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流浪地球》有哪些經典片段
一次是身在航天站的劉培強為了將原料運輸近木星,犧牲自己,他和他兒子有十七年之久沒見面,分離時兒子四歲,十七年了,劉啟在一次聽到父親劉培強的聲音時,父親卻要犧牲了。劉啟說,你告訴我抬頭數3、2、1就可以看到你,但是沒有。劉培強回答:這次你抬頭真得可以看到我了。
❷ 《流浪地球》中的哪個片段集中了你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長大後的劉啟等人和運輸隊員一起運送火石,由於惡劣的環境導致隊伍中不斷有人犧牲,其中也包括劉啟的爺爺韓子昂。最後運輸隊長王磊得知失去目標,任務失敗的時候仍是不肯放棄。真是感動中又帶了一種自豪,這就是我們軍人,絕不放棄。
❸ 電影《 流浪地球》改編自哪部小說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流浪地球》。
電影《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影片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小說《流浪地球》是2008年11月,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慈欣。在2018年11月23日,榮獲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該書講述了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
❹ 流浪地球什麼時候上映 小說原著是什麼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和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文化和郭帆導演工作室聯合承製。
該片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後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依靠太陽為生的地球也即將面臨滅亡。面對絕境,人類拒絕坐以待斃,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了巨大的推進器,將地球推出太陽系、為人類尋找新的家園,這一宏大的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計劃[1]。
中文名
流浪地球
外文名
The Wandering Earth
出品公司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分公司,北京文化,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2]
發行公司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分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2]
製片地區
中國
製片成本
預估5000萬美元
拍攝日期
2016年12月[3]
導演
郭帆[3]
編劇
劉慈欣、龔格爾[3]
製片人
龔格爾
類型
科幻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彩
彩色
❺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我記著是拯救地球的故事,以《戰狼2》爆紅的吳京,正在出演一部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而《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所以目前來看,《三體》或許胎死腹中,倒是《流浪地球》有可能跟我們見面。這也算圓了大劉小說拍電影的一個夢吧。
最後,流浪地球雖然名為流浪,但是無論小說還是電影,故事的時間線都不在流浪時代里。相比較之下,我更青睞於流浪地球的另一個名字——《地球往事》,真正的國產科幻電影,一直沒有好的作品。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三體》又一直難產。《流浪地球》對每位演員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情節,對於特別出演的「戰狼」吳京來說,電影代表了「感動和冒險」,他表示這部影片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能體會到中國科幻的魅力。
❻ 電影《流浪的地球》中有哪個片段讓你心靈震撼
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吳京為了兒子逃出了艙門,幫助他們引燃,為了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看著是挺難受的,那一刻我都哭出來了。
❼ 流浪地球小說版和電影版有哪些區別
在原著里電影就一段話
我們要經過木星了
我們可以看到木星了
我們離開木星了
基本就這樣 比我這3句話大概多些描述
意思是一樣的
❽ 流浪地球那個電影明明有那麼多不科學的片段為什麼評價還是很高
地球停止自轉,人類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轉動
人在下落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身體的不同形態來改變空氣阻力
比如四肢全張開,可以增加阻力,下降的速度就會減慢
身體呈流線型,就會減小阻力,加快下降,從而抓住下降慢的人
另外,對於一部電影、一部科幻電影來說,不用太較真,認真你就輸了
❾ 流浪地球 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片小說
類 別科幻小說 頁 數 293頁
作品目錄
中國太陽
鄉村教師
全頻帶阻塞干擾
流浪地球
帶上她的眼睛
地球大炮
鏡子
贍養上帝
附錄一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文學要素的反思
附錄二作品年表
附錄三劉慈欣經典語錄
作品評價
此作品極為感人。有人言,沒看過這篇小說就不算看過小說。
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
最有想像力、最具人文內涵的本土科幻,第八屆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得主
《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鼎力推薦。
劉慈欣的小說將科技和人文思想高度結合,深入挖掘了科學中的美學因素。
他作品中深廣的憂郁感和民族主義思想也是他深受讀者喜愛的重要原因。
——《維基網路詞典》
劉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個光年尺度上的展覽館,裡面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像的神跡。進入劉慈欣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受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的激情——對科學,對技術的激情。正是這種激情,使他的世界燦爛銀河之心。這激情不僅體現在他建構宏大場景的行為上,也體現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襯得孤獨而弱小的生命的這種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
——《科幻世界》主編 姚海軍
首先,作為一個讀者,我很喜歡看劉慈欣的作品,因為很過癮。講的都是些明明白白的故事,說的都是些人話,節奏很緊張,情節很吸引人。想像奇特,漫無邊際,汪洋恣肆,像莊子。再者,我其實是一個對技術、對工業文化很崇拜的人,覺得那是一種很神聖和很精緻、很嚴格和很大氣的東西。劉慈欣的小說滿足了我的這樣一種慾望。因此,有時覺得他像牛頓。另外,就是軍事方面。一眼就看得出來,劉慈欣對武器有一種天生的熱愛。他有一種執拗的、屬於上上個世紀的英雄氣質
——著名科幻作家、新華社對外部副主任:韓松
❿ 流浪地球原著拍成電影的部分和原著有什麼大的區別
《流浪地球》原著更像是一個世界觀、一個歷史大洪流的縱覽、全世界所有人在這一進程中的群體性思鄉情懷。
一句話概括就是:電影里能看到希望,原著看完你會討厭人類的!人類太渺小了原著比電影要悲愴、壓抑,個體的極度渺小處處可見,而這一氛圍將維持幾千年之久,讓讀者徹底忘卻死亡這一原本對個體極為重要的事件,而上升到更關注群體物種延續的層面。
電影版的《流浪地球》導演和編劇雖然還是選擇了「人」為切入點,但是加強了故事的英雄主義色彩,展現了了實施「流浪地球」計劃的漫長歲月中的一個生死存亡的片段。
電影沒有過多強調群體性的悲涼之感,也沒有強調原著中「個體渺小」的壓抑之感,而是更加強了希望的力量,突出了個人能力對這一事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