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點映大獲好評,你對哪個演員印象最深刻
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我國上海即將被日軍攻陷,400多名中國戰士駐守四行倉庫,誓死抵抗,對外號稱“八百壯士”。數十年後,著名導演管虎為了致敬這些為了保護祖國犧牲自己戰士們,將他們輝煌的壯舉拍成了電影並搬上了大銀幕。這部影片沒有特定的主角,但有王千源、張譯、姜武等演技派演員加盟,憑借他們卓越的演出在剛剛點映結束就獲得了大量好評,不論是電影內容還是票房亦或者是聽覺、視覺效果上來說,這部電影非常成功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戰爭題材電影當中體現了當今國內影視工業的頂尖水準。因此有不少劇中的演員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每個人的觀影方式不同,所以劇中的每一個人物也會給觀影者帶來不同的印象,比如演員鄭愷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一位影片中戲份不到三分鍾的角色。
《八佰》這部電影中,你又對那個演員的印象最深刻?歡迎在下方評論里留言。
B. 八佰原型人物
1、謝晉元(杜淳飾):謝晉元1905年出生於廣東梅州蕉嶺縣,1925年12月,謝晉元從國立廣東大學(今國立中山大學)畢業,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被第88師師長孫元良選中,組成「敢死隊」堅守四行倉庫,掩護十萬大軍西撤。當時他不過32歲,卻留下了豪言壯語:「我們是中國軍人,寧願戰死在閘北這塊領土之內,也決不放棄殺敵的責任。」
2、何香凝(姚晨飾):何香凝是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遺孀。時至激戰之際,何香凝先生專程趕到蘇州河南岸「遙望致哀」,她在一封致函中寫道:「『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使我們感動得流淚,但等我們趕到溝邊,卻又不能通過,只有靜穆地向對岸注視,遙寄我滿腔虔敬親愛之忱。」1937年淞滬會戰的時候,何香凝已近花甲之年,但姚晨飾演這一角色時才39歲,在年齡上有較大出入,可能是運用了特效化妝。
3、上官志標(俞灝明飾):上官志標,生於1912年7月20日,福建省上杭縣人,中央軍校軍訓班第一期畢業。作為謝晉元的主要助手,上官志標在四行倉庫浴血奮戰的經歷,被寫進了台灣課本。
4、陳樹生(鄭愷飾):陳樹生是湖北利川人,1934年冬於家鄉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8師,被編入補充團第一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組織官兵們寫下298封遺書,其中,陳樹生在白色汗衫上,給遠在四川大巴山裡的老母親寫下一行悲愴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5、楊惠敏(唐藝昕飾):在片中可以看到一女士橫渡蘇州河,她很有可能是楊惠敏。1937年10月28日深夜,14歲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游過蘇州河,爬到四行倉庫樓下,將一面旗幟交給團長謝晉元,謝團長屬下將旗幟升上四行倉庫樓頂。1977年,台灣拍攝的電影《八百勇士》里,林青霞曾扮演楊惠敏。
C.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直接在網路上爆紅
電影八佰為什麼會在直播在網路上爆紅,因為網路上現在大多數都特別愛在網上購物和看電視啊,等等,因為這個800這個電影在網上特別紅啊,看的人特別多,所以說演的也特別好,所以到了特別喜歡。所以說他才會爆紅啊,因為每個人都愛看呢。
D. 《八佰》中陳樹生為何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而不是直接扔下去
在鎮守四行期間,有許多悲壯感人的故事,陳樹生便是其一。年僅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人,帶著一捆手榴彈,從六樓一躍而下,與十幾名日軍同歸於盡。
陳樹生湖北利川人,1937年10月28日,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面對日軍一個十多人小分隊,已經潛入樓下企圖安裝炸葯爆破時。陳樹生捆滿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從六樓跳下,落入日軍突襲小隊後和十幾名日軍同歸於盡,時年21歲僅給母親留下一紙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或許如果時間充足的話,他們是可以想出別的辦法來發揮手榴彈威力的,但就在當時那個時刻,真的是容不得任何人有任何思考時間的。影片中如實的描述了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亦是影片的淚點之一,但是作為電影在描寫這一情節時卻有點用力過猛,可能是為了表現壯士們都悍不畏死吧!
陳樹生身上綁炸彈跳下去之後,隨後便有將近一個排的士兵輪番在身上綁上了手榴彈,然後接連報名字跳了下去,在我個人看來,這包含渲染影片的成分,如果放在真實的戰場上,身上綁著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的舉動,肯定也是會發生的,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戰士們才會選擇用這樣的舉動去摧毀敵人。
E. 《八佰》中,陳樹生等戰士抱著炸葯跳樓,為何不直接扔下
看過《八佰》的人,恐怕都對戰士們綁著炸葯跳樓這一幕所震撼,但是很多人也在好奇,為何要採取這種孤注一擲的殺敵方式?
(一)四行倉庫
所謂四行倉庫,指的是“北四行”聯合防線。而“北四行”則是指金城銀行、上海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和天津鹽業銀行,這四大銀行是當時上海的主要金融機構。正是因為如此,四行倉庫在修建的時候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同時又是周圍各建築中的制高點,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四行倉庫“毗鄰公共租界,日軍在炮擊的時候會有所顧慮”。
最後就電影表現而言,這樣更能夠突出壯烈色彩。八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小高潮,就是陳樹生抱著手榴彈往下跳的那一刻。決意赴死的將士和被感動的觀影者形成鮮明對比,不僅能夠帶來可以震懾人心的效果,更能夠讓觀影者從內心中產生共鳴,對這些決意赴死的將士產生敬佩之情。
F. 電影《八佰》里有個感人的鏡頭,戰士們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
電影《八佰》里有個橋段,陳樹生身上梱滿手榴彈從四行侖庫牆壁破口跳下去與敵同歸於盡。
我們從電影里看到,是日軍派出了一小隊人馬手摯護盾潛到了四行侖庫牆角下,企圖挖洞安放炸葯,如果得逞,四行侖庫將萬分危險,而侖庫中官兵也已知敵之企圖,用盡一切辦法都無法消滅護盾下的敵人,手榴彈扔在上面也無用,陳樹生依然赴死,在身上梱滿手榴彈從6樓縱身跳下以巨大的沖擊力砸開護盾與十幾名敵人同歸於盡!
還要指出的是,東方戰場正是對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正因為我們付出了重大民族犧牲,才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勝利正是憑決絕意志贏得的。
G. 八佰這部電影究竟講了怎樣的劇情
《八佰》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和普通戰爭片相比,他更加重刻畫人們對戰爭的認知:沒有國,哪有家。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的戰爭很激烈,中日雙方交戰三個月,為了保存軍事力量,迷惑敵人,謝晉元對外號稱有800人,而「八百壯士」因此得名。在這一戰中,沒有人退卻,沒有人逃跑,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身後有家人,有朋友,有同胞,所以他們誓死守護四行倉庫陣地,力戰四天四夜,擊退日軍六進攻,可歌可泣。
《八佰》給了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讓人覺得它不是一部簡單呈現歷史真實事件的戰爭電影,而是一部帶給大家許多「意義」理解的作品。它讓人更好地理解了「家國」的意義、「壯士」的意義、「軍民頑強抗爭」的意義以及「捨生取義」的意義。
H. 八佰的內容簡介
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影片,影片初始,我們看到的是士氣低迷、組織渙散的軍隊走在田野中,被戰爭破壞了的上海,配上幾聲蒼涼的鴉叫聲,奠定了這部影片的基調必然悲涼凄慘的。我想結合史實來分析一下題主的問題。
一、歷史上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的結束。淞滬會戰又是怎樣的戰役呢?歷史書上只能用形容詞形容一下淞滬會戰的慘烈,數據倒是可以直觀地印證一下這場戰役的悲壯與絕望——我國軍80萬人對戰日軍20萬人,國軍宣布傷亡30萬人,日軍宣布傷亡4萬餘人,這意味著什麼呢?大家能感受到嗎?日軍的攻勢難以抵擋,但是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三、結語任何國家,在民族存亡之際,都有捨身取義為國為家之人,有自私自利做他人走狗之輩,有冷眼旁觀見風使舵的二鬼子,民族大義當前,可否團結一致?魯迅先生口誅筆伐,想要通過筆桿子喚醒麻木的國人,軍人死守陣地,是命令使然,亦是心底吶喊,國不在,家何在?
I. 死前留下遺言令人淚目的,是八佰中的哪位英雄
眾所周知,自從《八佰》電影的上映,不僅讓民眾感受到英雄們的熱血戰斗過程,同時再次激起對先輩們的崇敬之情,對於現如今的美好生活,使得我們更加珍惜其來之不易,在淞滬會戰最後一役中,四百名戰士對陣日軍30萬大軍,孤軍奮戰四天四夜,這種拋棄生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正因為有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才能夠有如今的和平繁榮的美好生活,而今天筆者要講述的這位英雄,正是八佰電影當中的原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