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民間小調電影網是哪個省辦的節目

民間小調電影網是哪個省辦的節目

發布時間:2021-06-09 00:56:05

『壹』 攤戲節目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什麼

地攤系節目的兩大類,一類是技巧雜技性,另一類是喜劇性和互動性

『貳』 安微民間小調的所獲榮譽

薄戰士獲得「十大江淮戲曲民星」殊榮
2009年11月10日,在安徽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侯露推薦下,參加《相約花戲樓》欄目比賽,12月9日至11日,北方戲民間十佳演員、黃梅戲民間十佳演員、廬劇民間十佳演員匯集安徽衛視《相約花戲樓》,講述他們如戲人生故事,展開同台競技,最後決出「江淮十大戲曲民星」並舉行頒獎活動。經過激烈角逐,薄戰士獲得「十大江淮戲曲民星」殊榮。他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人生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和評委,陣陣掌聲不停地響起……薄戰士激動地表示,參加農民戲劇節活動的這些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他將把更多更好的戲奉獻給父老鄉親。在現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員馬也當時稱贊薄戰士,是農民藝術家裡面的全能演員。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俊傑得知他的事跡後,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宣傳部曾多次到薄戰士家給予慰問,稱贊他對界首曲藝和宣傳工作所做的貢獻,關心他的健康,並勉勵他多宣傳一些積極向上的藝術作品,為界首文藝事業出力流汗、增磚添瓦。
2008年11月20日,張俊傑部長又安排市文化活動中心張宏友導演推薦薄戰士參加了宿州舉辦的「安徽省首屆農民戲劇節」,薄戰士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敗家子》,榮獲本屆「十佳」農民戲劇節新星稱號,同時「薄戰士藝術團」在安徽省農民戲劇節評選中獲得優秀演出獎。
在薄戰士不斷地努力下,他已是安徽省戲曲家協會會員,界首市優秀法制宣傳志願者、自編自導自演的農民藝術家,皖西北「民間小調」藝術團團長。2008年全市文化活動中,薄戰士被評為文化活動先進個人,同年被市戲劇家協會特聘為市戲協副主席。2009年被市委宣傳部評為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工作者。2007年至2009年先後在《安徽日報》、《安徽法制報》、《安徽商報》、《阜陽日報》、《潁州晚報》、安徽電視台慶祝建國60周年安徽公共欄目紛紛報道。2009年9月17、18日中央電視台7套「聚焦三農」節目做了人物專訪。
薄戰士的演出和成績,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逐步成為界首市一張亮麗的名片。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玉建在2010年3月全市組織統戰工作大會上對授予「界首市優秀農村實用拔尖人才」稱號的薄戰士進行了高度評價和熱情贊譽。會後,市委書記劉玉建,市長李磊等有關部門領導親切接見了薄戰士。劉玉建書記和藹可親的問薄戰士眼前有什麼困難?在家和在外演出有什麼困難?我們市委、市政府、宣傳部大力支持。並高度贊揚薄戰士為界首爭了光添了彩,為界首文藝界樹立了榜樣,可喜可敬可贊。願薄戰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立新功!薄戰士深深地感覺到市委、市政府給他的溫暖,決心更加努力向更高的藝術領域攀登,來回報各級領導對他的關心和厚愛,對得起養育他的父老鄉親,也對得起地方黨委政府。

『叄』 黃梅戲」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黃梅戲」最初起源於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多雲山區,後來在安徽省發揚光大,成為安徽境內的大劇種,通過嚴鳳英的影響,黃梅戲逐漸發展到全國,大概在60-70年代又回到了湖北,所以黃梅戲為湖北和安徽兩省的地方戲。

黃梅戲和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

(3)民間小調電影網是哪個省辦的節目擴展閱讀:

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 。

2006年,黃梅戲被批准為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周洪年、黃新德、趙媛媛、韓再芬。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安慶師范大學為黃梅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月,黃梅縣憑借黃梅戲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肆』 民間小調劉曉燕是誰有沒有上過訪談節目

安微民間小調很有名,唱的最好的是劉小燕,她沒有上過訪談節目。

『伍』 山東省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
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
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陸』 民間小調劉曉燕簡歷

劉曉燕簡歷

劉曉燕,1966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豫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85年畢業於河南平頂山市戲曲學校,曾任平頂山市豫劇團副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平頂山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平頂山市青聯委員。

平頂山市政協委員、河南省第九屆政協委員、平頂山市第三屆十大女傑。平頂山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從事戲曲專業以來,刻苦鑽研業務,主攻花旦、青衣。

演藝經歷

先後主演了十多部大型古裝戲和現代戲,塑造了眾多不同時代,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深受觀眾的喜愛。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她博採眾長,兼容求新,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表演神情兼備、唱腔穿石襲石、以情唱聲、以聲繪情、寓情於聲的獨特風格。



(6)民間小調電影網是哪個省辦的節目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992年榮獲全國卡拉OK大賽一等獎,1994年主演《岸上的妹妹》榮獲河南省第五屆戲劇大賽二等獎,1996年榮獲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由文化部頒發的表演獎,1999年榮獲河南省首屆青年演員摺子戲大賽表演一等獎。

1999年在中國電影總公司拍攝的戲曲電影《同根異果》中飾演女一號孫淑雲,VCD碟盤在全國發行。還在《曹操》《生兒子大獎賽》《透亮的人生》等電視連續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受到戲曲和影視界的關注。

2003年參加北京·長安河南戲曲節展演,受到首都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年榮獲河南省黃河戲劇「表演獎」和第七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表演一等獎。

閱讀全文

與民間小調電影網是哪個省辦的節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看電影總會睡覺 瀏覽:763
電影院新開業有哪些新電影 瀏覽:630
如何看暴風影音上的vip電影 瀏覽:638
成龍演的的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391
電影電視節目為什麼要剪輯 瀏覽:560
2小時電影多少內存 瀏覽:599
免費著心火電影 瀏覽:756
海王人設崩塌是什麼電影 瀏覽:496
推薦好看又值得回味的電影 瀏覽:904
蘋果自帶的電影怎麼不能 瀏覽:985
電影三生三世好不好看 瀏覽:608
三國演義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218
好看的家庭劇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870
電影加盟投資多少 瀏覽:885
外國美女av系列電影有哪些 瀏覽:503
電影的楨頻是多少 瀏覽:40
哪裡可以看免費的印度電影 瀏覽:776
火雞電視劇叫什麼電影 瀏覽:243
淘寶上買電影如何不被投訴 瀏覽:225
兒童新出的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