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目錄里慢慢找吧。
http://wenku..com/view/f19f1be8b8f67c1cfad6b871.html
其實比較好的:
京劇《鐵弓緣》《楊門女將》《紅梅閣》《借東風》
越劇《梁祝》《紅絲錯》《情探》《三看御妹》
黃梅戲是嚴鳳英的三部電影《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
等等都是很好的。
㈡ 新鳳霞是哪個劇種的著名演員
評劇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江蘇蘇州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採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齣劇目。她所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御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並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而不得不告別為之奮斗的評劇舞台。1979年,新鳳霞得到了徹底的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春風又一次吹進了新鳳霞的心田,她以驚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過傷害的身體,邁著蹣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藝術領域開拓進取。她講學授藝,著書立說,教學不止,筆耕不輟。新鳳霞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範演唱,克服行動的不便多次到劇場觀看學生的演出,以鼓勵和提攜後人。在她無私的教誨下,谷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眾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歷,克服常人不可想像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新鳳霞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因殘疾告別舞台後,新鳳霞仍滿懷著對生活的酷愛潑墨作畫。她的國畫作品同她的演唱藝術一樣朴實無華清新淡雅。1994年總政文化部專門為新鳳霞在軍博舉辦了個人畫展。
新鳳霞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早在建國初期,新鳳霞就庄嚴地向黨提出了申請。但坎坷的經歷使她的願望一直未能如願。打倒「四人幫」後,新鳳霞再次向黨提出了申請。1982年新鳳霞被批准入黨,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她以更高的姿態和對評劇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她後半生的藝術生涯中。
新鳳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評劇藝術的代表,她長年奔走呼籲,為振興戲曲,繁榮評劇不遺餘力。新鳳霞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獲得了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學會1997年頒發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講學,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所以新鳳霞是評劇的著名演員。
㈢ 三看御妹的詳細介紹
評劇《三看御妹》詳細介紹
海寇作亂,劉金定平寇救父,立下戰功封為公主。封加進為睹女英雄,假名張小二冒死在天齊廟里與公主相見。歸來後金定為情所困,金定之父誤以為公主得病,貼榜求醫。封加進又喬裝醫生進王府二見公主。公主起疑再次復診封加進三見公主。丫鬟巧蓮識破此人就是張小二。追問之下得知他乃是戶部尚書之子,於是贈雙連筆訂下終身。
到沈陽市文化宮劇場觀看了沈陽評劇院由張立晶、馮子洋、張強、孫明月等演出的評劇《三看御妹》,其中主演、國家一級演員張立晶患感冒還堅持參加演出,讓觀眾感動不已。劇場更是座無虛席,散場後還有許多戲迷在劇場門口等候與張立晶、馮子洋等他們喜愛的演員見面,讓我感到評劇在沈城百姓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㈣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文戲」的劇種是()。。。。1句無所謂牽動他全身神經16777
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時,越州有參軍戲。唐元和年間(806-820),女藝人劉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陸參軍"。元微之贈劉采春詩有"選詞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羅嗊曲]。劉采春所唱120首,皆當時文士所作,其詞五、六、七言。今尚存[羅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諸宮調及雜劇,曲藝則數鼓詞。洪邁《夷堅志》載有越地演唱諸宮調的內容。雜劇流行於越州民間,或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東岳為名,設盜跖以戲先聖"等語。鼓詞為宋時越中主要曲藝形式。陸游有詩《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敘"拊鼓盲翁"說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狀。其時,紹興城鄉演出活動頻繁,陸游晚年回紹興里居所寫詩中,多有詠及。當時,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還組班演出。這種演出,為不誤耕作,多在夜間,極受農民歡迎。陸游詩雲:"老伶頭已白,相識不論年。時出隨童稚,猶能習管弦。""野寺無晨粥,村伶有夜場。""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
戲文入元,與北曲元雜劇對稱而名為南戲。由餘姚籍為主的"戲文子弟"以餘姚方言及聲腔演唱的南戲稱餘姚腔。餘姚腔流行於江蘇的常州、潤州(鎮江)、揚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貴池)、太平(當塗)等地。明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紹興梨園"、"餘姚梨園"、"紹興戲子"以餘姚腔多次演出於上海豫園等地。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崑腔由吳中一帶迅速傳播到江浙各地。萬曆年間(1573~1620),崑腔大見流行,越中士大夫紛紛組成家班、女戲,聲勢頗盛。以後家班幾經更迭,有的演員在脫離家班後,加入民間班社。其時,演出重視伴奏及服飾、化妝,且部分使用燈彩布置。明末,興調腔,其時,目連戲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亂彈起,與調腔並行,其後,鸚哥班出;咸豐、同治時(1851~1874),嵊縣"落地唱書"勃起,清末衍化為小歌班,民國初發展為紹興文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源於亂彈的紹劇及出自紹興文戲的越劇均得到長足發展
越 劇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嵊縣農村出現"落地唱書",以〔四工合調〕說唱《養媳婦回娘家》、《蠶姑娘》之類的短篇農村故事,很快流行當地並逐漸傳至杭、嘉、湖一帶,形成長於敘事的新調〔吟哦調〕,開始說唱《賴婚記》、《金龍鞭》等長本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節期間,嵊縣農村6名藝人首次化妝登台,演出《十件頭》、《賴婚記》、《倪鳳扇茶》,因只用篤鼓、檀板按拍擊節,的篤之聲不斷,故稱"的篤班"或"小歌班",漸次衍變為一種地方戲曲,並流行於紹興、寧波一帶。劇目多半反映農民生活,主要有《賣嬰記》、《賣青炭》、《箍桶記》等。
民國初,小歌班流向上海,並以"紹興文戲"(男班)為名與亂彈班--紹興大班相區別。民國10年(1921),紹興文戲改原來的徒歌清唱為以絲弦伴奏,稱為〔絲弦正調〕,出現魏梅朵、王永春、支維永、馬阿順、張雲標、白玉梅、馬潮水等一批優秀藝人,男班進入全盛時期。
民國12年(1923),嵊縣首次出現紹興文戲女子科班。此後,女子戲班林立,稱為紹興女子文戲,簡稱女子文戲。女班所演劇目,多自紹劇、京劇移植,故又稱文武女班、女子紹劇等。其時,為適應女子演唱而變〔絲弦正調〕為〔四工調〕,演出於紹興、寧波和上海。25年左右,紹興女子文戲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調流暢,逐漸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當時著名女演員有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劇目多為才子佳人戲,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三看御妹》、《龍鳳鎖》、《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戲創演新戲,開掘新的表演程式,並改稱"越劇"。
民國31年(1942)起,著名越劇演員袁雪芬等進行越劇改革,以劇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導演制度,改進服裝、化妝、布景、燈光,充實樂隊,在〔四工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調〔尺調〕,著名越劇演員范瑞娟又創制了〔弦下調〕,越劇唱腔逐漸形成多種流派。3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東四明山革命根據地對越劇進行改革。劇團(稱社教隊)實行男女合演,編演《紅燈記》、《橋頭烽火》、《浙江潮》等現代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越劇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越劇演出團體遍全國包括台灣在內的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成為除京劇以外的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在長期實踐中,進一步形成了一種優美忬情、詩情畫意的獨特風格,而且出現了一批代表性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山花爛漫》、《胭脂》等,其中絕大部分已攝製成影片。越劇還多次出國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越劇演員隊伍有了新發展,不斷培養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浙江省越劇二團、上海越劇院等先後開始進行男女合演試驗,對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嘗試。男女合演不僅開拓了越劇的題材和表現能力,演出了不少現代戲,而且出現了一批為觀眾所喜愛的男演員。
紹 劇
紹劇,即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興起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有獨立完整的唱調,即〔三五七〕與〔二凡〕。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之事。焦循《花部農譚》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盪。"30年代稱"越劇"。1950年定名紹劇。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一帶。
新昌調腔
明代,越地出現調腔,俗稱高腔或高調。張岱《陶庵夢憶》所雲之朱楚生者,即為當時著名之調腔戲演員。調腔流行於舊紹興府、台州府所屬各縣和寧波、舟山、溫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區。曲牌體,唱腔有調腔、崑腔、四平,以調腔為主,並有幫腔,是紹興地區唯一以南北曲為劇本、曲調體系的劇種。民國以後,各地的調腔演出活動漸趨減少,至1959年,新昌縣成立專業高腔劇團,調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載曲籍。
曲 藝
紹興地方曲藝,大多出現於清代中葉。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有平湖調、詞調、蓮花落和宣卷等。這些曲種的曲目、唱調、扮演等方面,在吸收調腔、亂彈及其他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經過藝人的不斷加工、提高,形成了顯明的地方特色,為居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化部門重視對以上曲種遺產的整理、發掘與保存,使優秀曲種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得到流傳。1976年,紹興蓮花落藝人胡兆海、周汝珍的雙檔蓮花落《常青指路》赴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獲得好評。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參加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南方片)觀摩演出,獲得表演一等獎和創作一等獎。1986年,紹興曲藝團倪齊全的《瘋姑娘》獲浙江省新曲(書)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1987年,胡兆海的《姑娘上門》參加第一屆中國藝術節。1990年,倪齊全的《阿Q與辮子》參加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曲藝節。紹興蓮花落的影響日見擴大。
其他戲曲
紹興境內,地方戲劇品種較多。自清末至民國,尚有京(徽)班、武林班等。民國18年(1929)前,京班常演出於紹興覺民舞台。紹興亦曾開辦徽調科班,但未能持久,從業者多改唱亂彈。嵊縣辦有徽調、亂彈並蓄的科班,多在寧波、紹興及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演出。諸暨有西路亂彈戲班,為亂彈和徽調的合班。此外,尚有鸚哥戲、目連戲和孟姜戲等。
1950年後,鸚哥戲、孟姜戲不復再見,目連戲偶於特殊紀念場合或文化節日時演出。西路亂彈於1965年後不再有專業戲班。
㈤ 越劇三看御妹吳鳳花現今有多少歲
吳鳳花是70年生人。
㈥ 中國紹興主要戲曲劇種有哪些,並指出它們的特點
1、越劇
民國10年(1921),紹興文戲改原來的徒歌清唱為以絲弦伴奏,稱為[絲弦正調],出現魏梅朵、王永春、支維永、馬阿順、張雲標、白玉梅、馬潮水等一批優秀藝人,男班進入全盛時期。民國12年(1923),嵊縣首次出現紹興文戲女子科班。
特點:
長於抒情,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
2、紹劇
紹劇,即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興起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有獨立完整的唱調,即[三、五、七]與[二凡]。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之事。焦循《花都農譚》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
特點:
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盪。」30年代稱「越劇」,1950年定為「紹劇」。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一帶。
3、新昌調腔
明代,越地出現調腔,俗稱高腔或高調。張岱《陶庵夢憶》所雲之朱楚生者,即為當時著名之調腔戲演員,調腔流行於舊紹興府、台州府所屬各縣和寧波、舟山、溫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區。
特點:
曲牌體、唱腔有調腔、崑腔、四平,以調腔為主,並有幫腔,是紹興地區唯一以南北曲為劇本,曲調體系的劇種。民國以後,各地的調腔演出活動浙趨減少,至1959年,新昌縣成立專業高腔劇團,調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載典籍。
(6)三看御妹電影哪個劇種擴展閱讀:
紹劇的劇目頗為豐富,從題材上看,以歷史戲居多,家庭戲次之。就其風格特點來說,多為情緒憤慨、斗爭激烈、感情奔放的一類戲,流傳的傳統劇目達三百多個。整理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謙》、《龍虎鬥》、《蘆花記》等,得到一致好評。
各行腳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如二手戲《游園吊打》、《磨房串戲》,花臉戲《打太廟》、《打半山》,老生正生戲《軒轅鏡》、《漁樵會》、《蘆花記》,花旦戲《香羅帶》、《哭箱訴舅》等。
紹劇傳統劇目主要有以「二凡」為主腔的《高平關》、《後硃砂》、《千秋鑒》、《龍虎鬥》,以「三五七」為主腔的《雙貴圖》、《雙核桃》、《龍鳳鎖》,唱「陽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屬目連戲的《男吊》、《女吊》、《調無常》等。
㈦ 越劇三看御妹吳索英是什麼派
吳素英是呂派
㈧ 三看御妹劉金定的劇情簡介
明朝嘉靖年間,海寇為禍,巾幗英雄劉金定與父親劉天化平寇有功,獲皇上封為「御妹靖國公主」,並御准赴廟進香以謝天恩,臣民嚴禁偷窺御妹,違者立斬。
劉金定因思念封加進害心病,群醫束手無策,皇上命劉天化懸榜召醫,能治癒御妹者即招為東床。封加進得劉金定婢女巧蓮之助,冒充醫生二看御妹。劉金定識破醫生即張小二而神往,病癒。待封加進再來診病,三看御妹吐露真情,喜訂終身。
劉天化悉之大怒,下令將三看御妹者封加進綁赴法場斬首。危急之際,封雷尚請得聖旨下詔免罪,封加進、劉金定有情人終成眷屬。
㈨ 中國有哪些劇種及特點(簡短些)
紹興戲曲傳統綿長,劇種、曲種多樣,聲腔豐富,劇作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時,越州有參軍戲。唐元和年間(806-820),女藝人劉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陸參軍"。元微之贈劉采春詩有"選詞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羅嗊曲]。劉采春所唱120首,皆當時文士所作,其詞五、六、七言。今尚存[羅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諸宮調及雜劇,曲藝則數鼓詞。洪邁《夷堅志》載有越地演唱諸宮調的內容。雜劇流行於越州民間,或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東岳為名,設盜跖以戲先聖"等語。鼓詞為宋時越中主要曲藝形式。陸游有詩《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敘"拊鼓盲翁"說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狀。其時,紹興城鄉演出活動頻繁,陸游晚年回紹興里居所寫詩中,多有詠及。當時,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還組班演出。這種演出,為不誤耕作,多在夜間,極受農民歡迎。陸游詩雲:"老伶頭已白,相識不論年。時出隨童稚,猶能習管弦。""野寺無晨粥,村伶有夜場。""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
戲文入元,與北曲元雜劇對稱而名為南戲。由餘姚籍為主的"戲文子弟"以餘姚方言及聲腔演唱的南戲稱餘姚腔。餘姚腔流行於江蘇的常州、潤州(鎮江)、揚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貴池)、太平(當塗)等地。明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紹興梨園"、"餘姚梨園"、"紹興戲子"以餘姚腔多次演出於上海豫園等地。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崑腔由吳中一帶迅速傳播到江浙各地。萬曆年間(1573~1620),崑腔大見流行,越中士大夫紛紛組成家班、女戲,聲勢頗盛。以後家班幾經更迭,有的演員在脫離家班後,加入民間班社。其時,演出重視伴奏及服飾、化妝,且部分使用燈彩布置。明末,興調腔,其時,目連戲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亂彈起,與調腔並行,其後,鸚哥班出;咸豐、同治時(1851~1874),嵊縣"落地唱書"勃起,清末衍化為小歌班,民國初發展為紹興文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源於亂彈的紹劇及出自紹興文戲的越劇均得到長足發展
越 劇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嵊縣農村出現"落地唱書",以〔四工合調〕說唱《養媳婦回娘家》、《蠶姑娘》之類的短篇農村故事,很快流行當地並逐漸傳至杭、嘉、湖一帶,形成長於敘事的新調〔吟哦調〕,開始說唱《賴婚記》、《金龍鞭》等長本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節期間,嵊縣農村6名藝人首次化妝登台,演出《十件頭》、《賴婚記》、《倪鳳扇茶》,因只用篤鼓、檀板按拍擊節,的篤之聲不斷,故稱"的篤班"或"小歌班",漸次衍變為一種地方戲曲,並流行於紹興、寧波一帶。劇目多半反映農民生活,主要有《賣嬰記》、《賣青炭》、《箍桶記》等。
民國初,小歌班流向上海,並以"紹興文戲"(男班)為名與亂彈班--紹興大班相區別。民國10年(1921),紹興文戲改原來的徒歌清唱為以絲弦伴奏,稱為〔絲弦正調〕,出現魏梅朵、王永春、支維永、馬阿順、張雲標、白玉梅、馬潮水等一批優秀藝人,男班進入全盛時期。
民國12年(1923),嵊縣首次出現紹興文戲女子科班。此後,女子戲班林立,稱為紹興女子文戲,簡稱女子文戲。女班所演劇目,多自紹劇、京劇移植,故又稱文武女班、女子紹劇等。其時,為適應女子演唱而變〔絲弦正調〕為〔四工調〕,演出於紹興、寧波和上海。25年左右,紹興女子文戲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調流暢,逐漸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當時著名女演員有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劇目多為才子佳人戲,如《梁山伯與祝英台》、《三看御妹》、《龍鳳鎖》、《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戲創演新戲,開掘新的表演程式,並改稱"越劇"。
民國31年(1942)起,著名越劇演員袁雪芬等進行越劇改革,以劇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導演制度,改進服裝、化妝、布景、燈光,充實樂隊,在〔四工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調〔尺調〕,著名越劇演員范瑞娟又創制了〔弦下調〕,越劇唱腔逐漸形成多種流派。3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東四明山革命根據地對越劇進行改革。劇團(稱社教隊)實行男女合演,編演《紅燈記》、《橋頭烽火》、《浙江潮》等現代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越劇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越劇演出團體遍全國包括台灣在內的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成為除京劇以外的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在長期實踐中,進一步形成了一種優美忬情、詩情畫意的獨特風格,而且出現了一批代表性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山花爛漫》、《胭脂》等,其中絕大部分已攝製成影片。越劇還多次出國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越劇演員隊伍有了新發展,不斷培養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浙江省越劇二團、上海越劇院等先後開始進行男女合演試驗,對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嘗試。男女合演不僅開拓了越劇的題材和表現能力,演出了不少現代戲,而且出現了一批為觀眾所喜愛的男演員。
紹 劇
紹劇,即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興起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有獨立完整的唱調,即〔三五七〕與〔二凡〕。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之事。焦循《花部農譚》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盪。"30年代稱"越劇"。1950年定名紹劇。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一帶。
新昌調腔
明代,越地出現調腔,俗稱高腔或高調。張岱《陶庵夢憶》所雲之朱楚生者,即為當時著名之調腔戲演員。調腔流行於舊紹興府、台州府所屬各縣和寧波、舟山、溫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區。曲牌體,唱腔有調腔、崑腔、四平,以調腔為主,並有幫腔,是紹興地區唯一以南北曲為劇本、曲調體系的劇種。民國以後,各地的調腔演出活動漸趨減少,至1959年,新昌縣成立專業高腔劇團,調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載曲籍。
曲 藝
紹興地方曲藝,大多出現於清代中葉。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有平湖調、詞調、蓮花落和宣卷等。這些曲種的曲目、唱調、扮演等方面,在吸收調腔、亂彈及其他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經過藝人的不斷加工、提高,形成了顯明的地方特色,為居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化部門重視對以上曲種遺產的整理、發掘與保存,使優秀曲種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得到流傳。1976年,紹興蓮花落藝人胡兆海、周汝珍的雙檔蓮花落《常青指路》赴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獲得好評。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參加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南方片)觀摩演出,獲得表演一等獎和創作一等獎。1986年,紹興曲藝團倪齊全的《瘋姑娘》獲浙江省新曲(書)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1987年,胡兆海的《姑娘上門》參加第一屆中國藝術節。1990年,倪齊全的《阿Q與辮子》參加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曲藝節。紹興蓮花落的影響日見擴大。
其他戲曲
紹興境內,地方戲劇品種較多。自清末至民國,尚有京(徽)班、武林班等。民國18年(1929)前,京班常演出於紹興覺民舞台。紹興亦曾開辦徽調科班,但未能持久,從業者多改唱亂彈。嵊縣辦有徽調、亂彈並蓄的科班,多在寧波、紹興及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演出。諸暨有西路亂彈戲班,為亂彈和徽調的合班。此外,尚有鸚哥戲、目連戲和孟姜戲等。
1950年後,鸚哥戲、孟姜戲不復再見,目連戲偶於特殊紀念場合或文化節日時演出。西路亂彈於1965年後不再有專業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