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灣版電影《八百壯士》創作背景
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
女童子軍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和國旗,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
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1)電影八百講的是哪個部隊擴展閱讀:
七十年代前期,對台灣當局來說是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美國承諾和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 以這兩件事為契機,新中國迎來了又一個建交高潮。倉皇之下,蔣經國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決定,而這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輝。
《八百壯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了蔣經國的大力支持,其要藉助「八百壯士」的「英雄史詩」提振民心士氣,並強調「正統」的動機是不言而喻的。
『貳』 抗日電影八百戰士講的什麼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他們一路由華北直撲西北,另一路直奔華東地區,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訓練落後、武器落後,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仍然硬著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
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離開,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奉命斷後。他們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駐守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
謝晉元將軍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建築。原本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此被稱為四行倉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之所以選擇該倉庫作為駐防地,主要考慮的是,這個龐大的建築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指揮部隊也比較方便。後勤方面,四行倉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彈葯和飲水,不怕日軍的封鎖。
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營確實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滬會戰一開打就損失慘重,經過幾次補充後仍只剩四百多人。
後來四行倉庫保衛戰開打以後,謝晉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底細,因此故意將一個八百人的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媒體此後就一直稱他們為「八百壯士」,後來國民政府也就將錯就錯,跟著喊「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宣傳的一半。
今天的四行倉庫
這個四百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國軍的炮灰。這一點,無論是指揮官謝晉元還是普通士兵其實也都清楚。戰場上數十萬部隊都擋不住日軍,憑借他們區區四百多人,哪裡能擋得住。但是為了大部隊,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犧牲的決定。
無論如何,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在四行倉庫苦守了四天,中國軍隊得以從容撤退,並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後,謝晉元的這支孤軍在英國使節的協調下,在國民政府的同意下,他們放下武器,進入公共租界。
這支孤軍之所以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固然與他們的浴血奮戰分不開,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與四行倉庫的位置有關。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邊,往南過河之後就是公共租界,倉庫的東面也是公共租界。
四行倉庫地理示意圖
日軍從北面殺來,遭到四行倉庫守軍的阻擊。但是他們不敢發起大規模攻擊,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對四行倉庫開火。因為槍炮都是不長眼的,他們生怕發起大規模攻擊,炮彈會落入租界。
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歐美強國的地盤,此時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國宣戰,因此不願意跟他們撕破臉面,引起種種麻煩。所以,盡管日軍向四行倉庫發起過六次攻擊,但是攻擊的規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謝晉元的部隊才能夠一直扛四天。
四行倉庫守軍之所以聲名顯赫,也與國民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有關。抗日戰爭開打至今,政府軍一敗再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蔣委員長」也希望能找一個點宣傳一下,吹噓一把,提振一下士氣,因此,盡管國民政府也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的事,他們依然要大力宣傳「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壯舉。
同時,「委員長」還有另一層打算。當時的政府軍,武器裝備落後、各種武器彈葯奇缺,戰爭所需的經費嚴重不足,老蔣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手援助中國。而如果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那麼給多少援助也沒用。老蔣希望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告訴列強,中國軍隊還能打。這樣,要援助的時候,勝算也大一些。
謝晉元的這支孤軍進入公共租界後,就遭到了軟禁。軟禁持續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衛偽政府收買,在早上出操時一擁而上,將謝晉元當場刺死。事實證明,這「八百壯士」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跟英法等國徹底撕破了臉,日軍殺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成了日軍的俘虜。
『叄』 八百壯士電影
鏈接:
《八百壯士》是丁善璽執導的劇情影片,於1975年上映,柯俊雄、林青霞等主演。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
『肆』 八佰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一、歷史中的《八佰》:「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滬會戰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戰爭中隨處可見死傷的普通百姓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國民黨將領陳誠之子講述日軍之殘忍
淞滬會戰之慘烈、悲壯,不是一言兩語可道清,卻應被所有國人銘記,強烈推薦大家觀看相關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會戰實錄》,優酷上可以找到高清片源。
2. 「四行孤軍」: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由於中日兵力懸殊,國軍部隊雖英勇奮戰,但仍節節失陷,為保存有生力量、守衛南京,已決定全線撤退上海。
此時,臨近「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召開,各國代表已齊聚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蔣介石對此會議充滿期待,希望能夠通過一場「孤軍奮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與信息,以爭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強國的介入調停,遂決定令88師留在閘北,死守上海。
88師的師長孫元良最終派出麾下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堅守蘇州河以北,率領他們的是第524團團附謝晉元,他們的陣地便是影片中所呈現的四行倉庫。
由團長謝晉元率領的這四百將士,是堅守在上海市區的最後一支中國部隊,後人稱其為「四行孤軍」——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支隊伍多為湖北保安團的團員——年輕,也缺乏作戰經驗。
就這樣的四百多人,要面對瘋狂湧上的日軍,大家心裡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四行倉庫與租界僅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天五夜,造就了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特景觀——租界里的中國民眾與英美記者,不顧流彈橫飛,全程圍觀著對岸這場中日軍隊的激烈交戰。
戰時的四行倉庫與對岸的圍觀百姓
「四行孤軍」的英勇感染了目睹這一切的所有人,令國際人士對中國軍隊改觀,即使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要求參軍的中國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滬上名醫陳春仁在多年後回憶起這場戰事圍觀時記錄道:「八佰壯士」稱不需任何援助,只想要一面國旗。
3. 堅守之後緣何撤兵?
中日連日戰爭,給對岸的公共租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四行倉庫東南角方向,聳立著兩個巨大的煤氣罐,一旦日軍炮火偏離、煤氣罐被炸起火,將殃及租界民眾安危,半個上海也將不保。
巨大煤氣罐所在位置
公共租界當局通過外交途徑照會中國政府,要求政府從人道立場下令孤軍撤退。
很快,蔣介石便下達了撤軍令。
雖無法接受,但軍令如山,謝晉元只得顧全大局、執行命令。
這便是影片最後,「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沖橋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伍』 電影800是國共合作時期嗎
是的 國共第二次合作是從1937年9月起 電影八佰描述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是1937年10月
『陸』 八百電影演的什麼
一部講述國民黨抗日的電影,建議與林青霞的老電影《八百壯士》一起看。
『柒』 《八佰》電影講述的是什麼
電影《八佰》主要是取材於1937年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總共歷時三個月,而這場戰役則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主要是講述了88是262旅545團的團長謝晉元帶領了420名壯士你看了30萬日軍的反撲,戰役主要是以四行倉庫為據點,而這場小型戰役只是歷時了4天4夜,戰爭開始之初,謝晉元也是為了壯大聲勢,直接號稱有800人堅守倉庫,所以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八佰》。
其實近幾年來,國內的影片市場上相對來說並不算是特別的低迷,前前後後也是出了非常多的優秀國產影片,而這部作品在上映的時候也算是取得了國際票房冠軍。很多影迷其實希望未來國內的國產影片,拍攝的質量能夠越來越高,如果能夠多出幾部這樣的影片,那麼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捌』 八百壯士的電影劇情
一名壯士身縛十二個炸彈,從十二丈高樓聳身而下,與三十多名敵人同歸於盡。此外,壯士之一林俊單人匹馬掩護眾人,而弟弟林超則冒險攀上倉頂,高懸中國國旗。即使國難當前,社會上仍有人如楊大名般,只懂揮金追求歌女陳桂蘭,但對於捐款救國卻一毛不拔。就連他的兒子楊啟信亦跟父親一樣,只顧迷戀桂蘭的妹妹玉蘭。後來,二人覺悟前非,楊大名把一半家財拿出來購買救國公債,而他的兒子啟信則赴前線保衛國家。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一直孤軍作戰,直至最後奉命撤退回英租界,並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玖』 《八佰》這部電影主要是講了什麼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讓無數觀眾淚奔的電影《八佰》,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拾』 八佰這部電影究竟講了怎樣的劇情
《八佰》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和普通戰爭片相比,他更加重刻畫人們對戰爭的認知:沒有國,哪有家。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的戰爭很激烈,中日雙方交戰三個月,為了保存軍事力量,迷惑敵人,謝晉元對外號稱有800人,而「八百壯士」因此得名。在這一戰中,沒有人退卻,沒有人逃跑,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身後有家人,有朋友,有同胞,所以他們誓死守護四行倉庫陣地,力戰四天四夜,擊退日軍六進攻,可歌可泣。
《八佰》給了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讓人覺得它不是一部簡單呈現歷史真實事件的戰爭電影,而是一部帶給大家許多「意義」理解的作品。它讓人更好地理解了「家國」的意義、「壯士」的意義、「軍民頑強抗爭」的意義以及「捨生取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