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光線對質感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就和畫家能通過畫筆來勾 勒出線條一樣,攝影師也能通過明暗來勾 勒出點線面,通過軟硬來塑造細節。甚至就拿現實來說,如果一個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樣子嗎?強光干擾之下,就算處在現實的物品,在我們眼裡也會顯得失真。所以,陰天和晴天出來的拍攝效果也會大相徑庭,這就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原因。而僅僅是光線的選擇,側光、逆光、順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門道。選擇不同,最後的呈現效果也會不同。如果對攝影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往這方面多鑽研鑽研,這邊就不細講了。並且我們普通人正常拍攝出來的效果雖然說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夠我們發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響質感的因素應該是相機了吧。而在本題,手機就是相機的替代品。好的手機質感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像素和影像感測器的不同,細節層次也會有所不同表現。當然這並不絕對,也不是說一般的手機拍不出來質感好的照片,而是說,好的手機在細節的呈現上面肯定會更有優勢。畫面的真實還原程度,也非常依賴廠商的整體調色風格。還有就是手機相機的設置。對比度和銳度都是在有些手機可以進行調節的。需要柔和的質感就可以把銳度和對比度稍微往低處調,這算是拍照攝影的前期工作。當然後期成片了也可以調節,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拍攝的時候進行調節更為妥當。
2.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從電影中汲取了靈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視覺方面,例如光線,構圖和顏色,並將其用於圖片中。拍攝時,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英雄是誰,他的角色是什麼,他在哪裡以及在那兒做什麼。
如果要用電影照片拍攝照片,則需要轉向電影。但是攝影和電影不是一回事,因此,還應該分析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導演,至少看幾部電影。
3.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每次觀看電影時,我們常常被其中獨特的氛圍和質感所吸引,不禁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攝影作品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模擬電影質感的攝影變得更加容易。為了拍出類似電影膠片的照片,以下幾點值得關註:
1. 畫面比例
電影膠片常見的比例有1.85:1和2.35:1的變形寬銀幕。我們可以拍攝照片後,通過後期調整比例,使其看起來更像是電影中的截圖,從而增強觀感的「電影感」。寬畫幅的電影能提供更廣闊的視野范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2. 色調
電影膠片通常具有鮮明且統一的色調。通過簡單的布光和後期處理,我們可以模仿不同的電影風格。例如,導演王家衛在拍攝《春光乍泄》時使用了柯達Echtachrome膠卷,其特有的黃色調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香港電影的輝煌。後期加入模仿膠卷噪點的處理,將進一步加強電影膠卷的氛圍。
3. 構圖
構圖是營造電影感的關鍵要素之一。三分構圖法是電影中常見且易於掌握的構圖技巧,它不僅能避免失誤,還能突出拍攝主題,吸引觀眾的目光。
4. 故事性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在拍攝時,我們可以設想畫面的「言外之意」,激發觀眾的想像力,讓他們在觀看照片時能夠構思出一段獨特的劇情,從而為照片營造獨特的氛圍。
只要合理運用以上四點,每個人都有可能拍出具有電影膠片質感的照片。
4. 如何用單反相機視頻拍出電影膠片的感覺
首先,素材的採集是至關重要的,即便是技藝高超的調色師,也無法將充斥著噪點的360p視頻調整出電影般的質感。單反相機拍攝視頻雖非強項,但憑借其高性價比,仍值得使用。拍攝時,以下幾點需特別注意:
**前期拍攝**
1. 使用全手動模式(M檔)。手動控制ISO、白平衡、對焦,若對此不熟悉,建議平時多加練習。單反相機若依賴自動模式,將難以提升攝影水平。
2. 如果是NTSC制式,快門速度應為1/60秒;如果是PAL制式,則為1/50秒。這樣做是為了在單幀中引入運動模糊,確保畫面流暢。ISO和光圈值可自由搭配,但原則上是盡量降低ISO,以便使用大光圈獲得較淺的景深,同時確保對焦准確。
3. 調整照片風格。網上有所謂的「cinestyle」,其原理是關閉相機的所有內置優化(如對比度和銳度),以便在mov格式下保留更多畫面信息,便於後期調色。
4. 拍攝前校準白平衡。使用白板進行測試,調整至相應的色溫,並確定合適的曝光量。一般推薦寧可欠曝1/3檔,也不願過曝,因為過曝部分難以恢復。
5. 對於佳能相機用戶,若拍攝風景,可考慮安裝Magic Lantern固件以啟用raw視頻拍攝,這將為後期調色提供更多靈活性。但請注意,這可能會增加對相機、存儲卡和工作站的負擔,請謹慎使用。
**後期處理**
1. 選擇合適的軟體。對於長篇電影,Pr是主流調色軟體;製作微電影時,可以考慮使用After Effects。小型工作室通常結合使用After Effects和Pr,而更專業的工作室可能會選擇Final Cut Pro X或DaVinci Resolve。重要的是選擇自己熟悉且能滿足需求的軟體。
2. 利用插件增強效果。Magic Bullet Suite是調色中常用的插件套裝,加上軟體內置的色彩校正效果和蒙版,幾乎可以實現所有的調色需求。區別僅在於調色的精細程度。
3. 調色流程通常先使用RGB曲線達到色彩平衡,然後運用MBL或Colorista進行調色。一般而言,暗部偏紅(R<GG>B),具體需根據影片的整體色調來調整,最終成果取決於個人審美。
4. 若涉及人像,建議先將人物摳圖分離,對不夠干凈的區域進行快速模糊處理,然後給人物以外的部分添加顆粒感,最後在畫面上下添加黑條,以營造寬屏效果。
5. After Effects和Pr之間有很好的工作流程,項目文件可以互相導入導出,無需轉換格式,這有助於減少畫質損失,並提高工作效率。
希望以上建議能對您有所幫助。攝影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和練習的藝術,隨著時間的積累,您將能夠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