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是哪個電影

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9 05:08:41

⑴ 求一部電影名字,講的是有關美國黑人種族歧視的事情

哇,不會是《The Human Stain》吧?原版小說是Philip Roth 寫的。確定是這部劇,去優酷搜吧,能搜到,人性的污點or污穢

⑵ 有關種族歧視的電影

1、《撞車》

《撞車》是由保羅·哈吉斯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唐·錢德爾、馬特·狄龍等主演的犯罪影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將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磯為背景,講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車事故而引發的一些種族歧視問題的故事。

故事主題是美國社會的任何行為都會帶上種族歧視的印記,這種現象是導致民間動亂的禍根。2004年9月10日在加拿大首映。該片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2、《哭喊自由》

《哭喊自由》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凱文·克萊恩、丹澤爾·華盛頓等主演的英國電影。

本片講述了南非記者Donald Woods 在企圖調查黑人運動積極人物,他的好友Steve Biko的離奇死亡後被迫離開這個種族歧視和隔離的國度,而有著新聞專業精神的他決心要將調查公諸於世的故事。

1987年11月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88年,該片獲得第45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第4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

3、《颶風》

《颶風》是諾曼·傑威森執導,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99年12月2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有颶風之稱的拳王魯賓·卡特被指控謀殺罪,多年後,在熱心人幫助下重獲自由的故事。

4、《炎熱的夏夜》

《炎熱的夏夜》是由The Mirisch Corporation公司出品,諾曼·傑威森執導,西德尼·波蒂埃、羅德·斯泰格爾、沃倫·奧茨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67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美國南部一個小鎮發生一宗來當地投資的白人老闆被殺案,黑人刑事偵察專家提布斯被誤解為嫌疑犯,解除誤解後和白人警官蓋爾斯聯手破案的故事。

5、《殺死一隻知更鳥》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由羅伯特·馬利根執導,格利高里·派克、瑪麗·巴德哈姆、羅伯特·杜瓦爾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根據哈珀·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白人律師芬奇不顧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以及個人安危,堅持為一名被控強奸白人婦女的黑人進行辯護的故事。

1962年12月2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63年,格利高里·派克憑借該片獲得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⑶ 電影《crash》取材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什麼事件

《crash》取材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加強
當時的美國,到處充滿了恐懼,總統習慣用恐懼來控制他的人民,媒體則喜歡用恐懼來應付大眾。導演創作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有關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題,讓人們重新去認識已被歪曲了的恐懼定義,再次用心去觀察我們的世界。導演和編劇並無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麼爭端,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出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工具,它能夠讓觀眾體味到陌生人的心路歷程。她希望觀眾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並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民眾去分享你們的愛心

⑷ 求電影名

電影 :紫色 The Color Purple (1985)
導演: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演:
烏比·戈德堡 Whoopi Goldberg
丹尼·格洛弗 Danny Glover
類型:劇情 / 歌舞
其他中文片名:
紫色姊妹花
外文片名:Moon Song
片長:154 min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上映日期:1985年12月16日 美國
劇情:希麗是個喜歡紫色的鄉村少婦,從童年起便在逆境中掙扎,固無力擺脫困境,便天天給上帝寫信,希冀上帝能拯救她。後在好友的幫助下,希麗漸漸明白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她從開始的麻木而甘於被束縛,變得懂得正視自己的內心,這一點可以從兩次為「先生」刮鬍子的細節上明顯看出。她不僅救贖了自己,同時點醒了索菲亞。終於在影片的結尾,重歸
那片紫色花海。
幕後/花絮·斯蒂芬·斯皮爾博格第一部沒有帶上約翰·威廉音樂標記的電影。
影片獲11奧斯卡提名,卻沒有得到任何獎項的一部電影。
烏比·戈登堡和奧普拉·維弗雷在電影中初次展示富有特色的演技,同時獲得了奧斯卡大獎提名。
《The Color Purple》 影評
The Color Purple——斯皮爾伯格的女權電影
沒想到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名單》之前拍過這樣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完全以黑人為主角,展示本世紀初美國農村黑人的生活狀態。從《殺死一隻知更鳥》、《為戴茜小姐開車》到《撞車》,美國電影一談到黑人總要涉及種族問題,充分說明這一問題在美國社會的普遍和尖銳。不過本片的特點是對種族歧視進行了淡化處理,更多的是關注黑人底層婦女的覺醒和對男權的挑戰。
「紫色」這個意象比較模糊,很難明確其具體所指,影片只是在首尾互為照應地展現綠野紫花的鄉村場景,開始是塞莉和南蒂拍手歌唱,結束是塞莉和薩格攜手漫步,充滿單純溫柔的女性之愛。淹沒在綠野中的紫花卑微稚嫩易受摧殘,但最終還是堅強地存活下來,向天空輕輕吐蕊綻放。又或者可以代表他們醬紫色的皮膚,有一種未開化的原始粗糙,也有一種接近生命本質的朴實溫厚。相對於文字來說,影像的表現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許在原著中會有更明了的細節表述。
在影片大部分的篇幅里,塞莉都是懦弱卑怯的,特別是積年累月被丈夫奴役之後,從忍氣吞聲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內心早已奴性深種,甚至習非成是,建議兒子也以父親為榜樣對待妻子。最後的爆發令人刮目相看,但以電影情節鋪排的慣例思路來並沒有出意料之外。影片中另外三個性格與其迥異的女子應都是促使其覺醒的因素,南蒂用出走來反抗,索非亞用武力來反抗,薩格用才華來反抗,每個人都對塞莉形成了強大的鼓舞力。特別是當她打開南蒂的一封封塵封已久的信件,血緣牽系的親情給了她新生的希望,內心的堤防再也擋不住滔天巨浪。
女權的覺醒與反抗應是影片最明確的主題,但斯皮爾伯格似乎並不滿足於此,他還有意地將這一主題廣義化處理。一方面是索非亞所遭受白人的壓迫摧殘,一方面使非洲大陸面臨殖民統治的危機,范圍如圈圈漣漪般擴大,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暴力獨裁和不寬容無處不在,反壓迫反奴役和追求個性解放依然任重道遠。對非洲大陸那一段的描述與塞莉讀信的現實進行了蒙太奇剪接處理,十分流暢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斯皮爾伯格的毛病是總喜歡給故事加上一個煽情結尾,就算是在幾近完美的《辛德勒名單》里,也不忘記讓男主角在結束時發表激情演講。最後那一段教堂的歌唱的意圖是想把觀眾的情感推向高潮,但我絲毫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反而覺得有些刻意和做作。另外,好萊塢電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挑戰禁忌、展現殘酷方面放不開手腳,不象歐洲電影那樣敢於作近距離的逼視。影片一開始告訴了我們塞莉一家父女亂倫的事實,但最後卻有意地進行圓轉的處理,告訴我們父親並非是親生的父親。這樣的處理令我想起《天龍八部》,看似設置巧妙,卻反映出是通俗藝術的弱點,即為了迎合受眾而不敢將殘忍進行到底。

⑸ 尋一部反映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

你確定是白人警察撞死的嗎?
《死囚的妻子》中黑人女人的兒子被撞死了 不過不是白人警察乾的
他只是路過送去醫院

⑹ 求一部電影,美國的,名字叫《希望》,講的種族歧視

很少看電視 所以也不清楚樓主你說的這個。
從網路里查找了一下也沒有《希望》這個譯名的美國電影,
美國一直渲染自己從不提倡種族主義 ,
但是每一天都會因為種族歧視收到傷害。

因為樓主介紹的也不是很清楚,
所以我推測是不是希拉里斯萬克主演的《街頭日記》啊????

劇情簡介:加利福尼亞,長島,在踏進當地威爾森高中的第一天,熱血的菜鳥老師艾琳·格魯維爾(希拉里·斯旺克飾)還是個滿懷希望要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派。然而她將要面對的,是在LA暴動之後,各種族之間暴徒械鬥一觸即發的長島,連本來應該不聞窗外事的學校也不例外。 艾琳的班級里,全是被其他老師放棄的青少年,非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班級里不僅族裔混雜,都是附近貧困街區的孩子,甚至還有小混混和黑幫團體成員,他們對學習沒有絲毫熱情。艾琳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情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但她卻並沒有同其他成年人一樣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學著真正聆聽學生的心聲。逐漸開始了解學生們的世界的艾琳,痛心地發現這些不過十來歲的孩子們,每天不得不掙扎著在街頭暴力中生存,能平安無事地度過每一天就是他們最大的希求。於是艾琳借鑒二戰時安妮·弗蘭克的做法,讓學生們利用日記寫下點點滴滴的遭遇,互相分享互相傾訴,從生活里找到希望與自由。從艾琳那裡,學生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一本「街頭日記」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使他們得到了救贖!

還有很多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

《白與黑》《黑奴貿易》《殺戮時刻》
《美國X檔案》《轉學風波》
《炎熱夏日》《撞車》

推薦看看下面這兩部
《颶風》

這是一部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黑人拳王魯本卡特遭警察誣陷坐了三十年冤獄,幾經周折才重見天日的故事。影片對美國的種族歧視現象進行了抨擊和剖析,導演的立場頗值得贊賞,他並非單純抨擊白人對黑人的歧視,他還試圖傳達一個信息,並非所有的白人都有種族偏見,白人和黑人之間應當對話而不是對立,並且導演並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情節和演員鮮活的表演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的,有些部分拍得還相當感人。
黑人拳王魯本卡特似乎天生和警察有仇,十一歲時就被送進感化院(相當於我國的少年犯勞教所),後來自己越獄去當了兵,並且苦練拳術,拳台上他風光無限,把一個個對手都揍趴下。一個拳王應該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可是他還是沒能逃脫牢獄之災。他被腐敗的警察誣陷,被判了三個終身監禁(美國的法律就是這么有意思,簡單的加法,不像我國,甲罪判十年,乙罪判八年,兩罪合並執行十五年,可以打折的。)一個黑人青年讀了魯本的自傳之後被深深感動,決心和自己的幾個白人朋友一起幫魯本洗脫罪名。大概導演太過專注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和自己的政治訴求,情節上有些地方值得推敲,監獄也並非如某些監獄片描繪的那麼黑暗,有個獄警甚至和魯本成為了朋友,而典獄長似乎也格外照顧他。另外有一個十分討厭的地方就是結尾的「好萊塢式歡呼」,縱觀眾多好萊塢影片,只要是最後取得了成功,一定會有集體歡呼的場面,有時甚至歡呼的有些無厘頭,本片中得知魯本被釋放的消息之後滿監獄的牢犯都歡呼雀躍如同過聖誕節一般--這些人犯不著吧!並且白白坐了三十年牢,即便洗脫了冤情算是勝利嗎?不過總體上這些缺點還是瑕不掩瑜,本片仍不失為一部佳作。
黑人演員當中我最喜歡的是塞謬爾 傑克遜那種劍走偏鋒的類型,丹澤爾華盛頓雖然是影帝,但是卻對他印象不是很深刻――直到看完這個片子以後。在本片中他成功塑造了魯本卡特這個人物,其表演功力不容小覷。在他被送進監獄以後,他拒絕穿囚服一段很精彩,而被關緊閉時他內心沖突的表現,以及後來在遇到朋友以後內心情緒的劇烈變化都表現得非常生動――內心情緒的表達往往是很困難的。他對一個囚犯的心理把握的非常細膩,如何才能適應監獄的生活呢?無欲無求。這樣心才能覺得自由。這樣的詮釋是非常生動的。丹澤爾華盛頓為了本片准備了兩年並且認真的練習打拳,力求表演的成功,最終他的辛苦也沒有白費,他憑借本片折桂金球影帝。
《炎熱的夏夜》

在美國南方密西西比河沿岸,有一座城鎮叫斯帕特。這個城鎮既小又窮,而且種族歧視十分嚴重。芝加哥的一位大企業家科爾伯特,為了幫助這個小鎮擺脫貧困,來到這里招工建廠,不料在一個十分炎熱的夏夜被人謀殺,身上的900美金也不翼而飛。
多年來斯帕特的治安情況一直比較平靜,這起意外的謀殺案,令剛上任兩天的蓋爾斯警官一籌莫展。他便指派警官薩姆設法搜尋嫌疑犯。當薩姆來到火車站,看到一個黑人覺得不順眼,而且發現這個黑人帶有許多現金,就不問青紅皂白將他逮捕。哪料到,這個叫蒂白斯的黑人青年來頭可不小,他是東部地區費城一名干練的刑事警察,這次是回鄉探望母親。
由於案情復雜,蓋爾斯只好請蒂白斯幫忙,雖然他心裡看不起黑人。就在這時,警官薩姆又抓住了一個名叫哈維的青年,在他身上搜出了死者的餞包和300元現金。警長蓋爾斯武斷地認定哈維就是兇手。然而,蒂白斯根據死者傷口的情況認為兇殺。隨著調查的的深入,警長意外地發現自已的手下薩姆在案發的第二天去銀行存入600美元。這下,警長又把兇手的帽子套在了薩姆頭上。對此,蒂白斯卻不以為然,並據理向警長蓋爾斯說明另有兇手。蓋爾斯固執已見,還對蒂白斯產生不滿,甚至勒令他立即離開這里,不準插手此案。由於蒂白斯的出現,使這個斯巴達鎮的種族歧視的黑勢力十分惱怒,他們揚言"這個黑鬼活不到星期天"。一天,蒂白斯上街辦事,突然遭到4名白人青年的襲擊,好在警長蓋爾斯及時趕到,蒂白斯才免遭暗害。
蒂白斯並未因此離去,依然努力搜集破案的線索。就在此時,一個名明叫珀迪的青年來到警察局控告薩姆強奸了他的妹妹,並使她懷了孕。蒂白斯覺得此事蹊蹺,決定從中下手,打開兇殺案的缺口。蒂白斯打聽到鎮上有位專干非法墮胎的黑婦人,就立即走訪了她。在費了一番口舌後,黑婦人告訴蒂白斯,珀迪的妹妹晚上要來打胎,那個使姑娘懷了孕的男子也會陪她一起來,就在說話間,珀迪兄妹闖了進來,同來的還有小吃店老闆拉爾夫。對照以前搜集到的線索,蒂白斯一下子明白了拉爾夫就是他要抓的兇手。
蒂白斯把真相告訴了珀迪,氣瘋了的珀迪向拉爾夫撲去。拉爾夫開槍打死了珀迪,自己終於落入法網。拉爾夫在警察局裡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全案真相大白。此時,警長蓋爾斯對蒂白斯敬佩不已,並親自把他送上了遠去的列車,這算是他要表示的一點最大程度的誠意了。

⑺ 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 我忘了名字 好像很早的

【英文名】Rememberthetitans

【中文名】沖鋒陷陣

【其他譯名】光輝歲月、難忘泰坦

【首映日期】2000年9月29日

【IMDB評分】7.3/10(12,195votes)

【主演】丹澤爾·華盛頓DenzelWashingtozel

劇情簡介

故事開始在1971年的弗吉尼亞州,觀看當地高中橄欖球隊比賽對於亞歷山大市的市民來說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當一所黑人中學和一所白人中學被迫合並後,橄欖球隊的傳統優勢遭到考驗。布恩(HermanBoone)是一位年輕的黑人教練,剛來校不久,就被任命為威廉姆高中"太陽神隊"的主教練。而已有幾年執教經驗的前任白人主教練比爾(BillYoast),雖平日戰績不錯,在隊員中也頗具威信,卻成了布恩的助手。當時美國正處在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黑人要求"取消種族歧視,爭取和白人同等公民權利"的呼聲日益高漲,各種抗議示威遊行此起彼伏。現在改革時機已經成熟,在維吉尼亞州,布恩和比爾可算是改革的先驅人物之一。雖然兩者的背景差距懸殊,但是作為搭檔,他們一起工作,並逐漸發現除橄欖球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共通之處。兩人都極富正義感和榮譽感,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兩位教練的悉心教導下,不僅將一群脾氣惡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調教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專打勝仗的橄欖球隊,而且引導他們成長為富有責任心的年輕人。自從黑白教頭並肩作戰後,勝利的消息便不斷傳回亞歷山大市。這座曾因種族偏見而遭分裂的城市重新恢復了統一。白人和黑人市民一起分享自己球隊勝利帶給他們的無窮歡樂,對橄欖球的共同熱愛也結成了他們終生的友誼。雖然歷史不可能記住象布恩和比爾這些小人物的名字,但是弗吉尼亞人都記住了"太陽神隊"(又譯巨人隊),因為它是黑白市民的共同驕傲!

⑻ 找一部關於種族歧視的美國電影名字

這位網友你好,你要的一部美國電電力名字,我知道的是《死囚的妻子》,希望我能幫到你。

⑼ 《阿甘正傳》專業影評

美國專欄作家蘭斯·莫羅在《盒子里的民俗》中寫道,冷戰的結束帶給美國的除了形式上的勝利,剩下的只有空虛,政治和文化極為混亂的20世紀最後幾十年裡的美國已日漸成為一個“喪失了自己許多堅定信念的國家”,人們試圖“全面補充民間傳說及自我形象和典型”。1994年由羅伯特·澤梅基斯導演的電影《阿甘正傳》順應了時代的需求,對於重新定義美國,重塑美國主流文化具有很強的歷史作用及時代意義。

導演曾經這樣表達自己對電影的見解:“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重新肯定了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了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它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正是基於此,它才深得美國民心”。著名學者戴錦華評價《阿甘正傳》說:“它及時地出現在當代美國文化四分五裂並喪失了穩定價值觀念的時刻,為美國社會提供了一種社會融合和想像性拯救的力量”。《阿甘正傳》講述了一位智商只有75的歷經美國40年歷史文化變遷的“傻子”的故事。通過他的人生軌跡,影片的創作者們試圖強調“美國精神”,表達對一些社會問題和解的美好憧憬和期待。

一、傳統家庭價值觀

傳統的美國核心家庭包括父親、母親及未成年的子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家庭的構成大多如此,但到了90年代,傳統意義上的雙親家庭的比例大幅下降,從最初的70%降到只有26%。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離婚率和人們觀念的變化是主要原因,另外隨著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婦女從家庭的繁瑣勞動中解放出來,加入職業大軍的行列,這種婦女社會角色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家庭關系的變化。進入八九十年代,隨著新保守主義的興起,傳統家庭價值觀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並且還成為1992年美國大選中政治家們為贏得選票的重要議題。共和黨候選人喬治·布希在聖母大學就雙親家庭的破碎發表演說;副總統丹·奎爾在加州共同體俱樂部就同一主題發表講話。講話重點強調恢復基本價值觀,鞏固家庭,指出1992年洛杉磯中南部的暴亂與美國家庭破碎之間的緊密聯系,他說:“(洛杉磯暴亂體現出來的)難以駕馭的社會混亂局面……與家庭結構的瓦解、個人責任感及諸多社會領域秩序的缺乏有著直接的關系,家庭失敗了,社會也就失敗了,只有當我們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誠實和個人責任感等價值觀念時,我們的文化才能豐富起來,社會才更加美好”。奎爾的講話表明保守派的政治冢們將洛杉磯暴亂和美國傳統核心家庭的破裂歸咎於社會兩大主體——黑人社會主體和獨立的職業女性主體。有關家庭價值觀的爭論使社會發出一種聲音,那就是重拾美國傳統價值觀,防止消亡。

毫無疑問《阿甘正傳》也受到了這股潮流的影響,創作者們通過影片極力想為美國的民族困惑做出一些解釋,他們稱《阿甘正傳》是“一個天真的美國人在正失去其天真的美國中所經歷的浪漫快活故事”。電影中的阿甘和詹妮從小都是在單親家庭長大,從未見過父親的阿甘由母親獨自養大,阿甘的母親從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將自己的愛奉獻給兒子。為了讓阿甘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接受教育,

而不是選擇特殊學校去做沒有意義的事,母親做出了很大的犧牲,甚至陪校長睡覺。母親沒有因為阿甘的弱智感到消沉、沮喪,反而不斷地鼓勵兒子要堅強、自信,永遠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偉大的母親經常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兒子明白生活的真諦,比如“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味道”,“你和其他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笨有笨的作為”,“奇跡每天都會發生”。正是母親的教導幫助阿甘開啟了人生的大門,也為他今後健康樂觀地生活埋下了種子。同樣在單親家庭長大的詹妮就沒阿甘那麼幸運了,詹妮很小失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但不幸的是長大後卻多次受到父親的強暴。影片的結局讓我們看到阿甘和詹妮的孩子在詹妮死後也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可所不同的是阿甘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男人。沒有了母親的小阿甘,和爸爸一起釣魚、打 乒乓球 、散步,在爸爸的陪伴下平靜快樂地成長。阿甘被塑造成了一個正直、誠實、富有責任心的好父親的形象,由此隱射美國家庭中的父親完全可以承擔重要的角色。評論家納森·羅姆評論說:“影片似乎要論證,美國所需要的就是一個好爸爸——阿甘象徵性地代表那種好父親”。

二、阿甘精神

《時代》周刊曾經這樣描繪電影院里觀眾的情景:“男女老幼懷著真誠的感情湧出電影院,孩子們似乎在想問題,成年人在思索,成雙成對的人則相互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影片感動觀眾的是阿甘身上代表的美國主流意識,是人類社會始終追求的誠實善良和堅忍不拔的平民英雄身上體現出的奮斗精神,是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小時候的阿甘由於先天智力低下,腿部殘疾,經常遭到周圍同學的取笑和侮辱,堅強的阿甘始終沒被這一切所干擾,在媽媽的鼓勵下堅持自己的學業,最終順利進入州立大學。在大海上捕蝦時,多次打撈上來的都是海中的垃圾,但阿甘並沒氣餒,直到有一天終於乘風破浪,喜獲豐收。從小到大阿甘身上始終具有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態度。另外電影中阿甘的奔跑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其他孩子向他投擲石塊時,他在詹妮的喊聲中開始了奔跑,奔跑中他忘記了腿部的殘疾,動作由僵硬變得自然,腿上的支架在奔跑中脫落,臉上洋溢著自信,他的表現讓欺負他的孩子也看呆了。他不顧一切、淋漓盡致地飛奔著,把自己的勇氣、智慧和信念全集中在了一起,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戰場;跑過了乒乓外交的賽場,他跑出了一種態度,跑出了一種精神,這種態度和精神在每一位觀眾的內心激起了波瀾,使人們有了一種久違的感動。阿甘的精神得益於母親的教誨.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他都堅信母親的“巧克力哲學”,不管世俗的眼光,只要自己認準的事就堅決去做,他以自己的方式相信自己、相信未來,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他的信念不但成就了自己,還改變了被他從槍林彈雨中解救出來的,曾經一度沮喪沉淪的丹中尉。

影片中詹妮和阿甘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明暗兩條線索。美國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有著“未來取向”的國家,但從60年代開始,年輕的一代選擇了逃避現實、追求享樂、否定理性、強調本能的幻滅之路來表達對美國社會種種黑暗和越戰的不滿和反叛。他們選擇性解放、毒品、流浪和群居生活方式,這些年輕的一代被稱為“嬉皮士”,詹妮就是這“垮掉的一代”的化身和象徵。詹妮踏著近乎瘋

狂的搖滾節拍,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所有激進的社會運動中,對於阿甘的呼喚一次次地拒絕,直到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原來都毫無意義,她和“嬉皮士”們帶著對現實和未來的迷惘和困惑淡出了歷史舞台,最後回到阿甘身邊,與阿甘組成完美的家庭。終止了長期的流浪和叛逆,在家庭和傳統的呼喚下,詹妮最終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詹妮的回歸隱喻著年輕的一代在經過人生信念、精神理想的長久痛苦的反思後,最終回歸到以阿甘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意識上來。

單純善良的阿甘懷揣著一顆執著的心,憑借著一雙奔跑的腿,不顧流行的文化和浪潮,不管前方的坎坷與挫折,堅定地實現著自己的夢想,踏實地走著自己的人生路。正像尼采所說:“精神怎樣變成駱駝、駱駝怎樣變成獅子、獅子怎樣變成孩子。”阿甘這個“普通人”在經過了這三個“變形”之後,終於以一個成功的形象站在了世人面前。“普通人”阿甘性格中誠實、善良、積極樂觀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美國精神的體現,它得到了觀眾的認同,使每一位觀眾都感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三、性別和種族歧視

隨著《阿甘正傳》對60年代美國之困惑的揭露,詹妮的形象變得越來越清晰。作為“垮掉的一代”的化身,詹妮利用各種方式放縱自己:穿嬉皮士服裝;參加反戰遊行;吸毒;追求性解放等,詹妮走上了一條永無止境的自我毀滅之路。通過裸體表演,《花花公子》的彩頁和反戰激進主義,影片將詹妮的行為與美國60年代的政治文化運動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試圖向觀眾傳達這樣的寓意,那就是“當一個國家失去對白人婦女的控制時,便會天下大亂”。影片對戰後歷史的描寫沒有包括婦女運動,這一時期的女權主義被淡化。當詹妮受到男友的傷害時,黑豹黨的成員選擇袖手旁觀,只有阿甘挺身而出,進步的政治運動非但沒有幫助美國婦女反而使她們受到了傷害。

針對美國黑人的種族歧視始終是美國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一個世紀以來美國黑人為自己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做著不懈地努力,廢除南方的黑奴制;制定三個民權法案;發表《獨立宣言》;還有60年代的民權運動,但種族主義的烏雲依然籠罩著他們。影片《阿甘正傳》雖極力弱化種族間的仇視和對立,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社會的現實,黑人士兵在戰場上為所憎恨的國家賣命;黑人的家

庭祖祖輩輩侍奉著白人;職業是廚娘、管家、服務生、保姆的都是黑人;教堂是專門的黑人教堂;教堂里的唱詩班也是清一色的黑人。《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心思單純,沒有也沒有能力看到種族主義的存在,更無法理解種族主義和取消種族隔離的主張,通過他的視角白人對黑人的種族仇視被淡化。阿甘在參加越戰期間認識了一位黑人朋友布巴,布巴像阿甘一樣善良、單純,同甘共苦的兩個人被丹中尉稱為雙胞胎。巴布死後,阿甘實現了他經營蝦業的夢想,並徹底改變了巴布家族的經濟狀況。影片中阿甘在巴布的影響下,來到黑人教堂尋找上帝,在這里他成了黑人唱詩班裡唯一的白人面孔。影片的創作者們在這里旗幟鮮明地表達了阿甘和巴布的種族和解的願望,阿甘在黑人教堂里祈禱上帝,這時上帝已不再是狹隘意義上的信仰對象,而逐漸成為社會中不分膚色、不分種族的人們擁有的共同價值觀的象徵。

《阿甘正傳》能夠獲得奧斯卡13項提名並最終囊括其中6項大獎,與其關注反映的精神價值是分不開的。影片中的阿甘正直、善良、生活簡單而執著,憑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價值觀,阿甘這樣一個始終受著別人嘲笑和侮辱的“傻子”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阿甘精神”,是“美國精神”,是美國這個民族的文化核心。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傳統價值觀的回歸和美國精神的呼喚,同時又讓我們看到美國的社會歷史問題——女權主義和種族歧視。總之,《阿甘正傳》為觀眾提供了一份“精神大餐”,喚起了人們的良知,發人深省。

⑽ 《綠皮書》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劇情為什麼深受觀眾喜歡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閱讀全文

與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預產期電影燙頭發什麼梗 瀏覽:696
電影里的蛇都是怎麼化妝的 瀏覽:227
如何在電視裡面看電影 瀏覽:889
講泰拳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99
免費福利電影百度 瀏覽:125
如何全屏觀看電影 瀏覽:239
巨齒鯊電影免費看動動吧 瀏覽:713
正常4k電影是多少碼率 瀏覽:412
愛奇藝購電影票如何退 瀏覽:354
百度雲電影與字幕分開怎麼看 瀏覽:387
韓國有什麼好看殺手的電影下載 瀏覽:780
柯南全部電影免費 瀏覽:728
電影西部不案免費觀看 瀏覽:803
十二生肖電影免費觀看完整上下 瀏覽:196
電影勇敢者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 瀏覽:907
盲井電影多少分鍾 瀏覽:731
怎麼在網盤上看違法電影 瀏覽:294
電影里漂亮的戒指有哪些 瀏覽:423
盧蓓蓓都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14
肚子怎麼了完整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