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信是怎樣取得井陘之戰的勝利的
項羽分封諸侯時,封張耳為常山王,趙歇為代王。陳余因為沒有被封為王,便趕走了張耳,仍迎趙歇為趙王,自己為代王。後來,張耳投奔了劉邦。韓信攻下魏地後,劉邦就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北上進攻投靠項羽的趙王和代王。
韓信首先在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大敗代軍,俘虜了代的相國夏說,然後東進出趙。陳余雖然為代王,但他一直在趙國幫助趙歇治理王地。聽到夏說戰敗被俘的消息後,陳余、趙王歇就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集中二十萬兵力,嚴陣以待韓信的軍隊。井陘口是太行山的險要關隘,易守難攻,這里是攻打趙國的必經之地。韓信下魏破代之後,劉邦已將其精兵調往滎陽以抗擊項羽的主力,韓信手下的軍隊雖然號稱數萬,實際上只有幾千人能夠上陣作戰。趙國的謀臣李左車向陳余獻策說:「韓信的軍隊擊敗了魏,接著又擊敗了代,現在乘勝攻打趙國,其鋒不可擋。但是現在韓信的軍隊遠離後方,後勤供應肯定十分艱難。而且井陘口這個關隘,並排行不了兩輛車,騎馬也不能成列,韓信的軍隊要通過這么狹窄的山路,糧食輜重必然跟不上來。懇請給我三萬人馬,從小道繞過去,襲擊韓信的輜重,切斷他的後援;你則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守不戰。如此一來,韓信的軍隊就前不能進,後不能退,糧餉的供應又被切斷,附近的荒野找不到糧草,不出十天,必敗無疑。」但是陳余書生氣十足,斷然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他認為,正義在自己一方,用不著搞什麼計謀。他引經據典地說:「兵法上都寫著,十倍於敵人,就要採取包圍的戰術;二倍於敵人,就要與敵人決戰。現在韓信軍隊雖然號稱數萬,實際只有幾千人,又經過長途跋涉,將士已經疲倦不堪。對這么少的軍隊,都不敢去攻擊,以後遇到大的軍隊,又怎麼辦呢!那樣,人家就會恥笑我是個膽小鬼,誰都敢來欺負我們了。」
韓信接到密探向他報告的上述情報後,非常高興,便率軍繼續前進,在井陘口以西三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半夜時分,韓信選派輕裝騎兵兩千人,讓他們每人帶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埋伏在趙軍附近,囑咐他們說:「趙軍見到我退卻,一定會傾巢而出,追擊我們。這時你們趕快進入趙軍的兵營,拔掉趙旗,換上紅旗。」接著,韓信又向部將發令,讓他們給將士們發點干糧,說:「大家先墊點肚子,等擊敗趙軍後會食。」韓信又對將領們說:「趙軍已經先佔據了有利的地形,他們不見到我的大將旗鼓,認為我還在軍隊後邊壓陣,是不會先攻擊先頭部隊的,因為他們擔心我一遇到阻擊,就會撤出戰斗。」為了把趙軍從營壘中都引誘出來,韓信就先派出一支人馬,面向趙軍,背水列陣。趙軍見到韓信軍隊背水列陣,都大笑不止,以為韓信不懂兵法。
韓信做完上述安排後,天已經亮了。這時他才率領大隊人馬,打著大將的旗幟,擂著戰鼓,殺向井陘口。陳余見韓信的主力來戰,馬上指揮軍隊出擊。激戰一會兒後,韓信假裝不敵,扔掉旗鼓,退入背水為陣的軍隊。陳余見韓信的軍隊已進入死地,傾巢出動,想一舉擊潰韓信。但是韓信的軍隊因為是背水為陣,沒有退路,所以大家都拚命與趙軍殊死搏殺。埋伏在趙國軍營附近的兩千漢軍輕騎,趁機攻入趙營,很快拔掉趙旗,換上紅色的漢軍旗幟。進攻韓信背水陣的趙軍,因為遇到強烈的反抗,一時還不易取勝,想回到軍營再研究對策,可是一看軍營里到處都是漢軍的紅旗,以為韓信的軍隊已經佔領了自己的營壘,趙王已經變成漢軍的俘虜,頓時亂作一團,趙軍將領再也無法加以指揮了。韓信率領軍隊和進入趙軍營壘的兩千騎兵,里外夾擊,很快大破趙軍,斬殺陳余俘虜了趙王歇。趙、代各地被迅速平定。
井陘口之戰結束後,韓信的部將在祝賀勝利的宴會上問韓信:「兵法上明明寫著背水為陣是兵家大忌,而將軍卻讓我們背水為陣,並且還說擊敗趙軍後會食,當時我們都不服氣。但現在竟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呀?」韓信解釋說:「我的這種戰法在兵書上也有記載,不過大家沒有注意罷了。兵書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戰術嗎?我們這支軍隊是臨時組建起來的,一些將領我不太了解,士卒也缺少訓練。率領這樣的一支軍隊去打大仗,如果把他們布置在有退路的地方,遇到危險就會都逃跑了;只有把他們放在有進無退,絕處求生的地方,他們才會勇猛奮戰,以求得生路。」諸將聽了韓信的分析,大家都心服口服,很敬佩韓信高超的軍事才乾和戰術素養。
井陘之戰要圖
Ⅱ 井陘之戰屬於什麼戰役
你說的是楚漢相爭是時的井陘之戰嗎?如下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Ⅲ 井陘之戰的結果是什麼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與東漢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漢高祖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皇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
公元前205年,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即在今山西北部?趙即在今河北南部?燕即在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斗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面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韓信統率三萬名新近招募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即以號稱二十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十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數萬之眾,而且都是新募之卒,千里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他認為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
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三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
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十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不切實際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兩千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即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准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一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即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處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
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
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
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被奪?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
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逃跑,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殲滅,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不僅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而且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地位?
Ⅳ 井陘之戰對楚漢之爭有什麼意義韓信是如何逆轉劣勢的
井陘之戰對漢方勢力提高了極大的士氣,也使得楚方士氣十分的低落。井陘之戰中韓信率領著萬餘人馬攻打占據了井陘口的趙國二十餘萬人馬,實力懸殊巨大,同時這場戰爭的勝利也提高了信心不足的漢方士兵的士氣。
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的勝利,給予了漢軍極大的士氣鼓舞,同時也讓楚軍對己方實力產生了的錯誤判斷。雖然這場戰爭對局勢上產生的影響甚微,但是對雙方軍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Ⅳ 井陘之戰簡介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1],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詳細的這里有
http://ke..com/view/14820.htm
Ⅵ 背水一戰的井陘之戰,為何會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觀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最令人嚮往,一是秦末漢初,二是東漢末年,這兩個都是亂世,可也是亂中有序的。這兩個時代的人物是許多中國人最熟悉的,人名、地名、戰役等張口就能說出。今天筆者就來講講秦末漢初的一場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的戰役——井陘之戰。秦末漢初是文獻記載最詳細的中國大變世,夏商周三代的血緣貴族基本上被一掃而空,登臨統治階層的多是布衣黔首,用現代話說就是草根階層掌握大權。劉邦集團戰勝項羽集團,即意味著平民勝過貴族,而楚漢爭霸中井陘之戰是極為關鍵重要的一戰。
第二:趙軍兵力有二十萬之巨,韓信僅三萬余的兵馬,兵力之懸殊。本來俘虜的代軍和大將曹參及其麾下兵馬,被擔心韓信勢力膨脹、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的劉邦調往榮陽的正面戰場,理由是正面戰場需要。第三:韓信軍東下攻趙,必須越過太行山,穿過井陘口,方能抵達趙國。《呂氏春秋》有雲: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亦曰土門關。四周高峰,中間低窪,有一條小道蜿蜒穿過。若是有敵軍利用井陘口,韓信部很可能落得復全軍覆沒、戰死沙場的結果。第四:韓信軍遠離後方作戰,孤軍深入敵國腹地,沒有支援,沒有良好且穩定的軍糧物資等供給,千里行軍士卒疲憊,還是客場作戰。
Ⅶ 井陘口之戰,陳余如果不追韓信的軍隊,該怎麼辦,圍而不攻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信採用的戰術就是對著陳余設的。因為是陳余在對方作為主帥,韓信才這么布陣,在布陣之前,韓信是探知了對方將要採用的戰術,才應對性的做出了背水一戰。你要說陳余不追怎麼辦,如果探知的結果不是這么做能引出敵人並取得勝利,韓信又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戰術安排呢?
Ⅷ 井陘屬於哪個戰役的古戰場
背水一戰」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本義是「在不利的情況下和敵人作最後決戰」,比喻面臨絕境,為求得出路而作最後一次努力。這個典故成語,就出自古代井陘韓信以少勝多打敗趙國的一場戰爭。
據《史記�6�1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楚漢著名軍事家、淮陰人韓信(?~公元前196年),精通兵法,善用智謀。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張耳奉命統兵數萬,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與成安君陳余得知,立即在井陘口聚兵20萬,堵截漢軍。廣武君李左車向陳余獻計:韓信偷渡黃河,俘魏王豹,擒夏說閼與,大獲全勝。今乘勝攻趙,鋒不可當。但井陘口谷險路窄,車不能方軌,騎不能成列,漢軍至此,隊伍定會拉得很長,糧草勢必落在後頭。若出3萬人馬,巧截漢軍輜重,斷其退路,使之前不得斗,退不得還,欲戰不能,欲退無路。不出10天,必可一舉全殲漢軍,擒殺韓信、張耳;否則,必被韓、張擒。
書生陳余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以為「兵力十倍於敵,即可圍之,倍於敵則可對陣」。所以他說:「韓信號稱萬人,實不過數千,他們千里跋涉精疲力盡,不堪一擊。若不正面應戰,那又何以與強敵對壘!」於是武斷地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得知李左車的建議沒被採納,大喜,遂下令晝夜兼程向井陘口進軍。在離井陘口30里處安營紮寨。經過周密勘察,他制定了一套大膽的作戰方案。半夜,韓信先派輕騎二千人,各持一面紅旗,抄小路趕到趙營附近,在抱犢寨隱蔽起來,准備巧襲趙軍營壘。
次日凌晨,韓信命萬餘人背靠綿河布下營壘。天剛亮,數十名大將挺槍躍馬,戰鼓擂動,號角齊鳴,直朝趙軍營壘沖來。陳余見漢軍背水布陣,不留退路,暗暗譏諷韓信不懂兵法,馬上令趙軍全軍出擊;而漢軍背水作戰,沒有退路,個個拚死抵戰,英勇拼殺。雙方展開激戰。韓信見時機已到,便命令士兵丟棄旗鼓,佯裝敗退。陳余馬上令趙軍傾營而出,一邊追殺,一邊搶奪漢軍丟下的旗鼓。這時,埋伏在趙營附近的兩千騎兵迅速沖向趙營,拔掉趙旗,樹起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久戰不能勝,忽見營寨遍插漢軍紅旗,以為陣地已被漢軍攻破,頓時大亂,紛紛逃散,趙軍連斬數人仍制止不住潰逃之眾。韓信令全軍兩面夾擊,將趙軍打得落花流水,在水之畔立斬成安君陳余。繼之,窮追南逃之敵,活捉趙王歇和李左車。
戰斗結束後,有人問韓信:「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左面臨水。而你卻背水布陣,以少勝多,這其中道理何在呢?」韓信答道:「這在兵法上早有記載,『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軍大部分是新招募之兵,沒有經過嚴格訓練,只有將他們置之死地,方能使之為自己的生存而拚命廝殺,從死裡逃生。否則,在數倍於我的強敵進擊下,定會不戰而潰。」
Ⅸ 《井陘之戰》翻譯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扎在蒲坂,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廣武君的計謀沒有被採納,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