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金《家》每一個章節主要內容簡介
1章
呼嘯的北風挾裹著鵝毛般的雪片鋪天蓋地的飛舞著。天漸漸的黑了下來,路旁的燈火還沒有燃起來。在成都一條僻靜的街上吃力地走著兩個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爺高覺民和三少爺高覺慧。他們剛從學校排完戲回家。他倆邊走邊興致高昂的談論著排演得情況。在一所門前上掛著「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大公館面前,他們停了下來,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傘大步走了進去。
2章、3章
琴早已經在此等候多時,她是高家親戚裡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當她到聽二表哥覺民說「外專」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興。但一想到進入男學堂將要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來。覺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勵她。望著琴開朗活潑的亮麗面龐,覺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鳴鳳,一個自幼被賣到高公館,聰明溫順、善良美麗、毫不抱怨、毫不訴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樣,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連一點吼聲也沒有。這兩張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兩種命運,覺慧明白鳴鳳的命運在她出世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好了,同時,也是想到了這個家的無數罪惡。
4章
夜黑了,黑暗統治著這所大公館。人們忙碌了一天,此時,卸下白天的面具,打開心靈,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竊喜,鳴鳳只有在此時才能安靜的想想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而悲泣。 5章
琴的母親對她要投考男學堂感到驚訝,但是,仍舊答應替她想辦法。琴對母親十分的感激。
6、7、8章
覺新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也是這個大家庭里的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聰慧,在家裡受著雙親的鍾愛,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贊揚,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學畢業後到有名的大學深造,還想過去德國留學,和自己愛著的姑娘結婚。這時傳來父親為他訂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裡他卻為著自己痛哭,為著他所愛的少女痛哭。為了爺爺早日抱重孫,為了父親的意願,他成了家,並幫助料理家務。
本來他深深地愛著錢家的梅表妹,倆人雖青梅竹馬,倆小無猜,但他不得不屈從於父命,於是一個父親用拈鬮兒的方法決定下來他和自己不認識的少女瑞珏結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斷送,他美麗的幻想也因此而破滅。不久,梅出嫁了,覺新也深深的沉溺於端莊美麗的妻子瑞珏的溫存與撫愛之中。
不久,父親亡故了,他的心裡充滿了悲哀,但卻不曾想到他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可悲了。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漸消去,父親的棺木入土以後,他似乎把父親完全忘記了。他不僅忘記了父親,同時他還忘記了過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他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平靜地把這個大家庭的擔子放在他的年輕的肩上。家族內部的矛盾向他射來的無數無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這個紳士家庭在愛與平和的面紗下隱藏著的仇恨和斗爭。雖然他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心中仍燃燒著青春的火。他憤怒,他奮斗,最終他的奮斗毫無結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活著只是為了挑起肩上的擔子;他活著只是為了維持父親遺留下的這個家庭。不久,他的孩子出世了,他把他的抱負拿來在兒子的身上實現。兒子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這樣想著他似乎得到了一點安過了兩年,五??四運動發生了。報紙上的如火如荼的記載喚醒了覺新的被忘卻了的青春,他貪婪的讀著《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上的文章。他從劉半農那裡學到了「作揖主義」,從托爾斯泰那裡學到了「不抵抗主義」,這些「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無沖突的結合了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於是他變成了一個具有兩重人格的人:在舊家庭里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起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他既痛恨舊勢力,又在舊勢力面前唯唯諾諾;既真誠關心弟妹的幸福,又時時提防著他們的言行出軌。因此,他便受著兩方面的夾擊:一方面,長輩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責罵他;另一方面,覺民、覺慧也常表現出和對這位大哥的不滿。面對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著,掙扎著。他依舊繼續閱讀新思想的書報,繼續過舊式的生活。
9、10、11、12章
覺慧因為與同學們一道向督軍情願,被高老太爺訓斥了一頓,不許他再出門。覺慧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個代表。他們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這天,他在花園里遇到了鳴鳳,他真誠地告訴鳴鳳,將來一定要娶她。鳴鳳連忙打斷了覺慧的話,並凄然地說,她害怕夢做得太好了不會長久。
當晚,月光皎潔。三更過後,覺民、覺慧還在天井裡散步。遠處飄來了如凄如訴的簫聲。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對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覺新知道後心情非常悲痛,接連幾晚都吹這樣凄慘的調子。覺民擔心大哥和梅的悲劇會在自己和琴之間重演,覺慧安慰二哥說,你決不會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為時代不同了。
13章
舊歷新年,高公館里格外地熱鬧繁忙。堂屋裡面燈火輝煌,全家滿滿地坐了兩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長輩,下一桌坐的是覺新和他的弟妹們。高老太爺希望吃年飯時有四代人,所以叫覺新夫婦也把他們的兒子海臣帶上桌來。高老太爺面對這樣多的子孫,明白他「四世同堂」的願望已經實現,臉上露出了心滿意足的微笑。公館門外,一個討飯的小孩在飢寒中輕聲的哭泣。慰。過了兩年,五??四運動發生了。報紙上的如火如荼的記載喚醒了覺新的被忘卻了的青春,他貪婪的讀著《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上的文章。他從劉半農那裡學到了「作揖主義」,從托爾斯泰那裡學到了「不抵抗主義」,這些「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無沖突的結合了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於是他變成了一個具有兩重人格的人:在舊家庭里他是一個暮氣十足的少爺;他跟他的兩個兄弟在一起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新青年。他既痛恨舊勢力,又在舊勢力面前唯唯諾諾;既真誠關心弟妹的幸福,又時時提防著他們的言行出軌。因此,他便受著兩方面的夾擊:一方面,長輩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指使、捉弄,甚至責罵他;另一方面,覺民、覺慧也常表現出和對這位大哥的不滿。面對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著,掙扎著。他依舊繼續閱讀新思想的書報,繼續過舊式的生活。
9、10、11、12章
覺慧因為與同學們一道向督軍情願,被高老太爺訓斥了一頓,不許他再出門。覺慧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個代表。他們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這天,他在花園里遇到了鳴鳳,他真誠地告訴鳴鳳,將來一定要娶她。鳴鳳連忙打斷了覺慧的話,並凄然地說,她害怕夢做得太好了不會長久。
當晚,月光皎潔。三更過後,覺民、覺慧還在天井裡散步。遠處飄來了如凄如訴的簫聲。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對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覺新知道後心情非常悲痛,接連幾晚都吹這樣凄慘的調子。覺民擔心大哥和梅的悲劇會在自己和琴之間重演,覺慧安慰二哥說,你決不會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為時代不同了。
13章
舊歷新年,高公館里格外地熱鬧繁忙。堂屋裡面燈火輝煌,全家滿滿地坐了兩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長輩,下一桌坐的是覺新和他的弟妹們。高老太爺希望吃年飯時有四代人,所以叫覺新夫婦也把他們的兒子海臣帶上桌來。高老太爺面對這樣多的子孫,明白他「四世同堂」的願望已經實現,臉上露出了心滿意足的微笑。公館門外,一個討飯的小孩在飢寒中輕聲的哭泣。14章
在花園的樓房裡,覺新為了梅幾天前在商業場碰到他有意避開而傷心。樓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覺新加入了游戲之中,覺慧望著覺新的背影想:人原來是這樣健忘的,同樣的一個人在短短的時間內竟然變換了兩個面目。過後他又想,大概正因為這樣健忘,所以才能夠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罷。他這樣想著,對於剛剛掘開過去的墳墓而又馬上忘記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暫時的了解了。
15章
張家琴的房中,梅對著覺民、覺慧、琴訴說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她都只能依靠回憶來填補自己空虛的心靈。覺慧、覺民因為梅的悲劇而對舊勢力更加深惡痛絕。
16、17、18、19章
元宵節剛剛過,新舊軍閥展開了激烈的混戰。處於市區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戰火的煩擾。從東門逃進城的張太太帶著琴和正在張家玩的梅來到高公館避難。梅看見高家花園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這時瑞珏帶著海臣過來,交談之後,瑞珏忽然覺得自己很喜歡梅。
20、21、22章
第二天,覺新在花園里與梅再次相遇。梅轉過身默默地走了。覺新追了上去,請求梅寬恕。梅忍不住低聲哭泣。覺新看見梅這樣難過,一種追悔、同情和愛戀交織著的感情猛然襲擊著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為她擦淚。二人相對而泣,互訴著幾年來的相思之情。
23、24章
幾天來,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覺新和梅過去的關系以及覺新為什麼特別喜歡梅花的原因。她主動找梅交談,表示對他們兩個當初感情的理解。梅為她的大度與善良所感動,坦率地向她傾訴了自己的遭遇和內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訴說沉重地壓著瑞珏溫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誠的同情與對命運的相互理解,使兩個女人變成了親如手足的姊妹。 25章
戰爭結束後,覺慧瞞著家人參加《黎明周報》的工作,撰文介紹新文化運動,攻擊舊制度舊思想。他幹得如火如荼,逐漸地進到新的園地里去,而同時他跟家庭離得更遠了。雖然他知道在這個家裡還有一個人在無私的愛著自己,他每一次看見那一對被純潔的愛燃燒著的眼睛,他覺得一種慾望在他的心裡生長起來。然而,進入新的環境,跟新的朋友接觸,他的眼界又變寬了。他覺得在他的前面還有一個廣大的世界,在那裡他的青年的熱血可以找到發泄的地方,在那裡才有值得他獻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義並不是那麼簡單,那個少女的一對眼睛跟廣大的世界比起來,卻是太渺小了。他不能夠單單為著那一對眼睛就放棄一切。
琴想像同學倩如學習把頭發剪掉,受到她母親的堅決反對。家庭濃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現了一條幾千年前修好的很長很長的路,上面躺滿了年輕女子的屍體。然而,她決心要走一條新的路。
26章
孔教會的頭面人物60多歲的馮樂山看高家的丫頭長的漂亮,向高老太爺要求討一個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爺決定讓17歲的鳴鳳嫁給他。鳴鳳深深愛著覺慧,雖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頭決不會成為高家的少奶奶,但卻希望留在覺慧身邊,伺候他一輩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濃密的黑暗,那一線被純潔的愛情所帶來的光明也給人家摧殘了。鳴鳳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將她嫁人,但高老太爺的決定誰也不敢反對。無望的鳴鳳只好向覺慧求救。覺慧正趕著為刊物寫文章。看到忙著寫文章的覺慧,鳴鳳不忍打擾他。鳴鳳出嫁的事,覺慧一點也不知道。
出嫁前的一個晚上鳴鳳懷著最後的希望去找覺慧,那一天對於覺慧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對於鳴鳳卻是她一生的最後一天了。覺慧由於趕著寫稿的緣故,他沒有聽完鳴鳳的衷訴就把她遣走了。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鳴鳳剛離開,覺民來告訴了事情的真相,覺慧急得幾乎發瘋,他四處尋找鳴鳳,但是已經太遲了。鳴鳳懷著絕望的心情,懷著對三少爺覺慧深深的愛,投進了晶瑩的湖水中。
27、28、29章
鳴鳳投水自殺後,狠心的高老太爺又逼丫鬟婉兒去給馮樂山做妾。鳴鳳的悲劇使覺慧無限悲哀,深深自責,同時也加深了他對祖父為帶代表的舊勢力的無比仇恨。現在,他更清楚的認清了自己所在地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
30章
高老太爺66歲的壽辰到了。高家大擺宴、唱戲,加以慶祝。梅參加壽禮後回家便病倒了。覺新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極端痛苦。馮樂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親事——要把自己的侄孫女許配給覺民,高老太爺一口應允。正在與琴處於熱戀中的覺民當即表示反對。大哥覺新感到左右為難,三弟覺慧支持二哥覺民進行反抗。覺新把覺民的意見向祖父解釋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氣地駁斥道:「我說是對的,那個敢說不對?我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在緊急關頭,覺慧幫助覺民逃婚。
31章
高老太爺聞訊勃然大怒。無論三叔可明和覺新怎樣勸說,覺慧都堅決地說,如不取消馮家的親事,他絕不說出覺民的地址。看到覺新在這件事上又採取不抵抗主義,覺慧忍不住罵覺新是懦夫。覺民寫信給覺新,表示決不讓琴做第二個梅的角色。覺新不斷受到良心的譴責,覺得無論如何應該給覺民幫忙,否則會造成一件抱恨終身的事。他壯著膽子到祖父面前為覺民說情,卻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責。祖父最後說,馮家的親事決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覺民還不回家就叫覺慧頂替。覺新不得已回頭又要三弟勸二弟屈服,覺慧十分氣憤,想:「如果犧牲是必需的話,做犧牲品的決不是我。」
32章
這時傳來了梅去世的消息,覺新受到極大的刺激,他懷著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後事。在向靈柩告別時,覺慧沒有哭,也沒有悲哀,他有的是滿腹的憤怒。他的話是用一種交織著愛和恨的聲音說出來的:「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就把這個可愛的年輕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從棺材裡拉出來,讓你睜開眼睛看個明白:你是怎樣給人殺死的!」
33、34、35章
覺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瞞著高老太爺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館,嫖女人,打著高老太爺的招牌到處借債,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不久,醜行被揭穿,高老太爺責罰他們後,感到無比失望,從此一病不起。陳姨先請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鬧的家宅不寧。留過學的克明、讀過進步書報的覺新都不敢出來反對,只有覺慧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眾人。高老太爺在彌留之際答應解除與馮家的婚約,他想在臨死之前見見覺民,覺民抗婚行動取得了勝利。 36章
瑞珏臨產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高家長一輩人認為高老爺的靈柩停在家裡,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會有有血光之災。他們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他們說祖父的利益超過一切。覺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沒有說一句反抗的話。他一生就沒有對誰說過一句反抗的話。無論他受到怎樣不公道的待遇,他寧可哭在心裡,氣在心裡,苦在心裡,在人前他絕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慮這樣的忍受是否會損害別人的幸福。這樣,覺新又一次毫無抵抗的接受了這個荒唐的主張。瑞珏也不說一句抱怨的話,她只是哭。她的哭聲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這也沒有用,因為她沒有力量保護自己,覺新也沒有力量保護她。
37章
瑞珏因難產死去。這使得覺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都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么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然而同時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夠抵抗這一切的,他是一個無力的、懦弱的人。他絕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門前,他傷心地哭著。這個時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
38、39章
三弟覺慧感到再也不能夠在這個吃人的家裡住下去了,他要做這個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決心遠走高飛。覺新感到無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強留不住覺慧的,猶豫再三,終於答應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動。他想:「我們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我一定要幫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氣。」便忍不住自語道:「你們看著吧。家裡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而他自己將留在家裡過著更凄涼、更孤寂的生活……
40章
黎明,覺慧瞞著高家的其他人,告別大哥覺新、二哥覺民和《黎明周報》社的朋友們,乘船離家到上海去了。
㈡ 求巴金《家》簡介
家》描寫的是「五四」之後,成都地區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個月時間里,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系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聽喚醒的一代青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 覺新;屈服於封建專制制度沒有反抗意識。 覺民;與琴結婚,敢於反抗封建專制制度。 梅,喜歡覺新,但屈服封建專制制度,最後因傷心而病故。 鳴鳳 ,內心渴望愛情卻又不敢表達出來,很無奈。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作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㈢ 請簡要介紹一下高覺民、高覺慧
覺新和覺民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別是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著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著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過覺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著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斗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著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爭的前緣,不妥協地和那些長輩們當面爭辯,並衛護著淑英、淑華的成長。在給覺慧的信中,他說:「我現是在『過激派』了。在我們家裡你是第一個『過激派』,我便是第二個。我要做許多使他們討厭的事情,我要製造第三個『過激派』。」這第三個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長和出走,是貫串在《春》裡面的主線,而覺民的活動就為這件事的開展准備了條件。
巴金是覺慧嗎?誠然,從某種角度說來,覺慧似乎要比巴金經受的痛苦更直接,因為他所愛戀的對象鳴鳳投池塘自殺了,使他的心靈刻下永生難忘的創傷。但從更深一層的意義說來,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因此我說,巴金是覺慧,但又不是覺慧。
㈣ 《家》高覺慧等說過讓人影響深刻的話
覺慧。「我想著,彷彿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樣,於是話自然地流露了出來,並不要我費力思索。「不,我們走路回來的,我們從來不坐轎子!」「《謙伯氏英文讀本》也是好的,中國不是已經有譯本嗎?聽說叫做什麼《詩人解頤語》,還出於林琴南的手筆,」:「無論如何,『黑狗』總比李醫生好,李醫生不過是一位紳士。」 」覺民「說不定就是『黑狗』,『黑狗』也是英雄!」「大概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罷,可惜他生錯了時代了,」。「不過他有時候還看看新書,」他又加上這樣的一句。 哥哥 先給你這么多 太難找了
㈤ 對巴金《家》中高氏三兄弟的形象比較分析,越詳細越好
一類封建大家庭的維持者,如高克明、高覺新。高克明的身份是個律師,很顯然受到了新的教育,這使他與他的那些兄弟們比起來決然的不同;但是由於長兄的缺席,他自覺地充當起了長兄的職責。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運,但是又不能不承擔起維持者的責任。具有相同性格內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豐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長房長孫高覺新。他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是在歷史的特殊階段中雙重文化塑造的結果。一方面,他受過新式教育,對於化學很感興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國外去上大學,庇護反抗的弟弟們。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門望族,受封建主義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較深的封建傳統思想。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和責任都將他推向了歷史犧牲品的處境。使他成為家中的最大受害者,愛情喪失,妻子死於非命,理想幻滅,青春被無謂扼殺。他清醒但又軟弱,隱忍使他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邏輯,他最後應該是走向「自殺」,但作者卻在結尾和《春》《秋》中讓他一反常態,成為一個反抗者。作者通過這一形象在於告訴讀者,這樣的路「不該走」。
一類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覺慧、覺民。其中最主要是覺慧。他是高公館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他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嫉惡如仇。大膽叛逆,追求光明。關心社會進步,國家的前途。積極投身於社會活動。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發現在對所對抗的敵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過高地估計了個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顯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過這樣的形象告訴讀者「應該走」這樣的路。這一形象與覺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㈥ 高覺慧出於哪部作品
家是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於中國的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通過這個大家庭的沒落與分化來描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國文壇中的巨匠地位。
《家》寫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寫出了在高府的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後的覺醒。地火在緩緩然而持續地燃燒。如果說大哥高覺新並未覺悟新生的話,那麼二哥高覺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三弟高覺慧更如一團火,為高府後院帶入了光明。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因其覺醒之早,故堪稱「慧」。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解放前夕,巴金一直處於高產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後兩部《春》、《秋》以及長篇小說《憩園》、《寒夜》,此外,他還寫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以及詩歌、散文等。
《家》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時,篇名為《激流》,在寫作過程中,巴金
的大哥李堯枚因投機生意失敗而自殺了。在巴金的記憶中,大哥是舊制度下的犧牲者。在聽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輾轉難眠,決定調整《家》的結構,把大哥作為主要人物原形來寫,他要把一個垂死制度犧牲者放到人們面前。由於寫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創作十分順利,許多部分和情節一氣呵成。
《家》不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開明書店1933年5月出版《家》單行本,在以後的十幾年裡出版了33版,銷售數十萬冊。該書1949年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15次。它還先後三次被改編拍攝為電影,並多次改編成話劇、戲劇、電視劇、舞劇等,風行了半個多世紀。
㈦ 《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18歲的高覺民和弟弟高覺慧都是熱衷於新思想的青年。覺民正與姑媽的女兒琴表妹相愛,覺慧也有著自己的心上人——鳴鳳。覺新是兩兄弟的大哥,也是高家的長房長孫。他深愛著表妹,卻接受了父親以抽簽的方式為他選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個傀儡式地訂婚、結婚。婚後一個月就去父親做董事的西蜀實業公司做事。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理想。
一年以後,父親去世,覺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整個家庭之間的鉤心斗角令他厭惡。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好在她新婚的妻子瑞珏美麗而善良,給了他許多安慰。他們的兒子海兒的出世,更令覺新感到歡欣,他決心把自己已丟棄的抱負放在兒子身上來實現。兩年以後爆發了五四運動,新的思想喚醒了他那久已逝去的青春。但他仍不如兩個弟弟進步,常被他們嘲笑為「作揖主義者」和「無抵抗主義者」。
(7)高覺民高覺慧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
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衛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㈧ 高覺慧的兩個弟弟叫什麼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裡面的人物高覺慧有兩個哥哥叫高覺新、高覺民、
㈨ 藝術形象「高覺慧」出自哪部作品
《家》中的主人公有兄弟三人:老大高覺新、老二高覺民、高覺慧是老三,是個典型的五四青年形象,成長於封建的官僚家庭,在"五四"的沖擊下,卻是個反封建的闖將,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向封建低頭、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