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仅仅看了书,没有看电影。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虽然作者这么说,但事实上是在辩驳人生的意义,一开始我们为自己活着,后来为身边最重要的人活着,最终却只能为自己活着。
对于福贵而言,因为浪荡导致家庭没落,父亲失望逝世。本来只是一个浪荡公子的悲惨故事,却突然让这个主人公幡然醒悟,准备要开始承受这生活的苦难的时候,又离奇曲折的被拉去打仗,差点命丧战场。回到家中,已然是另外一分光景,母亲病重,女儿聋哑,生活已经不易,却雪上加霜。而他的妻子,一生都爱着他,默默的承受这一切,却没想到最终还是经历了这惨痛的一切。女儿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好人,本应该长久圆满,却因为医学技术的落后,悲惨结局。
这个里面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他女儿的丈夫,那种特别憨厚的感觉,虽然没有见到这个人,也能感受到你面前的是一张质朴的脸,脸上挂着乐呵呵的笑容,岳父大人交代的话,那是完全听着啊,对媳妇那种好,也能够从心底感受得到。
而福贵的妻子,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献给了他,始终无怨无悔,感觉虽然很苦,但那种苦有带着一点点甘甜,这种甘甜是在福贵幡然醒悟的时候,是在久别重逢的时候,是在走向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的时候。
这里面的人物,刻画得都是那么的传神,入木三分。
这部作品最大的有点就是把人生的大喜大悲描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角色都让你既爱又恨,有时候会去同情他的境遇,又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好像每一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一个人,这样的故事或多或少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然而,经过了这些大喜大悲,回头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似乎不是发生在故事的主人公自己身上。到底是他已经心如止水,还是已经心如死水,恐怕两者都有。就这样活着吧,就这样活着吧。
任何个人的悲剧,很多时候都是时代的悲剧。
所以想想现在的时代,想想身边的生活,还是挺美好的。
B.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
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过自新后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不过,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节发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留家庭温馨的氛围的线索。
电影《活着》场景
作为风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有庆、凤霞、馒头都只是远方的希望,但家珍这个相濡以沫的爱侣的位置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说原著中,作者最后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个福贵赖以慰藉的心灵港湾。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是发人深省……
C. 如何看待电影活着
这部电影由张艺谋执导,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纨绔子弟沉迷赌博,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将父亲活活气死。而后是他坎坷的一生,不断的遭受着生活的恶意,最后剩下的只能是“活着”。
电影改编了很多,富贵被拉去当壮丁,有庆惨烈的死法,尤是这样,也没有打败富贵对生的希望,他坚守着,也劝慰自己,自己从来没有怕过,却还是没有迈过文化大革命的批斗。对于人来说,生命多么重要,各自珍重吧!
D. 余华《活着》的评价
余华《活着》的评价
“子非鱼,安之鱼之乐?”此句出自《庄子》,可让我将此句融于生活,真正理解,却是在读完余华的《活着》之后。我只是我,因此无权评论除我以外任何人的人生,甚至于评论自己都要等到那油尽灯枯的弥留之际才能做出真正客观全面评价吧。还是来谈谈这部小说:
初读此书的时候未解深意,常常会想,明明是名为活着的一本书,为什么总是在写死亡?也许是想用福贵身边至亲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来凸显其活着的孤独和痛苦;亦或是想表明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活着的不易与艰辛;还是说,活着本身,就是不幸,就是不断地趋于死亡?读完后,我才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和起落盛衰,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得作者余华曾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样的思想其实有些倾向于海明威式的虚无主义,人生仿佛虚无,活着亦只是其本身。虽然人生的本质如此,但若活着漫无目的则仍难以领悟人生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只是虚无可我们仍要心怀希望,就像“太阳明天依旧会升起”。似乎战后的人们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后往往更容易将思想沉淀下来,陷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如美国战后文学流派“迷失的一代”所展现出来的那样。中国抗日、解放战争后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创作者莫不是如此。他们描写现实,述说苦难,也许《活着》的作者还要加上这么一句:描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余华明白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务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可一本书就像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每个字句都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其很难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于是或多或少都有着自身经历或是主观性的代入。因此作者在描述福贵的故事时,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由福贵讲述他所经历过的种种,去讲述他整个人生中由时间所创造出的诞生和死亡、幸福和痛苦、平静和动荡;创造出的记忆和感受、理解和想象,才有了故事和神奇。最后,便有了这一部《活着》的经典,其自身也成为了活着的艺术。
不记得是哪位文学大家说过∶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因此短篇小说往往有着许多出人意料的情节。余华的《活着》虽说是一篇长篇小说,但充满了戏剧性,他为我们解释的活着一词是充满力量的。这个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一家,最后活着的只有那个富贵中堕落、贫穷里安然的福贵,他最是平庸亦最能忍受现实。命运像是在和他开玩笑一般,每当给了福贵一点幸福而稳定的日子,接下来马上就有一场事故等待着他。每一场事故的发生都随着一个生命的逝去,生命在这样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突如其来的死亡是飞来横祸,而那么多的死于非命又使冥冥之中命运那不可臆测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大。生命可贵,活着不易,命运让福贵的人生曲折不已,也正是这份曲折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余华认为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有着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可实际上作为读者的我却仍然觉得命运朋友对福贵采取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势,所谓的携手同行也不过是上帝般冷漠的怜悯罢了。命运让这部《活着》成为由死亡序列组成的整体,死亡串联着福贵的人生,而他无法抵抗,总有一天,他也要走向死亡,和家珍、凤霞、有庆一同在那片他们劳作的土地中安眠。
看过电影,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本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是葛优。观影过程中除了对葛大爷演技的惊叹,感触更多的还是张导对这本书的领会与理解。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着迥异的表达效果。即是说人们在声音画面中所领会到的东西,其重点往往与在在文字中所领会的完全不同。这就表示,若想使两种表现手法得到同样效果甚至产生超越原著的升华,电影制作者势必要在小说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一定的修改,而如何修改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电影和小说中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便是福贵的职业。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福贵和他父亲一样是败家子,父亲败了家财的“半壁江山”,而他却败光了整个家,也在赌桌上输掉了自己的人生。从此,他失去了少爷的身份,同时失去了一个爱他的女人,即使后来家珍有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但刚沦为穷光蛋的他还是好好领略了一把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滋味。今后的人生还要继续下去,可究竟要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电影中福贵拉起了光幕,唱起了皮影戏,而小说中,福贵租了曾经自家的五亩地,成为了佃农。皮影戏在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中是一个经典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用唱词和那些变幻着的光影隐喻了人生如戏,而土地在小说中也有着非凡的深意。
土地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意象,首先就代表着广大与包容。土地是广袤辽阔的,它从不计较,并永远纯净、朴实。中国上千年来的农耕文化让人们对土地饱含深情,农民更是对土地有着虔诚的崇敬。所以虽然皮影戏的艺术感更强,可小说中的土地作为《活着》中表现时间与生命联系的意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发最深层的思考。微弱呼吸着的悲怆残阳中,那个被无意感染了的午后黄昏下,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淡然,有人在缓缓讲述着自己的过往。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然说者不觉,听者感伤。在这片有着古老历史的土地上,有多少个福贵就这样活着等待死亡?
福贵一生映射出的是那个不成熟的时代,一个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人权遭到践踏、法制形同虚设的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战争、饥荒、革命使得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人们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当他们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才能懂得如何活的真实、宁静、淡然。有人说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我相信,正是这份勇敢让他得以活着,而人生的价值便是能有所追求,有所期盼。
人生是一部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而世上能做到不已物喜,不以己悲的贤者没有几个,我们不如活出真实的自我。人生那么长以至于有那么多的苦难,又那么短不过一弹指的光景,俯仰之间新楼成陈迹,红颜为枯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最初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门艺术,需要一生去探索。这也许是我目前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E. 《活着》评分暴跌,这部作品有何不足的地方
《活着》这部关于丧尸的题材剧来说。相信你看过的朋友都对他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一部分观众觉得它在内容上和人性方面刻画的非常好,然后另外一部分观众觉得这部电视剧没有独特的吸引之处,也就是没有很深的亮点。所以在观众的评分上就显得不是特别的高。如果就个人的观点来看这部剧还是有很多看点的,当然也有一些做的不足的地方。
虽然这部影片评分不是特别的高,但是总体上讲还是值得观看的,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对于一部城式题材的语句来说,可能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会更加的注重场面的惊心动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观众切实的真实感。很好的留住观众的眼球,而且在这部剧当中,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是韩国的当红明星。在人物的选型方面也是下周的功夫。
总之不管怎么样。对于一部影片,我们不能就直观的就说它是好是坏,只要个人觉得好看就行。所以对于那些评分比较低的影片来讲,也有它的存在之处,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喜欢。
F. 活着的影片评价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金鹰网评) 。
《活着》这部电影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凤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相比余华的小说《活着》,电影《活着》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观众展现了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农民家庭。
影片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凤凰网评) 。
2015年《内地导演作品评分榜》中,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在豆瓣和时光网上打分都超过8分,评分最高的《活着》达到9分。
G.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H. 活着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
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
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
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
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
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
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
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
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
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
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I. 余华《活着》最后一段赏析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