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日常用什么语言交流呢 贴吧里有些人说他们得用英语才能交流 看宝莱坞电影他们说
印度像中国一样是多民族国家,所以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和民语,但是和我们通用普通话一样,印度话是通用语言,而且由于印度曾是英属殖民地,所以英语有深厚的基础,母语、印度话、英语是印度小孩必须学习的
② 刚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印度人怎么一般说英
因为有段被殖民的历史,所以英语在印度也是通用语,在电影《起跑线》中,男主虽然会听会说英语,但拼不出一个单词,可以反映虽然印度大部分人会说英语,但教育水平也不会高。
③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
有不少印度人参与其中总结自己同中国人交往时的只字片语,想总结出其中大致的轮廓。
一些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比如说《三傻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国人认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种姓制度制约了印度的发展。在中国人的眼里,印度有宝莱坞出品的优秀电影,盛产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业比较发达,印度人英语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发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够发生战争,但是中国人有部分人会有军事教训印度的想法。但是实际上,两国都知道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体总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媒体总是在辱骂印度。但是实际上,中国并不怎么关注印度,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真正的对手美国,中国的媒体也能如实专业的报道印度发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废钞的举措和印度成功发射卫星,但是在社交媒体,中国网友总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于嘲笑。
事实是,印度对中国的关注远超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度,不仅在中印两国国内如此,在美国网站上也是如此,对中国感兴趣的印度人远超对印度感兴趣的中国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对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对他们有利,因为这是印度向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契机。
④ 印度人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神啊》(阿米尔汗版本)
《巴霍巴利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好莱坞制作 印度故事) 《摔跤吧爸爸》
⑤ 印度人的禁忌
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
⑥ 印度人在印度也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聊天,看电影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替阿三回答你 ,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倒是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
⑦ 印度人不看外国电影吗
很少看,因为印度有跟美国好莱坞一样的宝莱坞,印度也是电影大国,而且印度人喜欢电影里面出现MV一样的歌舞片段,这在其他国家的电影里面是不存在的,所以印度电影更符合印度观众的口味。当然好莱坞大片也卖到印度去的,但是票房就没有大陆地区或者北美地区那么好了
⑧ 5 部电影告诉你,印度人为什么比我们幸福
电影就是艺术的加工和创造,电影是电影,幸福是幸福,电影中反映出的很多情况不见得是真实的,印度人有的可能比我们幸福,也有的会不如我们幸福,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建议大家真正能将自己整个人生的幸福感提高起来,做一个真正幸福一生的人。
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满足、方便划等号。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一个人的幸福,是靠双手创造的,是用心面对人生的结果。
幸福,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幸福,更是人生旋律中优美动听的音符!
⑨ 印度人的真实生活是电影里面的吗
电影反映的只是真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平时关注一下新闻就知道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了。
⑩ 印度人怎么看中印战争:很多人至今想不通
原文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方对青少年展开军事训练。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
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
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
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
印军在撤退途中遭到中国军队伏击
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
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
《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分歧明显。于是记者找德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请他们问问身边同学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一个名叫布诺的印度学生听到问题后反问:“除了1962年,为什么中印之间数千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双方对形势估计错误,现在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名正在备考MBA的男生库马尔说:“我对这个了解不多,我听说中国占了印度大片土地导致了这场战争。”而一名爷爷参加过1962年战争的高二女孩安卡尔说,她知道这场战争印度输了,中国因为装备好赢了,但也希望两国未来关系改善。记者想请她爷爷谈谈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但女孩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记者。
在《环球时报》记者问过的10名学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说印度赢了战争。另外知道的5个人中,有2到3人认为这场战争涉及麦克马洪线,也与达赖喇嘛有关,而这些认识都来自于中学课本。一名刚刚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学的女孩告诉记者,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中印战争,但她上的政府学校高三的《政治》课本中专门有一章关于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对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里,本报记者也问过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方说:“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说现在,中国印度是两个大国,我们之间有很坚实的友好关系。”记者也问了一位30多岁的瑜伽老师,他说:“那是历史,过去很久了,我们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国玩具质量问题对中国形象影响更大,因为这涉及人们关心的健康问题。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印度军方对平民百姓进行军训。
精英们的战争记忆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往往受到精英阶层的主导。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时年36岁的印度人民院议员瓦杰帕伊带头前往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呼喊反华口号,要求尼赫鲁政府增兵把中国人“赶回去”。
2004年8月,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78岁的瓦杰帕伊在卸任总理3个月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原本挂在印度精英嘴边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称为“中印边境纠纷”。这一细微的差别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阶层对华态度的转变。
此外,印度的一名陆军上校是《环球时报》记者的老朋友。他主张中印两军加强交流,但对那场战争仍记忆犹新。他的个人看法是,此役的爆发的确是印度理亏在先,毕竟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
为了进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态度,《环球时报》记者致电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讯社亚洲新闻社一位副总编辑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记者问他是否觉得1962年战争仍然重要,他回答“这是肯定的,虽然印度和中国之间此后没有战争,边境地区也维持和平,两国关系极大地改善,但是两国边界尚未划定这是事实。虽然大家都希望两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那并不是事实。印度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报道反映了各方的不向意见。”他个人印象里印度方面最近讲述1962年战争的影片和书都不多,报道也不多,但他解释说,“一个问题可以很重要,但并不一定是人们日常关心的问题。”
给记者唱那首战争歌曲的狄博杰教授说,他小时候知道这场战争是因为突然有很多西藏人来到他的家乡,解释原因的时候会提到战争。小孩子当时觉得藏人的服饰很可,但是流亡藏人也帮助修公路,对当地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地民众也对他们表示同情。他感觉至今在流亡藏人多的地方,比如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地区和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人们对那场战争的记忆相对其他地方可能会深刻一些,但即使是该邦发行的报纸特别提到战争的也不多了。
中印战争期间的印度锡克士兵
印度战略问题青年学者佐拉华-辛格则认为,1962年中印战争主要责任在中国,结果是印度输了,中国占据了当时属于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对于最近印度往边境增兵,他认为中国不应将此视为威胁,因为边境地区中国的军事优势远大于印度。对于印度一些军官强硬的言论,他认为反映了军队“卧薪尝胆”希望“雪耻”的心理,因为中印战争是印度独立后唯一一场输掉的战争。此外他解释说,独立后印度版图因为巴基斯坦分出去而缩小了,但中国独立后的版图则增大了,印方当时的心理是为何领土增多的中国还要和印度争夺土地。
他认为,从地缘战略上看,中印两个相邻的大国很难成为朋友,但再次发生战争的几率几乎为零,两国都希望有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因此两国关系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可能不时有所偏向。他认为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没有那么大的控制力,因此中印之间很难像中日或中美之间那样,搁置争议,发展经济,要先解决互信问题。但佐拉华表示,战争和缺乏互信都是国家和政府间的问题,两国人民之间是很友好的,目前在中国有上万印度人。
当然,印度也有刻骨铭心地记着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始终想着报仇雪恨的人。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现政府智囊团成员巴拉特·卡纳德在其名为《印度核政策》的新书中大肆渲染称,中印未来可能爆发核战争,印度已在中印边境附近的山区开凿两处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国产“烈火”中程弹道导弹,防备中国。卡纳德认为,由于印度和中国存在利益矛盾,无法排除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他建议印度军事智囊团把战略重点从巴基斯坦转向中国。声称印度需要发展战略核打击力量,包括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
印度前国防部长——“阿鲁纳恰尔邦”现任首席部长辛格更是典型的“1962年战争不忘者”,他在解释增兵边境的理由时说,印度国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慑巴基斯坦”上,“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军事力量……在中印边境部署更多部队是必要的。”
印度对那场战争的记忆是多元化的
纵观印度人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看法就会发现,一些普通百姓由于政府宣传,还是认为中国当年“侵略”了印度,但毕竟年月已久,并在藏南建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所以并不是很在意。倒是很多印度人对经贸交流更感兴趣,尤其印度商界和青少年。印度知识分子的总体看法比较平和,认为两国领土争端根源在于殖民者的遗留问题,两国在处理方法上也各有不妥,有不少人指责尼赫鲁总理冒进挑衅,错过与周恩来总理缔结边界协议的良好时机。也有一些印度战略家仍在指责中国有领土野心,应对战争负责。这部分人不多,但非常活跃,在媒体中的影响力较大,时常制造出干扰两国关系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