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陸電影和香港電影有什麼區別,從深層次來分析
香港電影:地窄人多 注重細節 劇情 人物,走歐美路線。
大陸電影:場地足夠,會忽略弱化劇本,走中國路線
2. 香港電影與大陸電影的區別有那些
接觸香港電影是從「警匪片」開始的,可以說「警匪片」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電影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早期的香港電影在故事取材上都比較單調,電影本身沒有什麼深度,主題比較明確,節奏很快,基本都是純娛樂性質的。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的演員以及導演的文化素質相對不高,使得電影在很多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在做秀,不過香港電影比較適合喜歡尋求刺激的人。現在的香港電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無任是電影的題材,演員的表現力,還是導演的素質,與當初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基本擺脫了純娛樂性質的電影模式。香港電影的進步與香港和大陸多層次的文化交流有關,這使得香港影業人士對漢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使他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香港電影《無間道》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看台灣電影總讓人很郁悶,感覺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一場奇特的鬧劇。台灣演員的演技之差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他們的表演方式就是一個字---喊,所有台灣演員的嗓門都很大,他們在電影里不停的喊,喊的同時擺出一些做秀的動作,或是擠出幾滴眼淚來。台灣電影的節奏很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如下場面:某個人奄奄一息躺在他的情人(或好兄弟)的懷里,說著臨死前最後要說的話。但這一說就是半個小時,說得觀眾都有些受不了了,只好請求他(她)快些死。總體來說台灣電影不應該稱其為電影,應該歸為「舞台戲」的一種比較恰當。建議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台灣電影,以免影響食慾,台灣電影給人的嘔吐感太強了。
大陸無論是演員、導演,還是製片的素質上都遠遠高於香港和台灣,大陸從影人士對漢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是香港和台灣所無法比擬的。大陸電影的層次和深度都要高於香港和台灣,在題材上也更為廣泛,演員的表現力和對電影的把握都相對較強,不會有太多的做秀的成分。大陸電影往往都能夠切入到生活中去,比較貼近普通百姓,像60年代的電影是以搞大生產,大建設為主流的,到了70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較多,80年代是知識分子的生活為主流,90年代是商戰片較多,可以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層次比較分明。
綜合分析我認為,喜歡看台灣電影的人文化素質一般較低,喜歡一些矯揉造作的東西,這些人都沒什麼內涵;喜歡看香港電影的人文化素質比喜歡看台灣電影的人要高一些,他們比較喜歡尋求刺激,對生活有很多的激情,但容易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喜歡看大陸電影的人文化素質普遍較高,他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對漢文化有較深的認識。我可以肯定的說,大陸電影在華人區將會成為主流,在大陸,香港,台灣電影中,唯一能夠和歐美抗衡的就只有大陸電影了。
3. 香港武俠片為什麼比大陸好看
以下都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先說八十年代
一.起步
首先大陸武俠片起步太晚,底子就比香港差一大截,電影工業更是沒法比。香港60年代武俠片已趨於成熟,中國80年代才開始起步,技術、經驗都十分落後。
二.風格
早期大陸張華勛等人的武俠片追求思想、主題,表現地較為嚴肅和死板,忽視了類型電影的特有規則、特徵。
80年代初香港一些導演如張鑫炎、傅奇、徐小明、許鞍華北上,將香港較為先進的電影技術帶到大陸,但他的片子不同於90年代以港式風格為主導的電影,而是在香港武俠片的類型經驗上注入大陸式的人文觀念和歷史情懷,自成一格。
80年代後期,大陸的武俠片開始注重娛樂性,但情節大多老套、人物塑造過於扁平單薄。
80年代孫沙、姚壽康、王薇、張子恩等等大陸導演都開始了自己對武俠片的探索,並展現出了較強的個人風格。
三.市場體制
80年代後期武俠片作為一種娛樂類型電影題材,逐漸受到大陸觀眾青睞,但此時大陸電影市場化進程緩慢,電影家觀念較為落後保守。拍片體制上,大陸沒有自己的專業隊伍、人員分散,由於競爭小而導致工作效率極差,人才或外流港台如李連傑,或被埋沒如邱建國、趙長軍。
雖然80年代的大陸武俠片質量相對較低,但不乏有《武林志》《神鞭》這樣的經典。樓主不喜歡大陸武俠片,或許就是指這一時期和九十年代初的大陸武俠片,這和九十年代合拍片的風靡與滲入應該有很大關系。
九十年代
《雙旗鎮刀客》開了個好頭,但隨著新一輪香港武俠片浪潮的到來,香港武俠片居武俠片主導地位,合拍片風靡一時,香港導演紛紛北上,後來被奉為經典的的《青蛇》《新龍門客棧》《獅王爭霸》《太極張三豐》《東邪西毒》等等其實都不是純港片,而是合拍片。
相比同期的大陸武俠,合拍片通常講究大場面,動作花哨寫意,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更得觀眾喜愛。
新一輪的武俠片浪潮中,香港武俠片逐漸滲入內地,而內地武俠片逐漸喪失自己原有的風格。
很多人說現在的武俠片不比舊時的好看,多指不如90年代大部分的合拍片好看。或許是因為這些合拍片太深入人心了,導致大家不認同其他風格的影片。
其實我覺得大陸武俠片自己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摒棄掉舊時的港式武俠片習氣,回歸到自己的根上。當然,觀眾自身能夠正確地感知武俠片也很重要。
4. 為什麼香港電影比中國電影好
電影是商業產業也是文化產業 藝術產業
被.政.治.限.制住的商業產業或許還能存活 但是文化跟藝術勢必不會進步
因為那該是.自.由.的東西
說實在香港電影的成.就跟中國一點關系都沒有 .9.7.前香港電影就蓬.勃發展了 當時可是港.府.主.導 當回.歸之後中國把香港的成.就說得好像自己造成的一樣 只會造成香港人的不爽...
所以中國跟香港電影始終是兩個體.系 相比之下發展很久的香港當然遠.勝中國
另外...中國.電.影.老是搞大場面大製作 用人海.戰.術.跟.一.片.無人的荒地拍.片 實在了無.新意, 永遠只拍歷.史.劇,那隻會有華人看而已 外國人誰管你中國歷.史? 這樣你要怎麼走出世界?
5. 香港和大陸誰的電影質量好
香港電影近幾年呈現下滑趨勢了,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質量近幾年有上升趨勢,所以我認為是大陸電影質量好。
香港電影近幾年呈現下滑趨勢了,產量和質量都有下降了,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質量近幾年有上升趨勢,口碑和票房都在一路升高。上世紀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逐漸走向沒落,更多的是以警匪槍戰為主,這種既賣座有刺激的電影在試圖延續著香港電影的輝煌。
香港電影更像是一種文化認同,骨子裡我們就認為香港電影是優質的,它代表著當時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如今隨著內地市場的開放和包容,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北上,與其說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的好壞,不如放眼整個華語電影的現狀,畢竟作為地域分化香港電影確實存在,但是我們經常口裡所說的真正的香港電影已不復存在。
基本信息
香港的電影發展起步早,而且發展迅速,當初因為避亂,很多人才都移居香港,導致的不僅是香港影視界的發展,還有香港的經濟建設,文化發展,都要比大陸強很多,如邵氏。
而大陸的電影路程比較曲折,起步較晚,而且道路坎坷!而且限制因素比較多,無法做到多樣化發展!這樣看來,大陸電影的確比不上香港電影。
從娛樂的角度來看,香港電影的娛樂性更加強,直說一點你就明白了,香港電影是分級的,而大陸的電影更加正規,稍微有點台詞暗示,就過不了審,或者責令刪改。
但是從前景上看,現在在大陸興起一種電影叫網路電影,這種電影風格更加多樣,不用去過審了,不藉助影院傳播,直接靠著網路流行,只要不是太過分,是沒有人管的。
6. 你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有哪些不同點
香港電影圈製造了電影史上「東方好萊塢」的成功神話,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彈丸之地」,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而且擁有自己一套成功、成熟的商業模式。內地華語電影圈就像國足的待遇一樣,不少骨灰級影迷甚至直接宣稱:「好多年不看內地國產片了,只有歐美片才能給我們要射的快感!」今天咱們先不說這個「塢」那個「塢」的,就從咱們的同胞兄弟——香港電影圈下手,好好學學人家是怎麼「玩」電影的。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當年在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上是何等威風!相信彼時的小青年都會有擠在小黑屋裡看錄像的經歷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會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動:比如說故事的方式、影像與音樂的配合、人類普遍情感的煽動與塑造。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藝術技巧製造出來的。那技巧,就是娛樂的藝術!這段時間,香港電影拍攝得既革命化又商業化、既中規中距又大膽嘗試。當時的電影沒有急於求成,沒有裝模作樣,沒有那麼多電腦技術,沒有那麼多知識硬傷,沒有西方那種不自然的音樂效果和武打設計。對人物能認真刻畫,對歷史背景能對得起歷史,對背景音樂和台詞有考究有底蘊,對外有交流有借鑒。這讓當時的香港電影走在亞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讓,其繁榮和成績有僅次美國電影業的感覺!難怪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圈大體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
1、好片高產:
然而到了最近這10年左右,香港電影的沒落和內地電影在國際上的斬獲無數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風水輪流轉,這次終於輪到我們內地電影代表中國電影界參加各種國際級別的大賽,但是我們不能驕傲,我們和歐美電影的差距可能要靠一代人來能追超甚至趕上,所以,加油吧,不管是香港的還是內地的,都是中國電影的翹楚!
7. 有些人認為大部分香港電影比大陸電影好看,你怎麼看
我覺得中國電影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一顆真正愛電影的心。上到院線的大製作,下到小成本的網大,我所見到的人在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快速賺到錢。當然拍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為了賺錢,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任何生意都要講求一個貨真價實吧,同樣是一部電影,有的人花了大量的成本、精力、時間,最重要的就是精力,因為拍電影是一件堪比碼頭工人的苦差事,製作出一部精品在影院賣四十塊錢一張票。而有的人誇大成本、粗製濫造,甚至幾個星期就趕制出一部作品,在影院一樣賣四十塊錢一張票。這就讓一些人控制不住的圈錢,這就是小鮮肉橫行的根本原因。
很多電影人都是追求夢想、精益求精,但是架不住市場的壓力。任何一個合格的導演那腦子里的作品一定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在經費、演員、投資方等等這些人的不斷壓迫催促下,一次又一次的削減打折,最終能夠產出什麼樣的作品已經不取決於導演和編劇了,則是由投資方的資金和演員的演技所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電影市場無法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環,能拍出好片子的一直是那些人,卻鮮有新人能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