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雄儿女哪年
如果是指电影《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
② 英雄儿女是一部什么电影
英雄儿女是一部歌颂抗美援朝我志愿军战斗英雄的电影。
③ 英厷隹儿女电影是哪年排的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④ 老电影《英雄儿女》的主要内容用文字描述是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
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动。王文清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这时父女终于团圆。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回国后,巴金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团圆》改编成电影。同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1953年,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在了解到蒋庆泉的事迹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因为蒋庆泉后被俘虏而未能发表,同年7月,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揉合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角色介绍:
1、王成:演员 刘世龙
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壮烈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2、王芳:演员 刘尚娴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回归部队后和父亲团圆。
3、王文清(王东):演员 田方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后来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之后和王芳团圆后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4、王复标:演员 周文彬
王文清的战友,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幕后花絮:
1、影片插曲《英雄赞歌》的曲作者刘炽在得到公木写出的歌词后并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接着创作了《英雄赞歌》曲。
2、《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并致电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对《英雄儿女》作出了评价。
3、毛烽和武兆堤为了确认刘尚娴的演技,特意观看了刘尚娴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4、为了配合影片拍摄,一支高炮部队进驻了本溪市第九中学,为了向这支英雄部队学习,本溪九中给每班聘请一位战士作辅导员。
⑤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大概讲了什么
故事的原创是巴金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赞歌》也流传甚广
⑥ 电影英雄儿女是哪年拍的
电影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⑦ 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的原型是谁啊
一个说法是说王成是以“特级忠臣、二级英雄”李文彦为原型创造的。“在最紧急的时刻,李文彦命令没有负伤的两名战友带着一名伤员往主阵地转移,自己一人坚守阵地。面对再次蜂拥而来的敌人,头部负伤、血流满面的李文彦先用石头砸倒两个敌人,接着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高喊着“共产党万岁”冲入敌群。”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王成原型是大功团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当时身为副指导员的赵先友在连长和指导员受伤下火线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指挥作战的任务。他与战友了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与另一位战友也都挂了彩。赵先友两眼被打瞎,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喊出了“向我开炮”。连巴金老人生前也曾到英雄生前所在团队采访。
再提供一种说法。“《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就其喊出“向我开炮”这一动人情节,只能是于树昌和蒋庆泉;抱炸药包(影片中是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别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说得更好,王成的原型名叫蒋庆泉。
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真正的王成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这个集体。“《英雄儿女》的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7)英雄儿女是多少年前的电影扩展阅读: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⑧ 王援朝所说的电影《英雄儿女》源于历史哪一次战争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转载】
20200 8/04 16:38
新民晚报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说到这段历史,马上会联想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首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和气壮山河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巴老在病中听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他与妻子萧珊的书信集——《家书》。读完五十年代初的近百封两地书时,我知道了他两度赴朝体验生活的经历,《英雄儿女》原作《团圆》的由来在脑中也随之清晰了起来……
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同萧珊商量后答应了。不久,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身着军装,乘上军列,跨过鸭绿江,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创作组中,除巴金和作家黄谷柳外,年龄均在40岁以下。为能多收集素材,巴金采取“少休息,多跑路”办法,与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穿插于封锁线之间。一次,大雨灌进他住的防空洞,当听说部队首长要上前沿阵地视察,他不顾漫到床沿的大水,叫上作家魏巍就走。雨水打湿了眼镜,因走得太急,路又不熟,过交通沟时,脚一滑,重重地摔进沟底,到前沿高地时他已成了“泥人”。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美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终,阵地被夺了回来。赵先友却牺牲了。战后,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事迹。多年后,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写信请巴老为烈士塑像题词时,巴老用颤抖的手题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
1961年,巴金在杭州花港招待所创作完成了短篇小说《团圆》,同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文艺界领导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夏衍请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九十年代初,在与巴老闲聊时,我问他改编的作者是谁?巴老说,武兆堤和傅钟将军的秘书毛峰,他参加过抗美援朝。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好评如潮。没过多久,周总理在给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代)刘白羽电话中说:“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事,你跟总政商量一下。请巴金带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1994年末,“王成”、“王芳”受作协之邀,到上海为《团圆》作朗诵表演。“兄妹”分别已有三十年,因巴老作品再次相会,本是一喜,此时又听到医院同意他俩探望巴老,那就喜上加喜了。
12月24日,我陪他俩来到病房。巴老虽重病卧床,但听到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来看望,他戴上多时未戴的眼镜,想仔细瞧瞧从银幕上走来的这对“英雄儿女”。
进门后,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老的手,俯身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在巴老耳边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巴老听了连连点头说:“你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英勇作战,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说完,他抬手接过“兄妹”俩的新年贺卡边翻看边说:“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
当听到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他俩一生时,我想起导演张艺谋的一句话“文学驮着电影走”。他形象地说出了是文学为电影提供了良好基础的道理。电影《英雄儿女》历久弥新,成了无人不晓的经典之作,它的艺术规律也在其中了。(陆正伟)
陆正伟 (1952~)
上海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电大中文系。1970年赴安徽省凤台县插队。1972年入伍。1982年转业后在上海市文联工作,1983年转入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工作,现任纪检员,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世纪巴金》、《晚年巴金》等,散文《真情》、《世纪巴金与四季收获》、《希望之火——记巴金随想录》、《梦之花——记巴金与刘白羽》、《永恒的航程——记巴金与萧乾》等,主编图文版《上海屋檐下》。作品2001年获《人民日报》文艺部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1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
⑨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什么电影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台词。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一、剧情简介
1、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
2、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动。王文清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这时父女终于团圆。
二、幕后花絮
1、《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三个原型在影片摄制时于树昌、杨根思都已牺牲,只有蒋庆泉还在世。
2、刘尚娴是在实习拍《北京人》去道具库借道具后往回走的路上遇到了挑选“王芳”演员的谢晋,谢晋从一个照面就认为刘尚娴是王芳的最佳人选,但因不知刘尚娴的姓名,武兆堤、毛峰、谢晋三人只好在女生宿舍挨个找,从而找到了刘尚娴。
3、刘世龙因为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不符合领导要求的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要求,但导演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饰演了王成。
4、《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并致电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对《英雄儿女》作出了评价。
5、毛烽和武兆堤为了确认刘尚娴的演技,特意观看了刘尚娴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雄儿女
⑩ 英雄儿女高清完整版电影
[英雄儿女]_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