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1917》观后感
奥斯卡的《1917》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让人是又爱又恨,最好的调度,最好的摄影,这绝对是一场两小时的视听盛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两刷,甚至是三刷的战争巨作。但是相比一边倒的“吹爆”声,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御宅,1917所带来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战争,而且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战题材,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战地1真牛逼。
战地1是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fps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详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在游戏中都有着精彩绝伦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镜到底。
相比之下,无论是沉浸感、参与感,游戏都要更胜一筹。甚至连电影的强项,叙事上,游戏处理得也更加巧妙。
现在娱乐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越来越像游戏。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戏一路绝尘而去,电影却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战争题材电影无非两个论点,最常见的就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主旋律战争片。讴歌军队,抨击侵略者。这种片子并非国内独有,无论哪里,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种则是反战,批判战争,讴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来说关于二战的主旋律影片比较多,如《无耻混蛋》《帝国的毁灭》《辛德勒名单》《紫日》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恶人”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给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观众都会痛恨他们。
因为二战是一场正邪非常明确的战争,无论怎么解构,纳粹和皇军是侵略者,也许其中有好人,但人们不关心,在影视作品中他们就是邪恶的。这一点在所有国家的电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关于一战的片子就比较微妙了,它们大多都是反战题材的影片,如《战马》《战壕》《圣诞快乐》等。这一类影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邪恶符号,也许有几个坏人,但并没有那个群体被贴上邪恶的标签。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战本身就没有对错。一战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双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无非是帝国主义在工业革命中膨胀到了极致之后因为分赃不均而展开的内讧。在一战中,屠杀平民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场则显得非常暧昧,门德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大英帝国是辉煌正确的,德意志则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眼中,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英雄——团结、有爱、勇敢……而且有爱。
用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说,就是个圣母白莲。
这两个主角的所作所为让我甚至有种在看样板戏的错觉,除了战斗力不太够以外,这不就是两个抗战英雄么?怎么炸都不死,和法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线的亲人,面对受伤的敌人还苦心救治,甚至面临暴露的危险也不愿在第一时间下杀手。
相比之下,德国佬简直就是抗战电影里悍不畏死万岁冲锋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拼命,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剑相向,着实可怜又可恨。
若是战争刚爆发的1914年也就罢了,但是很难想象在经历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后,这两个主角居然还如此天真。
一战不是正邪大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死亡人数相近,但一战的残酷程度远远胜过二战。前线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参战双方在六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丢下了一百五十万具尸体。
人们称其为“索姆河地狱”。
几乎所有经历过索姆河战役的士兵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门德斯却非常巧妙地将1917处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经试图通过批判战争的残酷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反战者,但是所有反战电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这一点上,1917却是非常平淡地一语带过。
“只有一种方法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一个人站着”。
这是一没有任何意义的哀叹,甚至让人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上校是个明白事理的好人。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展现战争的可怕。
为数不多直接描述“地狱”的片段里,两个通讯兵穿过弹坑遍布的阵地,他们看到了许多尸体,胆小的布雷克被吓了一跳。斯科菲尔德从瀑布落下之后,越过十几具尸体爬上岸。
花瓣飘落在漂浮尸体的河流上实在是惊艳的设计,但放在这里又颇令人费解:这强烈的批判,其对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敌人,还是参战的双方?
纵然尸山血海,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却不是对战争的厌恶,而是对于那些破坏美好田园的德国佬的愤恨。
这是主旋律战争片和反战战争片的根本区别。前者让人痛恨侵略者,后者让人痛恨战争。
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拍得热血沸腾,香的很。可是将一场双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剧处理成单方面的过失,就颇有些甩锅的意味了。
网上对于1917的咱们声大抵和《鸟人》、《俄罗斯方舟》相同,都是对其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赞美有加。
一镜到底的电影就吹爆,爆什么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长久头又显现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写实又过分写意,唯美的镜头和残酷的战争本应产生的强烈撞击却因为一镜到底所扭曲的空间而被扭曲。电影本身就在玩弄时间和空间,剪辑更是重要的电影手段之一。但是为了达到“一镜”这一形式,不得不舍弃几乎所有的剪辑手段,与之相对的,精湛的调度和镜头的连续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似乎从阿方索开始,好莱坞就开了个奇怪的头,许多导演开始迷信一镜到底,当电影的内核无法企及那些经典,当导演无力通过影片阐述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调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类奖项上的优异表现,奥斯卡给《1917》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能不能否认这仍旧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❷ 战地1电影模式怎么开
设置——游戏——关闭“抬头显示”
❸ 飞屋环游记 中英字幕 高清 迅雷下载
把下面的复制到迅雷新建里就可以下了,求采纳
ftp://dygod1:[email protected]:1504/飞屋环游记.[中英双字.1024分辨率]/[电影天堂www.dygod.com].飞屋环游记.[中英双字.1024分辨率].rmvb
❹ 求战地1第一关英文字幕
1-10估计比较难找到的了,网络搜一下嘛,或者搜下电影770云播,里面我看过8-10的,其他不知道有没有,你自己去看看
❺ 这款隔三差五炸队友上天的游戏,让玩家纷纷戴稳了痛苦面具
麦客 | 文
在一战题材电影《1917》中,两名士兵在战壕里步行穿梭的超长镜头,给观众朋友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种高超的拍摄手法,不仅为该片斩获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同时也让这段高难度连贯表演,成为了当时影迷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影片中的战壕蜿蜒曲折,四通八达。这种结构复杂的战争工事,其实是一战时期最具标志性的特点和主题,拥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
在那个时期的绝大多数士兵,标配武器依然是“打一枪一拉栓”的步枪,单兵效率很低。
但由于具有压制性火力的机枪已经被发明出来,因此战壕就成了在枪林弹雨中,保障拉栓步兵生命的最佳掩体。
两军对垒,在弥漫着硝烟和战火的阵线之间,士兵们挖掘出的战壕就仿佛是座能包容一切的巨大迷宫。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位渺小人类个体而言,都是那样宏伟而又神秘。
如果不是战争令它的用途显得过于沉重,那么一座“战壕”,绝对是小孩子们在玩耍时最为理想的“圣地”。
因此,有不少“玩心重”的人,长久以来都期待着能实现童年梦想,玩上一款把“战壕”当成主舞台的战争 游戏 。
所以当一战题材作品《Beyond The Wire》推出之时,有许多玩家几乎立刻就被它宣传的战壕玩法吸引了注意力。
《Beyond The Wire》是一款由前《Squad》团队开发的在线多人 游戏 。每个服务器最多支持50人对战50人的大规模战斗,令人不禁联想起之前的经典作品《战地1》。
游戏 里,玩家需要扮演同盟国或者协约国军队中的一方,与队友们协作配合,利用战壕不断向前推进,争夺并占领对方的阵地。
当 游戏 结束时,占领区域更多的队伍,就将获得本局比赛的胜利。
由于具有着相似的战争主题,大家免不了会把《Beyond The Wire》当成与《战地1》类似的作品。
但当大家涌入这款 游戏 以后,却发现它的玩法比人们想象得还要硬核许多,与“战地系列”作品的风格更是有有着很大差异……
游戏 中,由于有战壕的掩护,玩家经常半天找不到一个敌人。有时莫名其妙就被打了黑枪,或是满头雾水地突然被炮弹炸上天去……
但它却并不缺乏代入感:当冲锋哨响起时,全队一齐向前呐喊着冲锋的震撼场面,令人虽然显得中二感爆棚,但同时又确实感到兴奋无比……
在《战地1》中,玩家们往往要集中精力与敌人和外挂斗智斗勇。但《Beyond The Wire》里,深深折磨大家的,往往就是站在自己身边,看似“人畜无害”的友军逗逼。
用角色穿着的军装制服来进行区分,是在《Beyond The Wire》对局里判断敌我双方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士兵们的装束看起来终归都很相似,即便同是本方的队友,由于选择的兵种职能互有差异,外观上看起来也有些许区别。如果是在夜间地图,则更加难以辨认。
因此在你死我活的遭遇瞬间,把队友当成敌人在 游戏 中时有发生。
更要命的是,由于大部分人都处在战壕之中,视野范围十分有限。如果不与队友互相交流,就很难获得敌方动向的讯息。
所以在战壕中行进,每个拐角都显得惊险又刺激。所有人都不知道,在下一条壕沟里,究竟是空无一人,还是藏满着惊喜。
战壕的路就像迷宫,新手迷路是常有的事。
因此即便是队友,也经常会出现两队人马“转角遇到爱”的情况。面对着这种突发状况,难免会令人浑身吓一哆嗦,还来不及判断对方是敌是友,就搂不住火狂射不已。
而 游戏 偏偏在子弹伤害上还比较仿真,并锁定开启了友军伤害系统,因此走火射出的每一发子弹,都很可能直接将队友当场击毙。
所以在一番激烈交火以后,活着的人往往会发现,满地倒着的都是等着急救的友军躯体。而与此同时,大家通常也会因整件事的愚蠢荒谬而爆笑不已。
游戏 中,玩家可以使用自带的通讯功能用语音进行交流。而“队长,别开枪,自己人!”或许才是这款 游戏 里,最为实用的一句信息。
说起误伤,枪械在 游戏 中并不是威力最大的武器。如果掷弹兵在扔手雷时没有与队友做好沟通,更是会把队友们炸翻满地。
斗鱼主播寅子,在游玩这款 游戏 时,就曾经因一次性炸死了太多友军,被系统直接踢出了服务器……
估计从此刻起,“可别让介猴碰雷。”便成了寅子队友之间心照不宣的铁律。
随后他又尝试使用了道具“马鞭”,但却发现这条鞭子甩动起来,远没有“闪电五鞭”那样的效率,常常被“不讲武德”的对手直接放倒在地。
非常真实……让直播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游戏 “过于硬核”是《Beyond The Wire》玩家们对这款作品“又爱又恨”的评语。
譬如在 游戏 里,玩家就算击杀了敌人,也没有明显的击杀反馈。这让大家需要疑神疑鬼地再三确认敌人尸体,防止对手“装死”向自己发起偷袭。
而像 游戏 中的重炮等军械道具,则需要玩家角色拥有该项技能才能使用,如果是普通的大头兵,就算看到闲置着的强力武器,很多时候也只能流下没技术的泪水,眼巴巴地干着急。
游戏 里枪械拉栓动作限制了玩家的射击效率, 游戏 还对角色进行了自身手抖的模拟。即便像炮炮这样的射击 游戏 高手主播,同样也认为这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炮炮发现,如果在近距离发现敌人,自己就只有一发子弹的机会来击中对方。一旦失手,玩家还来不及拉栓就将遭到敌人刺刀的反击。
而使用刺刀也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粗暴。炮炮在自己使用时,就因为在突刺前误操作,把刺刀拆掉了,逗得观众们欢乐不已。
有玩家评论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Beyond The Wire》算是一款好 游戏 ,但这毕竟是款射击 游戏 作品。担心在不久以后,它同样也会面临外挂的问题。
好在目前 游戏 的服务器都是管理员模式,有专门的人手动对外挂进行清理。至少从近期的表现来看,大家并没有在 游戏 服务器中见到太多外挂,评价还算积极。
总体来讲,如果大家喜欢与他人交流,那《Beyond The Wire》无疑是一款硬核但又极具 娱乐 效果的作品。
玩家既可以因彼此的失误哈哈大笑,也可以为自己的英勇事迹吹上一段牛逼。
而如果有玩家不愿意交流,在《Beyond The Wire》里当一名独狼。恐怕会因队友们各种预想不到的神奇操作戴上“痛苦面具”。
不再能逞英雄。那么多的玩家,在混乱的战斗中,因队友误伤而惨淡地死去。或许《Beyond The Wire》这款硬核战争 游戏 ,带给大家的是一个“反战”主题……
-END-
❻ 有哪些枪战类的网络游戏
1,《穿越火线》
《穿越火线》游戏是由韩国Smile Gate开发,由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代理运营的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2,《绝地反击》
《绝地反击》,原意指在绝境孤注一掷的进行反抗。FPS网络游戏《绝地反击》是一款科幻概念网络枪战网游游戏,由韩国网游公司Queens Soft开发。
3,《全球使命》
《全球使命》是由臻游网络与英佩游戏联合研发,采用虚幻引擎3(Unreal Engine III)技术的第三人称射击网游。游戏加入真实掩体系统,每个角色可携带双主武器,最高支持8 VS 8的对抗,开创了射击网游PVE副本战的全新理念。
4,《反恐精英Online》
《反恐精英Online》是以美国Valve公司的游戏《反恐精英cs1.6》为基础,由NEXON创作开发的FPS网游。该游戏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世纪天成代理。
游戏拥有“生化模式”系列,并且添加了大量可玩性强的武器。该款游戏因其本质与Valve的原生游戏大相径庭,因而并不附于Steam平台之中,而成为一款独立的网络游戏。
5,《绝地求生》
《绝地求生》(PUBG) 是一款战术竞技型射击类沙盒游戏。该游戏中,玩家需要在游戏地图上收集各种资源,并在不断缩小的安全区域内对抗其他玩家,让自己生存到最后。游戏《绝地求生》除获得G-STAR最高奖项总统奖以及其他五项大奖,还打破了7项吉尼斯纪录。
❼ 这是什么电影
电影《遇见比尔 Meet Bill》
❽ 战地1和使命召唤14买哪个
当然是使命召唤14了,尽管使命召唤最近几部有点差强人意,使得使命召唤14有亮眼的一点。
使命召唤14讲述着二战的故事,从太空脑洞战争又回到了脚踏实地的战场上,虽然有部分不合理之处但是也很不错,僵尸模式和基友开黑也是不错的体验。这游戏对战争的还原还很OJBK的,最近的DLC在ING评分也还不错。
战地1是一款16年的游戏,论年龄战地1挺远的(相对),所以建议使命召唤。
注意:买游戏前先看自己的配置。
---------------------手打的,不是复制的采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