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染病的影片評價
影片是一部能嚇死人的傳染病題材驚悚片,看完影片後一定會有想要洗手的強迫症。(《娛樂周刊》評)
如果影片是索德伯格隱退前的第一部告別電影的話,那它無疑提醒了觀眾他的正式退休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損失。(《村之聲》評)
影片中的表演,稱壓力巨大的情節只有演員們的出色表現才能讓人信服。 (《好萊塢記者報》評)
認為裘德·洛所扮演的博客寫手相關支線情節「與影片主線交互不足,顯得過於模糊並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芝加哥太陽報》評)
雜志則批評影片群戲中的「角色塑造不足,導致觀眾無法對人物的命運產生同情,由此進一步削弱了致命病毒的威脅感。 (《綜藝》評)
㈡ 有什麼關於傳染病的電影
傳染病 Contagion(2011)
末日病毒 Carriers(2009)
盲流感 Blindness(2008)
極度恐慌 Outbreak(1995)
㈢ 美國災難片《傳染病》,講述了一個怎樣的可怕故事
講述了一個變異的病毒,在幾天內就感染了全球的可怕故事。
㈣ 關於傳染病的電影,只有五個字
鐵線蟲入侵
《鐵線蟲入侵》是由朴正宇執導,金明敏、金東萬主演的驚悚電影,講述制葯公司工作人員與某種寄生蟲展開決戰的故事。該電影於2012年6月28日在韓國上映。
魚
《魚》故事講述在男主角阿忠和女友華織到沖繩海邊旅遊,但發現那裡的海水充滿腥臭味.之後在別墅中,他們竟然發現一條有腳的魚,雖然阿忠用石頭把它砸死並扔掉,但腥臭卻還在,而且魚的屍體也不翼而飛.原來,這只是整個故事的序章...
活死人黎明
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了整個美國,滿世界被瘟疫襲倒之後,成百上千萬的屍體被感染變成了咬人的喪屍。不管是死人還是活人,只要被喪屍咬到,也會在一段時間後變成喪屍。不久之後,整個城市成了一座僵屍之城,人類遭遇到從未有過的浩劫
㈤ 傳染病電影推薦詞怎麼寫
能傳染病的電影很多比如有一個生死棋日就是很好的
㈥ 春季預防傳染病觀後感
今天,我從網上看了《中小學生安全教育》。這段視頻分了四個部分,第一個是地震災害,第二個是傳染病,第三個是食物中毒,第四個是校園傷害。
地震,是我們不可組織的自然災害。地震帶給我們的是經濟的損失,人員的傷亡,所以我們要防範地震,了解地震逃生的知識,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安全。
下面是防範地震的小知識:遇到地震一定要保持清醒,及時關閉煤氣等物品,以防煤氣泄漏;如果在房間里,一定要迅速跑到空曠的地方,來不及逃跑就逃到易於形成安全三角區的地方;如果是在樓房的高層,不要試圖往外跑,千萬不要去陽台或者窗下躲避;如果在教室上課,不要驚慌失措;逃生時,不要坐電梯;如果在公共場所,不要亂跑亂叫,躲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如果正在街上,千萬不要躲進高樓里避險;逃生時不要直立行走,要彎著腰;如果離開了房間,千萬不要再回去拿東西;如果沒有及時撤離,被埋在了石頭底下,一定不要驚慌,要像小英雄徐正中一樣。
傳染病也是可怕的。春天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預防傳染病。傳染病主要是有呼吸道傳染,有些傳染病前期酷似感冒,有不舒服一定要及時診治。傳染病常見的有這幾種:水痘、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手足口病等等,同學們一定要好好認識這幾種病症,防範這幾種病症。
食物中毒也是對於小學生殺傷力較大的事情。同學們經常因為食品小攤做的飯供跡垛克艹久訛勛番魔不合格而對身體造成傷害。食物中毒有細菌性中毒、真菌毒素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所以我們一定要勤洗手,不能讓病菌進入我們的身體,我們也要選擇干凈的餐館去吃飯,否則極有可能讓變質的食物進入我們的身體。
我們學校也有很多安全隱患,它們嚴重的危害了我們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在我們身邊,就經常發生著這樣的事情:同學打架斗毆、在科學課上使用實驗器材不當、上勞技課時不聽老師指揮、室外勞動課時追逐打鬧……我們要懂的自我保護,不能讓別人欺負我們,遇到危害一定要向其他人求助。
掌握了安全知識,就不怕我們的身心受到傷害。以後我要多看這些有益節目,增加自我防範意識,讓未來變得更美好。
㈦ 速求一份傳染病電影觀後感
最愛》這部電影最早進入我的視野還是在它的拍攝初期。那時,在媒體的報道中,它被描述為一部「講述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敢於直面真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它的題材讓我印象深刻:上世紀90年代,一個貧困村子的農民因集體賣血而導致半條村感染了艾滋病。在死亡和貧困面前,村民的人性逐漸展現,愚昧落後的意識讓村裡人在面對死亡時顯得丑態百出。那時候,電影的名字也不叫《最愛》,而叫《魔術外傳》。
剛看到那些報道時,我的腦海里立刻聯想起了一些西方電影里的麻風病人形象。他們由於身染惡疾,被迫居住在中世紀城市外的一些洞穴里,禁止與人接觸,飽受凄楚與流離之苦,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看完報道後一個下意識的疑問是:在今天喧嘩而浮躁的中國電影中,容得下艾滋病人的形象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這些呢,畢竟把它真實地表現出來,就如同撕裂了社會良知的一道血淋淋的傷疤啊?
這樣的疑問一時找不到答案,久而久之,便漸漸淡忘了。
直至《最愛》上映前夕,媒體的宣傳已經換了套策略,我一廂情願當成的「苦難」彷彿也找到了新的賣點——「一部傳奇絕戀的故事,講述身染惡疾的男女主角在絕境中從相憐、相依到相愛,直到用生命證明了愛情的尊嚴和偉大的悲傷故事。」
這種轉變往往暗示著導演需要在藝術和商業,自我表達和迎合觀眾之間作一種取捨和權衡。從結果看,在一取一舍之間,電影的主題早已四分五裂。
在我看來,《最愛》是莫名其妙的。它把背景放在了一個最富鄉土氣息的中國農村,村民們講著方言,有獨特的風俗,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有一個章子怡和一個郭富城,我說的不是商琴琴和趙得意,而就是那兩位演員本人。他們以出場,觀眾立馬感到一個是國際女星,一個是港台明星,他們渾身都是他們自己。這樣兩個人扎眼的存在把這個地方的地氣完全打亂了,那個村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場所,一個商業演出的舞台。而原先這個舞台是打算留給悲劇和苦難的。
《最愛》究竟是想表現疾病(一群艾滋病人的故事)還是想表現愛情(一部傳奇絕戀)?對於這個問題,你或許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最愛》講述的是兩個身患絕症的人的愛情故事,講述必然來臨的死亡和分別給愛情帶來的悲劇感,講述身患疾病的人同樣具有追求愛的勇氣和權利。如果導演的想法確實和這個答案相一致,倒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至少可以找到不少先例:高端一點的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低端一點的如韓劇中無數段以相愛中的一方罹患白血病去世而告終的愛情。但是這兩種例子無不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它的社會背景色彩相對淡化;二是它把全部重心集中在愛情本身之上。《最愛》從一開始的題材選擇,到導演篇幅的表現比重都顯示出它有著另外的企圖。片中的艾滋病村(盡管在最終上映的片子里只是模糊地把村民的病稱為「熱病」)並非一個上演空中樓閣般愛情的虛無縹緲所在,它是一個真實的村莊。在《孔雀》和《立春》中顧長衛那種專注於表現生活細節的特點也延續到了《最愛》中。但是,這些原本是優勢所在的地方卻加重了電影的重心失衡。很難搞懂,在一個真實的罹患艾滋病的村莊,苦難、貧困和死亡壓抑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在這樣一個現實被黑暗照亮的地方,一對男女的纏綿(盡管是死前的纏綿)有什麼重要,值得電影用壓倒性的時間進行表現。
彷彿是為了調和現實的苦難和愛情的歡愉之間的不相稱,顧長衛有意通過某種風格化手法去彌補。他以往的風格,有影評人稱之為「造作」,我的理解是將某種情境、表演或台詞極端化,使之完全不自然,以取得戲劇性效果。《最愛》仍舊是「造作」的,但已不完全是出於風格的考慮,商業的因素已變得很重要。拿章子怡出場時穿的那件大紅襖襖來說,確實「造作」無比,但我總覺得不如《鬥牛》中閆妮穿的那件暗紅、褪了色的棉襖來得朴實,盡管它們都是「萬黑叢中」的一點紅,在突出人物方面的目的是一樣的。如果閆妮的棉襖穿在章子怡身上,那影片的格局就會大不一樣,觀眾對片中愛情的接受方式也會很不一樣。同樣造作的還有電影中人物喜劇色彩濃厚的表演和對話方式。按照常規的理解,顧長衛使人物這樣對話和表演,是為了取得一種「笑中帶淚」的效果,或者嘗試一種喜劇中的悲劇。但鑒於片中關於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虛無的場面是那麼短暫,跟喜劇部分完全不相稱,整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准」喜劇,我們幾乎可以推論出導演為了商業考慮,已經放棄了最初的表現原則。
《最愛》中最精彩的既不是它在道義方面對現實苦難的關注或者娛樂方面對死亡和愛情的調侃,不是它的故事也不是導演的風格,而是濮存昕和蔣雯麗這兩位配角演員的表演。他們再次證明了好演員從來不惜扮丑否定自己的形象,不惜犧牲自己以成全一個真實的角色。他們也再次證明了演員的價值與明星的身份之間並不是完全一致的。
剛從網上看到消息說,《最愛》並不就是《魔術外傳》,而只是為了配合上映而推出的一個剪輯版,之後還有有一個兩百分鍾的導演剪輯版。但願以後看到導演剪輯版後能解答本文中的疑問,推翻其中的一些結論。aware天 貓
㈧ 一部國外的電影,講傳染病的
《費城故事》 《恐怖地帶》《隔離區》《生化危機》《喪屍出籠》《活死人之地》《活死人黎明》《隔離區》《柯洛弗檔案》《傳染病》等
㈨ 電影傳染病的觀後感
去時光網或者豆瓣看看啊 全是各種影評
㈩ 傳染病電影好看嗎!
我覺得不錯,全片沒有血腥的場面,恐怖的鏡頭,只是在平淡的敘述人類遇到某種病毒後人性的冷漠、自私,人們為了搶奪有限的資源而失去理智,導演都是見好即收,表現的非常符合邏輯,沒有誇張的情節。。應該叫故事片可能會更貼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