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送紅軍》歌詞
歌曲:《十送紅軍》
編曲:張士燮,陳傑,姚學誠
譜曲:朱正本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1)十送紅軍是哪個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
他說:「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送紅軍
⑵ CCTV1 播放的十送紅軍 片尾曲
電視劇十送紅軍主題曲歌詞
電視劇十送紅軍主題曲歌詞介紹:
十送紅軍片尾曲 長路
吳彤演唱
作詞:屈塬
作曲:吳彤
是什麼牽引他們
從皚皚雪山爬過
看時光荏苒已多少歲月
我依然在思索
是什麼支撐他們
在茫茫草地跋涉
深深的足跡已被芳草淹沒
只有風兒在訴說
(十送里格紅軍 哎)
多年以後
(秋風里格細雨 哎)
誰還記得
那條長路
開滿花朵
浸染著夢的光芒血淚顏色
那條長路
一曲長歌
不熄的星星之火
在記憶里閃爍
以上就是電視劇十送紅軍主題曲歌詞。
發布此文章僅為傳遞網友分享,不
⑶ 革命歌曲都有哪些
1、《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
⑷ 《十送紅軍》歌曲原唱是誰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十送紅軍原唱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采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
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歌詞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這首歌的曲調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半年之後,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
他說:「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舍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⑸ 十送紅軍的歌詞的內涵是什麼
表達了軍民的魚水情深。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涌的的斗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里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5)十送紅軍是哪個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歌曲創作來源
解放後鎮巴縣重視紅色歌謠的搜集和整理,縣內從事文藝、史料的許多專業和業余工作者,滿懷熱情,含辛如苦,深入全縣廣大地區收集整理了千餘首鎮巴紅色歌謠,其中《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
西鄉街(兩河口)是清嘉慶七年(1802)前,此地為西鄉縣所轄,故名西鄉街,後屬鎮巴縣轄。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轄通江及鎮巴簡池、永樂核桃樹、三元蘇家坡等地。
1956年秋鎮巴縣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學到簡池、永樂一帶普查紅軍烈士和了解紅軍史跡,收集了《十送紅軍》歌詞。
⑹ 歌曲<十送紅軍>的完整歌詞都是什麼
《十送紅軍》
譜曲:朱正本
編曲:張士燮、陳傑、姚學誠
演唱:宋祖英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
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
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
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
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
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
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
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
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
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
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6)十送紅軍是哪個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十送紅軍》2009年01月06日獲得了「飛天獎」。
⑺ 十送紅軍的出處
曾指導過多部歌劇的作曲家王庸,日前以侵犯著作權把《十送紅軍》的曲作者朱正本、改編者王雲之以及中央電視台告上了法庭。 4月6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校青年志願者協會軍警職員服務總隊組織同學們旁聽了本案的審理過程。
71歲的老人王庸出庭陳述,1959年,為給紀念建國10周年「向北京獻禮活動」組織節目,自己將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加以改編,重新譜曲,並由曾憲屏等作詞,寫成《送同志哥上北京》。1960年,被告朱正本等人到井岡山采風,獲得了《送》曲並根據其改編成《十送紅軍》。王庸認為,朱正本抄襲了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並改編成《十送紅軍》。王雲之又擅自對《十送紅軍》曲譜進行修改形成央視版《十送紅軍》;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反復使用了《十送紅軍》一曲,而並未註明此曲是根據王庸作品《送》曲譜改編,也未向王支付報酬,經多次協商不成。朱正本則認為由於兩首歌都來源於江西民歌《採茶調?長歌》,故有類似,純屬正常。問題爭論的焦點就在於王庸是否對《採茶調?長歌》做了獨創性的改編。原告認為,三被告在創作和使用《十送紅軍》過程中侵犯其著作權,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
被告朱正本的夫人出庭應訴,她表示朱正本根本不認識王庸,也沒有接觸過《送》曲;王雲之親自出庭應訴,表示自己僅對朱正本的《十送紅軍》進行了改編;中央電視台則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審查的義務,不存在侵權問題。雙方在庭審過程中提供了多項證據,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說到動情時,兩方甚至唱起了自己的作品。截至發稿時,此案仍在審理中,我報將會繼續關注此事。
(資料來自人大青年網)
另外一篇相關資料:
歌曲《十送紅軍》的著作權糾紛歷時一年後塵埃落定,知名導演王庸被確認是《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改編者,該曲改編自江西民歌《長歌》。但《十送紅軍》並沒有改編自《送同志哥上北京》,王庸的著作權也談不上被侵犯。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向全國首播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劇中《十送紅軍》作為主題曲反復使用。曾指導過《白毛女》、《江姐》等音樂劇的作曲家王庸稱,《十送紅軍》是根據自己1959年創作的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改編的。
因此,他將《十送紅軍》的創作改編者朱正本、王雲之和中央電視台告上法庭,要求三者承認自己的創作勞動,並賠禮道歉。
經過對《十送紅軍》和《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對照,一中院得出結論:在《送同志哥上北京》獨創的5個小節中,《十送紅軍》有4個小節與之相同。但該4個小節並非連續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樂句,法院認定《十送紅軍》與《送同志哥上北京》不構成整體或部分實質性相似。但二者都源於江西民歌《長歌》。鑒於此,法院認為,中央電視台等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王庸著作權的侵犯,因此駁回上訴。
(文章來源:新京報)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王庸訴朱正本、
中央電視台、王雲之著作權侵權糾紛案民事判決書(部分摘錄)
基於本院認為《十》曲並非從《送》曲改編而來,而是從《長歌》改編而來,僅僅是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且基於當時王庸署名的情況,朱正本等人的行為不具有侵權的故意,故王庸對於朱正本、中央電視台、王雲之構成侵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三)項、第十條第一款第(十四)項、第十一條第四款、第十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送同志哥上北京》系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的改編作品,原告王庸系該曲譜的改編者;
二、駁回原告王庸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原告王庸已預交,由其自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上訴於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如在上訴期滿後七日內未交納上訴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宋魚水
代理審判員
馬秀榮
代理審判員
宋 瑩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書 記 員
李 穎
書 記 員
王克楠
(來源:中國法院網)
綜上所述可知: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裡面有《十送紅軍》一曲。
⑻ 中國的紅色經典歌曲有哪些
1、《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是一首黑鴨子演唱的歌曲,該首歌曲發行於2010年07月01日,出自於其專輯《紅軍裝2》。
2、《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這首歌曲描寫的歷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根據地的老百姓依依不捨,難舍難分之情從《十送紅軍》的歌詞和旋律中流露出來。
3、《紅星歌》
1973年夏天,鄔大為和魏寶貴應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一年後,主題曲《紅星歌》迅速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
4、《映山紅》
《映山紅》是鄧玉華演唱的歌曲,由陸柱國作詞,傅庚辰譜曲,歌曲發行於1974年10月1日,該歌曲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
5、《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
⑼ 電視劇《長征》的片尾曲《十送紅軍》,是仿照哪個地方的民歌創作的
現在,我們聽到的《十送紅軍》,是經過專業音樂工作者搜集整理後的作品。曲作者朱正本、改編者王雲之,根據作曲家王庸《送同志哥上北京》而改編的。
而《送同志哥上北京》系王庸1959年創作,他為給紀念建國10周年「向北京獻禮活動」組織節目,自己將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加以改編,重新譜曲,並由曾憲屏等作詞而成。
《十送紅軍》保留了原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的素材,同時也有藝術上的加工與升華,2001年由中央電視台播出電視劇《長征》後,其片尾曲《十送紅軍》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所以,《十送紅軍》是仿照江西贛南民歌而創作的。
⑽ 請問《十送紅軍》是什麼時期創作的歌曲
1959年,劉光朗(陝南民歌演唱家)從西安藝術師范學校音樂專業班畢業回鄉教書,他說,「不久,符文學找到我把發表在《民間文學》的《鎮巴歌謠十送紅軍》詞交給我,讓我譜曲,看了歌詞後,我感覺非常美,當時心裡很感動。很快,我按鎮巴民歌的曲調譜了曲,並教給學生傳唱。」
(10)十送紅軍是哪個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涌的的斗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里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後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系,支援反「圍剿」戰爭。
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
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