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望舒的《雨巷》誰知道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ǐ)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原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稱為『雨巷詩人』,葉聖陶評價他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浙江杭縣人,祖籍南京。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出身於職員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學求學時即喜愛文學,與杜衡、施蟄存一起切磋詩歌藝術、辦文藝刊物等。 1
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此時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接近法國象徵派詩歌,如魏爾倫等人的作品,這對於以後他的詩歌創作起了重大影響。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璐》旬刊上發表詩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因參與革命宣傳工作被上海法租界當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避離上海,至江蘇松江。後到北京,結識馮雪峰、李霽野等人,並在《莽原》上發表詩作。1928年回上海,此後全力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譯工作,開創了他詩歌創作的重要里程。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於1929年出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時,曾翻譯、介紹蘇聯的作品和論著。其中《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一書,為魯迅、馮雪峰合編的《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即為成員。但後來對某些文藝問題的看法與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在上面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此時編定詩集《望舒草》(收《我的記憶》集內部分詩作及此後所發表的新作,並附《詩論零札》一文),於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1月,詩創作合集《望舒詩稿》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孤島」繼續著、譯,後於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並創作了《我用殘損的手掌》等。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任教,並進行著、譯、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參加民主運動受國民黨政府通緝,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達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年2月28日因氣喘病逝世。他被稱為是「一個決心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胡喬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報》)。 戴望舒的創作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創作主要收在《我的記憶》集的《舊錦囊》《雨巷》兩輯內,這時詩作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明顯具有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等的影響。《雨巷》為此時期的代表作,詩作在對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後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受到人們注意。當它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時,葉聖陶贊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第二階段的創作包括《我的記憶》集內《我的記憶》一輯、《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災難的歲月》集的前幾首。此時較多接受法國後期象徵派詩人耶麥、保爾·福爾等人的影響,經過創作實踐,也對詩歌藝術建立了自己的見地。詩集《望舒草》中的《詩論零札》反映了他此時對詩歌的理解。如認為「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即不同於他第一階段的創作,不同於魏爾蘭,而接近後期象徵派詩人的觀念;又如對待韻律和形式,他反對「削足適履」或「選擇鞋子」,而主張「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即強調獨創。總之,這一階段詩歌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他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使他成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指主要以《現代》月刊為中心進行創作活動並形成了相近的藝術傾向的一部分詩人)的代表,較早就在中國出現的象徵派詩歌創作從神秘難懂到此時的為人理解或欣賞,有他的重要勞績。但這兩個階段的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思想情緒等都還有較明顯的局限。一些論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極」「狹窄」「幻滅」「陶醉」等因素。這既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個人不幸、徘徊和憂郁,也顯現了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影響。第三階段的創作,指《災難的歲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戰開始後,他的詩歌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都轉向積極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詩祝福祖國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監獄中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對祖國的解放區懷著深情。現在見到的最後一首詩《偶成》,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喚著「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樣重開」。這三個階段創作的發展,正反映了一個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的真實而艱辛的生活道路。 作為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戴望舒文藝實踐的領域是寬闊的。不僅創作詩歌,而且寫散文、論文等,研究、論述的范圍不僅有大量外國文學,而且包括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同時,還作了大量的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此時戴望舒在文學愛好上接近法國象徵派詩歌,如魏爾倫等人的作品,這對於以後他的詩歌創作起了重大影響。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璐》旬刊上發表詩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因參與革命宣傳工作被上海法租界當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避離上海,至江蘇松江。後到北京,結識馮雪峰、李霽野等人,並在《莽原》上發表詩作。1928年回上海,此後全力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譯工作,開創了他詩歌創作的重要里程。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於1929年出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時,曾翻譯、介紹蘇聯的作品和論著。其中《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一書,為魯迅、馮雪峰合編的《科學的藝術論叢書》之一。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即為成員。但後來對某些文藝問題的看法與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在上面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肄業、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此時編定詩集《望舒草》(收《我的記憶》集內部分詩作及此後所發表的新作,並附《詩論零札》一文),於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1月,詩創作合集《望舒詩稿》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孤島」繼續著、譯,後於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受傷致殘並創作了《我用殘損的手掌》等。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任教,並進行著、譯、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參加民主運動受國民黨政府通緝,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達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年2月28日因氣喘病逝世。他被稱為是「一個決心為人民服務的有才能的抒情詩人」(胡喬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報》)。戴望舒的創作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創作主要收在《我的記憶》集的《舊錦囊》《雨巷》兩輯內,這時詩作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明顯具有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等的影響。《雨巷》為此時期的代表作,詩作在對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後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受到人們注意。當它在《小說月報》上發表時,葉聖陶贊許作者「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第二階段的創作包括《我的記憶》集內《我的記憶》一輯、《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災難的歲月》集的前幾首。此時較多接受法國後期象徵派詩人耶麥、保爾·福爾等人的影響,經過創作實踐,也對詩歌藝術建立了自己的見地。詩集《望舒草》中的《詩論零札》反映了他此時對詩歌的理解。如認為「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即不同於他第一階段的創作,不同於魏爾蘭,而接近後期象徵派詩人的觀念;又如對待韻律和形式,他反對「削足適履」或「選擇鞋子」,而主張「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即強調獨創。總之,這一階段詩歌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他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使他成為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指主要以《現代》月刊為中心進行創作活動並形成了相近的藝術傾向的一部分詩人)的代表,較早就在中國出現的象徵派詩歌創作從神秘難懂到此時的為人理解或欣賞,有他的重要勞績。但這兩個階段的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思想情緒等都還有較明顯的局限。一些論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極」「狹窄」「幻滅」「陶醉」等因素。這既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個人不幸、徘徊和憂郁,也顯現了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影響。第三階段的創作,指《災難的歲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戰開始後,他的詩歌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都轉向積極明朗。1939年《元旦祝福》一詩祝福祖國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1941年在日寇監獄中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對祖國的解放區懷著深情。現在見到的最後一首詩《偶成》,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喚著「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樣重開」。這三個階段創作的發展,正反映了一個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的真實而艱辛的生活道路。作為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戴望舒文藝實踐的領域是寬闊的。不僅創作詩歌,而且寫散文、論文等,研究、論述的范圍不僅有大量外國文學,而且包括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等。同時,還作了大量的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
編輯本段詩作鑒賞
《雨巷》1927年夏天,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說起《雨巷》,我們是不能把葉聖陶先生的獎掖忽略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1年,在葉聖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薦,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和「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定西那個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的。」(《詩論零札》十三)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戴望舒這種對新詩音樂性對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結束。此後,他開始了「對詩歌底他所謂『音樂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語)走向對詩的內在情緒韻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詩篇《我的記憶》,就是這種追求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學見解和藝術追求,但這決不能否認《雨巷》對新詩音樂美嘗試的意義。偏愛是藝術欣賞的伴侶。這首《雨巷》,是新詩中一顆發光的明珠,值得我們珍讀!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編輯本段作品評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B. 有部老電影,有個場景是用瀝青澆很多壞人,被澆之後還在亂打,故事背景應該是民國時期,一部老電影,跪求
有部老電影,有個場景是用瀝青澆很多壞人,被澆之後還在亂打,故事背景應該是民國時期,一部老電影,跪求
C. 雨巷是誰的成名作和前期代表作
略 雨巷詩人;迷惘與希望、幻滅與追求交織的孤寂與痛苦;新月;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再別康橋。
D. 曾經的你這首歌被哪個電影或電視劇用過
沒有用過的,不是電視劇也不是電影 是許巍自己拍的 女主角是演員戰菁一 是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舞蹈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大專班。曾獲全軍小品比賽表演一等獎、「群星獎」表演一等獎 。 主要影視作品: 話劇《安妮日記》、電視劇《南北酒王》、《虎踞龍盤》飾合美(抗戰題材東北風情)、《金戈梨園》飾女二號美惠(抗戰題材上海風情)、四十集電視劇《大漢悲歌》、45集電視劇《君子好逑》飾冷秀。音樂電視: 麥倫MV《在靜靜的夜》、許巍MV《曾經的你》
E. 周星馳的電影中有哪些橋段或者語言被人拿來用過的
周星馳和朱茵演的大話西遊中的一些橋段,經常被拿來用,經常會有人模仿他們,覺得這個橋段很經典也很有意義。
F. 《雨巷》戴望舒 被稱作什麼
雨巷詩人
G. 《雨巷》女主角,戴望舒為求愛曾以死相逼,後來為何狂扇其耳光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1927年,遇到了這個結著愁怨的丁香姑娘。《現代》雜志的主編,好友施蟄存邀請他到松江家中做客小住幾日,身高馬大但不諳世事的戴望舒,第一次見到好友妹妹施絳年,心靈彷彿被按摩般舒適。自此他開始陷入單方面的相思之中。長得高,但心眼少。他不知道如何去處置心中的悸動。作為詩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相思,對於施絳年的濃濃愛意,通過詩歌表現出來。於是便有了這首《雨巷》。
施蟄存從內心來講還是希望戴望舒成為自己妹夫。原因很簡單,施蟄存知道戴望舒人好,沒有壞心眼,而且以後定是前程似錦。對於施絳年來說,有這么一個大詩人追自己,當然是享受這個過程的。但是戴望舒不是徐志摩,他不會精通於文字推敲的同時深諳男女柔情,說白了就是一個書獃子。漸漸地,施絳年開始感覺到被詩人追求的苦悶。她對這個不解風情的大個子心中滿是鄙夷之情,可是礙於他和哥哥的關系,並沒有表現出來。
被詩人追求的女生是不幸的,尤其是戴望舒這種,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被詩人追求的女生在側面促進了文學的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如果沒有施絳年,我們當然看不到戴望舒這么多優秀的詩歌,特別是那首膾炙人口的《雨巷》。
穆麗娟在他心中只是名義上的妻子,對於戴望舒來說,自己一生最愛的就是施絳年,這點後來的人是比不過的。婚後的戴望舒將穆麗娟當做局外人,兩人鮮有交談。這點從戴望舒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當初對施絳年求愛的時候,那叫一個熱戀,那叫一個投入。單是一首《雨巷》便活脫脫將戴望舒心中的施絳年展現在別人眼前。婚後的戴望舒並沒有給穆時英寫過作品,而且還將《有增》改變成電影主題曲,里邊寫的仍然是施絳年。穆時英晚年對戴望舒仍然耿耿於懷:“他的感情全給了施絳年,沒有給我半分半毫”。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戴望舒一生只愛施絳年一個人,此後的兩段婚姻都因為對妻子沒有投入足夠的感情而被拋棄。你可以說戴望舒的痴情,你可以說戴望舒的絕情。但是他夢中雨巷裡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永遠不會回來了。
H. 《泡沫》這首歌哪個電影用過
我是歌手 電影版
I. 關於《雨巷》
一)《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
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具有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 葉聖陶 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 陶 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 陶 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人們熟知的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反映了《雨巷》一詩在當時的價值和影響。
就抒情內容來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調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他心裡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帳。
這是一個富於濃重的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2、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徵的悲劇主題,
《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著的這位姑娘,她結著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她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她惆悵、凄清、嘆息、迷茫,但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麼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沒有低下高貴的頭,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子一樣忍受著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里表現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的生命力。但詩人筆下的姑娘是感傷的,他拿丁香來比喻她。中國古詩里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輕佻。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有時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意蘊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靜的,雨打動紙傘,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詩人就這樣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遊子的形象(孤獨的遊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內心世界,又有嫵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難面前不彎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樣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對方;也許他期待的永遠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而言,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苦悶沮喪的情緒,其基調是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對立的悲劇感。戴望舒的詩則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幸福地飛騰起來的理想與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對立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斗的詩,但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徵。
(二)《雨巷》的藝術特色
1、《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
的方法抒情。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以世紀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倩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 (《詩論零札》十三) 他認為詩的本質寓於要表現自己同隱蔽自己這兩種願望的永恆斗爭之中,他謹慎地把他的「真實」巧妙地隱藏在詩作的「想像」的屏障里。法國象徵派詩人之所以會對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因為那種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隱藏自己,也不是表現自己的寫詩動機。從《雨巷》這首詩看,戴望舒的詩既不同於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於法國象徵派詩人瓦雷里那樣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尤其要將真事隱去。《雨巷》雖然也有象徵派的感覺的不可捉摸,內心狀態的飄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朧;但它並不帶有某些象徵派詩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中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架。詩中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這也是象徵派與浪漫派的一個極大區別。浪漫派詩歌大都寫真人實事,即興即景者多;象徵派則很難由詩來推測作者,至少,這種推測是相當曲折的。同時,象徵派詩歌的意義、主題,往往是通過暗示來表現的。《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死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些。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3、《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
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J. You Raise Me Up 這首歌曾在哪部電影中用過嗎
《you raise me up 》是電影珍珠港的主題歌 和天賜恩寵Amazing Grace中的一支曲子比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