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MakSim出埃及記 是哪部電影的配樂
Maksim所演奏的「出埃及記」(Exos),並非原創,乃是改編自舊曲。
它改編的是1960年美國同名電影《Exos》的主題音樂(此片獲得當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此片講的是二次大戰後的猶太復國運動,片名Exos(內地喜歡直譯為「出埃及記」,但至少在香港,當年就被譯為《戰國英豪》),並非真的指聖經之「出埃及記」,乃是取自片中那艘將猶太難民運往巴勒斯坦的Exos號(真人真事),船名乃以「出埃及記」那段猶太奴隸離開埃及到達上帝應許之地的歷史作為比喻。
我不清楚Maksim版的Exos,或是上面所講的原曲,或是其他改編的版本,有沒有被其他電影用過。
❷ 關於馬克西姆的「出埃及記」電影。
出埃及記是指以色列民族在埃及淪為奴隸後,在摩西的帶領下遷出埃及並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歷史。
而鋼琴曲《出埃及記》,亦是講訴以色列民族建國的心酸歷史,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而這個曲子最有名的演奏者是馬克西姆。馬克西姆作為一位驚艷絕倫的古典鋼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多將古典鋼琴作品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結合,廣受好評。《出埃及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並不是他的電影。
但是關於出埃及記是有電影的————《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是夢工廠的一部動畫片,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為故事藍本。是部不錯的片子,你可以看看,看完你也就了解是咋回事了。。
以上就是關於出埃及記的解釋,希望能讓您明白~(*^__^*)
❸ 馬克西姆出埃及記電影
是一部老電影的主題曲,電影名字就是《出埃及記》,影片描述的是摩西與他的門徒猶太人逃出埃及法老王奴役的經歷;摩西沉著鎮定,憑著自已堅強的信心拯救了以色列人。
這個是影片的鏈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rBsOs3STXU/
1960年的片子,年代有點遠,影片質量沒有現在這么清晰。
導演:普萊明哥
編劇:達爾頓·特朗勃 Dalton Trumbo (也是《羅馬假日》的編劇哦~~~)
❹ 《出埃及記》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
就是《出埃及記》
❺ 出埃及記是誰的電影
出埃及記
下載
上映:2007年
播放:1,007,018次
導演: 彭浩翔
主演: 任達華 劉心悠 張家輝 溫碧霞 邵美琪
類型: 華語 劇情 驚悚
網路:出埃及記
劇情簡介|演員表|豆瓣影評
出埃及記劇情:警察詹建業給一個在女廁偷窺的疑犯關炳文錄口供。關炳文說在廁所聽到了有幾個女人在商量用奇特葯物殺死所有壞男人。當建業再次為關炳文錄口供時,他承認自己在廁所偷窺,建業懷疑案件與警察方子晴有關。方子晴在女廁與建業的妻子見面,希望建業的妻子能阻止丈夫追查案件。當建業繼續調查之際,接到了關炳文失蹤的的消息,而關的前妻潘小源出現。本來與妻子關系越來越僵的建業在安慰潘小源時與之發生關系。
❻ 馬克西姆出埃及記的同名電影的哪部
出埃及記 (1960)(Exos)
導 演:奧托·普雷明格
編 劇:Leon Uris 多爾頓·特朗博
主 演:伊娃·瑪麗·桑特 保羅·紐曼 拉爾夫·理查森 彼得·勞福德 李·J.·科布
上 映:1960年3月27日
地 區:美國
語 言:英語
顏 色:彩色
聲 音:70 mm 6-Track 4-Track Stereo
時 長:208分鍾
類 型:戰爭片 劇情片
分 級: 瑞典:15 英國:PG 西班牙:18 芬蘭:K-16
故事梗概
在以巴和解已成歷史之後觀賞這部描寫當年以色列人爭取自由向阿拉伯人發動戰爭的歷史巨制,可加強了解中東問題的根源。本片改編自里昂尤里斯的暢銷名著,描述保羅.紐曼飾演的以色列反對派領袖排除萬難,將六百名猶太人從集中營救出,成功發動民族解放戰爭。伊娃.瑪麗.聖飾演一名非猶太裔的軍中護士,協助營救行動。全片長達三小時半,劇情推進的節奏比較緩慢,戰爭動作場面也只是小零星地出現,娛樂性不算高。但導演奧圖.普雷明傑從多個角色的觀點來探討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初期的歷史,仍不失其時代意義。
鋼琴名曲 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Exos)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在有關此鋼琴曲的MTV中最有名的就是馬克西姆版。MTV演奏者:馬克西姆,英文名Maksim Mrvica,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歐洲新古典王子、鋼琴聖手。「此曲中馬克西姆充分展現他神奇魔幻的詮演才華,讓音樂充滿的無限的驚喜。 夢工廠的動畫《埃及王子》(1998)英文名:The Prince of Egypt 也是講述《聖經》中的《舊約·出埃及記》的故事,其主要部分是前14章摩西(Moses)領導希伯萊人擺脫在埃及被奴役的命運,離開埃及前往曠野開始自由的新生活。 該動畫中最後摩西手持由耶和華祝福過的牧羊杖分開紅海,使希伯萊人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帶領的追兵趕到前渡過紅海,平安離開埃及的鏡頭特效極為壯觀宏偉,被奉為一時經典。 來自克羅埃西亞的鋼琴演奏新星———馬克西姆(Maksim),這位外表俊朗的29歲男子,打扮入時、眼神深沉懾人,彈奏風格也是別具一格,與以往我們對鋼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從他演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熱力和那種無處不在的節奏感,難怪有人會把他稱作「鋼琴界的瑞奇·馬丁」。
❼ 電影《出埃及記》拍攝地是
應該是 香港 !
暈死~一直都在香港,根本沒去過其他地方,看過沒啊你們~!
導演彭浩翔借用此題講述了一段關於夫妻之間情感沖突的故事借用《出埃及記》原是《舊約》中最重要的一卷書,講述了希伯來人(猶太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起源。
出埃及記 v上 映:1960年3月27日 地 區:美國 語 言:英語 顏 色:彩色 聲 音:70 mm 6-Track 4-Track Stereo 時 長:208分鍾 類 型:戰爭片 劇情片 分 級: 瑞典:15 英國:PG 西班牙:18 芬蘭:K-16
「出埃及記」(Exos)是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氣勢宏大,雄壯,很有悲壯的歷史感。在有關此鋼琴曲的MTV中最有名的就是馬克西姆版。MTV演奏者:馬克西姆,英文名Maksim Mrvica,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歐洲新古典王子、鋼琴聖手。「此曲中馬克西姆充分展現他神奇魔幻的詮演才華,讓音樂充滿的無限的驚喜。
❾ 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是什麼電影
出埃及記
又名法老與眾神
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聖經題材史詩電影,由克里斯蒂安·貝爾、喬爾·埃哲頓主演,2014年12月12日在北美上映。
《法老與眾神》改編自《聖經》,講述摩西率領四十萬名以色列人奴隸,反抗埃及法老拉美西斯迫害,越過紅海、出走埃及的故事。
❿ 出埃及記是哪個電影的主題曲
是電影《出埃及記》主題曲,馬克西姆演奏的。
網上找來的資料:
有些影音樂必需要依附催生它的電影而存在,有的電影音樂卻恰恰相反,它是為某部電影而生,但最終它卻脫離了電影而獨立存在,不需要任何故事為它做詮釋,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註解使它顯得更深刻一些,它自身的戲劇性已經使它得到完成,它所具有的完美程度大於一部電影可能給它的,於是,它獲得自由,獨立,以及長久的生命力,有時,它甚至比它最初所依附的電影擁有更久遠的擁戴和記憶。《出埃及記》的電影主題曲就是為數不多的比電影更廣為人知的電影音樂之一。
依據《聖經》中《出埃及記》故事改編的電影有三部,他們是1956年的《十誡》,由查爾頓.赫斯頓扮演摩西,1960年由保羅.紐曼主演的《出埃及記》,以及1998年由「夢工廠」製作的卡通巨片《埃及王子》,和其它兩部相比,《出埃及記》幾乎是最不為人知的一部。但《出埃及記》的主題音樂卻是所有的電影音樂中最感人、最悲壯的,它已經擺脫了那部一閃而過、在很多辭典中都查不到資料的電影《出埃及記》,並獲得某種永恆的生命力,足以用來詮釋某種更為廣博、更為深刻、更為苦痛但卻更為深沉和堅韌的人與事。
《出埃及記》是《舊約》中的第二大章,一開始,殘暴的埃及法老下令把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丟在河裡,唯獨摩西被法老的女兒收養,成年以後的摩西被耶和華所啟示,決心拯救在埃及人重壓下的他的同胞,耶和華先後降下水變血之災、蛙災、蠅災和雹災都未能使法老有所悔改,於是摩西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法老派兵追殺,被獲得耶和華幫助的摩西淹沒在海中。以色列人到達西奈山後,耶和華在火中降臨,並傳下十誡。
這樣的故事是適合電影來表現的,它幾乎容納了一部電影所需要的全部戲劇因素卻又並不顯得突兀,種族沖突、信仰的沖突、災難、追殺,幾乎每一小節都可以被用來大作文章。所以,《十誡》、《出埃及記》都長達近四個小時。
被改編成電影後,《出埃及記》的故事有了一些細節上的變動,但編導還是很謹慎的,這樣的題材,一個不小心,就會招致人們的垢罵,除非你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拍一部《基督最後的誘惑》那樣的片子。所以,在《十誡》以及《出埃及記》中,編導們「既尊重歷史又做了合理的想像」,為摩西配上了一位美麗的伴侶,以便使這個原本充滿男性氣質的故事增添些可看性,摩西被啟示的年齡在原書中是80歲,在電影中也被含糊過去了,白發蒼蒼的老頭有什麼好看?誠如亦舒所說,她最不愛看馬普爾小姐破案,因為她是老旦,白發蕭蕭掙扎著去辦案,有什麼意思?還是俊男美女更入眼。於是我們看到的摩西,是保羅.紐曼和查爾頓.赫斯頓,好萊塢男性神話的代言人。
《出埃及記》和《十誡》中的特技也是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的,無疑,在當時的條件下拍攝《出埃及記》故事,需要巨大的勇氣,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使那些顯示神跡的大場面看起來真實可信,那需要超乎前人的巨大想像力和冒險精神。從這點上來講,《出埃及記》和《十誡》的創作者們比盧卡斯要偉大得多,因為他們沒有先例可援,更沒有數字技術的幫助。
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製作方式,使得《出埃及記》至少充滿了真誠,那種不單單是要講述一個故事,更是要顯示信仰的力量的真誠態度在片中處處可見,大概也正因為這樣,這部電影才能培植出那樣一首大氣磅礴的主題音樂。
樂曲的開始,是沉重的敘述,這一段總讓我想像出許多人前行的景象,隨後,那種沉重到達它的極端,似乎就要到了轉機出現的邊緣,樂句在有可能變得昂揚的希望中努力振奮,但在一個簡短的對延伸主題的重復之後,音樂又回到最初的悲鬱、沉重主題之中,但隱隱地,在這一次的重復中增添了一種新的東西,那是一種被壓抑的憤怒,一種覺醒後的期待,終於,它釀成了一種終於變得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斷前行,最終到達它極盛的頂峰,並且顯出一種濃郁的青春氣息,但忽然,一把小提琴從樂隊的背景中脫離出來,用一種凄婉的語調再一次重復了主題,象是回憶,象是提醒,並且幾次就在差一點無法繼續的哽咽中變弱,這一段傾訴導致了樂隊對主題的再一次重復,只是這一次重復有了不同的意義,它變得沉著、堅定,並不斷遞進,最終在一個具有結論意義的最強音符上停止。
然後,是靜默。對苦難的靜默,對我們自身無法超越的事物的靜默。我們自身的經歷在這種音樂中變得渺小,我們的靜默,也是我們致敬的方式,對可知的、不可知的力量,以及我們內心的空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