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影節有哪些厲害的拍片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電影節,比如說,在中國的金鷹獎,白玉蘭獎金像獎都是能夠肯定明星和演員演技,以及肯定他們實力的存在,在么?在法的戛納,有在美國的奧斯卡,都是能夠很好的去展現出各國的一個影視作品的厲害之處,那麼觀眾評出來的上影節當中,這些影片還是非常高的。
《阿基拉》阿基拉是由日本出演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影視作品,它主要講述的是在日本經濟大蕭條時期,國家的發展和對年輕人培養的整個過程帶有非常濃郁的科幻主題,能夠引起人們去思考社會未來的構建和人性的弱點都在哪裡?所以這些影片都能夠很好的去成為經典。
2. 北京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哪個厲害檔次高一點。
一個基本事實可以從側面確認,上海國際電影節,曾經請來法國名導,也就是曾執導過《第五元素》《這個殺手不太冷》《超體》等名片的呂克·貝松,並且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為「金爵獎」,這很容易讓大家聯想起來,柏林的「金熊獎」、威尼斯的「金獅獎 」、戛納的「金棕櫚獎」,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上海國家電影節無愧於國際A類電影節的名號,並且其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時至今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和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分庭抗禮之勢。反觀之北京電影節,有點像在過家家,因而,不言自明。
3.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社會評價
這屆電影節的論壇部分,沒有曝出什麼大新聞,也沒有敏感話題被延伸為公眾議題,不少論壇被互聯網大企業承包,做了不少廣告。電影節被過多地捆綁於產業身上不是好的跡象,電影節要提供的應該是作品和價值導向。本屆上影節也有一大亮點,那就是它在價值取向方面比往屆要更清晰明確。《烈日灼心》是部爭議作品,評委會給了它兩個大獎,大有「舉賢不避親」的自信。電影頻道傳媒大獎單元里,口碑好但票房差的《十二公民》獲得多項大獎,這本身就是立場堅定的表現。 (《京華時報》評)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日票房便破千萬,展映9天期間,觀影人次超30萬,票房近1800萬元。然而,熱門排片臨時被取消、展映電影字幕錯亂、影展期間組織混亂的消息卻也如影相隨。 (《21世紀經濟報道》評)
因上海電影節沒有外片進口權,進口權都被中影公司把控,上海電影節國際檔次未能到位,市場做得還不行。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評)
4. 上影節閉幕有哪些影片獲獎
6月24日晚,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瑞士蒙古聯合拍攝的影片《再別天堂》獲最佳影片,羅德里戈o巴魯索、塞巴斯蒂安o巴魯索兄弟憑《翻譯家》獲得最佳導演,美國演員泰伊·謝里丹憑《星期五的孩子》獲得最佳男主角。
此前呼聲很高的《找到你》雙女主馬伊琍、姚晨,惜敗給《塔杜薩克女孩》的加拿大女演員伊莎貝爾·布萊,錯失最佳女主角。而《阿拉姜色》獲得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編劇兩項大獎,成為今晚唯一斬獲獎項的中國影片。
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再別天堂》(瑞士/蒙古)
評委會大獎:《阿拉姜色》(中國)
最佳導演:羅德里戈·巴里魯索、塞巴斯蒂安·巴里魯索《翻譯家》(古巴/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泰伊·謝里丹《星期五的孩子》(美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拉·布萊斯《塔杜薩克女孩》(加拿大)
最佳編劇:扎西達娃/松太加《阿拉姜色》(中國)
最佳攝影:傑夫·比爾曼《星期五的孩子》(美國)
藝術貢獻獎:《食肉動物》(法國/比利時)
最佳紀錄片:《漫長的季節》(荷蘭)
最佳動畫片:《朝花夕誓——於離別之朝束起約定之花》(日本)
5. 馮小剛在上海電影節關於「垃圾觀眾」和「垃圾電影」的評論,你怎麼看
馮小剛的話是在這兩天的上海電影節說的,我的朋友圈裡,也是各種人在曬電影節的盛況。感覺如何?燈紅酒綠,珠光寶氣,赤裸裸的名利場。談的都是生意,不是電影。這樣的電影節能有什麼作為?大家不必抱多大的期待,就是談生意的場合,露臉的露臉,拉合作的拉合作,演講的演講。
6. 電影節越來越多了,這只是圈內人的狂歡嗎
一度被疫情所影響的業界各類活動和獎項都逐步恢復。過去的國慶檔,8天39.5億票房創造檔期歷史第二的成績,我們熟悉的電影市場好像回來了。而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似乎來得更加集中一些。
在陝西西安,開幕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已經進行到了後半段,周冬雨受邀擔任本屆電影節青年大使,而在開幕式上,閆妮也攜電影作品《我和我的家鄉》受邀亮相。
(舉辦了一屆之後就“隱退”了的上合組織電影節)
的創始初衷就是持續發現與推選青年電影人首作及早期電影作品。選片質量也很高,近幾年,《心迷宮》導演忻鈺坤、《八月》導演張大磊、《北方一片蒼茫》導演蔡成傑等優秀導演也是從FIRST走出。雖然業內已經有一定口碑和影響力,但仍處於圈地自萌的狀態,難以出圈。
無論如何,電影節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依舊要靠獨特創新的理念,和堅持對優秀作品的渴求和鼓勵來逐步建立,希望層出不窮的電影節都能發現自己特色。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7. 上海電影節為什麼選在6月份
當年開辦上海電影節是為了搶在長春電影節前面。
8. 上海電影節誰是影帝和影後
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圓滿閉幕 6月24日晚,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上海大劇院落下帷幕。「金爵獎」獲獎名單在頒獎典禮暨閉幕式上揭曉。「金爵獎」國際評委、國內外影視明星和嘉賓為獲獎者頒獎。閉幕電影《紅氣球》為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眾多知名電影人出席了閉幕式,包括功夫巨星成龍、國際著名影星鞏俐、中國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中國香港著名影星郭富城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仲偉,市人大常委副主任胡煒,副市長楊定華,市政協副主席王榮華,新華社副社長魯煒和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等有關領導出席了頒獎典禮暨閉幕式。 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暨閉幕式於2007年6月24日晚19:30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東方衛視、東方文藝頻道、東方電影頻道進行直播,搜狐網進行網路直播,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在21:30延時播出。曹可凡、陳辰和瑤淼主持了頒獎典禮暨閉幕式。 頒獎典禮暨閉幕式由女子十二樂坊的民樂演奏《自由》拉開序幕。接著,頒發了經「金爵獎」國際評委會嚴格評選產生的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以及評委會獎等獎項。 最早頒發的獎項是最佳音樂獎和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由日本影片《武士的一分》音樂人富田勛摘得,最佳攝影獎由影片《吳清源》的攝影王昱奪得。以色列影片《艾維瓦,我的愛》的編劇謝米·扎林榮獲了最佳編劇獎。最佳男演員獎被西班牙影片《瘋狂的薩穆埃爾》中的胡安·何塞·巴列斯塔獲得。最佳女演員則是德國影片《完美計劃》中的考瑞娜·哈佛赫、達格瑪·曼澤爾、科斯騰·布勞克和克莉斯汀·施恩。最佳導演獎則被中國影片《吳清源》的導演田壯壯奪走。備受關注的評委會獎被芬蘭導演克勞斯·哈洛執導的影片《逃往瘋人院》獲得。「金爵獎」國際評委會副主席、西班牙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費爾南多·特魯巴和中國香港著名演員成龍共同頒發了這一獎項。副市長楊定華,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童剛和「金爵獎」國際評委會主席、中國著名導演陳凱歌一起頒發了最佳影片獎,獲獎的是德國導演弗蘭基斯卡·梅萊茨齊執導的《完美計劃》。此外,中國導演尹力執導的影片《雲水謠》以古典情感演繹的一段純真感情打動了評委,獲得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獎,中國著名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和中國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頒發了獎項。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節歌《銀色的夢》的悠揚歌聲中閉幕式結束。隨後放映了中國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法語新作《紅氣球》。
9. 為什麼上海電影節要搶票看電影
部分熱門影片(我們通常規列到SS級的影片)可能在上映期間只有1~3場的排片,展映過後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再到影院去觀看這部影片。
參加影展的影院,通常在配合電影節的情況下前提下不會影響自身票房業績,所以在安排排片時不會給此類影院太大的影廳。
從此導致這些熱門影片展映期間只有300~1000張票,再扣掉給媒體記者、組委會評為一幹人的,還有托關系通過影院、第三方票務平台預留的,剩下留給普通影迷的估計也就幾百張。
而要看這影片的影迷卻達到幾萬人,所以才會出現搶票、通宵排隊等候的情況。
如果只是看相對小眾的參展影片、或是未來即將上映的影片會比較好買,隨到隨買。甚至有些場次可能只會有包場的感覺
10. 上海電影節上,哪個明星最美
桂綸鎂,簡單大方,清新脫俗。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桂綸鎂bling bling亮閃閃清新的亮相,漂亮。
桂綸鎂,總是給人一種清新,文藝,好似雨後的彩虹一般,讓人舒服,自然又美好。骨子裡清新文藝,卻又不失力量。面相漂亮的女人有很多,但骨子裡有氣質血肉里有不俗靈魂的人,卻少之又少。
每次電影節,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藝術關注, 走紅毯的男明星女明星也備受觀眾關注,男明星女明星的服裝造型也都會成為觀眾關注的點。其實每個演員都有其獨特的氣勢與魅力, 適合自己就好。
桂綸鎂,期待你的影片,期待你所詮釋的每個角色;期待你的紅毯,期待你所展現的每個自己。
祝我們越來越美,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