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小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社會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社會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社會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⑵ 《小丑回魂》中小丑這一經典形象有什麼背景
不知你說的「背景」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人物的背景故事的話,電影因為篇幅限制沒解釋它的來歷,建議去讀原著「它「。
當然我也可以概括一下,總之宇宙誕生前,有一個叫超宇宙(Macroverse)的地方,那裡住著一隻烏龜和一道光,烏龜是創造宇宙的神,那道光是烏龜的弟弟,叫死亡之光,是邪惡的化身。烏龜吐出了宇宙後,死光製造了一個化身在恐龍時代的時候飛到了宇宙里,然後落在地球上,它落地的地方就是後來的德里鎮。死光的化身吸收生物的思想為食物,它喜歡吃小孩是因為小孩想像力很豐富,對它來說很好吃,小丑潘妮威斯也是死光的化身展現出來的其中一個偽裝的形象,如果去掉偽裝的話,死光的化身會是一個巨型蜘蛛的樣子。
⑶ 為何在小丑電影中,所有出現的時間都是11:11
一:《小丑》中多次出現11:11的含義在《小丑》電影中,所有出現的時間都是11:11,是因為這是導演在暗示我們,電影中很多場景都是小丑自己幻想出來的。
在《小丑》正片中,男主亞瑟到小丑的演變,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男主角的幻想,同一種場景可以找到多種不同理解,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小丑》正片中出現過很多次11點11分,原本這個時間並不特殊,但是因為11點11分總是出現在特殊的場合而引起了觀眾的注意,11:11這個數字是一個理論的延伸,第一次出現11點11分的時候是在開場不久後亞瑟的談話治療,也是電影中第一次出現默里的節目,亞瑟幻想在默里的節目中,他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掌聲,這一段是在強調亞瑟非常渴望獲得世人的認可,因為亞瑟是一個不折不扣遊走在社會邊緣默默無聞的人,第二次出現11點11分是亞瑟幻想自己在觀察室用頭撞門,但其實在正片中,這是個回憶,第三次出現11點11分,是影片結尾時亞瑟被解僱當天的最後一次打卡,整個電影其實就是現實和編纂的"回憶"。
⑷ 屠格涅夫的《小丑》的寫作背景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於貴族家庭,彼得堡大學畢業後到德國留學,研究黑格爾哲學。早年醉心於浪漫主義詩歌。隨著俄國農奴制危機的加深,他在別林斯基的思想影響下,發表了反農奴制的《獵人筆記》,走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他曾擔任《現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終是一個溫和的貴族自由主義者,擁護沙皇政府的農奴制改革。正如列寧在一九一八年所指出,「六十年前屠格涅夫羨慕溫和的君主制的和貴族的憲制,而厭惡杜勃羅留波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所主張的農夫民主制。」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發生了分歧,終於在一八六○年脫離《現代人》雜志。屠格涅夫長期僑居西歐,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歐的民粹主義者往來,並時常資助他們,把他們看作一種能迫使政府實現漸進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契訶夫對屠格涅夫及其作品評價很高。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獵人筆記》(1847—1852)包括二十五個短篇。作者採用一個獵人到鄉村行獵時所寫筆記的形式,描敘了農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鎮和鄉村各個階層的生活,如不同類型的地主、農奴、磨坊主婦、縣城醫生、在草原上看守馬群的農家孩子,直至脫離現實、脫離人民的貴族知識分子等。其中也有純粹描寫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森林和草原》。這部作品的題材多種多樣,但大都貫串著一定的反農奴制思想。
⑸ 小丑的歷史
「無丑不成戲」「中國戲曲之所以形成,丑角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這兩個均出自與中國戲曲臉譜的話,問題就容易很多,迎刃而解。
首先,中國戲曲分為:生旦凈丑4個大的類別。每個類別都有自己行頭。
丑角在戲劇里起比較關鍵的作用。眾所周知,如果一部戲曲里沒有壞人只有好人那是沒有看頭的,而生旦凈3個類別中通常不存在壞人。壞人只在丑角里出現。
丑角分文丑武丑。
清末京劇演員需求增大的時候,光緒年間的喜連成科班為戲曲提供了很多人才。總教習就是京劇著名丑角蕭長華。所以,丑在中國戲曲里是必不可少的。
⑹ 小丑的由來!!
小丑原是古時歐洲宮廷的重要角色。他們得負責令君王一笑忘卻千斤國事,還得負責提醒他們不忘使命重拾職責。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殿前的威爾薩默斯和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身邊的塔爾頓,都是歐洲家喻戶曉的小丑。然而伴君如伴虎,小丑的職責雖只是逗樂,但必須有過人的巧舌和機智,一旦失敗,要面對的不僅是恥辱,甚至是死亡。
(6)電影小丑的背景是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小丑是喜劇演員之一,常見於舞台、馬戲團、綜藝節目、嘉年華、兒童節目及生日會等。他們表演時,多穿著特大鞋子及奇裝異服,其臉部也經塗裝,尤以鼻子部分較為突出。這些古怪、搞笑的裝束給觀眾帶來歡笑。通常小丑都會以自身出糗來娛樂觀眾。
小丑種類:
1、白臉小丑( White face )
典型的白面小丑,臉的底色是白色,眼鼻口則會用紅或黑色,其他的裝飾會用不同,顏色來點綴,
白面小丑的眼鼻口大小會和一般人相同。
2、彩面小丑( Auguste )
典型的傻瓜,底色是紅色及白色,眼鼻口的形狀是巨大的口和眼都有闊闊的白邊。
3、乞丐性小丑( Tramp/Hobo )
這一類小丑,主要是當年美國煤炭火車被淘汰後,火車的駕駛員轉行當小丑開始的。這些小丑是會有鬍子、胡須、雀斑、滄桑感、禿頭,但卻很愛打扮。最常扮演的角色是流浪漢或無業遊民。
「小丑」一詞在很多用法中具有貶義,帶有滑稽可笑和難登大雅之堂的意涵,不是一個友善的稱呼。例如成語「跳樑小丑」就是指難成氣候的小人物,或者說某政治家是「政治小丑」以暗諷其愛作秀但缺乏內涵等等。
⑺ 小丑的創作背景
潘瑋柏一直認為華語舞曲就像小丑一樣,有人需要它、有人喜歡它,但也有人貶低它,或不屑詮釋它的詮釋者。但潘瑋柏想努力扭轉這些人對舞曲的觀感。一直以來,潘瑋柏想超越的只有自己。繼24個比利之後,他開始自己創作詞曲,慢慢一個字一個字找到想要表達的句子與對仗的心境。文字本身並不特別賣弄或艱澀難懂,但卻傳達出表演藝人的心酸。
⑻ 誰介紹一下《蝙蝠俠》小丑的來歷和經歷
來歷——
小丑(英語:Joker)是一名由比爾·芬格、鮑勃·凱恩和傑瑞·羅賓遜創作的虛構超級惡棍,首次出現在由DC漫畫出版的漫畫《蝙蝠俠》(1940年4月25日)的首期,被認為是史上第一位漫畫超級反派。
但是後期鮑勃·凱恩與傑瑞·羅賓遜針對於創作過程有著不同的描述,二者各執一詞,凱恩和羅賓遜均聲稱對小丑的設計做出了主要貢獻,同時承認了芬格的寫作貢獻。
小丑最初計劃在他出場後就被殺,之後因編輯的干預而倖免於難,此後這個角色在漫畫中逐漸成長成為蝙蝠俠的宿敵。
二、經歷
在小丑初出場的時他被描繪成一名具有歪曲,虐待狂式的幽默感的精神病患者與高超的罪犯。小丑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因漫畫審議局的規定而變成了搞笑的惡作劇型反派,之後在70年代初期回歸他的黑色起源。
作為蝙蝠俠的宿敵,小丑創造了超級英雄故事分水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謀殺了傑森·托德(第二任羅賓)以及槍擊芭芭拉·戈登以至她癱瘓。
對於其真實身份,正統故事線從未給過明確的答案,不過英國作家艾倫·摩爾所著的單集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中提到,小丑(本名傑克2019年電影改名為亞瑟)原本是一個喜劇演員,雖然他相當堅信自己有天分,但是表演卻不盡如人意,而他深愛的太太已經懷了孕,為此小丑不得不鋌而走險接受黑幫的委託,假扮成盜匪紅頭罩前往他曾經在附近工作過的化學工廠行竊,然而就在小丑答應之後,警方卻通知他:他的妻子和他未出世的孩子,已經在一場電瓶走火的意外中死亡。
但在黑幫分子的威逼利誘之下小丑仍然參加了行竊行動。當他們到達化學工廠時,工廠的警備配置已跟當時有所不同,蝙蝠俠也隨後趕到制伏了其他搶匪,因為戴著紅頭罩的面具而被蝙蝠俠追擊的小丑,在過於恐懼的情況下跌下了廢棄的化學葯池之中,再出來時,已變得面色慘白,嘴唇血紅,頭發也變成綠色。
在一天內受到妻子過世和毀容的雙重打擊之下,他徹底的改變了,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小丑因為與蝙蝠俠在性格和外觀上處於對立面,成為了蝙蝠俠完美的對手。小丑不具備超能力,但他擁有遠超常人的智慧以及難以捉摸的思維。而且利用他在化學工程方面的專長來開發有毒或致命的混合物利用各種主題的道具來犯罪,包括剃須刀、彈珠、總是彈出一些不可預料的、非常可怕而致命的東西的玩偶盒以及能炸平一座樓的雪茄炸彈。
他的領口中還有一種噴硫酸的花形武器(酸噴花),雙手手套中還能釋放高壓電流。他最標志性的武器還是笑氣,這種氣體能致使他的目標失控而大笑不止直至死亡。
小丑有時會與其他高譚市的超級惡棍一起工作,例如企鵝人和雙面,偶爾還會參與像不義聯盟和毀滅聯盟這樣的組織,但由於小丑想要的是肆無忌憚的混亂,這些關系一般都以破裂告終。
20世紀90年代小丑的心理醫生哈琳·奎澤爾對他產生了感情,在幫助小丑越獄後改名哈莉·奎茵因並成為他的助手。
雖然他的主要對手是蝙蝠俠,但小丑也曾與其他英雄交手過,包括超人和神奇女俠。
(8)電影小丑的背景是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閃點重啟後——
2011年DC通過大事件閃點重啟了DC漫畫宇宙並重開了出版線,所有出版物都從第一期開始重新連載。新52偵探漫畫第一期中小丑出場並被手術去除臉皮,新52蝙蝠俠第一期中則出現了由夜翼假扮小丑與蝙蝠俠共同處理了阿卡姆的暴動。
小丑在新52中第一個主線出場在2012年的編劇斯科特·斯奈德和畫師格雷戈·卡普洛創作的蝙蝠家族大事件《滅族之災》。
這個故事探討了小丑和蝙蝠俠之間的共生關系,並且認為這個事件破壞了蝙蝠俠和他的蝙蝠家族之間的信任。卡普洛的小丑外觀設計以一種高實用性但凌亂的外觀取代了他的傳統服裝,以表達了這個角色的轉變;他的臉皮被重新綁上了皮帶作為面具戴在臉上展示他人性的剝離。在之後的《零年》故事中重新描寫了紅頭罩的故事。
小丑的臉在斯奈德和卡普洛的《終局》,即《滅族之災》的後續故事中得到了恢復。在《終局》中小丑終於對蝙蝠俠徹底失望,他決意終結兩人間失去樂趣的關系,於是小丑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計劃開始了。
在新52結尾的達克賽德戰爭中蝙蝠俠通過莫比烏斯椅得知了小丑有三個身份,之後馬上迎來了DC宇宙重生至今暫未提及此設定。在斯科特·斯奈德的筆下,小丑背景更加的撲朔迷離行為也更加的瘋狂、脫離人性對蝙蝠俠的執念也更深了,但也被認為過於全知全能甚至有些近乎於神了。
DC宇宙重生中在2017年由湯姆·金創作的《笑迷大戰》故事講述了小丑與謎語人在蝙蝠俠出道早期的故事,雙方在哥譚劃分地盤大戰把所有哥譚的反派及蝙蝠俠都捲入其中。之後在2017的DC大事件黑暗之夜金屬中小丑與蝙蝠俠合作對抗了狂笑之蝠。
⑼ 馬戲小丑的創作背景
因為自己特別喜歡Hip-hop的音樂,此次薛之謙大膽嘗試結合Hip-hop元素,跟「嘻哈王子」羅開元一起創作,用音樂表達自己入行以來所感受到藝人的辛苦與承受的壓力 。
⑽ 小丑起源於哪個國家
小丑表演藝術已經存在數千年的歷史, 約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國第五朝代, 已經有一位矮小的小丑, 在宮廷內表演給法老王; 而中國則在公元前1818年, 已經有小丑表演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