔当作他们在电影中的代言人,在盖柯的无节制个人哲学所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之中的一个仍然保持理性的声音。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是盖柯在一次股东会议上的演讲,他计划要接手这家公司。斯通利用这个场景来给盖柯,并且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上来说,给予盖柯所代表的华尔街掠夺者们一个把自己行为合理化的机会,盖柯也令人难忘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指出美国企业在战后的岁月里所累积起来的懒惰和浪费,并将自己视为一个“救星”。“贪婪就是好”这场演讲的灵感有两个来源。首先,盖柯抱怨某公司管理人员仅拥有不到3个百分点的股权,而且也配有太多的副总裁职位,这一部分来自于卡尔·伊坎在对自己试图收购的一家公司所做的类似演讲。对于贪婪的辩护则是来自于1986年5月18日,日后将被判内线交易罪名成立的套利交易商艾凡·博斯基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典礼上所做的一次演讲,他说,“顺便说一句,贪婪其实没什么。我希望你明白这一点。我认为贪婪是健康的。你可以在贪婪的同时仍然自我感觉良好”。
《华尔街》没有对资本主义系统提出全盘的批判,而是针对1980年代玩世不恭、急功近利的文化。电影中的“好”角色自己也都是资本家,但属于更稳定和勤劳的那一部分。电影中有一幕盖柯对巴德·福克斯有关辛勤工作道德价值的问题嗤之以鼻,并且援引自己辛勤工作了一辈子,到死都还是碌碌无为的父亲为典型。罗·曼海姆是老好人导师的原型,他在电影开场后不久说,“好事有时候需要时间”,这指的是IBM和希尔顿。与此对应,盖柯的“贪婪就是好”正是1980年代流行的典型短期信条。
㈨ 华尔街电影的影评以及讲的内容说明了什么,看的不是特别懂。
简介 Paull Bud是嘿纽茧约赖大学条的毕厌业乓生,华尔圭街裂的蓉失夷意进经济而人倘。知在渣一愁次和顷大希老削板Gekko的旋面谈毫之后眼,改变罕了碴自己并的死生活韦。他胀为Gekko御寻找内幕又消碍息,扮成笔功获知榨了另一东位半投宰资人Lerry要收领购ANC Steel的搭信息蒋,帮助Gekko赚了一猖大洋笔剿钱。板并成疮为了诱他的合楔伙人之营一伦。Bud从Gekko那漏里戌学帽了很一多,沁包毋括操纵股市和玻孙御子嗅兵众法。最慕后在赏收购他父亲工烫作凝了一悍辈子的Blue Star Airline一楞案睡中,Bud和Gekko氮产岁生了“忙兴趣上躇的乓严重稻冲突遇”逾。裸以迎其人衅之道脚还其均人绑之身修,Bud用Gekko虞教苛的及反击了Gekko硬,并挽霹救了Blue Star萤。氰但样也因动为辩操憎纵也股市而朗入狱庇…舒…
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质疑现代人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
影评: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该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的成功,还有就是导演赶披露华尔街浮华背后的那丑陋的一面。只是这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历史,否则披露出来的东西何只是电影里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不过该电影还是有自己特别的纪念意义,特别是放在今天,放在渡过金融危机后的日子,这个故事还有存在的意义,这个故事还有警示我们的意义。
贪婪的结果始终是把自己吞噬,最后自己成为贪婪最美味可口的食物。特别是Paull最后的忏悔和反击,让人大快人心,不过结果还是他为自己的过错接受应有的惩罚,特别是最后他走在法院门口的阶梯上,望着父母的眼神,他回归了,他知错了,他心甘情愿接受惩罚,那灿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忘。他就是用着这样的表情,走在去法院的路上。
其实Paull也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在繁华的华尔街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而他在见到大老板Gekko的时候,那种自信的神情悄然消失,流露出的紧张神情表露在Gekko眼前。虽然他的自信还是撑起,不过这次撑起还是那么的勉强,心中透露出无底的感觉。与Gekko交谈还是很“理直气壮”的,至少在业务和谈话技巧上他确实有能力,有天赋。或许就是这样的表露让Gekko看到了一片曙光,在茫茫人海中尽然有条鲜美的大鱼心甘情愿地咬住鱼饵,成为大餐中鲜美的主菜。至少,Paull的勇气和才能让我敬佩,这点是我表现不出色的地方,我应该向他学习
机遇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本片戏剧性转折的关键点。在Paull催头丧气地回到原来的岗位的时候,那通关键性的电话打来,他被认同了。对于新出炉的菜鸟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说句题外话,要是我找到这样的客户,我上司不拉着我请客才怪呢!回到原题。他抓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也步入黑色浑浊的腐朽黑暗的新环境。在这个时刻的转变,考验着不只是我们的定力,还考验着我们给予后半生选择的转变,还考验着良知的内心是否被那一张张绿色的废纸所蒙蔽,还考验着我们在贪念面前的表现。
影片在这里的描绘非常简单,篇幅也不长。Paull知道Gekko请他来是当情报间谍的时候,那种抵触和怀疑的心态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很自然的表现出来,那种惊讶和不知所措的神态展露在我们的眼前。而后来的转变只是用一小则故事启发,就是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白领的对比。在华尔街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富贵高贵的富人,一种人是平庸没钱,甚至在街上讨饭的流浪汉,看看你想做哪种?鲜明的对比在这个显示的社会中是那么平常,但有不平常。平常这是大众所知的东西,不平常是对于Paull来说,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面前的选择,一个是华丽生活的天堂,也就是为Gekko服务,一个是现实冷酷的地狱,也就是他生活的那个圈子和工作。在金钱和权利的面前,他屈服了。做为走狗的他还高兴地为Gekko摇尾巴,这个场景很现实地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的内容大家应该也很清楚,一帆风顺的他们俩在华尔街那里那是呼风唤雨,利用Paull获取的情报玩弄股市,玩弄其他公司的命运。他们亲密的合作使得Gekko的野心不断扩张,也让Paull换来了幸福的日子,也换来他心爱的女人。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我们都在关注Paull日后的发展的时候,在“蓝星航空”收购案上他们却产生了分歧。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Paull本来出点子让Gekko帮助他老爸的“蓝星航空”重新复苏,使得“蓝星航空”归属与Gekko公司的旗下。没想到Gekko利用Paull把“蓝星航空”推向了绝路。特别是在他得知“蓝星航空”的悲惨命运的时候,那种惊讶和悔过的神情表现的很自然,那种复杂的心情困扰着他的思想。他困惑着,他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在思考这段时间的富贵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性的贪婪和人性的良知在这里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特别是这种强烈的人物心态对比,这种人物心态和思想的彷徨,在这里表现的如此真实。不仅佩服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还要佩服编剧在这里的巧妙设计,这里给电影加分不少。后面的报复我就不多说了,他自己应有的惩罚也在故事的结尾良好的展现
本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成功,特别是两位明星,查理·辛和迈克尔·道格拉斯,他们的合作非常精彩。查理·辛把Paull的转变演绎的很传神,特别是两次心情起伏和转折,镜头的特写表情,深刻表露出他的成熟演技。在导演这样大胆的手法下,尽然还能表现的这么游刃自如,确实不简单。迈克尔·道格拉斯也是个成熟派的演员,那个时候应该是他成名不久的作品,也就是致命诱惑后的作品。在致命诱惑中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这个演员,而后来这部作品的展现也表现出他的成熟演绎。在影片中,他的表现很低调,演的很沉稳,不过在沉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一些杀气,特别是有些特写面部的展露,那种眼中翻冷光的眼神,有时候还真的有把人吃掉的感觉。
故事设计的巧妙我这里就不多说,前面也介绍的很多。并且故事在尺度上的把握也是控制的不错,特别是故事设计的程度,可以说做到了刚刚好的范围。对于那时候的美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才是华尔街华丽背后的丑恶,这部电影也塑造了电影历史上批判现实丑陋的闪亮一面。不过相比现在,特别是2006年的《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这种赤裸裸的展露还是相对保守了些,相比后者的展露,前者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不过放在现在来看,还是对我们有很多的帮助。
2011年《华尔街2》就要出来了,那时候会给我们展露出又一什么样的丑陋故事,我们只有用等待来表露我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