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洛麗塔」是什麼情節
電影《洛麗塔》(Lolita,又譯《一樹梨花壓海棠》),1998年美國出品,導演:阿德里安.萊恩(英國導演),主演:多米尼克.斯溫,傑瑞米.艾朗斯(英國著名演員,另有《法國中尉的女人》、《命運的逆轉》和我看過的《烈火情人》)。該片根據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因描寫「戀童癖」而在美國遭禁。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里可拍攝的《洛麗塔》也同樣遭禁。新版洛麗塔並不色情,優美的畫面和艾朗斯(主演)優雅內斂的表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美感,但是原著特有的幽默感是影片難以企及的。另外,原著的深層意味在影片中也沒有顯示出來——洛麗塔純潔的外表下掩蓋著庸俗的、入世的、過早成熟的靈魂,她是美國的某種象徵。影片只是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奇情故事:
12歲的洛麗塔是一個渾身散發著青春氣息的女孩,大學教授亨伯特迷戀她。為了能接近洛麗塔,亨伯特違心的娶了她的寡母夏洛特,從而得以與洛麗塔在有意無意的肌膚接觸中滿足痴戀之情。
後來夏洛特死於車禍,亨伯特名正言順地成了洛麗塔的監護人,進而成了她的情人(但不是第一個!)他倆在一家又一家汽車旅館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銷魂之夜。
然而洛麗塔對亨伯特的帶有戀父色彩的「愛情」並不持久,後來她迷戀上了中年劇作家奎迪,將亨伯特遺棄在一個騙局中。亨伯特於是陷入了絕望與瘋狂中,他殺死了奎迪,可洛麗塔已不可復得。
② 洛麗塔是什麼的 電影人物一樹梨壓一海棠是怎樣的電影
《洛麗塔》又名《一樹梨花壓海棠》,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亂倫戀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電影根據著名的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波科夫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改編。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圓買下了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客觀的數目。
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勃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了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於是庫布里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準的原則下,盡可能的終於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的12歲大。
1962年電影怪才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攝了納博可夫最具爭議性的小說《洛麗塔》。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在這部電影里利用他獨有的黑色幽默和對納波科夫小說的深刻理解,試圖探討一個關於性慾的混亂與迷惑的主題(在37年後他又在《大開眼界》中再次回歸這個主題)。
十幾歲的洛麗塔成熟美麗,天性中有一種野性的味道。她討厭母親那一套清規戒律,從沒想做個因循守舊的淑女。處於青春期的她似乎在無意間勾引繼父,對誰都沒真感情,更是無心學業……當時的美國社會一片正氣,根本不接受這個站沒站樣、坐沒坐樣的洛麗塔,她簡直就是個異種。全美不止禁了電影,還把小說也列為禁書。
時光荏苒,社會上像洛麗塔一樣的問題女孩越來越多,90年代末,洛麗塔和40歲的繼父的畸形戀再次被搬上銀幕,沒想到新版彩色的洛麗塔依然如舊,在電影院,她還是坐沒坐樣,把腿翹到前排座椅上。直到今天,「洛麗塔」還是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就象她高高翹起的腿,永遠被視為「有傷風化」。
雖然小說《洛麗塔》1953年一經問世便遭各方非論。但是1962年搬上銀幕的電影《洛麗塔》則拍得含蓄而優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這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朴實了許多。片中並無過份的激情場景,甚至有評論認為該片有些「兒童化」。庫布里克巧妙地運用指甲油、門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燈光來描述這個亂倫故事。庫布里克並未將故事的主題訂為小說原作的「天真的墮落」和「世俗的強大」,而是以唯美的方式強調了主人公境遇的可笑與荒謬。
雖然扮演洛麗塔的演員有些成熟過頭,但演員的表演還是到位的。庫布里克以一種帶有喜劇意味的正劇的方式,再次展現了他影片中永恆的主題:人性在有規則社會中受到的壓迫。
③ 電影洛麗塔是講什麼的。
洛麗塔》又名《一樹梨花壓海棠》,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亂倫戀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和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④ <<洛麗塔>>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洛麗塔》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情愛故事。
劇情介紹:大學教授亨伯特(傑里米•艾恩斯 飾)年幼時經歷了失去初戀女友之痛後,自此他對未成年少女有特殊的感情。一次他到了美國去,成為了寡婦夏洛特(梅勒尼•格利菲恩 飾)的房客,當他看到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多米尼克•斯溫 飾)時,他瘋狂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少女。
事實上,夏洛特希望可以跟韓拔結婚,讓自己與女兒都能有個依靠。同時為了能讓自己能夠留在洛麗塔身邊,韓拔還是跟夏洛特結婚了。不久,夏洛特知道了丈夫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憤怒出走時遇車禍身亡了。
韓拔把在身在夏令營的洛麗塔接到身邊,瞞著母親去世的消息與她游歷美國,而他們也展開了一段不倫戀。面對小妖女洛麗塔,韓拔百般順從,但洛麗塔還是厭倦了他,密謀逃走。
(4)洛麗塔是哪個電影里的擴展閱讀
《洛麗塔》角色介紹:
1,亨伯特
洛麗塔的繼父。青少年時期無疾而終的愛情導致亨伯特性心理障礙,使他的愛欲對象停留在12—14歲的性感少女。夏洛特死後,亨伯特用各種計謀將洛麗塔淪為自己的情人,並假借父女關系帶著洛麗塔四處漫遊,以躲避警察和審查。
2,洛麗塔
夏洛特14歲的女兒。夏洛特死後,洛麗塔淪為繼父亨伯特的情人。在過了兩年的亂倫生活後,洛麗塔對繼父亨伯特感到厭煩,隨色情劇作家奎爾蒂逃走。三年後,已為人婦並懷有身孕的洛麗塔礙於經濟上的窘境,向亨伯特寫信求援。
3,夏洛特
洛麗塔的母親,愛慕自己的房客亨伯特並與他結婚。婚後夏洛特看到了亨伯特的日記,得知了他對女兒洛麗塔的迷戀,悲怒交加,沖去郵局寄信的路上遇車禍而死。
⑤ 電影<<lolita>>是哪個國家拍攝的
《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又名《洛麗塔》,是一部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信息英國,美國|152分鍾|USA 1962年6月13日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詹姆斯·梅森 / 謝利·溫特斯 / 蘇·萊恩
類型愛情 劇情
⑥ 洛麗塔誰
洛麗塔是一本書,也是書中的主角也是電影中的主角。
《洛麗塔》是作者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畸戀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洛麗塔》最令人嘆服的成就這一就是,作為一個移民作家的納博科夫比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美國作家更逼真地創造了美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這種「逼真感」在土長的美國作家更逼真地創造了美國的社會和文化風景。但這種「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並沒有給亨伯特的慾望世界賦予任何社會學意義上的現實感。納博科夫始終是一個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
和納博科夫筆下的許多人物一樣,亨伯特是一個化了裝的極端個人主義的藝術家。他稟然敏感,想像力豐富,但近於偏執。他在小說中曾引用一位詩人的話說,「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當然,在《洛麗塔》中,這種所謂的「美感」既有藝術華麗的詩意,也充滿了情墮落者陰惡的罪惡感。作為他的慾望對象,洛麗塔只不過是亨伯特意識的產物,是他異想天開地企圖從外部的現實和時間中搶奪出來的一個幻想。
電影: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姦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書的簡介:http://..com/question/44533527.html?si=4&wtp=wk
⑦ 洛麗塔結局是什麼
小說理的洛麗塔和電影里的大致是一樣。是早熟的性感少女,活潑可愛。正是因為這樣,亨勃特才會瘋狂的愛上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
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
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亨勃特可能真的毀了洛麗塔的一生,但幸運的是洛麗塔脫離了他。
拓展資料:
《洛麗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
該作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美國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⑧ 洛麗塔同名改編的電影是哪部啊搜到好幾部不知道是哪部。
洛麗塔一共有兩次被改編成電影,一部是1997美國版的,由亞德里安·林恩 執導的,片名《洛麗塔》也叫《一樹梨花壓海棠》(不知道誰翻譯的,這么油菜)
編劇: Stephen Schiff
主演: 傑瑞米·艾恩斯 / 梅蘭尼·格里菲斯 / 弗蘭克·蘭格拉 / 多米尼克·斯萬
還有一部是是1962英國版的,還是黑白的,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片名《洛麗塔》,
編劇: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主演: 詹姆斯·梅森 / 謝利·溫特斯 / 蘇·萊恩 / 彼得·塞勒斯 / 露易絲·麥斯威爾 / Gary Cockrell
⑨ 《洛麗塔》1998和1962區別是什麼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曾被兩次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62年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同名電影《洛麗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電影和小說的敘事各有特點和優勢。
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努力探尋新的寫作技巧和實驗性的寫作手法,小說敘事頗具特色,電影敘事則更具畫面感和形象性。本文將把小說《洛麗塔》和萊恩的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在敘事藝術上做一個對比。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曾被兩次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62年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同名電影《洛麗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由於庫布里克導演個人風格強烈,是電影更像是一部黑色幽默的諷刺喜劇,而萊恩版更直接突出故事的悲劇特性。
在很多細節上,萊恩版顯得更忠實原著,但缺少原著中的諷刺和戲謔的味道,更多的是唯美的感傷。相較之下,筆者更喜歡萊恩版,所以本文對比的是小說和萊恩版電影的對比。
作為二戰後美國實驗小說最有影響力的先驅,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不僅挑戰了小說主題的禁區,還努力探尋新的寫作技巧和實驗性的寫作手法,如反體裁、戲擬等。
他擅長對各種文學樣式進行近乎「隨意」的運用,他以小說為主幹,附載著詩歌、戲劇、書信、日記、傳記甚至評注這樣與文學本身相距較大的另類體裁,具有鮮明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徵。
自小說問世近半個世紀以來,評論界對它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這種意義的不確定性、文本的開放性、閱讀的游戲性,恰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
《洛麗塔》有傳記的特點,它以第一人稱記述了亨伯特一生的經歷;在敘述基調上,小說又是一部懺悔錄,主人公亨伯特剖析了自己醜陋的靈魂,小說對亨伯特的慾望描寫直白而坦率,這也正是小說最初受到讀者歡迎和評論界詬病的原因。
小說在敘述過程中夾雜了日記的體裁,連續十來頁的篇幅都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記,甚至還有天氣記錄;在記敘亨伯特攜洛麗塔游歷美國的過程時,小說又以游記的筆法讓讀者跟隨主人公欣賞了沿途風光。
而在洛麗塔出走失蹤前後,故事又變成了一部偵探小說:陌生人的神秘出現,洛麗塔的變幻莫測,情節懸念迭起,處處暗藏玄機,環環相扣,直到故事結尾才真相大白。納博科夫格外重視主人公、敘述人、作家與讀者間的關系。
運用多種手段和技巧將小說復雜化,如不可靠敘述、大量的字謎游戲、豐富的意象組合和冷嘲熱諷的戲擬等。讀者必須仔細小心地抓住作者有意布下的蛛絲馬跡,才能夠洞查小說的奧妙,感受到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風格所帶來的審美快感。
《洛麗塔》中採用了戲擬的手法。作者戲擬了60多位西方有名的作家,通過人物、結構或文體等不同層面的滑稽模仿,來諷刺自己反對的作家作品。比如小說中對弗洛伊德的戲擬。他常故意在小說中讓他的人物按照弗洛伊德學說的觀念去行事。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來闡釋全部文化的精神動力,並且將性本能的壓抑追述到清白無辜的兒童甚至嬰兒,這在納博科夫看來簡直荒唐可笑。在小說的前四章,亨伯特一臉真誠地追述自己戀童癖的根源、變態行為的動機以及被壓抑的童年性經驗等,就是對這一觀念的戲擬嘲弄。
第五章中亨伯特稱自己「在歐洲那段時期的成年生活竟然雙重到荒謬的地步」,明裡與成年女子保持關系,暗裡卻渴望每一個性感少女,「所有這一切,現在我全據理來加以說明。在我二十多歲和三十齣頭的那些年裡,我並不那麼清楚地明白我的苦悶。
雖然我的身體知道它渴望什麼,但我的頭腦卻拒絕了身體的每項請求。一會兒,我感到羞愧、驚駭;一會兒,我又變得盲目樂觀。我受到清規戒律的遏制。精神分析學家用偽性慾的偽釋放來勸說我」。這顯然是在對弗洛伊德意識壓抑無意識說法的戲擬。
小說《洛麗塔》對美國世俗社會與文化的呈現惟妙惟肖,細致深入。正如納博科夫在小說序言中宣稱的:我選擇美國汽車旅館而不選擇瑞士飯店,也沒有選擇英國客棧,就是因為我要努力做個美國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國作家享有的同樣的權利。
亨伯特和洛麗塔四處游盪時的寄居之處就是各色汽車旅館,而這里也是美國大眾文化集中表現的處所。後半部分故事故事發生在旅途之中,從一個旅館輾轉至另一旅館,頻繁的場景變化給讀者閱讀造成障礙,納博科夫還不斷地使用借代、隱喻以及雙關等修辭手法來描述旅館名稱。
使得小說對空間的建構顯得格外含混不清。但納博科夫這位視覺藝術大師有意將諸多視覺形式,轉換運用到《洛麗塔》的小說文本中,其中的人物、結構、風格大量借鑒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使得文字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空間效果。
小說《洛麗塔》同樣是在有限的文本空間中表現無限的世界,是一種空間模擬機制,具有典型的空間藝術和影視藝術特徵。小說中的空間呈現大多是故事發生的場景,相比較之下,電影空間就顯得更為多樣化。
電影敘事中的空間,不只是客觀場景再現,同時也是一種敘事的手段,用來表現畫面之外的隱喻內涵。
小說敘事頗具特色,首先在敘事人的選取上,別出心裁的讓主人公亨伯特自己來講述故事,而他「有罪」的身份使他的敘述顯得格外地讓人迷戀一個發瘋的人物認認真真地敘述他自己的經歷。
這使得亨伯特本人充滿了誘惑力,具體地說,「是一個因亨伯特的性變態必定會造成的自我開脫的可以理解的成分以及亨伯特己經是一個來日無多的人這兩點理由而變得更加復雜的問題。」
這就迫使讀者要不斷地判斷敘事是否可靠,然而第一人稱敘述又不可避免的將讀者拉近到亨伯特的心理變化,直至情緒完全被亨伯特所掌控,忽而表示同情,忽而又認為他是罪惡的、不可饒恕的。
可以說,作為小說的《洛麗塔》所富有的魅力,正是在這虛虛實實之間,這樣,細膩的心理描寫就變得格外突出與重要。
這一方面得益於納博科夫高超的敘述手法,同時更展現了小說藝術的優長之所在,可以進行內化的、細致入微的描寫。相比之下,由於電影畫面呈現的形象性,使得小說文本敘述上的迷惑性有所削減。
電影根據小說的結構,採用了環狀敘事,從故事的結局開始,以故事的結局結束。無論是在文學敘事還是電影敘事中,時間對於表達主題,深化內涵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小說中,作者可以通過調整時序,延緩或加快敘事速度以及對某一情節的多次重復來突出主題。
在《洛麗塔》中,通過亨伯特對洛麗塔舉止神態的一遍遍不厭其詳地描述,使讀者感受到亨伯特過分痴迷以致變態的愛情,進而發現他沉酒於過去,對往昔的瘋狂追逐,以致深陷時間牢籠,無法擺脫的慾念。在這一點上,影片是無法明確闡釋出來的。
文字具有抽象性特徵,傳達的意義是曖昧的,不確定的,能夠給予作者無限的創作空間,同時給予讀者無限的各異的想像空間,而一旦把文字視覺化,這個想像就被限定了。小說中的抒情、議論和心理描寫是很難被准確地拍攝成畫面的。
因此,相較於原著黨來說,只觀看過電影的人會錯過許多信息。比如亨伯特日記中復雜的、熱烈的心理,就很難通過電影畫面來表達。
小說第28章至第29章,在骯臟的貧民窟里,亨伯特找到了憔悴邋遢的洛麗塔。這時候洛麗塔懷著孕,而且因為生活的重負未老先衰,不再是當初那個性感的少女,亨伯特面對這么一個洛麗塔,有一段比較感人的獨白,而小說和電影中這段獨白是不同的。
小說的描寫比較露骨,而導演阿德里安·萊恩在影片中把這段獨白浪漫化了:「她以前是一個妖女,現在卻像一片枯葉。但是我愛她,這個洛麗塔,蒼白、臃腫、混俗,懷著別的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這也是這個故事比較感人的幾個片段之一。
在小說中,納博科夫完全地、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詼諧模仿的效果,但是萊恩在電影中想要呈現的,是一個憂郁的、悲慘的愛情故事,敘事風格始終是嚴肅的,沒有一絲詼諧的成份。
即使亨伯特打著愛情的名義,他和洛麗塔的關系依舊是不道德的。也許在文學世界裡,任何道德家的審判都顯得蒼白無力,但是讀者或觀眾不能否認,亨伯特是怎麼在洛麗塔尚在懵懂的時候佔有她,
怎麼一邊以父女身份住在簡陋的汽車旅館里,一邊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以繼續滿足自己對她的慾望,在這個方面,亨伯特的性質和奎爾蒂一樣惡劣,只不過亨伯特對洛麗塔是有感情的,
可不幸的是,這感情是單向的,洛麗塔對亨伯特,無所謂愛戀。道德主題是探討《洛麗塔》不可迴避的問題,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無疑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