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現在世界主要電影市場只有中日韓印四國本土電影佔有率能過半超越好萊塢
首先是文化,其次是經濟吧
文化方面歐美本是一家,雖說有地緣差距,但是他們的整個根文化是相通的,同時他們屬於同一人種,代入感較強。而亞洲文化和歐美文化差距很大,說白了就是不接地氣。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開源攻盾才是打破當前格局的正解。今年非中美影片總票房已達17億,這個數字雖然不足整體票房的10%,但是一眾進口自印度、西班牙的電影卻讓國人感受到不同的異域文化,並且都獲得了較佳口碑。增加他國影片進口,拉大內需,並提升國產影片競爭力為開源;而構築文化自信,從文化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推動我國文化的走出去,則謂之攻盾。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英雄》之後的世界,都在走出去。
B. 中國電影出口哪些國家
主要都是東南亞這些地方華人比較多!也有大片進口歐美的,像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了,金陵十三釵了,基本都是名導大製作才能進歐美市場
C. 為什麼美國有很多電影。 而澳大利亞加拿大那邊電影很少。 大多進口美國的。
澳大利亞電影少?。。。。你太搞笑了。。
妮可基德曼(NICHOL)就是澳洲人。
羅賓威廉姆斯也是澳洲人(你可能不知道他但是不會不知道TO BE A BETTER MAN這首歌吧?謝霆鋒陳奕迅林憶蓮都翻唱過)
凱特布蘭琪也是澳洲人---通天塔和布萊德皮特合演的
其實只不過很多澳洲出的影片被歸類到美國去了而已。。。
當年陳沖拚命拍戲也就是為了沖擊澳大利亞的影後
D. 外國進口中國電影嗎
當然進口了,你去IMDB網站上隨便搜一個中文名的電影,基本都會有的,也就是說都在國外公映過,那幾部臭名昭著電影,什麼無極,英雄,夜宴什麼的不就是為參加好萊塢嗎?可惜失敗了。各個國家電影節其實就是政府打廣告,說是為藝術,只是商業氣氛濃不濃而已
E. 為什麼進口影片都是美國的
這么說吧,美國是全世界電影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所以包括中國在內都是主要與好萊塢片商簽約引片的,而且如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F. 為什麼中國很少進口除美國以外的電影
中國進口電影也是要讓影院賺錢的,美國好萊塢大片要比其他國家的電影更具有票房號召力,更能為影院帶來效益,所以當然要多進口美國電影了,美國以外的電影也是要進口有賣點的電影,像今年引進的你的名字是在日本和國外很多國家都很火的電影。
G. 中國都進口的哪些國家的電影,有沒有德國,英國……的
有的是啊
H. 斯里蘭卡電影的發展歷史
70年代以後,斯里蘭卡政府頒布了電影法,成立了國家電影局,積極資助國產故事片的生產。1976年4月,政府將私人電影公司的電影進出口和批發權收歸斯里蘭卡國家電影局掌握,並取制外國電影,特別是禁止色情、兇殺影片的進口。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創辦了電影學專業,教授電影史、電影評論和電影藝術等課程。國家電影局建立了電影劇本圖書館,電影製片廠和導演可以向該館購買劇本版權作拍攝之用。70年代,斯里蘭卡政府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改革,這時期的電影從不同的側面藝術性地再現了獨立以來斯里蘭卡的變化。根據S.R.馬德瓦拉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五畝地》(1970)是一部上乘之作,影片反映了斯里蘭卡獨立後,從土地改革中獲益的農民,遷居新開墾的農業區域,開辟新生活的艱辛和獲得豐收後的喜悅。除此以外,比較成功的還有《三面人》(1970)、《大沙漠》(1971)和《四十萬盧比》(1971)等。這個時期,雖然攝制了幾部質量較高的故事片,但是和60年代相比,國產故事片的整體質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電影廠家過分追求票房收入、商業利潤。此外,許多人認為,取制外國影片進口,使編、導、演人員不能及時了解世界電影發展趨勢,影響了影片攝制水平的提高。
自1977年斯里蘭卡現政府執政以來,國家電影局放寬了對外國電影進口的取制,並向電影廠家和私人貸款,鼓勵生產質量高的民族故事片。從50年代起,斯里蘭卡天主教電影協會每年都評選最佳國產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員和最佳導演,向他們頒發榮譽證書。1979年,國家電影局首次設立「斯里蘭卡電影總統獎」。於當年 7月27日首次向當選的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和最佳男女演員頒發獎章和獎金。國家電影局於1983年投資1500萬盧比建成一座彩色電影洗印廠,鼓勵和幫助電影工作者生產彩色故事片。進入80年代,斯里蘭卡攝制的影片內容廣泛,體裁多樣。其中在內容上和藝術上都比較突出的有《密林中的村莊》(1981)、《邀請》(1981)、《決心》(1982)和《老家》(1982)等。優秀的影片造就了一批觀眾喜愛的優秀演員,如瑪麗妮·馮塞卡,伽米尼·馮塞卡,左·阿貝維克拉馬和托尼·拉納辛哈等,他們均以其細膩動人的演技蜚聲影壇。電視業沖擊電影市場(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斯里蘭卡1979年開辦電視業,到1985年建成兩座電視台。80年代全國擁有電視機50多萬台。由於取消進口取制,錄相放映點比比皆是,斯里蘭卡的電影業受到嚴重沖擊。加之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影片生產費用劇增,許多電影廠家入不敷出,影片的產量和質量急劇下降,思想上和藝術上俱佳的影片越來越少。斯里蘭卡的電影業開始走向衰落。原來僅有的兩家電影報刊也因經費不足,其中一家被迫停刊。這種狀況引起斯里蘭卡政府的重視,開始採取措施振興電影業,其中包括更多地撥款資助電影公司、以法令禁止在電視節目中播映出廠後不滿兩年的國產故事片等。 從1947~1983年,斯里蘭卡除了拍出少量的科技紀錄片和泰米爾語故事片之外,共拍出僧伽羅故事片566部。到1985年為止,全國有5家電影製片廠,其中兩家為國營。全國共有電影院349家,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裡。
I. 解放初期進口古典電影大全
摘要 解放後到文革以蘇聯電影和朝鮮、阿爾巴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電影居多,比如: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難忘的一九一九、第三次打擊、第四十一、鄉村女教師、第八個是銅像、地下游擊隊、看不見的戰線、保爾柯察金、斯大林格勒戰役、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金姬和銀姬的故事、流浪者、運虎記、攻克柏林等等,有些可能年代超過70年代
J. 中國現今每年對美國電影的進口配額是多少
原來20部,現在增加14部。
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1893年,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是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