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面埋伏解讀
「十面埋伏」最早作為漢語成語,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指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體現古代軍事戰術的周密性。元代雜劇《抱妝盒》首次以文字形式記載,後延伸比喻陷入復雜困境或精心設計的包圍圈,近義詞為「四面楚歌」。其核心意象強調「絕對的包圍」與「無路可逃」的壓迫感。
2004年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十面埋伏》,以晚唐為背景,將成語的「圍困」主題轉化為情感糾葛。影片通過劉捕頭、金捕頭與歌妓小妹的三角戀,展現愛欲與背叛的致命博弈。視覺上,張藝謀以竹林追殺、雪地決斗等場景,將「埋伏」具象化為武打與心理的雙重圍剿,最終以同歸於盡的悲劇收場,呼應成語的宿命感。影片票房達1.53億元,成為新武俠風格的經典之作。
2003年陳奕迅的粵語歌曲《十面埋伏》,由黃偉文填詞,以都市情感為切口重構這一典故。歌詞中「埋伏」象徵人際錯失的無奈——主角即便布下天羅地網般的等待,仍與舊愛擦肩而過。歌曲結合陳奕迅的沙啞嗓音,傳遞出「主動追尋」與「被動錯過」的矛盾,賦予成語當代情感共鳴。
三者雖形式迥異,但均圍繞「圍困」這一核心展開:
歷史戰爭:絕對的武力壓制;
武俠電影:愛情與權力的生死局;
流行音樂:情感層面的心理困局。
這一符號的跨領域生命力,印證了中國文化中「困境美學」的深刻影響。
⑵ 04年電影票房的一億和10年電影票房的一億有什麼區別
2004年大陸總票房20多個億吧,《十面埋伏》1.4億就拿下了年度票房冠軍
2010年大陸總票房100億,冠軍《阿凡達》轟下13.5億
所以差別簡直太大了,2004年1億至少要相當於2010年5億
⑶ 哪些影視作品在國內賠的「一塌糊塗」,在國外卻「橫征暴斂」的賺瘋了
在國內票房慘淡,但是國外卻火的一塌糊塗的電影也不乏其數。中國電影最近幾年在國外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依然有進步。來說一說這些在國外賺瘋了的電影吧。
龍爭虎鬥:1973,票房:2.3億美元
該片作為神一般的存在,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此片的製作成本僅80萬美元,卻創造了全球2.3億票房奇跡,在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遺憾的是,這也是李小龍最後一部完整的電影,在上映前6天李小龍就去世了。好萊塢以多種方式緬懷李小龍,美國授予他多項電影紀念獎。
⑷ 在國內賠得「一塌糊塗」,到了國外卻賺瘋的電影有哪些
在國內票房慘淡,但是國外卻火得一塌糊塗的電影也不乏其數。中國電影最近幾年在國外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依然有進步。來說一說這些在國外賺瘋了的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