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到底是什麼電影 詆毀默罕默德 使2012年9月美國領事館在敘利亞和埃及遭抗議 襲擊 我要電影名稱
害死美國大使的那部電影《穆斯林的無知》是以色列導演拍的
今年7月,前述英語影片的一段長達14分鍾的預告片被上傳到了YouTube上,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上周,該預告片的阿拉伯語配音版本才被上傳到了YouTube的同一頻道,隨之而來的就是以萬次計的復制和觀看。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道稱,該影片名為《穆斯林的無知》(Innocence of Muslims),由以色列裔美國人薩姆·巴奇萊(Sam Bacile)製作並導演。巴奇萊是加利福尼亞的房地產開發商,曾在接受采訪時稱伊斯蘭教是「一種癌症」。巴奇萊告訴《華爾街日報》,他從大約100名猶太捐助人那裡籌集到了500萬美元,並於去年在加利福尼亞拍攝完成了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影片。
猶太人拍的,美國製造。藝術家嘛,大家懂的。甚至有口X場面。
❷ 2012電影是那個國家的
美利堅合眾國!
相信國貨吧! 看見了嗎 最後逃生坐的諾亞方舟 都是MADE IN CHINA
❸ 2012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啊,真有點損
你可以告訴孩子說人類最後沒有滅絕,就說2012描述的是人類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意志,也可以激勵孩子。2012美國產影片。
❹ 《2012》電影里這些國家分別是哪國
想知道?
❺ 求2012即將上映的一部惡搞電影的名字···花絮中有奧巴馬的鏡頭 和五角大樓的鏡頭 應該是諷刺拉登的
是《獨裁者》,一部惡搞片
《獨裁者》是薩莎與《波拉特》、《布魯諾》的導演拉里·查爾斯的再次聯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獨裁者的英雄故事,他冒著生命危險去確保這個國家不會實現民主,因為他如此熱愛壓迫人民。」薩莎飾演的獨裁者在影片中將迷失紐約。
http://movie.mtime.com/148043/trailer.html#menu
❻ 電影《2012》裡面關於中國的情節對中國是褒是貶
沒有褒也沒怎麼貶,「選擇中國沒有錯,別的國家做不來」只是針對了中國人口巨大有大量勞動力才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工程,你要清楚這只是一部娛樂片,它不會帶任何政治因素,因為這很有可能影響了它的票房
❼ 2012電影中為什麼最後的安全地點是中國 是不是其他國家對中國有什麼企圖
因為世界的屋脊在中國—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電影最後世界不是被淹沒了么?在至高點啟用方舟會出現意外!比如撞上山啦,被龐然大物碰壞船體啦之類的!
❽ 電影2012,是哪個國家拍的
那是美國拍的 製作艦船是因為首先要說明的是,在《2012》中,「美國」形象無疑還是主角,不僅這場虛擬的「人類末世劫難」的整個拯救過程是「美國」在主導,而且「美國總統」自己拒絕登上各國權貴逃生的現代「方舟」,選擇與他的美國人民同赴死難。但是,筆者以為,在《2012》中,中國形象是正面化了。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傑克遜等美俄兩個家庭在喜馬拉雅山被中國藏民冒險救助;第二,中國成為這次「拯救人類」的基地,而中國的大集體精神被宣傳為唯一能完成現代「方舟」建造工程的現代精神。 這種轉換有個直接原因,那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在21世紀的國際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這可以在這次抗擊國際金融海嘯中得到證明。中國作用的提升,會滲透到國際活動的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文化領域,它會導致國際社會重新認識和肯定中國文化。具體到《2012》這部電影,它將「中國」形象正面化,與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再認識有關。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發展,應當特別重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國所代表的「東方」也許對於他們還是一塊凈土。中國精神的傳統元素是社會和諧和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歷史等。這些元素是真正的社會凝聚力的要素,而西方現代個人主義精神卻缺少這些元素。應當說,未來世界的福祉是以這種凝聚力在國際社會中的形成為根基的。這是中國的現代集體主義精神對西方社會的有益提示。 所以也就是說,中國文化代表的就是東方文化 追問: 依美國人的性子,會甘心長別人志氣,滅自己 威風 嗎?他們恨不得領居世界第一呢, 回答: 這個我就沒有辦法為你解釋了~!不好意思~!
❾ 2012電影影評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在《2012》里化作「真海嘯」,國際社會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給高分的原因非常簡單,《2012》是一部很優秀的商業巨制,極適合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作為今後的遠大目標和經典範本,來參考、吸收、學習。這是一場繽紛絢爛的CG秀,一頓「災難無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潛力之強、適用范圍之廣令人驚嘆的優質商品。所謂電影工業,所謂流水線,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趙本山斗雞眼」為賣點的貼片廣告,用不著拍它的人自慚形穢,我們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處,遠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災難在這部主打視覺效果的災難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於背後的國際新秩序與ZF陰謀論,才是內在的看點。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了「中國拯救全人類」的情節設置,其合理性在於「能在短時間內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國而不能」——這番感慨的來源其實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金融危機又難傷中國的筋骨,中國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心目中的形象劇變。……毫不客氣地說,《2012》已經是好萊塢大片所能做到的諂媚中國的底線;開個玩笑,連片子里表現最搶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獵犬,而是慈禧太後最愛的品種。 但不止是中國,影片中的各人種、各國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運,在表現不同個性與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反映出好萊塢或者說「自詡一號公民」的美國人眼裡當今世界的三六九等。義大利總統棄船祈禱,既是重視家族觀念的選擇,也是天主教徒虔誠的體現;女王在滅頂之災來臨前依舊優雅淡定,當然是在調侃英國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約熱內盧在兩次地震後陷入無ZF的混亂狀態,多少有些諷刺當今南美政壇與經濟狀況的意味;而印度科學家雖然睿智超前,卻是最先被西方國家忽視乃至犧牲的薄弱一環;阿拉伯地區更慘,充當「印鈔機」容易,作為「共同生存發展的夥伴」難。 當然,四大主線,除了非裔學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兩條「美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兩根分別屬於俄羅斯和中國,還是能夠洞察電影製作者對國際新秩序的理解。先來看美帝的老對手俄羅斯:無論從角色「尤里」還是運輸機「安東諾夫」中,都能窺見老美怎樣看待如今的俄國——冷酷、強大、盡管衰敗、死而未僵,國家經濟的脆弱與在解體後抓住體制漏洞上位的巨賈暴富,形成鮮明對比。那個號稱「38戰34勝」卻在心理防線崩潰之後迅速被K.O.的拳擊手就很典型,雖然厲害但運行的系統很扭曲。而尤里身為人父的可敬結局以及雙胞胎與兄妹倆的相處融洽,又充滿了來自歐美陣營一廂情願的示好。 再來看有關中國的內容。技術工人「天欽」受傷後大難不死,寓意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危難時刻小喇嘛的車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國經濟的增長是老美今後發展的重要機遇。中國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絕對會讓咱大多數中國觀眾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盡全力的一碗水端平與友好。實話實說,好萊塢內部在西藏問題上不懷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爾之類不勝枚舉;而《2012》涉及中國的部分考據之細、表現之巧,可謂史無前例。 首先是非常驚艷的「黨和國家一定會給大家重建家園」,這是完全寫實的當代中國的講話格式。接著是「八國首腦會議」,雖然現實中的八國峰會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據片中的「卓明谷計劃」,可以推測中國ZF可能劇中「八國」的一員。現實中,我國很早就聲明過在國際社會中不搞集團化,於是,這場「八國會議」有一個鏡頭:某國首腦的背影,旁邊的國旗虛焦,但旗子的顏色是一片紅,眾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國旗的紅,達不到這種效果。再次是領土完整的中國地圖,最後是「歡迎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艾默里奇大師肯定沒想到這幾處在我國引發民族主義的掌聲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簡單,因為人家尊重你,盡可能按你實際的狀態對你進行塑造和讀解,而不再是隨便拿個什麼唐人街的恐怖寵物店謊稱北京、或用比寶麗布噴繪還粗糙的「CG版東方明珠」充當上海,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比較直觀、可信的表現。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為賺中國票房的需要,可縱使《2012》的內地票房達4億人民幣,也才5000多萬美元,而該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萬刀,所以並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說《2012》辱華,原因是「變相嘲諷我們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國」。一、難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樣?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軍萬馬讓好萊塢驚嘆不已——人口眾多本是實情,人海戰術也因此成為中國特色,但換個角度,駕馭海量的個體也是一門學問,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國還有誰?說《2012》辱華的人,請對自己的國家有點信心! 角色們各講各國話,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突然蹦出英語,即使講也各帶口音,比起《特種部隊:眼鏡蛇崛起》里老和尚逼著少年白幽靈「說英語」的粗製濫造,比起《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無度炫耀武力之餘瘋狂破壞古文明國家的囂張狂躁,《2012》的細致嚴謹,以及剛剛談到的對各國各民族各文化盡可能寫實呈現的努力溢於言表。還是回到中國:漢族人講普通話,川邊和高原的藏民們說藏語,基本符合真實情況(這樣表現的另一個好處是:藏民們說藏語,同時可以讓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無刺可挑)。……算了,越扯越遠,國際新秩序的部分就到這里,黑人總統遭遇世界末日諷刺奧巴馬ZF無能之類的解讀先不管,肯尼迪號撞翻白宮時流露出的反戰情緒也暫且不論,接下來不妨談談ZF陰謀論。 《X檔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蓋在ZF陰謀論的包裝之下。對於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顯然也深信不疑,《獨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節,《2012》當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懸疑程度,可與黛安娜王妃的車禍、瑪麗蓮·夢露的暴斃、羅斯威爾事件的眾說紛紜相提並論,而篩選優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機密事宜卻在暗地裡緊鑼密鼓地次第執行著;災難來臨時,平民百姓盡是精英的犧牲品。 ——這一點還牽扯出理性與人性的矛盾。如果沒有「放棄89歲高齡的母親的國務卿」這類理性過頭的人監控,整個「卓明谷計劃」不可能順利實施;反過來說,在三號方舟無法啟動時,導演的立場歸根到底還是人性,還是選擇了以人為本地敞開懷抱。正如皆大歡喜的結局,編繪了錯綜、大氣、暗藏ZF陰謀論與國際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著高超、完美、全心造夢的電影技術,流露出認真、謹慎、著力寫實的創作態度,同時沒忘記歌頌雖然天真盲目、但始終單純美好的人性。……對中國的電影產業而言,前三個方面反而更動人、更具現實意義、更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連賓利車的植入廣告都那麼討人喜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看到中國拍出《2012》這樣精良、完備、自圓其說的優秀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