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是什麼題材的電影
八佰是戰爭題材的電影。
《八佰》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情簡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影評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
B. 八百原型
《八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該電影的真實原型故事以及結局都成為了一大焦點,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出自於淞滬會戰。《八佰》是一部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四行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真實原型就是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爭非常的慘烈,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的是30萬日軍。
當時中國軍隊陷入側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五十幾萬大軍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隊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護的,而負責掩護的隊伍就是88師262旅524團一營。
一個營的兵力怎麼可能有八百人,他們實際的人數根本沒有八百人,這個營由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排組成,「編制」算滿也只有452人。謝晉元之所以回答稱800人,就是為了壯大軍威、迷惑日軍,讓這場戰役有那麼一點獲勝的可能。
雖然人數比較少,但這400個人想盡一切辦法,將四行倉庫從里到外武裝成了碉堡,之後就是硬著頭皮和日軍周旋和血戰整整六天六夜,抗爭到了最後。在這六天六夜裡,有無數雙眼睛盯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小堡壘,也有無數人祈禱他們能夠撐到平安撤退。
就這樣,他們這支號稱「八百人」的隊伍硬生生的抵擋住了30萬日軍的侵襲。事後,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由此為人傳頌。
(2)電影八百哪個部隊擴展閱讀
這四百多壯士對抗二三十萬日軍,撐了四個晝夜,最大的原因是四行倉庫東面和南面就是租界,日軍有所忌憚,不想歐美列強干涉,不敢用重武器,反復用步兵發起沖鋒。
後來還是歐美國家害怕自己遭殃,要求蔣介石放棄抵抗,於是這四百壯士被撤回了英法租界,之後立馬被繳械軟禁,困在租界三年多。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進租界,他們通通淪為日軍俘虜,大部分人都客死異鄉,結局悲慘。
四行倉庫保衛戰從根本上講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明知是個死局,還不惜把四百多士兵送進血肉磨坊。最迷惑的是這場保衛戰死亡九人,傷了二三十人,再激烈能激烈到什麼程度,而且撤入租界後一年,還出了四個漢奸,把保衛戰的指揮官謝晉元給暗殺了。
C. 八佰原型是什麼
淞滬會戰。
由管虎導演拍攝的電影《八佰》已經陸續走入公眾視野。在8月14日的全國點映首映禮上,電影主人公謝晉元之子謝繼民及其家人特地趕到北京觀影。此時的謝老已經77歲了,他是謝晉元最小的一個孩子,和父親一生從未謀面。
在采訪中,他說父親這個詞語讓他感覺「遙遠而又陌生」,謝老的這句話讓人心痛,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1937年的那場戰爭,以及在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
(3)電影八百哪個部隊擴展閱讀:
1937年,日軍大規模南侵,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一帶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史稱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10月25日,我軍大陣地被日軍突破,被迫全線退守,當時軍隊上層很多人都提出採取長期抗戰的計劃,這也就意味著我軍必須要放棄已經經營了三年之久的防禦陣地。
此時國際聯盟會議召開在即,軍方上層希望能夠保住上海,壯大我國的國際形象,在這一要求下之前撤退下來的軍隊與滬西一帶擺開了戰陣。
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閘北地區始終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死守這一帶的88師部隊,頑強抵抗,不屈不撓。戰陣擺開之後,88師部隊受命留在閘北地區死守上海,經過長時間的戰爭,88師戰鬥力急劇下降,為了保證實力部隊已經補充過5次兵力了,此時的部隊中,老兵的數量不足1/5,大部分中層將士戰死。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但又不得不落實上級的命令,所以88師師長孫元良決定留下一個團死守閘北,其他將士撤退。這個命令交給了524團長謝晉元。
「八百壯士」,名傳四海:
戰爭期間曾有多位新聞記者想要對謝晉元等指揮官進行采訪,在問到堅守倉庫的部隊人數時,我軍宣稱有800守軍,這一消息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刊登,自此「八百壯士」的名號就此傳開。
除了要抵禦敵人的進攻以外,將士們還要修建軍事工程,可以說他們在這一期間都沒有合過眼。經過幾天的軍事加強,倉庫已經比之前更加堅固了。
29日下午,日軍第十二大隊以及4輛軍事戰車,再次對四行倉庫發動了進攻,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但是日軍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夜色降臨日軍藉助挖土機開掘了隧道,想要通過隧道進入倉庫,但被我軍及時發現。
D. 八百壯士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八百壯士是國民黨。
謝晉元等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4)電影八百哪個部隊擴展閱讀:
在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一直有一個戰爭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大批的民眾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勇士們助威打氣。
一發現敵軍企圖進攻,觀戰的民眾就以各種方式迅速告訴我軍。有的齊聲高呼,告知敵軍進攻方向;有的以幾塊大黑板拼接起來,寫字或畫圖,向我軍示警;更有一些人設法一次次將電話打入倉庫。
看到勇士們打得日軍遺屍累累、狼狽而逃時,大家就拍手歡呼,唱歌慶祝;看見我軍戰士捨身殺敵,英勇犧牲,大家就滿含熱淚,高呼口號。
而上海的各種新聞媒體,也是第一時間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壯的色彩,傳播到全國、全世界。上海民眾很快就不滿足於站腳助威,他們決心用實際行動給勇士們以支援。大批民眾捐錢捐物、捐贈食品。
E. 八佰電影簡介
該片取材自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在明知毫無援軍的情況下堅守陣地,英勇作戰,以少敵多,和敵人血戰四天四夜,最終用鮮血譜寫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戰歌。
故事的背景是淞滬會戰中國民黨大部隊已潰敗,退出上海,民黨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殘余部隊據守四平倉庫。
影片中的軍人,以血肉之軀堅守陣地,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粉碎敵人妄圖3個小時拿下陣地的企圖。
關鍵時刻,一個個鐵血男兒,渾身綁滿了手榴彈,一個接一個喊著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縱身躍入敵軍陣營,炸毀坦克,保住陣地。
這一幕幕,讓蘇州河對岸租界內的中外人士無不為之動容,也讓觀影者落淚。
F. 電影《八佰》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這的確是歷史上的一場解放戰爭,而且歷史上的記錄要比現在電影拍攝的更真實,更血腥。
G. 八佰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那是國民黨軍隊,共產黨在南方的軍隊都在山裡貓著呢,部分還未整編
H. 八佰哪個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上海四線倉庫保衛戰。
詳細說明:
八佰真實歷史事件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
1、淞滬會戰: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全面侵華開始,並將目標轉移到上海。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會戰中雖然蔣介石調遣70餘萬國民黨軍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戰,但由於淞滬平原無險可守,裝備差距懸殊,兩個多月下來,國軍傷亡慘重失敗已成定局。
1937年10月26日,為保持實力,蔣介石決定撤出上海閘北地區絕大多數部隊,去防衛上海至首都南京之間的戰略要地。同時命令孫元良的八十八師單獨留守抵抗,並希望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2、四行倉庫:
實際上,留守毫無勝算並且結局也一定是犧牲,所以八十八師決定只留下五二四團一個加強營,營長為陸軍少校楊瑞符,並特派五二四團中校副團長謝晉元作為最高長官。
留守地點選在了四行倉庫,原為四大銀行的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曾被用作第八十八師司令部駐地,里邊有大量的糧食、救護用品和槍支彈葯。
河南岸則是美、英、法、意的公共租界,日軍不敢過於集中火力,同時可向全世界廣播實況戰事,有利於爭取同情。所以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防守策略上,都利於退守阻擊。
3、「八百壯士」:
守軍實際上只有四百多人,為什麼叫「八百壯士」?
留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四百多人,而面對的日軍卻有幾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了日後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的第三師團。謝晉元團長為了隱藏自己的實力,迷惑敵人,對外宣稱800人。所以日後被稱為英雄的「八百壯士」,在歷史教科書中也曾提到過。
4、戰斗過程:
從1937年10月27日開始,戰斗一直持續了四天。日軍發現閘北地區已經空無一人後,迅速挺進至蘇州河北岸,但不敢越河到租界。當先頭部隊到達四行倉庫時卻遇到了猛烈地阻擊。
敵人憑借坦克掩護組織多次反擊,敢死隊成員陳樹生把炸彈和手榴彈綁在身上,拉斷彈弦從窗口一躍而下,與敵軍坦克同歸於盡。
期間24歲的女童子軍楊惠敏沖破敵人封鎖線,為八百壯士送去一面中國國旗,給了八百壯士和全體中國人民最大的鼓勵,也成為四行倉庫保衛戰經久傳頌的佳話。
29日,日軍派來兩艘武裝小艇和兩架飛機,海陸空力量都用上了。又在倉庫西北挖地道,企圖炸毀倉庫大牆,但都被中國守軍擊退。
10月29日,英美等國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斗。蔣介石經過再三考慮,認為堅守四行倉庫最初的目標已經達到,於是他下令部隊於10月31日撤離倉庫。租界方面與日本磋商,讓中國軍隊撤退。
5、戰斗後續:
八百壯士撤退到租界後並沒有如期與八十八師主力匯合,租界在日本方面的壓力下收繳了壯士們的武器。並關押到特定地點,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軍營」生活。四行孤軍紀律嚴格,作風端正,一直堅持訓練等待重新報效國家的那一天。不幸的是1941年,謝晉元在四行孤軍營操場被4名汪偽特務收買的兵痞刺死,年僅37歲。
I. 電影八佰的歷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與日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真實經歷,歌頌面對強敵毫不退讓,戰士誓死保衛家國的崇高氣魄。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拚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後抵抗的部隊。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師長孫元良之命率420餘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傷敵無數,自己僅陣亡九人,傷二十餘人。從此聞名中外,激發了全國抗日熱情,被譽為「八百壯士」。
(9)電影八百哪個部隊擴展閱讀: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人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