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用意识形态分析电影

如何用意识形态分析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18 05:48:58

Ⅰ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指的是什么

电影传递出的价值观,比如全球最佳励志片肖申克的救赎给人的意识文化就是坚持,努力,自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这里的意识文化只是这部电影赋予的,一般多部此种类型的影片才会更好的体现是意识文化。

如何对一部电影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呢能具体详细的讲讲么,希望可以以一部电影为例子,比如电影《窃听风云

这个说起来话长,看那个幕后男主角对他喜爱的女演员不露声色的喜爱,孤身犯险却令人扼腕的震撼,男主角复杂的面部变化,观察到这些才能觉得这个片子的伟大,说到意识形态只能多翻翻东欧铁幕历史来主观揣测了,多么压抑想来也不过份

Ⅲ 高分悬赏!!三个题目!1电影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2电影的现实性和虚构关系 3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关系

以《卡萨布兰卡》为例
【摘要】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传递国家的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人物、剧情和画面等设计来构建一个个电影意象,迅速地反映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本文以美国经典战争片《卡萨布兰卡》为例,从其人物和剧情设置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电影是如何传达意识形态的。

电影是媒介作品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电影更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有力武器。它通过周密的人物和剧情设置,深刻而巧妙地渗透着美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战时期的战争片《卡萨布兰卡》正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意识形态首要关注象征形式与权力关系的交叉方式。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人物和剧情设置中,正是运用了权力关系中的国家、性别、种族等重要方式,来表现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意识形态。
一、剧情设置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首先,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卡萨布兰卡》中爱情悲剧正是体现了战争时期,个人意志必须让位于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
《卡萨布兰卡》中瑞克与伊莎深爱对方,却因为战争无法在一起。最后瑞克成全了伊莎与丈夫,帮助他们逃往美国。他们的悲剧爱情感人而无奈,这正是反映了二战时期的社会人面临的爱情困扰。爱情在战争时期往往被搁置。
其次,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对现实社会的关系再现。《卡萨布兰卡》中的战争剧情,则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与美国,与欧洲大陆各国家之间的关系局面。
《卡萨布兰卡》中,来自挪威、保加利亚、意大利和捷克等众多欧洲的代表们,为免受纳粹德国的奴役,纷纷逃亡卡萨布兰卡,并希望在此获得处境护照,取道里斯本,希望最终能逃到美国去。
1942年《卡萨布兰卡》拍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值白热化局势。纳粹德国横扫欧洲,欧洲各国受到德国的奴役。而当时,只有美国是唯一有力量与德国抗衡的国家,欧洲国家的众多优秀分子为捍卫民主权利,纷纷集合在美国的旗下,形成一条广阔的统一战线。因此,《卡萨布兰卡》战争剧情的设置真实地反映了二战时期国家力量抗衡的局面。
最后,意识形态的另一功能是建构一种关于自我及其与历史关系的“虚假意识”。《卡萨布兰卡》的结尾剧情则反映了美国纯属幻想的虚假意识。
《卡萨布兰卡》中,雷诺是法国人的代表。电影的雷诺是一个墙头草,毫无原则,随风摇摆。但故事结尾中雷诺却毅然投奔了自由法国的阵营,与瑞克结成了盟友。
二战时期法国是美国最重要的统战对象,但法国对美国的态度却不尽美国人之意。在《卡萨布兰卡》首映前,美军在卡萨布兰卡登陆。许多美军以为法国会热情欢迎他们,却不料法军大举进攻,将美军赶走。
而《卡萨布兰卡》带点荒诞的结尾剧情与现实大相径庭,其实是在给当时的美国民众传播虚假的意识形态,反映了美国美好却又天真的幻想。
二、人物设置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体现的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所倡导和维持的一套思想观念。而电影中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了国家对男女地位和种族关系的意识观念。
首先,《卡萨布兰卡》中的男主人公,美国人瑞克。电影中的瑞克完全体现了美国人观念中“美国男人”的权威形象。他主宰权力,他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咖啡店,他主宰着这里的一切,不为任何一个人冒险;他魅力过人,已是人妇的女主人公伊莎依然无可自拔地爱着他,连男人声称,如果他是女人,他也会爱上瑞克;他品德高尚,牺牲自己的爱情,依然帮助伊莎的丈夫逃往美国。总之,电影中国的一切都在体现着瑞克所代表的美国男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形象。
其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中重要的女性则是女主人公伊莎。伊莎无法忍受寂寞,在两个男人中间摇摆不定。她没有固定的工作,为最大的烦恼是爱情。她似乎是专门为了表现爱情而存在的,这样的女性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后是美国黑人山姆。他是瑞克的忠实仆人。在瑞克失意之时,他始终陪伴在瑞克身边。虽然电影中的山姆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形象,他弹着一手美妙的钢琴,《时光流逝》在他手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但尽管如此,仍然无法与瑞克式的美国男人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美国现状来看,黑人还未获得平等权利之时,将黑人形象设计成“义仆”角色,无疑带着些民主色彩。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可以被表达和交流传播时才有说服力。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影《卡萨布兰卡》中如此周密的人物和剧情设置,不仅反映出当时二战时期的国家关系,世界格局,战争进程等,更加深刻地刻画了男人,妇女和黑人在美国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在《卡萨布兰卡》的人物和剧情设置背后,是一道强烈的意识形态暗流。

Ⅳ 少年的你电影可以从哪个文学意识形态来分析

电影《少年的你》是一部极具文学艺术的影片,演员舒畅曾对这部影片做出这样的评价:“在饱满的叙事中透出残酷的诗意,令人沉重到窒息!”
的确如此。这部影片通过“校园暴力”这一事件,使处于底层社会两个极端,本不会产生交集的两个人——陈念和小北,得以共生。这部电影最能打动观者的,是陈念和小北的抱团取暖,这两个底层孤独灵魂的互相依偎,就像两只孤立无援的小动物互舔伤口,是生命中莫大的安慰。这也是电影对人文情怀的审视。
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而象征手法,是文学作品寄托希望,表达思想的绝佳方式。

Ⅳ 电影绿皮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影片《绿皮书》讲述了托尼与雪利博士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当然也是在借着白人的视角来表现一个伟大的黑人钢琴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出现在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馆与黑人乐队弹奏乐曲这段,在这个时候的音乐就是一个重要的能指,是随着雪利博士的情感进行演奏的。下面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解读:

首先是色彩中的情感符号,这部影片的整体色调并不是压抑的黑白,而是暖色系,其中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感,而绿色作为整部影片中出现最多的颜色,像《黑人出行指南》这本书封皮是绿色,雪利博士的车是绿色,幸运石也是绿色。幸运石在影片中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托尼与雪利博士两人关系从起初激化到逐渐缓和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开始是托尼在地上捡起幸运石,在雪利博士的呵斥下,托尼带着气愤与不满去还石,但在影片后面,托尼和雪利博士回家遭遇恶劣天气时,博士要托尼把幸运石放在车上,也就意味着之前托尼的把戏早就被博士看穿了,托尼并没有归还幸运石,在最后雪利博士回家之后把玩幸运石,也是为后面他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作了铺垫,所以说绿色就象征着托尼和雪利博士和解的颜色。

其次是构图中的符号,在整部影片中,出现中心构图的时候,像在车上,雪利博士总是往往处在一个边缘位置,但像影片最后当他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就会有中心镜头的展现了。在起初雪利博士面试前来应聘的托尼,表现雪利博士的是仰视镜头,展现他的高高在上,表现托尼的是俯视镜头,表现他的渺小,但后来发展到托尼拒绝雪利博士的一幕,两个人都站了起来,可以看出两人地位逐渐平等化了,再到后面托尼载着雪利博士去南方巡演,这个时候的雪利博士的地位就被边缘化了,像在车上,画面视点在托尼身上时,我们能够注意到雪利博士是被虚化的,这也就意味着托尼与雪利博士的身份地位逐渐发生的一个互换的过程。在影片开始一直是托尼做司机,而影片最后却是雪利博士开车送托尼回家,两个人经过这段相处,已经消除了隔阂成为了朋友。当然,我们也能发现,托尼和雪利博士两个人的感情也在随着同框的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华。

再次是影像中的象征符号,首先是托尼载着雪利博士逐渐南下的过程中风景的一个变化,植被是逐渐稀少的,环境逐渐恶劣,这是雪利博士内心的隐喻,也是黑人在南方遭遇歧视的一种困境的象征。以下分别探讨影片中几个象征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车

这辆车首先是绿色的,在前面有提到过,其次,它虽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但是坐在里面的拥有者雪利博士的内心却是孤独的,这辆车的存在是为了让雪利博士的尊贵地位的象征可以在南方为其保驾护航,在这段旅程中,这辆车也见证了托尼和雪利博士逐渐消除偏见与隔阂。

(二)斯坦威钢琴

首先,斯坦威钢琴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同时,这架钢琴也意味着雪利博士本身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尊重,在他巡演的过程中,弹奏的钢琴必须是斯坦威钢琴,他想捍卫黑人们弹奏古典音乐的一种权利。但在影片后面雪利博士在黑人酒馆与黑人乐队弹奏乐曲,用的钢琴却不是斯坦威钢琴,而是一架普通的钢琴,这时候的雪利博士不再以斯坦威钢琴来加持自己的身份,也意味着他接受自己的身份的转变。

(三)枪

枪的象征意义是权力,在影片中托尼解救被困酒吧的雪利博士,面对雪利博士的质疑,托尼明确表示只是虚张声势,托尼在橘鸟酒吧外掏枪吓唬偷车贼,这时候的枪是在警告黑人。但我们不清楚的是,托尼是从旅途一开始就带着枪,还是第一次在酒吧解救雪利博士之后购买的。

(四)信

影片中的信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在维系着托尼和妻子、孩子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同时也是雪利博士通过帮助托尼写信,表达了自身对于爱的一种渴望,他渴望如托尼般拥有的爱情和亲情,也渴望与托尼之间友情的一种延续。

(五)杯子

杯子可以说是一种态度的展现,影片起初妻子招待黑人修理工用的杯子,被托尼毫不留情地扔进垃圾桶,这个时候的托尼虽然生活在底层社会,但却有自己的态度,显示了托尼的一种劣根性,歧视黑人。后来托尼应聘,为了取得高额报酬忍气吞声,甚至不惜为身为黑人的雪利博士开车,但到影片最后,托尼与雪利博士的和解,也就意味着这种劣根性不复存在了。

(六)炸鸡

炸鸡是整部影片中是托尼与雪利博士和解的一种符号,雪利博士起初不情愿接受托尼递来的炸鸡,甚至是用兰花指捏着不知道如何下口,后来在托尼的劝说下,雪利博士沦陷在炸鸡的美味诱惑之中,肯用手吃。这意味着他们之间关系的和解,也能从中体会出雪利博士在逐渐接受托尼的生活习惯方式,也试图融入。

二、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解读影片《绿皮书》

首先,《绿皮书》这部影片中,能够清楚地看出其剖析了人们惯有的一种意识形态,雪利博士自身想要改变社会对黑人的一贯看法,所以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也拼命使自己与众不同。他虽然是黑人,但他却并不熟悉黑人的生活状态和黑人的流行文化,他比较倾向于白人的生活模式,让自己活得像个白人,可他无法获得白人的认可,所以他是通过黑人的角度来完成自我的认同。我们在影片开始可以看到他一身非洲酋长的装扮,旁边还有象牙的雕塑,想要制造一种典雅高贵的黑人形象,但这种黑人形象只是做给白人看的,表现给我们的也极其不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由于新航路开辟时期“黑三角贸易”,黑人没有了地位,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偏见和歧视,但这种偏见和歧视不仅仅是体现在黑人与白人之间。像在路易斯维尔·肯塔基州旅馆,雪利博士被同胞嘲笑,他离开旅馆去酒吧被白人围攻。像在剧院,工作人员因为托尼的意大利口音,歧视托尼。

另外,不仅存在白人对黑人也就是别人对自我的偏见,也存在着自我偏见,首先托尼存在自我偏见,比如他说,“我是谁我知道的清清楚楚” ,“我住在街边” ,“我的世界比你的黑暗多了” ,在托尼的意识里,他自己不是一个白人,他觉得他最多算意大利人或者是更接近犹太人。雪利博士更是存在自我偏见,他不听黑人歌手的歌曲,也不愿意托尼将他和大众黑人作比较,他崇拜的音乐家和欣赏的古典音乐也是白人阶层的,在雪利博士的意识里他是一个白人,在这种群体意识形态的催化下,变成了大家所认为的雪利博士,然而社会阶层是没有办法真正消除的。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命题:“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询唤就是让被钳制的客体仅从精神上觉得自己是享有自由的主体,影片《绿皮书》,就是使观众被影片中所倡导的平权感动,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现实中是不是真的改变了不平等的现状。南北战争后,虽然说废除了南方奴隶制,但是种族歧视依旧是存在的,雪利博士凭借其自身的音乐素养,通过雇佣印度裔佣人、摆放国王座椅等等,使提升自己的身份,能够让自己更类似于白人。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车子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抛锚了,雪利博士高贵地站在一旁等着修车的托尼,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画面转向了在农田里劳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注视着雪利,他们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雪利对他们也是不屑一顾的。还有影片最后当酒店服务员拒绝雪利博士进入餐厅用餐时,他决然离开酒店,不参加承诺过的表演。在黑人餐馆内,托尼借用肯尼迪的话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其实肯尼迪说的是:“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对白人政府的解构,政府是没有办法真正帮黑人平权的,黑人只能靠自己。但是,在雪利博士和托尼被关押的时候,还是靠了白人总统才能出狱。意识形态上的询唤,让黑人自愿完成了自我隔离,但在这种表面现象下,观众也忽略了黑人依旧不平等的一种社会现状。

种族问题其实更多的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在社会认知下,黑人处在低贱的位置,白人处在高贵的位置,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是白人优越论,所以黑人是被歧视的对象,但在《绿皮书》这部影片中,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并没有存在一种绝对的隔离。就像托尼存在的对于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雪利博士对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一定的,托尼和雪利博士就存在了一种文化的对立,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对立,但是,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还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白人或黑人的认知,不可否认的在事实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下,托尼存在的一定的对于黑人文化的接受程度,还有雪利博士存在的一定的对白人文化的接受程度,就是比较复杂的了,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美国文化整体性的表意。

Ⅵ 用意识形态分析写《紫日》观后感

观《紫日》有感:中国电影需要一点精神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 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应该想到 “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Ⅶ 用意识形态分析一部电影,要原创!!

建议你写《红白蓝》这部经典电影堪称意识形态的杰作,看内容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但只要了解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 就可以了解欧洲国家的三色旗,红、白、蓝三色旗,这与法兰西文化的影响力有关。众所周知,红、白、蓝三色代表自由、平等与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因此影片融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
此外简单一点你也可以写阿汤哥的《飞利浦船长》,里面融入了美国人得意识形态和索马里海盗的非洲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中表现的很明显

Ⅷ 什么叫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
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Louis Althusser,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Sla
voj Zizek, ed.,

Mapping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94. p.120.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
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
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
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
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
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
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
,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
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
)的"观念"之中。
讲简单点就是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角度,共产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意识形态(ideology)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意识形态特别指涉在表意层面上展开的权力斗争的方式;尽管这种表意活动卷入了各种霸权过程,但并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维持统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变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话语问题,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问题,而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所叙说的命题问题)。意识形态也不只是一个偏向性的、偏见性的和党派性的话语问题,尽管没什么人类话语不是这样。
意识形态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系。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而言,存有两种主要的路径:利益论和张力论。在前者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而对后者来说,意识形态则是病症和处方。以利益论来看,意识形态的主张要在争取优越的广泛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据张力论,则是在修正社会心理失衡的漫长努力背景中来考察。在前一种背景中,人们是追逐权力,在后一种背景下,人们则是逃离焦虑。
尽管有其他差异,但所谓认知的和表现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信息的外在资源,人类生活正是依赖这种资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们是感知、理解、判断和运作世界的超个人的机制。文化的种种模式--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科学的和意识形态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序";它们为社会的和心理过程的组织化提供模板或蓝图,就像遗传机制为有机体过程的组织化提供了这样的模板一样……人这种制造工具、会笑和会撒谎的动物,也是未完成的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完成的动物。人是他自我实现的主体,他从符号模式建构的一般能力中创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说,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社会秩序的图式意象的建构,人才使自己无论好歹地成为一种政治动物。
作为文化系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应在其分别表征的总体情境的不同符号策略类型中找寻。科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命名情境结构,亦即包含其中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是无功利性的,其形式是节制的、简洁的和绝对分析性的,通过回避最有效的陈述道德情操的语义学手段,科学寻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识形态命名情境结构的方式则是,包蕴其内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乃是一种承诺。其风格乃是华彩的、生动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过科学所回避的语义学手段来表达道德情操,它追求唤起人们的行动……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和批判性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辩护性和论辩性层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个部分,即主动关心信仰和价值模式的确立与捍卫。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从这一较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并不能给予我们多大帮助,因为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体系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毋宁说是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问题。现在人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虽然暴力在社会危机的动乱时刻完全是必须的。恰恰相反,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某种形式的赞同,起码是某种形式的被动接受,因此庞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说服人们相信社会生活就应该如此,相信变革是枉费心机,社会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等等。而同时,可想而知,一种相对抗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作为关于社会状态的"科学"--向占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作为更广阔范围内夺取政权斗争的一部分,还必须发展自己与之相对的意识形态。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识形态不是由对肯定的本质的误认所构成的,确切地说是相反,意识形态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以下事物所构成的,即没有认识到任何可能性不确定的特征,以及没有认识到任何最终弥合的不可能性。
.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概念,后来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这个概念所拥有的许多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理性现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现象晦暗,更难以把握。它的神秘化力量可以如此隐蔽,以至于逻辑的艺术不足以打碎这种神秘。神秘化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意图,将神秘之物给神秘化了。
就像康德超验辩证法中的理性一样,意识形态可能是幻象的必要来源。这也许是最近的一种看法。假如人们相信阿尔图塞的话,那么,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了某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中,意识会经验到它对决定它的那些客观的和物质的条件的依赖,亦即对科学理性在其客观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条件的依赖。然而,一个必然产生的疑惑是,这是否同时在告诉我们以下意识的某种怪异性,这种意识是有关科学所控制的秩序的,确切地说,与科学所属的东西相关,亦即主体的断裂,科学与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和"游戏"。

比尔格(Peter Bürger)
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模式中,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社会现实的拷贝,亦即社会现实的复制,而应看做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一种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对作为一种不充分事物的所经验的现实的反应("真正的现实",亦即人在现实中展开的可能性被压制了,因此人被迫进入在宗教领域中"幻想地实现"他自己)。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某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它们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只是掩盖了经济利益,它们不只是标语和口号:它们是所进行的现实斗争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识形态"在社会学分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但这个术语的困难首先在于:要么它是用于描述:a)一个阶级或其他社会集团系统的或自觉的信仰,恰如"意识形态的"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则或理论主张,或通常不那么中听的说法,是指一些教条。要么是用于描述:b)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独特的世界观或普遍观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统的和自觉的信仰,也包括不那么自觉的和系统阐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假定、意旨和承诺。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意义,它是由社会的状况必然产生的,并有助于永久维持这些社会状况。我们会感到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一种身处某个社会"阶层"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很难察觉。实际上这种需要也许是想像性地被赋予的。我们所有人都真实地需要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共同文化。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就提供了这一需要,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在地)实现一种肯定的功能。

齐泽克(Slavoj Zizek)
作为一种信念,一组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与这一概念对应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就是征候式阅读模式:这一批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裂隙、空白和笔误来揭示官方文本隐含的偏见--以"平等和自由"来揭橥市场交换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当然,这种市场赋予生产方式所有者以特权。
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一个保证社会再生产同质的机制,不再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它变成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含混关联的和异质的过程的"家族",其范围是严格地局部性的。依照这些思路,所谓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主题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么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不限于某一社会阶层,要么揭露意识形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是边缘化的。

Ⅸ 所谓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方法是指去分析电影代表哪个社会阶层的利益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至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而《电影手册》强调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任务,就是要破坏和反对电影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共谋”;同样,批评电影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否定影片所标榜的“真实性”。电影领域里的意识形态批评把后结构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倾向于挣脱作者论和类型电影研究的藩篱,力图采取症候阅读的方式,从文本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动力关系中寻找颠覆电影与“现实”或“主导意识形态”的途径。

Ⅹ 求一篇张艺谋电影英雄的影评,3000左右,要有意识形态、阶级意识等方面的分析,最好是原创。

从东西方意识形态论《英雄》

电影《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并在西方电影市场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
《英雄》借此刻无名和秦王之口,交替讲述了三个与刺秦有关的故事——无名虚构了反刺秦的故事一:先杀长空,再诱使飞雪杀残剑,最后在飞雪方寸
大乱时杀之。而秦王则更相信自己的揣测出的故事二:为完成刺秦,无名与长空串通,由己杀之,而后再邀残剑飞雪之一献身,其间飞雪为爱而先伤残剑,再为刺秦
捐躯。最后,无名坦诚公开了真实的故事三:为完成刺秦,经过串通,无名假杀长空,后与飞雪联手伤残剑,再于秦军阵前假杀飞雪。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为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影坛上颇为流行的由不同视角来建构的“分段讲故事”的叙事模式,这种突破可谓是同时迎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的东方市场)而言,电影《英雄》取材自大众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的故事,无需翻阅多余的历史资料,华语观众就能立刻进入
电影的文化语境,加上影片中所运用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独白,也使观众没有任何隔阂感,就能顺利进入情境。但区别于以往历史、神话、武侠电影对故事精神内核
——不畏生死抵抗强权的赞颂,把该类电影的社会功能定义为用“侠”的形象以武犯禁,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在《英雄》中,张艺谋改变了叙事策略,其主题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消解了其中启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产阶级在目前国内的文化语境之下对宏大叙事的矛盾
心态。可以说,《英雄》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对于权力的基本认识:崇拜权利与梦想对抗强权并存,而影片试图调和这种矛盾。把巩固权利与向权利挑战这两种对立,
并列地呈现在故事中,正是这部影片的独特所在。
电影提供了两个位置供观众同时选择:有权的在位者与无权的挑战者,并试图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极力在各自的道德取向上平衡两者的关系。我觉得这
其实正反映了导演、编剧代表的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中,自相矛盾的英雄观——人们在主观意识上会试图把两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
两者实质上的互相消解,使两类人物都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但是,电影以形象感人,观众习惯性地首先与无名、残剑、飞雪等为代表的侠认同。他们是对荆轲
之类转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写,以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这种认同感也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英雄情结”、“侠客豪情”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无名在被秦王识破后,用剑柄象征性地刺秦王这个举动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这种安排极具象征性:无权的个体或许无法跟有权的统治者抗
衡,但影响统治者的观念比消灭他们的肉体更重要、更有效。若无法用暴力夺取统治者的权利,只能转而求其次,通过发挥更大的话语权,以传达自己的呼吁和平的
观念。这是东方意识形态中“中庸”但不妥协的思想的传达和写照。
三个以不同影调建构起来的叙事段落,形成了部分的相互否定关系,于是在表面上似乎形成了叙事的“罗生门”——所有人物的叙述都被质疑而不可
信,从而形成了结构上的开放性。在这一作用下,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便出现了微妙的裂缝:杀或不杀,合或不合,群体或个人的英雄主义,都是对原先故事设定的
一种颠覆。但这种颠覆却为观众所认同,因为观众进入了情境,见证了整个颠覆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故事中的人物“无名”是不易的,几番挣扎与斗争都是艰难
的,他最后的“英勇就义”并非与传统中国价值取向中的群体抗争意识相对立,是鲁莽或冲动无智的,而是迫不得已成就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观众眼中,他
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着千万人的努力与斗争。这样的结局,不过是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表现出“群体抗争意识”的内涵罢了。
另一方面,西方市场而言,《英雄》中大牌明星“国际脸”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充分突出“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意境与
最有观众市场的“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无一不遵循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
《英雄》可谓在起点上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市场前景。而影片中主角无名带枪匹马前去刺秦,与秦王斗智斗勇后英勇就义,恰恰迎合了西方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个人
英雄主义”的崇拜与推崇。
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思维是侧重于从个人角度来看待集体,他们认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强调个人的作用、能力、奋斗、拼搏等。因此,个人英雄
主义是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这一点在美国的西部电影和罪案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经典西部电影《正午》、风靡全球的《蜘蛛侠》、《超人》系
列,主角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电影中英勇的主人公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他们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高德规
范,去反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不同于中国观众对影片结局的理解,西方观众普遍推崇无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他们看来,无名不畏权威,为报国仇家恨,隐姓埋名,身负刺杀重
任,凭借个人能力与秦王斗智斗勇,不断地化解危机,是个人英雄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碰撞。这种人性的力量使其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魅力,他是无数无权者
勇于进行斗争的形象的化身,符合西方观众传统观念中“英雄”的形象,所以《英雄》才在西方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且收获颇丰。
应该承认,导演在抹平缝隙掩盖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这是商业片的必然选择。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许多利益和愿望,从理性
上分析,它们很可能出自互相冲突难以协调的意识形态。赢得观众的要诀在于,不要突出某种意识形态压服其他,企图根本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而是找到调
和之道,使各种利益集团从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因素。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英雄》的故事其实就是《英雄》在当下的情境的隐喻,也恰恰成了当下世界的一个隐喻。”从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来看,导
演张艺谋借助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讨巧地将东西方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上的差异“缝合”起来,在存异中求同,引导观众看到了各自想要的结局,攻克了不同
文化语境带来的挑战。而另一方面,《英雄》采用的成功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也为未来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长久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它是是中国电影
产业化道路的一块里程碑,它在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上,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意识形态分析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电影哪个网址好用还是免费 浏览:487
电影电视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907
超级恐怖狗电影有哪些 浏览:516
好看的讲妓女的电影 浏览:229
北京电影学院都出来过哪些明星 浏览:68
有什么好看黑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879
关于淘金的中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618
钉子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浏览:879
2018有什么好看的科幻电影 浏览:137
接电影票是怎么 浏览:243
2015年漫威电影有哪些 浏览:506
好看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浏览:397
袁祥仁电影有哪些 浏览:543
电视如何看u盘下载的电影 浏览:91
陆行鲨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172
武侠动漫电影免费大全百度 浏览:455
chc高清电影怎么样 浏览:18
金城武喜欢你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966
杨波小凤什么电影 浏览:157
华为视频里的电影是免费的吗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