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基斯坦电影的巴印竞争
但是,巴基斯坦的电影业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印度电影强有力的竞争。印度影片毫无取制地大量输入,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许多制片人和发行人实际上成了印度电影制片人的代理商。从1947年到1954年的 7年里,整个电影业几乎为这些代理商所控制。国产影片的卖座率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巴基斯坦电影界多次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电影业,为此还发生了有组织的抗议运动。面对这种情况,巴基斯坦政府陆续作出一些规定,如进口一部印度影片,必须同时出口一部国产影片;东巴基斯坦进口的影片不得在西巴基斯坦放映,反之也同样。后来还规定影院必须以85%的放映时间放映本国影片。与此同时,一些巴基斯坦制片人也宣布要拍出自己的优秀影片。达乌德·姜德导演的《萨西》(1954)和安瓦尔·格玛尔导演的《隐姓埋名的人》(1954)取得了成功。新的政策和巴基斯坦电影界的努力推动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1955年,影片产量上升到19部,一些原来热衷于发行印度影片的发行人也开始为发展本国电影而努力。如阿迦G.A.古尔于1954年在拉合尔建立了常新电影制片厂。同年,赛义德A.哈龙在卡拉奇创建了东方电影制片厂。他凭借哈龙家族的影响,获得了“科伦坡计划”提供的全套制片厂设备。东方电影制片厂很快拍出了《选择》(1955)、《还是处女的寡妇》(1956)等影片,还拍了第一部信德语影片,大大推动了卡拉奇的电影业。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又决定禁映1954年7月以前进口的618部印度电影,以保护本国电影业的发展。
Ⅱ 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如何用电影改变国家
1965年生于孟买阿米尔汗,从八岁开始电影生涯,可以说他是印度电影的名片他在里面印度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亚于成龙在中国”刘德华,中国”它被称为。他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真诚善良,热心公益,关心国家社会他对社会弱势群体充满同情,多次流露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印度良知”。
通过幽默的方式,影片讨论了填鸭式教育、拜金主义与贫富差距随着情节的曲折,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教育的最大本质是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这部电影也唤醒了当今社会,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不能扼杀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强加于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他们应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
Ⅲ 曾完爆印度的宝莱坞的香港电影,为何如今会反被宝莱坞电影远远给超越了
曾完爆印度的宝莱坞的香港电影,为何如今会反被宝莱坞电影远远给超越了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结果,下面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内容:
三、香港电影退步到本地化,印度宝莱坞走向国际化:
香港电影逐渐走入本地化的圈子里面,没有和中国文化结合,也没有结合国际文化,宝莱坞现在开始发展国际化,因此他们的水平超越了香港电影。
Ⅳ 怎样乐观的评价印度的电影产业印度的电影产业发现的趋势是怎样的
以下答案摘自我回答的另外一个问题。如果题主认为不充分我还可以再补充。
印度电影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一直以来印度对外文化输出的关键就是电影。除了本国国民,还有移居海外的印度人,甚至其他国家的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印度电影的受众并且为影片中悠扬的音乐、动人的舞姿所打动。印度电影不是音乐剧也不是单纯的歌舞片,而是流动的鲜活的生命。因为电影是印度百姓娱乐生活的主要部分,可以说基本取代了电视等其它媒体。所以也不难理解依靠这么坚实的群众基础,电影业如何不兴旺。
近几年的印度电影,除了年轻一辈的演员还是以题材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的影片出道之外,前辈电影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印度社会本身。他们开始意识到电影这么被观众所喜爱,这么被观众所接受,它发挥的作用就不能只是娱乐,更多的是要让人们领悟和学习,自己所在的这篇土地,它多么神奇美丽,又有多少问题让人心碎。印度电影从传统的爱情片、宗教历史题材片开始向一种教育性更强的电影类型在发展。
Ⅳ 你如何看待近些年印度的电影制作
其实并不只是最近很多年的印度电影收获了许多好评,印度电影一直来说都是一个在电影文化方面上的输出国,像前几年阿米尔·汗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印度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印度电影广泛的为大众所接受,大概是在《摔跤把爸爸》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开始广泛的引起国人的关注,印度电影中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反抗,二是歌舞。
其次是歌舞,印度这个国家非常出名的一个特色就是非常能歌善舞,而这些也在他们的电影中有所体现,他们的电影中经常会穿插一些歌曲和舞蹈,使得整个电影充满印度风格,其实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中国电影充满了中国风一样,一个充满民族特色并且表现的非常好的电影,自然会收获到很多人好评。
Ⅵ 关于二战保护放电报的印度安人的美国电影
《风语者》尼古拉斯凯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年,几百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作为美国海军的秘密武器,每个“风语者”都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他们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每个纳瓦霍译电员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译电员即将被日军俘获,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海军陆战队员乔·安德斯(尼古拉斯·凯奇饰)就是一名译电员保护者,他奉命保护一个名叫本·亚兹(亚当·比奇饰)的纳瓦霍士兵。在残酷的塞班岛战役中,被俘的命运就在眼前,执掌他人生杀大权的乔陷入了道德与军命两难的抉择:他到底能不能、该不该在紧急关头杀死已经和自己
Ⅶ 为什么印度的电影不能再中国公映
不是不能,的确有公映过,就近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就远说流浪者....国内的确都放过
只是印度电影在中国放映的太少了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电影相对于其他国家它主要依赖的是国内市场,不太注重海外市场。因为印度国内有着特别庞大的观众群体,再加上南亚东南亚其他国家,基本就能维持。当然随着拍摄成本的一步步提升近年来的印度电影也开始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
但是那也只是针对,比如北美,比如英国这些有很多印度裔的地方,而非中国。中国市场对印度电影来说真心陌生,也就意味着风险。文化背景观影习惯观众群体都有差异,在中国看印度电影了解印度电影的终究是少数派非主流,所以这些给印度电影走向国内制造了一些困难
还有就是国内这个电影引进...大多都是进比如美国大片..因为有人看有固定的观众群体。而印度电影一方面国内看的人太少一方面我猜是不是出于保护国产电影考虑呢...宝莱坞虽然比不上好莱坞但是好歹人家的电影产业比我们健全比我们发达...老百姓一大半看好莱坞,剩下的大多数看宝莱坞,国产的片子怎么办。还有就是觉得中印,其实这两个国家缺少文化上的交流,彼此不了解的太多,就会有隔阂。
Ⅷ 印度电影对我们有何影响
随着中国观众越来越多接触到域外电影文化,以及印度宝莱坞风格本身的流变,以往国人对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观念正在改变。中国的老邻居正在用电影改变它的国际形象,背后则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融入全球化后的必然结果。
可能很少人知道,现在在印度看电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国歌的,因此看到最后赛场响彻国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观众为了看场电影要起立两次,笑场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国歌之后现场观赛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声“印度必胜”!大家或许不会忘记,带她来看比赛的父亲,正是一直低价给吉塔一家供应鸡肉的人。一个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儿,吃着穆斯林养的鸡赢得了国际摔跤比赛金牌。影片的民族诉求,一切尽在不言中。无论从商业成熟度还是社会议题开放度而言,印度电影都堪为中国电影的老师。
Ⅸ 印度为保护本国企业将采取什么措施
“对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板征收两年关税。第一年收25%,第二年上半年降至20%,下半年降至15%。”印度商工部下设外贸总局(Directorate General of Trade Restrictions ,简称DGTR)在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如上建议。
可再生能源开发公司负责人Sunil Jain表示:“这样会使太阳能板的关税上涨54派沙(paise,100派沙=1卢比),每单位的产品从2.50—2.75卢比涨到超过3卢比。”
印度约90%的太阳能板都是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口,因为进口设备比本地设备价格低25%—30%。
来源:观察者网
Ⅹ 求一部关于印度殖民地时期的电影
布鲁斯威利斯演的
太阳之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