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扎甲是哪個電影

扎甲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3-02-09 10:23:07

1. 赤壁下的演職員表

時間名稱提名獎項獲獎者/作品2009年第14屆美國金衛星電影大獎最佳外語片
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剪輯
最佳音響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服裝設計 《赤壁》第8屆美國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第14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第16屆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赤壁》最佳導演吳宇森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呂樂、張黎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赤壁》最佳導演吳宇森最佳男主角梁朝偉最佳男配角張豐毅最佳女主角趙薇最佳新演員林志玲最佳攝影呂樂、張黎最佳剪輯林安兒
Robert A. Ferretti楊紅雨 最佳動作設計元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心戰2010年第15屆美國廣播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外語片《赤壁》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吳宇森最佳女主角趙薇最佳男配角張震最佳服裝造型設計葉錦添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最佳攝影呂樂、張黎最佳動作設計元奎最佳剪接胡大為
林安兒
楊紅雨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江東去最佳視覺效果Craig Hayes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岩代太郎第36屆美國科幻電影學院土星獎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音樂
最佳服裝設計 《赤壁》 影片《赤壁》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其時漢獻帝執掌朝政,但各地豪強割據,戰爭連年不斷。
當朝的丞相曹操野心勃勃,准備攻打劉備。曹操的最終目標是消滅所有的割據勢力,並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以一統天下。
在曹操的大兵壓境之時,劉備派他的軍師諸葛亮出使東吳,以說服東吳的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面見孫權的軍事首領、都督周瑜,兩人分別代表劉備和孫權決定建立聯盟,共同抗曹。
當曹操得知孫、劉兩人結盟後大怒,親率八十三萬(實為二十三萬)水陸大軍南下,企圖一箭雙雕殲滅孫、劉兩軍。曹軍在長江北岸的烏林紮下營盤,面對的南岸就是孫劉聯軍的駐地赤壁。
孫劉聯軍的糧草供給不足,且兵力明顯處於劣勢。但周瑜和諸葛亮運用一系列計謀在水上和陸地與曹操鬥智斗勇,最後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曹操的兩千艘戰船被付之一炬,八十多萬士兵僅數百人逃生。這就是聞名於世的赤壁之戰。中國歷史的進程隨之被徹底改變。
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使赤壁大戰等三國故事廣為流傳。這部小說雖然創作於七百多年前,但今天在整個亞洲地區仍擁有廣泛的讀者,根據這部小說改編和創作的漫畫書以及電子游戲更是不計其數。
導演吳宇森對赤壁大戰這一題材痴迷了二十多年。但在當時,無論電影製作技術還是電影消費市場都無法支持和容納規模如此宏大的一部影片。2004年的夏天,吳宇森的金牌搭檔、製片人張家振首次造訪北京。此次中國大陸之行使二人看到拍攝《赤壁》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了影片有關融資和拍攝的運作。
劇本創作
將赤壁之戰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可謂是一件極富挑戰性的事。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這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公元208年,但直到七百多年前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推出之後,三國的故事方才廣為流傳。然而這部小說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不惜篡改了許多歷史事實。
例如,劉備的軍師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被人為地神話了。小說中的諸葛亮足智多謀,且能呼風喚雨,使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而實際上,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年方27歲,是一務農的文人,剛被劉備招入麾下當謀士。他只是運用了一些占星術的知識預測到了天氣的變化而已。
此役真正的功臣乃東吳都督周瑜,但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一個度量狹窄、嫉賢妒能的武夫,最終竟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導演吳宇森力圖還歷史以本來面貌,因此劇本主要是以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志》和其它文獻資料為藍本創作而成的。不過為了安撫《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他還是從小說中提取了一些娛樂性強的素材和細節,諸葛亮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一例。
其二,影片《赤壁》的目標觀眾群不僅限於亞洲,而是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小說《三國演義》已經成為中文的經典名著,即使是在七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受到熱捧。其龐大的讀者群不僅遍布同屬華語地區的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在亞洲其它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也廣為人知。由這部小說衍生出的連環畫和動漫不計其數。日本著名的游戲廠商光榮公司還推出了數十款以三國故事為藍本的經典游戲。
在拍攝一部有關三國的電影時,當然還不能遺漏了大將趙雲、張飛和關羽。特別是這關公關雲長,在亞洲許多地區至今仍然被供奉為神明。但對於西方的觀眾來說,如此眾多有名有姓的英雄人物聽上去都大同小異。一位好萊塢大公司的高層人士甚至建議,將孫劉聯軍眾將的英雄事跡都安在一個人的頭上。
由於英雄人物眾多,赤壁大戰之前大大小小的戰役又各有千秋,因此影片的劇本十分壯觀。一位西方觀眾倘若欣賞一部長達四個小時,看得懂聽不懂(英文字幕漢語發音)的中國戰爭片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
最後解決的辦法,就是在亞洲地區放映時將影片分為上下兩部,在不同時間放映。而全球其它地區則精編為一集,冠以吳宇森動作片的名義推出。
其三,三國的故事在亞洲地區廣為人知。每一位讀者對其中的情節和人物都有自己不同於人的解讀,對於編劇來說更是如此。在2004年7月至2007年初長達兩年半的時間里,吳宇森延請蘆葦、鄒靜之等頂級中國編劇撰寫《赤壁》的劇本,但無一能使其滿意。最後,他不得不親自披掛上陣,先與香港編劇陳汗合作整理出故事大綱,後與郭箏合作編寫人物和細節。郭箏在影片的拍攝期間全程在場,隨時准備按導演的要求對台詞和對白進行微調。
劇本改到「中西皆宜」製片方從2004年開始多方尋找優秀編劇,集思廣益,確定了最初的劇本大綱將《赤壁之戰》的故事分為6段(2014年改編成赤壁之戰游戲),分別是「劉備仁慈為民」「二喬捨身取『義』」「孔明智激周瑜」「周瑜借刀殺人」「孔明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並且請到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的鄒靜之來編寫劇本。導演吳宇森看後並不滿意,他希望《赤壁之戰》在大背景不違背歷史的情況下,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要變化:劉備不再懦弱,曹操不再奸詐,周瑜不再小心眼……
2006年,吳宇森又把電影圈另一著名編劇蘆葦邀到門下,打磨現有劇本,由蘆葦之手已經改到第九稿。吳宇森「野心」明了,「不想搞動作片或者武打片,而要做一部氣勢恢弘的史詩電影。」
吳宇森他希望最終的故事能夠實現「中西皆宜」,「讓了解這段歷史的中國人興奮,讓不了解這段歷史的外國人有興趣,讓它成為一部真正國際化的『三國』。」吳宇森還特別強調說,劇本修改之所以會如此之多是因為故事和人物關系復雜,「前期受歷史所累,限於一些史實,後來終於跳出來,才慢慢解放了思想。相比之下,《三國志》比《三國演義》對劇本的貢獻要大得多。」
導演闡述
好萊塢的大片我們都看過,其宏大的構思和動人心魄的音響無不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各種類型的中國電影也深受世界各國觀眾的青睞,其中包括武打片、動作片和正劇片。但是以好萊塢大片的技術和藝術手法拍攝出來的中國古裝史詩片尚不多見。中國電影一直以來承載了諸多中國文化的遺產,包括武俠精神。而通過電影這個載體,我們能夠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表達出我們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訴求。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夠一改武打片的套路,而是用正劇的手法拍攝一部反映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豪傑的史詩性故事片。自從我首次接觸到三國的故事以來,我就一直心存這種夢想。
《赤壁》的故事發生在一千八百年前。赤壁之戰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是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我相信,有了我們這些聰明而又敬業的團隊,再加上最新的電影科技,我們一定能拍攝出絕不亞於好萊塢大片的中國戰爭史詩片來。通過實拍和後期的特技製作,我們近乎完美地還原了中國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這在此前的中國影片中是前所未有的。
拍攝這部影片,我的目標就是能夠超越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隔閡,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亞洲版的《特洛伊》,同時也讓東方的觀眾能從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中找尋到新的視角。同時,我也希望向世人證明,我們中國人也完全有能力拍出好萊塢大片水準的中國影片來。
對於我來說,小說《三國演義》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那些被神話了的人物,而是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真正的英雄主義。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英雄人物,我喜歡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性化的英雄人物。三國人物與我心目中的英雄在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堅信,人類的情感是普世的,而不是籍由文化背景來維系的。在西方被推崇的品德、倫理和友誼觀在東方亦是如此。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我們的情感從根本上是相通的。
正因為如此,在拍攝《赤壁》時我刻意忽略了小說中的大量細枝末節。我們這個龐大劇組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這些來自東方和西方的人在合作中都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在拍攝《赤壁》的過程中我還看到,中國有很多年輕人對電影製作充滿了熱情。他們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同時也在虛心地學習。我們共同戰勝了諸如惡劣天氣等所帶來的困難,成功地完成了幾場大戰的戰爭場景。我被我們的團隊所表現出來的敬業和團結精神深深打動了。
與此同時,我們的拍攝還得到了中國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堅信,中國電影已經步入正軌,將在不久的將來崛起於世界的舞台,並以其多樣化的題材和極富個人魅力的影星征服全球各地的觀眾。
拍攝《赤壁》僅僅在幾年前還是無法想像的,因為那時的技術和資源無力支撐一部規模此宏大的影片。藉此機會,我要對我們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的投資者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敬意,感謝你們幫助我實現了我的夢想。我希望全世界的觀眾都能欣賞和喜愛這部影片,因為我深知電影是無國界的。東方的觀眾喜歡西方傑出的電影作品,西方的觀眾同樣也能欣賞我們東方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因此,我希望當你在看《赤壁》的時候,不是把它看作是中國大片或者好萊塢大片,而是世界大片。 外景地
實際上,赤壁之戰發生在曹操水陸兩軍的大本營所在地,位於長江北岸的烏林,而並非孫劉聯軍所駐扎的位於江對岸的赤壁。
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具體地點,民間和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千八百年來,長江的走向和長度發生了巨變,相關的地名也幾經改變。
1998年,湖北省蒲圻市正式更名為赤壁市,顯然意在與這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從字面上有些許瓜葛。然而就算這里就是赤壁之戰之所在,江面上往來不斷的大小船隻也足以使導演望而卻步,更何況那裡的地勢與吳宇森想像的相去甚遠。
為挑選合適的外景地,從2004年的夏天起,攝制組先後走訪了14個省進行實地考察。而導演吳宇森和製片人張家振親自考察了湖北、江蘇、浙江、河北和雲南等5省,最後看中了離北京僅三小時車程的河北易縣安格庄水庫。當他乘遊艇在寬闊的水面上放眼望去,一下子就相中了岸邊一塊開闊地。影片中曹營的所在地烏林就可以在那裡搭建。
但是,他遇到了三個棘手的問題。影片中烏林位於長江北岸,而對岸的赤壁在那裡找不到相似的地方;攝制組的車輛開不進去,因為那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雖然地點合適,但地勢太過平坦。
對此,吳宇森只得另外擇地搭建赤壁的外景,靠後期的特技製作將其與這里的烏林連起來。另外,還專門修了一條像樣的馬路通往附近的高速公路。為了解決地勢太平的問題,吳宇森命人修建了一個高約12米,面積為兩個足球場大小的高台坡,並在上面修建了曹軍的營地,還在坡頂搭了一個瞭望塔。
雖然安格庄水庫的水是用於灌溉農田的,但周圍的土地依然屬於環境保護的范圍。台坡的修建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特批,結果幾公里之外的一個小山坡被宇公們移到了水庫邊上,新土一點一點地被夯實。整個工程持續了幾個月。那時正是2006年的夏天,而當時劇本尚未成形,甚至連拍攝的資金也沒有著落。吳宇森和張家振確實是冒著一定的風險。最終,這次冒險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正是這個高台給了一代梟雄曹操某種君臨天下的威嚴,也成為整個大戰的視覺重點。
道具與服裝
與選景和選演員相比,選美術和服裝設計師就容易多了,因為無人能比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葉錦添更合適了。
繼《卧虎藏龍》之後,來自香港的葉錦添又參與了內地兩部大製作影片的美術和服裝設計,一部是陳凱歌執導的《無極》,另一部是馮小剛導演的《夜宴》。
葉錦添不僅是一位視覺藝術大師,並且對大製作影片的相關運作經驗也很豐富。在影片《赤壁》的拍攝過程中,美工組人數最多的時候一度竟然達到了一千多人,包括技師、木工、瓦工、裁縫、道具師,甚至還有造船的工人。
與導演吳宇森研究劇本之後,葉錦添首先著手設計主要場景的草圖,因為影片的重點便是這幾場大戰,然後繪制效果圖。與此同時,葉錦添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研究,了解當時的建築、服裝、戰船、兵器,以及影片中可能出現的道具。這是因為導演吳宇森的理念是盡可能在細節上忠實於歷史。
據葉錦添介紹說,《赤壁》中最難的地方是整體風格上統一。三國時期的文物很少見。而我們對於三國的認識都來自小說《三國演義》。小說為了增加可讀性,虛構了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吳宇森導演希望拍出一個更忠實於歷史,與小說有所不同的版本來。他更側重的是周瑜在指揮聯軍抗曹所發揮的作用。因此,他的版本是對小說進行了一種浪漫主義式的改編。今天的觀眾從沒見過中國古代水軍打仗、火燒戰船、草船借箭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今天要拍的這些戲雖然看上去似曾相識,以如此大的規模來拍攝是前所未有的。
這些規模宏大的歷史古跡我們必須一一重建,並且要賦予它們以生命的韻律。我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的。第一,規模要大,氣勢要大,就像那些有代表性的國畫一樣,要大氣。第二,所有的東西一定要注重細部,一定要准確。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現有的從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文物。有了細節,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活了。而且很多細節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漢代的東西凝重、大氣,同時細部也很優美。所以我們在設計這些細部的東西時格外注重它的准確性。
我們請教了方方面面的歷史學專家,有建築的,軍事的,法律的,兵器的,服裝的;並且研究了當時的貴族和普通百姓不同的生活方式。我還特地去了一趟日本,去請教日本的三國史專家。我在那裡了解到了一些製作盔甲和兵器的新知識,對我們非常有幫助。
《赤壁》講的是東漢之前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故事。當時的戰爭是連年不斷,但實際上各國士兵在服裝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而這部影片以將帥和軍師為主,我就參考了當時書生的裝束,並且嚴格按照現代西服製作的工藝來加工。所以在大銀幕上的效果就顯得華貴,具有紳士的氣派,實際上是結合了古代知識分子和貴族服飾的特點。
鐵制鎧甲直到晉代才開始盛行,因此影片中只有曹操一人是身著全金屬的盔甲。【釋義備註:此處講解有誤。鐵制盔甲從戰國起就慢慢的開始盛行,批量裝備軍隊,但並未取代皮甲,直到西漢武帝,軍隊鐵制鎧甲裝備率才遠高於皮甲裝備率,更何況是兩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呢?從西漢成帝《武庫永始四年車器集簿》中可得知,鐵制扎甲大批量裝備漢軍,下至普通士兵,上至將校,尹灣漢墓出土的木牘《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系統記載了西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郡級武庫藏武器裝備的種類、數量,其技術含量及使用組合,反映了由於軍事技術的進步,漢朝的作戰方式和戰術發生的深刻變化、強弩、甲騎具裝以及經過改進的新型鋼鐵兵器,以弩機為標志的射遠瞄準技術、以馬鐙為代表的騎術和多種功能戰車的協同作戰技術,不僅改變了這一時期的戰爭面貌,並使漢代的兵種構成發生了重大改變。具體詳情請網路:武庫永始四年車器集簿】
影片《赤壁》的情節曲折,節奏感強。兵營錯落有致,增加了視覺張力。曹營呈十字交叉狀,而東吳的營盤更雅緻,表現了交戰雙方各自的實力。
吳宇森將真實的故事和虛構的情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給經典的英雄人物形象增添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色彩。
投資與規模
影片《赤壁》的製作成本高達八千萬美元,合五億六千萬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龐大的華語電影。當製片人張家振與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初次接觸時,董事長韓三平當即表示全力支持。2006年8月,中影集團與美國獅子山製作公司就影片《赤壁》簽署了融資與發行協議書。獅子山製作公司為吳宇森和張家振共同所有,總部設在美國的洛杉磯。
此後不久,**的中環娛樂、日本的艾回娛樂、中國的橙天娛樂和韓國的Showbox相繼介入,各自承擔相當比例的製作預算。2006年11月,美國巔峰娛樂公司(Summit)正式簽約,成為《赤壁》的海外版權銷售的總代理。巔峰公司在2007年2月舉行的柏林電影節歐洲電影市場上開始預售,很快就將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版權售出。而此時離影片的正式開機尚有兩個月。隨後,製片人張家振將香港地區的發行權賣給了美亞。此外,香港渣打銀行提供差額融資,而美國著名的電影融資保險公司CineFinance提供完成保證書。
2007年4月14日,《赤壁》正式開機。實際拍攝時間持續了八個半月。由於影片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在亞洲地區將分為上下兩集在不同檔期分別上映。而在全球其它地區將精編為一集推出。拍攝期間有大約2000艘各種古式道具戰艦匯集在河北一個四面環山的水庫,進行大場面的拍攝。而吳宇森將集合三維電腦技術把這個水庫改造成長江,把四周的群山改造成赤壁。5家美國知名的電腦特技公司將負責影片的電腦動畫部分。導演吳宇森明確要求最終的效果要向「木馬屠城記」看齊。影片的總投資追加到7000萬美元,成為最昂貴的華語電影之一。
影片拍攝
經過近三年的籌備和一年的前期,2007年4月14日,全球矚目的中國古代戰爭史詩片《赤壁》終於在中央電視台位於河北涿州的影視基地正式開機。涿州距離北京僅一小時的車程。
美術總監葉錦添將影視基地內現有的一個大殿改裝成了兩個不同的內景。一間是漢獻帝劉協的皇宮,丞相曹操正是在這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另外一間是孫權的大殿,也就是諸葛亮舌戰群儒--孫權眾臣的地方。
另一個內景是在涿州影視基地的攝影棚里搭建的。那裡就是周瑜的私宅周公館。這部戰爭史詩片中為數不多的文戲就是在這里拍攝的,其中有周瑜與小喬纏綿的愛情戲,還有周瑜與諸葛亮一起切磋撫琴的戲。
除這三個內景之外,影片的其餘部分都是在室外拍攝的,主要是三場大戰:開始的長坂之戰,中間的三江口之戰和壓軸的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
長坂之戰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次發生在長坂村。劉備的兩位夫人被害;大將趙雲單騎救走劉備的幼子阿斗。第二次發生在長坂坡。大將關羽和張飛一邊抵擋敵兵,一邊掩護老百姓撤退。
為了扮演大將趙子龍,胡軍專門跟隨動作指導林迪安訓練了幾個月,終於在影片開拍前使自己的體形和體質達到了最佳狀態。然而超強的體能要求終於使胡軍的脊椎舊傷復發,被迫退出養傷整整一個月。
等長坂之戰的戲二次開機時,動作指導已經換成了元奎。這是元奎第二次與吳宇森合作。第一次竟然是三十多年前的1974年。當時吳宇森執導的是他平生以來第一部影片《鐵漢柔情》,元奎擔任的就是影片的動作指導。三十多年後二人再次合作,依然十分默契。大量的動作細節都先由吳宇森在紙上設計,元奎總是能精準而優美地表現出來。盡管拍攝過程極為艱苦,但兩人默契的合作使一切進行得非常順利。
三江口之戰
2007年6月中旬,梁朝偉到三江口之戰的外景地報到。對於梁朝偉來說,嚴峻的考驗不僅僅來自高溫天氣,他更要身披厚重的鎧甲策馬飛奔。那裡的外景地是一片開闊地,原本是解放軍的一個靶場。因此除了劇組臨時支起的幾頂帳篷外,根本就無法躲避當頭高照的烈日。
當時拍攝三江口之戰的場面也非常壯觀。雙方的步兵就有一千多人,另外加上三百多騎兵和戰馬,再加上攝制組為數七百多的工作人員,兩千多人的大場面調度與拍攝,其難度可想而知。
三江口之戰梁朝偉的最後一個鏡頭也是在這里拍攝的,還是那一身厚重的鎧甲,只是時間已經變成了寒冬臘月,地上滿是積雪。這場戲的拍攝前後整整持續了半年。不過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觀眾是覺察不到的。
這場戲開始的時候,是趙薇扮演的孫尚香率領一隊女兵故意沖進曹操的埋伏圈。她們奮力抵抗,邊撤邊向敵人放箭。曹軍不知有詐,在濃霧中拚命追趕,不知不覺就鑽入了孫劉聯軍布下的圈套。聯軍眾將一一出戰。最後連周瑜也披掛上陣,並且奮不顧身,為救趙雲中箭負傷。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孫劉聯軍的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結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此役雖名為赤壁之戰,卻實際上是發生在與赤壁一江之隔的烏林。
赤壁之戰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在江面上打,一部分在陸地上打。按照周瑜和諸葛亮事先部署的火攻策略,東吳大將黃蓋率火船沖入曹操的水軍陣營。曹操的戰船由於是連在一起的,風向一轉,頓時成為一片火海。不消多時,兩千艘船隻被付之一炬。
單為拍攝這一場戲,吳宇森足足准備了一年多。所需要的十八艘巨型戰船由於體積過大,無法從別處運送到水庫邊,只好在現場製造。其中最大的一艘首尾長竟達38米!所有戰船的建造從2006年10月開始,直到次年的5月方才完工,前後歷時八個多月。與此同時,四個大型的碼頭也在水庫邊建了起來。另外還有許多戰船是在附近的船廠建造完成之後運過來的。其餘兩千多艘船隻只能靠三維動畫來製作了。
為了拍攝水戰的戲,吳宇森特地請來香港著名導演梁柏堅來擔任執行導演。拍攝過程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實拍,大多是火燒戰船和士兵落水的鏡頭。第二步是在北京郊區的一個大攝影棚里建造了一個巨型水池,並且把外景地的一些戰船拆卸下來運到這里,再重新拼裝起來。梁柏堅負責拍攝戰船相撞翻沉的鏡頭,而周圍的火勢依然很猛,戰事仍在繼續。第三步是使用模型拍攝,補充實拍的鏡頭。第四步就要交給奧芬尼奇公司來進行電腦特技的製作。
赤壁之戰的陸戰部分使全片達到了最高潮。開始是日本影星中村獅童扮演的東吳大將甘興沖上岸,最後炸毀曹營要塞的大門而英勇犧牲。接著梁朝偉扮演的周瑜率領人馬沖了進去。他急於要去解救被曹操扣為人質的太太小喬。
此時,兩軍首領周瑜與曹操隔著火海終於見面了。這是影片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赤壁》剪輯成上下集負責影片海外代理發行的尖峰電影公司負責人透露,《赤壁》的亞洲版本將剪輯成上下兩集,每集時長兩個小時,而亞洲以外地區的版本為兩個半小時的單集。
將《赤壁》分為上下集的創意來自於中影集團總經理韓三平,「三國的故事對於亞洲觀眾,特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觀眾而言,實在太熟悉了,他們幾乎可以隨口說出每一個重要的人物和每一場重要的戰役,要想把所有這些都濃縮到兩個小時之內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決定發行兩個版本。」
戰爭戲看齊「木馬屠城」吳宇森透露,影片一切進展順利,在河北搭建的曹軍大營接近竣工,用於拍攝水戰的水庫及其周邊的山巒也已經交由後期電腦特效部門取景,製作成三維模型圖帶回美國,由於北方的山形和江南的山形完全不同,所以要通過電腦合成。吳宇森坦言,「全片最難的就是戰爭戲,雖然當年拍攝《風語者》有過掌控戰爭大場面的經驗,但是拍水戰的難度還是超出以往。」
演員陣容
三國的故事在亞洲地區可說是家喻戶曉,人們或讀過《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或看過三國的漫畫書,或玩過三國的游戲,或看過此前根據三國故事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因此每個人對於三國人物的形象都已經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就使挑選合適的演員主演這部電影變得極具挑戰性。
然而導演吳宇森希望影片能夠忠於歷史,因此他決意按照史書對於三國人物形象的描寫來挑選演員。舉例而言,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當年諸葛亮年僅27歲,身高八尺,猶如松柏,英俊瀟灑,且剛剛被主公劉備招入麾下擔當軍師一職。這人幽默、機智,極富個人魅力。對於金城武來說,這個角色彷彿天生就是為他准備的。而金城武本人恰好從小就酷愛三國里這個神機妙算的人物。
而東吳的軍事首領都督周瑜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英雄。史書上有如此記載,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則至今依然膾炙人口。他一邊要為國馳騁疆場,一邊又要為愛妻小喬的性命安危而擔心。此前,梁朝偉還從未扮演過古代驍勇善戰而又風流倜儻的儒將。偉仔版的周瑜定會給熟讀三國的亞洲觀眾帶來不小的驚喜。
影片《赤壁》是梁朝偉與吳宇森的第三次合作。九十年代初期,梁朝偉曾主演過吳宇森執導的《喋血街頭》和《辣手神探》。
史書和小說中對周瑜的夫人小喬著墨不多,只知她是一位絕色美人。在《赤壁》中扮演小喬,是亞洲頂級名模林志玲首次觸電。為了准備這個角色,林志玲在正式開機前半年就推掉了所有的工作,赴北京拜三位名師學習表演。她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一位超級電影明星從此誕生。
影片《赤壁》中最難挑選演員的角色是曹操。在歷代小說和戲劇中,曹操是一個臉譜化的奸臣,實際上並非如此。他的確野心勃勃,甚至可能想自己當皇帝。但他的目標是要結束當時中國諸侯割據、連年內戰的狀況,一統天下。他也是一個文人,文學和繪畫的造詣很深。張豐毅此前在《霸王別姬》和《荊軻刺秦王》等影片中扮演的都是好人的角色。而在《赤壁》中,他塑造的一代梟雄具有多重性格,其精湛的演技大獲好評。

2. 尤利烏斯·凱撒軍團的軍裝與電影中常見的公元100年的盔甲有很大不同嗎

是的。愷撒的士兵身穿盔甲,身體較輕。它們看起來是這樣的:

到公元100年,達契亞戰爭(公元86-106年)的軍隊成了常態。當舊裝備被重復使用時,許多軍團士兵穿著更多的金屬來覆蓋更多的身體:

更大的頭盔有更多的加固,褶皺區,耳朵保護,一個「龍蝦尾巴」用於肩部/頸部保護,一個偏轉板在眼睛和一個「張開」的臉頰/頸部保護(這是為了彌補從滑到頸部擊中臉頰的打擊)。

雖然使用了車牌,但許多軍團士兵更喜歡郵件。在這兩種情況下,頸部都增加了保護;一件改良過的束腰外衣或圍巾被戴上,以減輕不可避免的玩笑。

根據圓柱上的浮雕,正規的軍團是這樣的:

沒有manica或greaves,「龍蝦」的尾巴更短,盾牌也恢復了正常的形狀。然而,偏轉的面頰保護,頸部保護和耳朵保護被保留。

對於那些感到奇怪的人來說,羅馬紀念碑上的許多浮雕都描繪了鱗狀鎧甲(lorica squamata)。它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非常普遍和流行。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很少。

3. 電影赤壁里的士兵盔甲怎麼樣是模仿漢代軍隊的嗎

是的,《赤壁》的劇情我不敢恭維,但論服飾道具考究程度絕對是(迄今為止)三國影視中的佼佼者。單論其考究誠意,實為國產古裝影視之楷模也不為過...
就你說的士兵盔甲方面,葉錦添的《赤壁》或許還不能和周錫保教授的《諸葛亮》相媲美,但確實比(被奉為經典的)趙慶霞老師的央視《三國演義》更上N層樓......
可惜如此考究的服飾道具竟不被其他漢代或三國題材的影視沿用,要不然《赤壁》也不會甩《回到三國》、《銅雀台》、《關雲長》、新《三國》這些粗製濫造的「後浪」幾條街了...

4. 佐羅的劍法放在中國是什麼水平

編者按: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或者聽說過義大利電影《佐羅》。影片主角穿著黑色披風,戴著面具,拿著一柄刺劍,四處行俠仗義,為百姓鏟除惡霸,隨後又騎馬瀟灑離開的身影,在筆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也有觀眾好奇,那根細細的武器,為何能讓佐羅大殺四方呢?那麼文本就來盤一盤,佐羅使用的武器——迅捷劍的故事。

▲電影《佐羅》海報
文藝復興時期劍的演化史
很多朋友一定對於刺劍、迅捷劍、小劍、花劍等等這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分不太清楚。可能會覺得這些東西不都一樣嗎?都是一根長長的綉花針一樣的鐵棍子。其實16世紀的歐洲人,他們也這么認為。

作為刺劍發源地的義大利,16世紀的文獻中也都管這種新式武器叫做劍(sword)。即使是到了18世紀初英國威廉·霍普(William Hope)公爵寫的文獻中,他也將迅捷劍(rapier)和小劍(smallsword)混用。

所以首先要明白,所謂的武裝劍、側劍、迅捷劍等名詞的主要意義,是為了方便現代人更加細分這些武器。當時的人們,尤其是16世紀以前的人們,並沒有把劍的種類分得那麼清楚。這種情況也適用於中國對於槍矛槊的命名。

▲非常標準的武裝劍(arming sword)
接下來,我們就來捋一捋傳統單手劍發展成為迅捷劍,最後又變成決斗專用的小劍的脈絡。首先確定傳統單手劍,就是那種各種影視作品裡出現的劍身較寬,雙面開刃,帶十字護手的武裝劍(arming sword)。這種單手劍刃長一般在80cm左右。

另外,有一種武器在翻譯的時候被搞錯了,那就是破甲細劍,更加准確的翻譯應該叫破甲錐,因為它和細劍關系不是很大,反而更接近於三棱軍刺。破甲錐的歷史比較久遠,早在11世紀就出現了。

▲近身纏斗使用的破甲錐(Der Panzerbrecher)
嚴格來說,這個稱呼也不是具體指某一種武器,而是一種形狀。這種矛頭和箭頭也可以叫破甲錐。破甲錐為了極致的刃身強度,兩側是沒有開刃的,所以破甲錐是沒有任何揮砍的能力,自然也是不適合被稱為劍的。

而作為單兵武器所說的破甲錐一般是指破甲匕首,這是一種在混戰中狗斗用的武器。但是因為這種形狀是用來針對鎖子甲的,當蒙古西征帶來了大量東方的札甲,以及再後來板甲出現後,破甲錐很快就失去了優勢。

▲主要用於雙手刺擊的破甲劍(Estoc)
面對扎甲和板甲,單手劍破甲已經變得不現實。所以一部分人放棄了劍,使用錘矛或者鏈枷等鈍器,而另一部分人放棄了單手,也就創造了非常神奇的破甲劍(Estoc)。

破甲劍雖然看起來就是沒有護手的刺劍,但是其實它是從長劍演化而來,論輩分,它和側劍才是同輩,是迅捷劍的長輩。而且與迅捷劍不同,破甲劍和長劍一樣,是一種單手雙手兼用的,更加適合雙手持用的武器。所以破甲劍的長度也相對更長,刃長平均能達到1.2m。和破甲錐一樣,破甲劍兩側沒有開刃,所以基本沒有任何揮砍能力。

▲刃相對較寬的側劍(sidesword)
接下來是側劍。需要明確的是,側劍並不是個歷史名詞,而是現代人回過頭去定義的。在當時的歐洲,對於這些劍的定義也比較混亂,所以有人將能劈能刺的叫做劈刺劍(cut&thrust sword)。一般認為側劍是在義大利首先被發明使用的,但是比如西班牙,也有一種被稱為「禮服劍」(Espada Ropera)的劈刺劍,不知道是文化交流還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出現武裝劍向側劍的演化的原因在於,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的發展,大家發現相比割裂傷,穿刺傷害更致命。並且因為盔甲製造工藝改良,盔甲價格下降,士兵著甲率上升,揮砍動作的破甲效果比不上刺擊。並且隨著鐵手套的普及,演變出了一種將手指搭在護手上的握劍方式。

▲圖中為使用武裝劍進行的動作示範
這是為了更好地把劍握直,方便前刺。而為了保護手指,在護手和劍身交界處,出現了小型的護指。冶金技術的發展也讓更加復雜的籠手成為了可能。十字護手上開始出現更多的護指環、側環、護指弓。所以加上了這些額外護指環、更加註重刺擊的闊面雙刃劍,就是側劍了(sidesword)。

刺劍(fencing sword),是所有「大鐵棍子」類型的,以刺擊為主要攻擊手段的劍類武器的統稱,迅捷劍,小劍,花劍均為刺劍的子類別。產生從雙刃劍到刺劍的這種演化的原因,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決鬥文化。

▲更加專注於刺擊的迅捷劍(rapier)
戰場上十分混亂,所以比較看重武器的兼用性,能刺能砍的武裝劍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武器。而常常是單打獨斗的街頭決斗,有更多的機會調整自己的架勢和站位,所以更加看重個人的武藝。

迅捷劍因為更加註重刺擊,所以把劍的重心放在了靠近護手的地方。這樣更加容易控制出刺的方向,並且更容易復位,所以受到了眾多劍術大師的青睞。相比平均刃長80cm的單手武裝劍,迅捷劍的刃長平均長度為100cm。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迅捷劍很快成為了街頭決斗的明星。

而在18世紀末,迅捷劍演化成了一種決斗專用的小劍(Smallsword)。正因為小劍出現的時間較晚,所以關於小劍很多朋友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小劍是迅捷劍的更快更強的「演變進化」版本。

▲決斗專用的小劍(Smallsword)
實際上小劍並不是一種適合上戰場的武器,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也有可能是連年的戰火,歐洲人漸漸開始意識到決斗的野蠻和殘忍。冒著殺人和被殺的危險,參與一場決斗,不再受到當時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紳士們的青睞。

因此,決斗漸漸變得「文明」了起來,不需要將對手殺死而只需要讓對手受傷即可,這也是很多游戲里 「第一滴血」(First Blood)的來源。

決斗風俗的變化,最大的影響便是武器的更迭——決斗者們使用的武器從迅捷劍逐漸變為了小劍。因為決斗規則變為點到為止,劍作為武器的關鍵屬性長度,就讓位於便攜度,並且在決斗中使用太長的小劍也會被認為是作弊,而被人不齒。所以小劍的長度明顯短了不少,小劍的刃長一般只有70~80cm。

▲《權力的游戲》中著名的「縫衣針」正是當年小劍在法國的外號
而現代擊劍運動中的佩劍(sabre),重劍(pée)和花劍(foil),都是近代實用武器的練習劍。佩劍對應軍刀(英語一樣是sabre)的練習劍,重劍對應迅捷劍,花劍對應小劍。

常見誤區的澄清
介紹完了文藝復興時期劍的演化,接下來就輪到主角迅捷劍了。首先講講關於迅捷劍大家常有的幾個誤區。

第一,迅捷劍不能進行揮砍進行殺傷。這種誤區的來源主要是現代擊劍中重劍的規則,以及長相差距不大的小劍造成的。小劍畢竟不是戰場武器,所以為了在輕便和劍身強度之間找到平衡,放棄了兩側開刃。

而迅捷劍雖然不以揮砍為主,但是迅捷劍並不是完全不能砍的。在16世紀的各種迅捷劍流派,比如著名的約阿希姆·梅耶的著作《劍斗的藝術》中,使用揮砍的方式攻擊敵人的裸露部位以及手指,都是迅捷劍很重要的攻擊手段。

第二,迅捷劍重量很輕。迅捷劍的動作確實看上去非常的優雅輕快,但是這主要歸功於迅捷劍的重心非常靠後。實際上因為用的鋼越多劍可以做越長,而單手方便揮動的重量是相對固定的,所以武裝劍、側劍、迅捷劍使用的鋼的重量是差不多的。一把護手樸素的迅捷劍重量也在1.1KG以上,而一把比較標準的武裝劍的重量也不過1kg,與迅捷劍同時代的軍刀平均甚至只有0.9kg。

第三,迅捷劍容易被砍斷。這也是和小劍搞混之後產生的謬誤。上面說過各種形制的單手劍,使用的鋼材基本都是一個同樣大小的鋼錠,那麼在鋼材用量差不多的情況下,做得越細,就能做得越長。

既然劍的使用方法從揮砍慢慢變成刺擊,那麼完全可以不把劍做得那麼寬,這樣能獲得更長的劍身。憑借著絕對的長度優勢,迅捷劍算得上是人類歷史中便攜冷兵器里最強的。但同時,迅捷劍其實也挺厚重的,最厚處能到8到10mm。

戰場上的舞者
接下來講講戰場上的表現。從上文也可以看出,迅捷劍是為了決斗而生的特化單手劍,但是為什麼在16世紀中葉開始,一直到三十年戰爭結束,決斗用的迅捷劍成為戰場上士兵的標配呢?

任何武器的使用是離不開具體的戰術背景的。15~16世紀文藝復興末期,因為板甲的普及技術的改進,重裝騎兵在戰場上橫行霸道,而針對騎兵的戰術——西班牙大方陣就漸漸成為了這個時代戰場的主基調。

▲西班牙方陣
當時的長槍陣為了殺傷效果,排列地非常密集,以致於兩個方陣接觸後,雙方的長槍很可能會像兩把梳子交叉,最後卡在一起。這個情況下,雙方都不能對對方造成大量殺傷,只能在僵持中,靠一些零星的殺傷來打破這種僵局。

因此,後來的方陣中,都會編組幾個拿長戟和雙手劍的「雙酬傭兵」,專門用來在雙方槍陣僵持的時候,去劈砍對手的槍頭,讓己方的槍陣獲得優勢。而雙方都會有這樣的破陣手存在,所以在那個時代會出現,一群人弓著身子,在密密麻麻的槍陣下方互相廝殺的奇特景象。

▲電影《傭兵傳奇》講述的三十年戰爭是迅捷劍最後的輝煌
組成方陣的主要武器超長槍和火繩槍這兩種武器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適合近身作戰,所以當時的軍人幾乎都會攜帶一把佩劍作為近身武器。而當時購置武器是需要自費的,而迅捷劍除了上戰場還很適合街頭決斗。

在一個武德充沛的年代,遇到街頭決斗的次數還真不一定比在戰場上需要拔劍參與近身搏鬥的次數少。並且上文也說到16世紀的決斗的是追求你死我活的。這個死亡率可比戰場上平均15%的死亡率高多了。所以選擇一把主要用來決斗,兼顧上戰場的迅捷劍,從個人選擇方面就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了。

但是既然要兼顧決斗和戰場,為什麼上文提到的可劈可刺的側劍沒有得到這樣的青睞呢?這就要從時代的主軸,盔甲與火槍的對抗說起了。

在側劍出現的年代,正是板甲登峰造極的年代,一套完整的表面硬化處理的板甲能夠輕松抵擋手槍和輕型火繩槍的攻擊。但是隨著威力更大的重型火槍的出現,想要完全抵擋火槍,全身板甲的重量達到了令人震驚的40kg。

這樣的盔甲首先非常昂貴,其次對於兩條腿走路的步兵來說過於沉重。但是步兵也對抵擋火槍有需求,怎麼辦呢?當時的人給出的答案是:重點防禦。有著和全身甲相當防禦力,但是防護范圍大大減小的胸甲出現了。

那麼沒有胸甲防護的手臂該怎麼辦呢?其實與一般人認為的雙手沒有任何防禦相反,在當時出現了一種非常優秀的被稱為「黃襯衫」的武裝衣。這種武裝衣的特點就是能夠很好抵抗揮砍攻擊,但是對於穿刺攻擊抵抗效果就很差,但畢竟這就是件輕甲,還要啥自行車?

▲英國內戰國王騎兵沖向穿著「黃襯衫」的議會騎兵
「黃襯衫」的普及讓主要依靠揮砍攻擊的側劍和背劍變得非常不再好用。騎兵因為有速度加持,揮砍尚且還能造成殺傷,步兵用的揮砍為主的佩劍就已經失去了價值。而迅捷劍恰好是穿刺為主的佩劍,能夠有效穿透「黃襯衫」。而面對全身板甲的落馬騎士,更細更長的迅捷劍也更容易從全身甲敵人的頭盔縫隙刺進去造成殺傷。所以迅捷劍成為了16世紀戰場上的不二選擇。

舞者的落幕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雖然迅捷劍能夠對當時的大部分敵人造成有效殺傷,但是刺擊這一攻擊動作的制動性能很差。長矛因為長度足夠長,讓敵人沒法有效反擊,但是迅捷劍很有可能一劍刺過去以後,對面管都不管直接砍下來,同歸於盡。

並且隨著火槍的進一步改良,以及刺刀的出現,讓步兵沒有必要再攜帶佩劍上戰場了,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的迅捷劍,也和其他傳奇的兵器一樣,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而刺劍的武藝最後被法國人發揚光大,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擊劍運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惡魔毛拉,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152
24個金幣已到賬
金幣可兌換現金
立即提現
南寧宋MAX新能源全國底價曝光,比你想的還便宜,一鍵詢價!

5. 電影電視劇中的古裝真的符合歷史嗎

我們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的生活更是讓我們好奇,所以很多影視劇都選擇古裝劇來進行拍攝。但是拍出的電視劇或電影和歷史符合嗎?
影視劇畢竟只是影視劇,雖說是根據歷史拍的,但是為了影視效果,肯定會有很多變動的地方,我們不能把影視劇當做歷史的全部,只要看的開心就好了。想了解歷史,還是建議去看專業的書籍。希望本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

6. 為什麼《天軍》里的朝鮮將軍穿滿清的盔甲的

朝鮮當時是萬曆年間,其盔甲形制和清朝後來的棉甲有點類似,但結構完全不一樣。將甲屬於鐵扎甲和鱗甲的結構,士兵有棉甲,內襯泡釘。如果對朝鮮盔甲形制感興趣,可以看看「鳴梁海戰」這樣比較嚴肅的韓國電影

閱讀全文

與扎甲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滬北電影院如何 瀏覽:702
楊紫考了多少分進北京電影大學 瀏覽:49
喪屍片比較好看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850
求好看的國內諜戰電影 瀏覽:538
電影錄屏怎麼加水印 瀏覽:662
電影院的座椅需要多少錢一個 瀏覽:434
熊出沒電影2018多少錢 瀏覽:351
張家輝男人有幾支什麼電影 瀏覽:470
有什麼好看的遠古電影 瀏覽:482
山3電影完整版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187
韓國好看的犯罪災難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51
戀愛類型電影好看 瀏覽:68
哪些電影毀了金門大橋 瀏覽:99
買單吧電影票怎麼買 瀏覽:528
愛小小電影免費觀看在線 瀏覽:233
愛情電影網愛情電影最好看電影 瀏覽:907
抖音搶的電影票怎麼用 瀏覽:672
有東北有關的歷史電影有哪些 瀏覽:581
u盤電影怎麼在車里播放不了怎麼辦 瀏覽:136
電影阿凡達拍了多少時間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