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電影亂是哪個時期

電影亂是哪個時期

發布時間:2021-06-28 01:22:21

A. 新時期的電影是指哪個時期

你說的應該是中國新時期電影吧?主要指的是文革後1976年之後的中國電影

B. 電影亂 裡面說的是現實中哪個大名

應該是 毛利元就
詳情http://ke..com/subview/42021/15192811.htm?fr=aladdin

C. 電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世界電影發展史:按時期,比如形成期、發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電影是有豐厚的歷史的,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各國流派紛呈,電影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技術都在不斷新陳代謝。任何時代的哲學思想都影響到電影的創作,以反映時代的印記。電影從誕生開始,走過了發明期,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突破期。電影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關鍵詞:電影 發展史 世界電影 電影藝術 電影文化 誕生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D.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4)電影亂是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E. 黑澤明電影創作的第三個時期的表現是什麼 是對亂世之哀對人性荒蕪

黑澤明電影創作的第三個時期,主要表現的是亂世之哀,對人性荒蕪、歷史荒唐的無限嘆息 。

黑澤明,日本電影編劇,導演,監制人。1910年生於日本東京都荏原郡。
1934年,26歲的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師從山本嘉次郎學習導演和編劇;1936年發表首篇劇本《達摩寺里的德國人》;1943年首次獨自執導處女座《姿三四郎》;1951年,憑借《羅生門》在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成為金獅獎歷史上第一位亞洲人;1954年執導的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時代劇《七武士》受到廣泛關注,後被美國導演約翰・斯特奇斯重拍;1975年,執導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獎。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1995年,黑澤明已經85歲高齡,仍雄心勃勃要創作,因意外摔傷而暫別自己心愛的事業。
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

F. 至今為止人物關系最亂的電影,是哪一部

我印象中,人物關系最亂的電影,當屬許光漢和姚愛寧主演的《海吉拉》,人物設定和故事走向都非常神奇。

《海吉拉》故事的開始,是標准校園劇的劇情,畫面也是非常的小清新——

一個普通的日子,在一個普通的公交車上,男孩和女孩再次在公交車上相遇,眼神交錯間早已透露了內心的小秘密,但他們都沒有勇氣先開口,直到那一天,發生了一場意外。

女孩如往常一樣坐在車廂後半段遙遙偷望喜歡的男孩,突然,一個中年猥瑣大叔站在了她的座位旁邊,手上開始做一些不雅動作。女孩很害怕,縮進了裡面的座位,沒想到大叔不光不收斂,反而一屁股坐在了女孩旁邊的座位,手上的動作也更加肆意。女孩坐立難安,想求救又不敢,急得差點哭了出來,她望向男孩的表情充滿了慌張。

遠處的男孩看見女孩緊張不安的神色,再看一眼她身邊的大叔,當下心裡有些明白,女孩可能遇到了「公交車色狼」,他幾步上前,站到猥瑣大叔身邊,一邊從書包帶子上解下滑板,一邊質問大叔「喂,你手在幹嘛啊」,中年大叔看了一眼男孩,轉身離開了座位,灰溜溜的走了。

女孩小聲對男孩道謝,男孩扭捏了一會兒後,勇敢地坐在了女孩旁邊,兩個人不約而同地低頭笑了。


何希真和文棠生的愛,讓劉廷陷入了崩潰。他的身體變成了男生,心裡仍當自己是女生,在這樣的境況下,他先是以男生的身體和希真發生了關系,又以女生的心理和棠生發生了關系,劉廷徹底搞不懂,自己究竟是誰?自己究竟應該喜歡男生還是女生?別人究竟應該愛他的軀殼還是靈魂?

故事的結局,劉廷站在高樓之上,伸開了雙臂,畫面戛然而止。導演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沒有告訴看客劉廷到底有沒有跳下去。

「請擁抱我的靈魂,在我的軀殼之上。相信愛能帶著靈魂重生,讓幸與不幸的我,成為被神祝福的使者。」

《海吉拉》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小清新的外殼,實際上聚焦的是「第三性」群體的故事。

世界上,像劉廷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她)們或許存在著具體雙重性別特徵,或者是對自己的性別認知障礙,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他,還是她?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應該喜歡男人,還是女人?

在世俗的眼光里,這樣的人是「另類」、「怪物」、「人妖」、「變態」......人們看向他(她)們的眼神里充滿了獵奇、嫌棄、意味不明,就連他(她)們自己,也覺得自己不是正常的人類。

但這一切真的是罪過嗎?因為與眾不同,就要被扣上各種帽子,接受種種不公平的待遇,被強行施加許多生理上的痛苦,甚至連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嗎?

比利時超模漢妮·加比·奧萊爾曾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聲,承認自己的「第三性」身份,並向人們講述了自己成長路上的故事和經歷,分享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迷茫和痛苦。

「性別只是我的一部分,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性別就像你的你的發色一樣,有人是紅色頭發,有人是金色頭發,同樣,有人是男性,有人是雙性,你不能用性別去定義一個人。」

越來越多的導演和影視作品將目光聚焦到特殊人群,這也許是一件好事,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獵奇的眼光之餘,關注到特殊群體,讓他們能為自己發聲,也希望世界能給他們多一點寬容——

無論我是誰,無論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G. 中國電影分哪幾個階段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一百年來,中國電影走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路程。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怎麼樣把中國電影分階段來看,中國電影經過了幾個階段走到了今天?朱主任。

朱虹:

中國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

演播室主持人:

第一部電影誕生。

朱虹:

拍的第一部電影叫《定軍山》,主演是譚鑫培,說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國的民族形式結合在一塊兒,就是京劇。到1949年是中國電影拓荒時期和初步形成規模的時期,這一段當中主要出現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變化,尤其是30年代以後共產黨介入電影業,開展了一個主題電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鴛鴦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現實,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當時拍的《餘光曲》獲得了莫斯科電影獎,還有1935年拍的《風雲兒女》部片子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說《馬龍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黑暗,歌頌光明,引導人們向著光明的路上飛奔。

第二個階段從1949年到1966年新中國成立以後。

演播室主持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

朱虹: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電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長影等一些電影基地,以它們為骨幹也成立了一些電影廠,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這一段,當時出的《難忘的1959備忘錄》、《早春二月》、《阿詩瑪》、《五朵金花》都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

演播室主持人:

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是相伴這些電影走過來的。

朱虹:

當時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

從1966年開始到1978年是電影相對困難的時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為這一段時間中國出現了比較多的政治運動,四人幫控制著,但是就在這一段當中,電影人頂住壓力,拍出了《創業》、《海峽》、《閃閃的紅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肯定。

從1978年到90年代,開展了思想解放運動,拍出了《芙蓉鎮》這一批帶有傷痕的電影,而且拍出了《開國大典》、《大決戰》這些革命歷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演播室主持人:

從這三個階段來看,中國電影每一個階段都有精品出來。最近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成就,您做如何評價?

朱虹:

從進入90年代以後,世界電影除了美國一枝獨秀以外,其餘的民族電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電影的發展,1996年專門在湖南長沙召開了一個電影工作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視河流」等等方針政策保證了中國電影的正常順利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按照黨的十六大方針,2002年中國電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個票房開始上升,綜合實力開始增強。尤其是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好多影片進入國際市場,不僅得大獎,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說《英雄》在國內創造了2.5億票房,在國際上北美地區連續兩周票房榜首,這是以往中國沒有的情況,應該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H. 關於日本電影《亂》

電影《亂》片名:亂 導演: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編劇: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 (screenplay) and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 play King Lear 小國英雄 Hideo Oguni ..... (screenplay) and Masato Ide ..... (screenplay) 主演:Yoshiko Miyazaki ..... Lady Sué 根津甚八 Jinpachi Nezu ..... Jiro Masatora Ichimonji 寺尾聰 Akira Terao ..... Taro Takatora Ichimonji 井川比佐志 Hisashi Igawa ..... Shuri Kurogane 野村萬齋 Mansai Nomura ..... Tsurumaru (as Takeshi Nomura) 仲代達矢 Tatsuya Nakadai ..... Lord Hidetora Ichimonji Tetsuo Yamashita 隆大介 Daisuke Ryu ..... Saburo Naotora Ichimonji 原田美枝子 Harada Mieko ..... Lady Kaede Sakae Kimura Masayuki Yui ..... Tango Hirayama 加藤武 Takeshi Kato ..... Koyata Hatakeyama 類型:動作 / 劇情 更多外文片名:Ran/Chaos 片長:160 min 國家/地區:法國 / 日本 對白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1985年6月1日 日本 劇情梗概:一文字秀虎是日本戰國時代崛起的海野平原的一個小國諸侯,以殺人手段殘忍著稱,被征服者往往全家被殺,女人被賞賜給部屬。在他70歲的時候,他准備將家業一分為三,由三個兒子分掌大權。按照他的設想,長子駐守副城,次子駐守第二城,三子直虎駐守第三城,並囑咐他們要休戚與共。三子堅決反對,他知道,暴戾成性的父親已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的哥哥們早已覬覦父親的位置欲取而代之,一旦他們有了權力,等待他們的將是無休止的爭斗,因為父親早已樹立了背信棄義的榜樣,父親的設計只能是奢望和幻想。 中文名: 亂 英文名: Ran IMDb: 8.3/10 (28,796 votes) 資源格式: HD DVDRip 版本: 720p 發行日期: 1985年6月1日 導演: 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演員: 仲代達矢 Tatsuya Nakadai 寺尾聰 Akira Terao 根津甚八 Jinpachi Nezu 隆大介 Daisuke Ryu 原田美枝子 Mieko Harada 宮崎美子 Yoshiko Miyazaki 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簡介: 《亂》取材於日本戰國時代武將毛利元就的故事,並將莎士比亞名作《李爾王》的情節融合進去,構成了一文字家族的故事。它力圖從天的觀點來看待人世的"業"(佛家語),揭示人生的真諦,從而體現創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 本片是日本電影史上製作成本和規模最大的影片之一,耗資24億日元,用了200多個工作日拍攝完成。黑澤明自譽其為生平代表作品。他曾決心要拍攝一部"全電影",《亂》便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這就是說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有些鏡頭可以借台詞的說明加以省略,但是黑澤明都用鏡頭來表現,甚至連調動軍隊的大場面也不惜耗費巨資拍攝,所以影片的場面非常壯觀。 黑澤明將莎士比亞的名著用日本古代人物加以移植詮釋並搬上銀幕始於1957年的《蜘蛛巢城》,國際影壇給予黑澤明"促進東西方傳統文化交流第一人"的高度評價。 [關於劇情] 故事描述了日本戰國時期,一個虛構的一文字家族因自相殘殺而走向滅亡的故事。 一文字家族的創始人秀虎通過連年爭戰而雄霸一方,勢力如日中天。垂垂老矣的秀虎擔心天不假年,決心提前把一文字家族的領地平分給三個兒子。長子太郎和次子次郎對此欣然接受,幼子三郎卻表示激烈反對。秀虎一怒之下趕走了三郎,家業全部被太郎和次郎瓜分。 秀虎帶著侍妾和親兵過起了老太爺的日子,自以為從此可以安享晚年,孰料災難卻接踵而至。先是太郎對父親心懷忌憚,以種種借口輕慢、排擠秀虎。秀虎只好又搬到次郎的城堡居住。誰知次郎竟與太郎勾結,集結重兵對親生父親發動突然襲擊。秀虎的妻妾親隨全部被殺,自己被兒子們驅趕到原野里流浪,身邊只有一個平時扮演小丑的伶人陪伴。 一下子從權勢頂峰墜落到深淵的秀虎,經受不住打擊而神經失常了。他躑躅在曠野里,向天地傾訴著憤怒和悔恨。與此同時,一場新的骨肉相殘正在他的兩個兒子間展開。次郎不甘位居太郎之下,放冷槍打死了兄長。太郎的夫人楓君,原是某諸候之女,後來家族被秀虎消滅,被迫嫁給太郎。太郎死後,決意報復的楓君利用次郎貪權好色的弱點,挑唆他殺死原配妻子,致使次郎與家將離心。一文字家庭的基業搖搖欲墜。 三郎離開一文字家後,鄰近的諸候藤卷贊賞他的見識和勇氣,聘他為婿。三郎聽聞父親的遭遇後,立即率大軍前來,要求把父親接走奉養。次郎的軍隊稍做抵抗即潰,幾乎全軍覆沒,無奈之下只好答應三郎的要求。秀虎終於和真正愛著自己的兒子見面了,大喜之下,他的精神也恢復了正常。然而,就在父子同歸的路上,三郎被次郎預先埋伏的火槍手射中,死在父親懷里。秀虎悲痛過度,也跟隨兒子而去。 藤卷的軍隊向潮水一樣湧向次郎的城堡,一文字家庭的基業徹底覆滅了。如血的殘陽里,一個盲樂師的身影孤獨地站在城堡的廢墟上。人與人之間自相殘殺的悲劇,還要上演多少次呢…… [關於評論] 黑澤明是日本最為西化的一位導演,這不僅體現在其電影作品先進的拍攝手法,更體現在他創作電影時的素材來源,莎士比亞、高爾基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多次被黑澤明以日本民族的文化方式搬上熒幕。《亂》的劇情大部分改編自莎翁名劇《李爾王》和《麥克白》,黑澤明這次吸取了之前同樣是改編自《麥克白》的《蜘蛛巢城》不成功的教訓,《亂》在秉承莎劇一貫思想精神的同時,始終不忘堅持日本民族精神固有的魂。基於這一點,我們便看到了日本戰國時期一代霸主毛利元就的事跡與《李爾王》劇情的完美結合,目睹了一出父子兄弟相殘、家族毀滅的悲劇,體會到了權力慾望中展現的人性"惡"的驚心動魄。 將莎劇搬上熒幕,面臨的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自在影片中合適的保留舞台劇的風格。幸運的是黑澤明憑借高超的電影技巧出色的解決了這一難題,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舞台劇的風格與魅力,影片的場景大部分採用中景和遠景拍攝,很少給演員長時間的特寫鏡頭,尤其是秀虎這個老人的特寫鏡頭更是少之又少,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我多想鏡頭能夠推進一下,讓我仔細看一看他那張絕望悲痛的面孔,但影片的鏡頭卻始終和秀虎保持一定的距離,起初我不太理解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後來才逐漸明白了黑澤明的良苦用心。 除此以外,影片還將東方美術繪畫中的"留白"技巧運用於影片的拍攝中。"留白"是指在畫面上留下一大片空白把人物畫在有限的一小塊地方。黑澤明在影片中用高山、草原來代替繪畫中的空白,人物則被置於畫面中狹小的空間內,人物的渺小與大自然的威嚴壯闊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構圖方式既能夠奠定影片的史詩風格,又能夠製造舞台劇的效果,實是一舉兩得之功效。就這樣,現代電影技術與傳統舞台劇的魅力在黑澤明的手裡神奇的融合在了一起。 莎劇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揭示,脫胎於莎劇經典的《亂》在這方面自然也是毫不遜色。事實上,黑澤明的影片一直體現著他深切的人文關懷情素,影片大多具有十分強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羅生門》、《七武士》、《夢》無一不是振聾發聵的"人性巨作"。《亂》由於改編自莎翁名作,在挖掘人性和展示人文關懷方面更是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黑格爾曾經說過,惡是歷史前進的原動力。這句話用在《亂》的劇情上可謂是真真切切的至理名言。影片的劇情由秀虎的兩個兒子大郎和次郎為爭奪王位而引發的斗爭展開,人性中的惡或者具體說是權力的慾望一直推動著劇情的發展。如果說大郎和次郎對於權力的無窮慾望導致了他們不顧血肉之情殺兄弒父代表了人性中的"全惡",那麼為了復仇不顧一切的楓夫人則在惡的程度上遠不及大郎二郎來的徹底,而為點切身利益就背叛秀虎的兩個侍臣就是那種卑鄙猥瑣的小人了,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平山、狂阿彌,末夫人和三郎組成的善的陣營。平山、狂阿彌所代表的是忠誠不二、剛正不阿的善,而一心向佛的末夫人和善良直爽的三郎所代表的則是天生的"全善"。 影片的結局保留了莎士比亞悲劇的一貫特徵,罪惡的人,善良的人,該死的人,不該死的人都死去了,只把無盡的思考和感嘆留給了觀眾。而我們就像影片中的秀虎一樣,用自己深邃的雙眼,看清了這個世界的善與惡, 看透了人性中的一切。 黑澤明是一位運用顏色的大師,這點從他在黑白片時代出神入化的光影運用就可以看出端倪,《羅生門》、《七武士》中通過光影的變化來展現人物內心細微的心理變化,其嫻熟的技巧足以寫入電影教科書供後來的電影人頂禮膜拜。終於,到了彩色時代,黑澤明可以盡情的宣洩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能,對影片中各種色彩的運用達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在這方面,1990年拍攝的《夢》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片中所講述的八個夢,色彩或鮮艷的五彩斑斕,或黑暗的讓人毛骨悚然,或凝重的如同一幅油墨重彩的油畫。 《亂》雖然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但色彩的基調是鮮艷明亮的,畫面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都充斥著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顏色,各種顏色的對比也是十分強烈,大郎的黃色、二郎的紅色、三郎的天藍色、末夫人的白色……這些顏色的運用既彰顯了人物自身的個性,又增強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再加上片中多次出現的藍天、草地、幽暗的城堡、身著不同顏色盔甲的士兵……多種顏色的靈活運用,造就了影片強烈的視覺效果,使得影片成為一幅活生活現的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畫卷,史詩氣質盡覽無遺。 對於各種顏色高水準的運用,使得影片的鏡頭寫意性質大大提高。許多的畫面就像一幅幅藝術大師們的油墨重彩的作品那樣震撼人心,關於這一點有兩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一是秀虎遭到兩個兒子的圍攻,在一群紅色、黃色士兵的包圍下,秀虎緩緩的走出了城門,身後是熊熊燃燒的城樓,這時作為背景的天空一片灰白,狂風大作,悲痛欲絕的秀虎盡管有些站立不安但卻依舊堅強的走了出去,他那深邃的雙眼似乎也已經將人世的善惡看的一清二楚。其二是影片的結尾部分,在一片昏黃色的背景下,盲眼的舊城主遺孤鶴丸孤獨地佇立在城頭,手中的佛像忽然滑落到城牆下,此時觀眾強烈感受到的是刻骨的未知與凄涼,等待後人的將是命運的深淵和宿命的輪回,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悲劇將會繼續下去。 由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這樣評價《亂》:黑澤明立足於日本傳統文化和莎翁戲劇內在思想,用恢宏的史詩氣勢拍出了一部真正偉大的黑澤明作品。 ------------------------------------------------------------------------------- 影片的題材取自日本戰國時代的一段著名寓言故事,主要結構則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名劇《李爾王》。 秀虎曾經是戰勝過無數強敵的一方霸主,在感覺自己年老之時便將王位傳給了三個兒子中的老大太郎。在退位之後,秀虎逐漸吃驚地發現,自己從前的那份剛強自信,在親生兒子眼中其實一無所值,因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無望,甚至面臨了人格崩潰的危機。同時兒子們對他態度的極大轉變以及他們之間的自相殘殺也使他十分心寒,在一片表露無疑的凄涼晚景中,秀虎開始對自己所做過的、所毀滅的一切開始了深刻的反省。 【點評】 本片戰爭埸面氣勢磅礴,非常具有震撼力。而片中人物衣飾也極為精緻考究,相當值得仔細觀賞。本片既是一代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日本電影史上一部震驚國際影壇的偉大作品。黑澤明爐火純青的創作光華,與莎翁膾炙人口的劇情,營造出本片不可思議的感動力,經典魅力,不容錯過! 【獲獎記錄】 1986年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並提名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1986年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1987年獲得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化裝獎,並提名最佳編劇(改編)、最佳攝影、最佳服裝、最佳藝術指導。 1986年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電影、最佳攝影獎。 1986年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1986年獲得落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音樂、最佳外語片。 1985年獲得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 1986年獲得法國愷撒獎提名最佳海報、最佳外語片 慢慢看吧

I. 電影《伎謀》發生在什麼時期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呢

《伎謀》講述了在明末清初之時,滿兵入侵,皇太極率領數十萬大軍壓境,企圖改朝換代,顛覆明朝,為了抵抗入侵者,在秦淮河岸的一座青樓,看似煙花之地,實則是一個招賢納士,包攬天下英才的西風社,而每日吟詩作畫,賣笑為生的一代名妓更是一個個深諳國家大義的愛國俠女,命運從未對她們有一絲一毫的眷戀,可是她們卻沒有怨恨沒有墮落,以女子微薄之力挽救整座將傾的王朝根基...

J. 在電影哪個時期黑澤明對人的一種堅定信念崩塌了

亂》(Ran),1984年
偉大的黑澤明以偉大的莎士比亞為偶像,《亂》便是在《李爾王》的基礎上,用史詩片的氣勢拍出了最偉大的黑澤明作品。本片的故事,看似虛構於日本戰國時代,
但是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有一個更為悲切的真實故事,那就是主動學習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同樣是處理接班人不當,最終被餓死沙丘。黑澤明的故事,則是讓父子
相仇,這仇的來源是人性的卑劣之處,對於權利慾望的追求、實現和佔有、覬覦,完全排他性的「孤獨」統治權,都經過一步步的推進。從老邁的梟雄秀虎欲將領土
分給三個兒子,希望他們同心協力繼續家族的偉業。但是事與願違,這導致的是家族的分裂,小兒子被驅逐,而秀虎則為兩個兒子所不容,長子和次子間又爾虞我
詐,最終家族在分裂中走向衰亡。片中,秀虎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在年邁時對孩子們充滿了希望,希望他們能團結一心,而結果卻令他心痛,從秀虎分權希望安度
晚年到他被兒子們驅逐這段進展之快令人咋舌,秀虎頃刻之間就從一個王者成為兒子們可以輕易擺布的「可憐人」。這個整個故事張力的源頭,此後背叛、復仇、禍
水、內亂、衰亡都是題中應有之義。秀虎本身作為梟雄,卻完全忘記自己的成長,寄託於兒子會純粹,則是絕對「燈下黑」的盲目判斷,這是人的又一個缺點,正如
盜墓時一定要父親先上來,這是因為虎毒不食子的簡單進化論和生物倫理所導致,正如這個邏輯,兒子對父親則未必忠誠,一旦權利在手,那是另外一個世界。實際
上,扭曲的世界很正常,類似的故事都是輪回。沒有人無辜、可憐,大家都興致勃勃的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每個人都要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是莎士比亞給予黑
澤明最大的啟示,悲劇,沒有制度上的制約,誰也不靠譜。

閱讀全文

與電影亂是哪個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里電影如何剪輯成短視頻 瀏覽:447
電影院陰陽師的票價是多少 瀏覽:855
好看的蟲子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45
黃梅戲電影好看的有哪些 瀏覽:368
李連傑主演過哪些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67
電影測光怎麼推算出曝光組合 瀏覽:583
OPPO如何把照片製作電影 瀏覽:215
悲傷逆流成河電影版免費看 瀏覽:442
有什麼好看的北歐神話電影 瀏覽:480
手機里騰訊視頻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792
手中的世界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737
免費韓國三級倫電影 瀏覽:843
女核科學家給軍官上課是什麼電影 瀏覽:306
床吻戲片段很多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37
手機如何找電影資源迅雷下載 瀏覽:801
電影鏡頭由每秒多少個畫格 瀏覽:20
電影如何混剪 瀏覽:523
寶貝兒電影楊冪免費看 瀏覽:60
瑪雅論壇里的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619
鍾漢良拍的警匪電影有哪些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