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天渠》有感
觀《天渠》有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觀《天渠》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視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而在現實生活中,無私奉獻、造就豐功偉績的英雄確實少有雷同。黃大發自小無父,9歲時母親去世,此後便成了孤兒。十幾歲時在大冬天打著赤腳給村裡站崗,上級領導看到後,覺得這個瘦小的少年勤勞、能吃苦,於是發展成為黨員,吃百家飯長大的他被任命為生產大隊的大隊長後立誓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於是,他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這段艱苦卓絕的`修渠歷程。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岩用錘子鑿。不知道什麼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干。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
過年了,黃大發卻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乾脆赤腳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葯,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春去冬來,風餐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大渠竣工,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這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歷時36年完成。
它鑲嵌在靈寶山半山腰,就像是從天上引來的,水流到每家每戶門口,灌溉著良田、喂養著牲畜。20xx年底,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結束了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包穀洋芋,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包穀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聲不脛而走的日子。 ;
⑵ 天渠演員表
1、黃大發
演員;鄭強
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草王壩村是窮鄉僻壤,村民用的都是渾濁的黃泥水,面對惡劣自然環境,黃大發決心對鄉村做出改變,決定修鑿渠。說服村民、引導村民。在他的帶領下,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鑿萬米長渠以引水,實現了草王壩村脫貧致富。
影片信息:
《天渠》是由柏麟執導,由鄭強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11月30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改編,講述了黃大發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的精神。
⑶ 天渠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天渠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電影《天渠》,我的內心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始終記得,一個蒼老的身影定格在山間,像清晨的陽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暉灑滿天際……
時代楷模黃大發,愚公精神譜新曲。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籌;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這就是我們的黃大發老支書,頂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錚錚誓言,響切雲霄;此情此景,無比動容。
我感動於那份執著,只覺得每次重溫,淚水就會忍不住奪眶而出。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我們要給學生什麼?是讓他們看得見綠水青山,看得見白雲藍天,看得見碧草小溪,看得見雪域高原……還是讓他們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 我們不斷追問。
一路修行做教師。在這條路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學會「蹲下身子看學生」。我們要給每一個學生關懷和鼓勵,如黃大發老支書一樣有著堅定而又執著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種子。
教育就是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長成他們應該有的生命姿態、尊嚴和價值,無論是參天大樹,或者遍地野草;無論是芬芳玫瑰,或者無名小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責,用「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干,鐫刻著光榮與夢想。
從你的全世界走過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綴滿露珠的山頭競相綻放
你傾盡所有
照亮我們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溫暖我潮濕的信仰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天渠》。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山村的村支書黃大發為群眾解決吃水問題而耗時三十六年,翻過三座大山,穿過無數險崖,修建了一條全長9600米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其中黨員黃大發那種堅韌不拔,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嘆:是怎樣的信念讓他堅持了三十六年盡職盡責?又是什麼樣的精神使這樣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偉大的工程?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連很多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卻要下去,人們也不曾一次的勸他:「你已經不是當年修紅旗水利的年紀了,放棄吧!」他卻義無反顧,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勤懇為民,開山劈石,志拔窮根。
影片中紅旗渠的建成,群眾的支持是一個重要方原因。從異口同聲的反對,到砸鍋賣鐵去補一萬元資金缺口;肖大能從封建迷信到積極肯干,這一切的信心都來自於黃大發,是他的頑強拼搏精神打動了他們,以至於連他的女兒都為資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黃大發工作中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像電影中的'一樣,紅旗渠是拼搏來的,是奮斗來的,對於我們來說,學習上拼搏進取,生活上積極向上,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執著堅守和戰天斗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承諾的老人。
有這么幾個片段,讓我感動,且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著群眾因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沖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絕對改變不了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里,縣里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的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於分錢,還需要村裡的群眾湊集資款。一家200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之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她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妝錢,在悄聲無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取的,最後的1萬塊錢,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的群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黃支書的女兒黃彬彩因病去世了,黃彬彩無疑是家裡最理解父親黃大發的人了,她支持父親的每個決定,他懂父親的大愛,懂得父親無私奉獻是為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顧大家而不顧小家,當天渠造成時跪在,而墓前的黃大發,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也在這一刻噴湧出來,失聲痛哭起來,去渠的成功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據圖評論。靠的是知識是群眾、是政府、是領頭人、還有家裡人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可以缺。
不幹,一點希望都沒有;
干,還有一絲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⑷ 紅旗渠,有著怎樣的盛世悲歌
紅旗渠遭到了自修建以來最大的一次人為破壞,有將近十米的紅旗渠渠壁被人砸開,湍急的水流從砸開的缺口不斷湧出,導致缺口周邊村莊全部被淹,百姓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了極大的威脅。
不僅如此,從1997年開始,修建幾十年後紅旗渠卻遭遇斷水尷尬,最長的一次竟然斷流時間超過了七十天。
想當年紅旗渠建成的時候,林縣百姓以為可以一次性解決了水資源短缺的難題,到後來紅旗渠出現斷流,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
但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雖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困難,在紅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林縣的百姓一定還會像修建紅旗渠一樣,重新想出解決水資源短缺難題的好方法,只是可能時間會久一點,困難會多一點,但是我們應對此充滿信心。
⑸ 天渠講的是哪條渠道
做渠道工作是指做銷售渠道的開拓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具體需要負責以下工作內容:
1、對經銷商的供貨管理,保證供貨及時,在此基礎上幫助經銷商建立並理順銷售子網,分散銷售及庫存壓力,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
2、加強對經銷商廣告、促銷的支持,減少商品流通阻力;提高商品的銷售力,促進銷售;提高資金利用率,使之成為經銷商的重要利潤源。
3、對經銷商負責,在保證供應的基礎上,對經銷商提供產品服務支持。妥善處理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產品損壞變質、顧客投訴、顧客退貨等問題,切實保障經銷商的利益不受無謂的損害。
⑹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是原貴州省遵義市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
講述了黃大發在面對草王壩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因嚴重缺水導致的貧困狀況下,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迎難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跨三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生命渠」。
(6)天渠電影是哪個渠擴展閱讀:
影視形象
以黃大發為原型的現實主義電影《天渠》在京首映,影片根據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的先進事跡改編。
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深入刻畫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決心幹事創業的崇高品質。
據悉,黃大發曾獲得全國「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等稱號,以及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⑺ 電影天渠背景幾幾年
黃大發去學水利的時候,牆上有個獎狀,標明的年代是1989年度,影片有幾個地方的談話提到是學了幾年,這么算的話,應該是在1992年左右,沒把握的時候,就說90年代初期比較保險。那個年代貧困地區的家庭是不好拿出200元錢,住宿也有五元一晚的情況。符合時代背景。
⑻ 看《天渠》有感
《天渠》是2018年11月份上映的一部影片。講的是貴州遵義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王大發帶領全村人民,前後經過三十餘年,終於在大山之間修通一條長達九千餘米的民生水渠,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常年乾旱的重大問題。
深受感動的有這樣幾處:
1.為了籌集資金缺口一萬元,平均每戶要出二百元。就這二百元,在貧困的山村,大多人家拿出來都有困難。為了帶頭表率,王大發准備賣掉自己的棺材,老婆上前阻攔。這時王大發的女兒彬彩拿出未婚夫家給的彩禮二百元遞到爸爸手裡。她支持爸爸,不僅出自情感,也是對修渠本身的支持。當她拿出用手絹包裹的彩禮錢的時候,她把自己的婚姻大事放在其後,這種大義以及深情,讓我感動。
2.為了節省開支,專款專用,王大發去找一面之緣的拖拉機司機,希望他幫忙運輸水泥。路偏遠,村裡出不了好的運費,拖拉機司機遲疑不應。王大發就在他的車上露天睡了一個晚上,等候說服司機。以身作則,感動了拖拉機司機。在一次下雨,為安全起見,借宿旅館,他和司機倆人,為了節省一人的房費5塊錢,僅開了一間房讓司機休息,自己坐靠在門邊一張椅子上將就了一個晚上。(為什麼不能倆人睡一間房內。)
3.渠修到擦耳岩,懸崖峭壁,無人敢下去打炮。王大發身先士卒,將自己系在繩子上,從懸崖上吊放下來。據記載,那時王大發近六十高齡。這種不顧個人安危,處處走在前頭的行為,或許有一種無奈,但人心都是肉長的,誰能無動於衷?再說,修渠是為了大家,不是圖某一個人的利益。
4.記者得知王大發再一次要修水渠,前來跟進采訪。一次為他們一家四口照了一張全家福。女兒彬彩十分高興,說長這么大,全家還是第一次照全家福,而且還是彩色的。彬彩身體一直不好。為了修渠,哥哥,爸爸整天都在山上,想帶她去縣城醫院好好看看一拖再拖,以致彬彩英年早逝。臨了,說想見哥哥,想見爸爸。記者急忙忙跑到山上將他們喊回。遺憾的是,彬彩拿著全家福撒手病故。王大發跌跌撞撞,跑到家門口,聽見屋裡的凄叫,頓時雙腿沉重,僵硬,跌倒在地。
水渠終於修通了,清粼粼的水潺潺流來。王大發捧著一碗水,來到女兒的墳前,還拿著那個包彩禮錢的手絹,告慰孩子。
故事是根據真實人事改編的。演員表現也極其真實,感情飽滿,真摯樸素。事件本身的艱苦之外,讓我感動的恰是演員的表演十分到位,再現了落後農村地區的生活精神面貌。
後來我在想,就算是如今,我相信在祖國大地上,仍然有生活困難的人們。可是,如果沒有對比,在偏遠窮困的山村,人們或許不覺得有怎樣辛苦,也有他們的快樂幸福。再說,在文明發達的城市,物質豐富,生活相當方便,難道就人人都過得快樂幸福嗎?我想說的是,快樂幸福或許跟物質無關,跟環境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對當下的感受。如果你覺得是快樂幸福的,那麼它就是快樂幸福的。
其二我想到,修渠是因為缺水,乾旱。缺水,乾旱的直接原因是受地理,氣候的影響制約。也就是說,人類活著的過程,實際上是與自然宇宙斗爭的過程。當然,這個斗爭是正常的爭取,不是故意破壞。也讓我再次感到人的渺小,以及自然的強大。而人類文明能千萬年來一直傳延下來,也說明了人類的堅韌不拔,以及無窮的智慧。
其三想到,通過王大發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忘初心,終於干成一件大事。當村民因為籌錢困難,又考慮到年紀大了干不動,年紀輕的要出去打工掙錢謀生活,為眼前生活顧慮,對修渠抵觸,失去熱情信心的時候,王大發堅定的說了一句:這次我干定了。就這么發自內心骨子裡的一句話,像是一把堅硬無比的開山寶劍,道出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信念與決心,令人為之一振。
村民們與王大發不同的表現,讓我想到,干一件事,或者說一個集體,或家庭,起關鍵作用的往往是某個人,或一個點。這個人站出來了,這個點觸發了,那麼這個集體,或家庭,就會發生質的改變,就會得到進步。
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電影有哪些
1、《絕壁天渠》: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朴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5、《魏德友:一個牧羊人,一座「活界碑」》:魏德友,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一名退休職工,自1964年起堅守在新疆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50多年來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被譽為邊境線上「活地圖」。在2017年1月,獲得「中國網事·感動2016」年度網路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