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中的心理學有關的問題
我拿到的題目是
1、電影《發條橙》中反映了那種心理學原理?及其日常應用經典條件/操作條件作用
S-R R-S
2、電影《人間狗鎮》小鎮中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極端決策。試用群體心裡學有關原理解釋
3、《阿甘正傳》中阿甘人格特點及形成原因分析
4、電影《記憶碎片》中主人公屬於哪種失憶類型,心理學關於遺忘原因解釋
5、從心裡學角度分析影響婚姻與愛情穩定因素
6、選一熟悉的電影就其中的心裡原理給予說明-心理學題目
同為科院人~
『貳』 放電影利用的心理學原理
電影的原理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
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
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
『叄』 從心理學上看 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依靠的是什麼原理
視覺暫留,把間斷的快速放映的照片知覺為連續的連續的運動。
『肆』 電影心理學的電影心理學簡介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眾觀影經驗的理論。
『伍』 心理學電影和心理學的關系
心理學電影是新近出現的一種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心理調整和心理治療的一種技術。
無論什麼類型的電影都能牽動觀眾的情緒,其中的情節更可令觀眾產生共鳴,甚至能幫助病人解開心中的郁結,心理學家開始利用電影與病人溝通,藉此令沉默的病人吐露心事。倫敦的心理治療師伯尼·伍德稱,使觀眾如痴如醉的電影劇情可以治療一直隱藏在心底的創傷。他認為,電影治療法是醫學中的一項突破。這項療法對男性或有難言之隱的病人尤其有用。「在討論劇情時,他們會因自己是第三者而不自覺地訴說心事。心理治療師由此便知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